基于“三教”改革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0-03-14 10:42倪尔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法院校教材

倪尔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300)

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工作的关注重点,“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组成,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教育质量的“活水源”。“三教”改革的有效推行,是确保职业教育生态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关键。面对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期,如何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突变,与时俱进,是高职院校亟需重点部署的真命题。因此,在落实《职教20条》、启动“双高计划”的大背景下,立足“三教”改革,积极关注并解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上存在的弊端,提出行之有效的突围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推行 “三教”改革的时代紧迫性

1.1 助力“职教20条”

2019年2月,国务院颁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对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和工作重心做出重要指示,为“三教”改革的全指明方向。《职教20条》中指出:应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1]。深入开展“三教”改革,是落实《职教20条》的根本要求。“三教”改革顺应社会发展新趋势,契合经济市场新需求,从教育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视角开展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的综合性高技能人才。通过全面实施“三教”改革,瞄准教师、教材、教法三大“靶心”,精准射靶,推动《职教20条》新政落地,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由注重规模扩张向质量建设转变,实现高职历史性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1.2 依托信息技术革新

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以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为重要标志的信息时代已到来。作为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经济革命的源动力,现代信息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理念和生活方式。同时,现代科技对当前职业教育发起了史无前例的挑战,高职院校亟需对教育改革工作进行全面的梳理,主动应对时代挑战。因此,应顺应科技时代发展趋势,因势利导,以科技为技术支撑,推动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模式深度融合,探索面向现代信息技术的“三教”改革,不断革新。

1.3 夯实“双高计划”

全面启动“双高计划”,集中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和专业群,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大重要举措。“双高计划”以培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具有中国特色高技能高竞争力的优质人才为最终目标,是我国高职教育实现高质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决策,其中“四个打造”等重要举措都与“三教改革”吻合。“双高计划”的提出为高职院校开展“三教”改革创造了历史时机,两者高度契合。全面实施 “双高计划”,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学校和专业建设,必须锁定教师、教材、教法三方面,以“三教”改革为重要抓手,倒逼“双高计划”完美着陆,在夯实“双高计划”各项建设任务的同时,稳步推进“三教改革”,推动“双高”建设与“三教”质量协同创新发展。

2 “三教”改革的相关概述

2.1 基本内容

“教师”“教材”“教法”是教育的核心要素,三者相辅相成:“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施行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材”是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载体,脱离教材的教学活动是没有长效的;“教法”(又称“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路径,教师通过采用一定的教法开展教学。教师和教材的改革通过教学方式与手段来实现。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的终点落在学生:教师通过施行某种教学方式,并借助“教材”,将知识、技能传输到学生身上,因此,“教师”“教材”“教法”三者相辅相成,其匹配度的高低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三教”改革作为职业教育的突破口,应以学生诉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为观测点,培养学生所需、产业所求、社会所盼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2 本质特征

能动性。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如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谋求职教新发展,是教育者们的“心头大石”。“三教”改革的提出,顺应时代的发展大潮,通过发挥教师、教材、教法在教学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扩显“三教”对教育改革的内驱力,抓住先机,通过深刻剖析教学改革中教师、教材、教法存在的矛盾,主动出击,创新驱动,引领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朝着高、快、好的新势头持续发展。

灵动性。21世纪社会发展迅猛,新兴事物层出不穷,新技能、新工艺对传统职业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职教育只有紧跟形势,及时变通,才不被时代所淘汰。“三教”改革是一项兼具灵活性、机动性、动态化的复杂工程,不仅要求教师应与时俱进,加强自我成长,实现职业发展,而且主动融入时代元素改进教材,改革教法,满足学生所需。借由多项举措的落地,“三教”改革高度聚焦社会新需求,不断革新,融会贯通,推动教育改革一路向前,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各具特色的“样本”。

互动性。高职院校的“三教”改革深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是一种综合性的改革。教师、教材与教法密不可分:教师需熟悉教材、驾驭教法,教材则需契合教法[2]。教师、教材、教法之间相互影响,互动互通的,在潜移默化中推动教学改革逐步展开;其次,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不受传统学校的局限,侧重校企合作,跨界融合,因此,推行高职教育“三教”改革,应注重“教师、教材、教法”的互通性,跳出束缚,鼓励企业行业广泛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集思广益求发展。通过施行“三教”改革,融“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为一体,借助各界力量开展教学实践,以期达到多方参与,多方协同的改革效益。

3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师资来源单一,培训效益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队伍结构趋于固化。在师资队伍来源上,多是直接招聘普通高校毕业生为高职院校老师。教师自身缺乏专业的技能训练,缺少一线工作的实战经验,弱化了教学活动的实用性。企业和学校两者的人才互输通道不畅通,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失衡,不利于师资建设的深入推行;另外,高职院校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培养体系,大多教师培训采取“项目化”运行模式[3]:通过某一个固定项目,对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培训的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实用性较弱;而 “大班上课”的培训课堂模式,削弱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2 教材以理论为主,实践性教材不足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与媒介,教材建设是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总体来说,目前高职教材仍以学科化的理论为主,在教材内容的设计和编排上多沿袭普通教育教科书的经典范式[4],过于强调学科理论的规范性,不利于高职教育培养复合型高技能技术人才;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停留于纸质教科书,教材的形态单一,纸质教材的出版周期较长,更新缓慢;另外,纸质教材大同小异,教材同质化的趋势蔓延,阻碍教材改革的良性发展。

3.3 教学方法较传统,缺乏有效监管

经笔者走访发现,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主要的教学活动依旧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慕课” 、“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手段没有真正深入教学中,教学创新并未落到实处。由于相关硬件设施建设未齐全,教师对新式教学模式掌握不够熟练等原因,导致“课堂革命”难以有效施行,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焦点,要保证高职教育的教学效果,实行有效而全面的教学监控与评价是破冰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监督存在管理落后,监控不力的问题;教学质量监督范围过窄,大多学校只针对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的课后反映进行监督,其他教学环节并未纳入监管、评价范围;教学质量评价忽视学生内在发展,过分强调结果导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成长与不足无法得到及时监测与反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 面向“三教改革”,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化路径

4.1 多措并举,优化双师队伍

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充足,教师结构单一,为解决此困局,教育部陆续出台相关文件,针对公开招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政策,其中,《职教20条》 “职业院校原则上从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等政策,降低了教师招聘学历要求;同时,积极拓宽师资来源,多途径引进各方贤能,通过招揽企业技术能手、社会精英、技能大师,促进教师结构的布局优化;另外,积极推动企业、行业技术人员和高职教师双向流动,通过拓宽教师的“学术圈”,鼓励教师融入 “行业圈”,让教师能在更广阔更自主的环境中磨练成长。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引育“双高”人才,发挥职业教育“双师”“双能”(教学能力+职业技能)作用,建成“双师”人才队伍;同时,丰富技能大师动态资源库,打造技能大师聚合中心,推进“产教融合”“寓教于研”和“教师发展”互通互融。通过 “聘、引、融”等措施多管齐下,提升了学校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

多阶培育,帮扶教师发展。为了破除“项目化”培训模式带来的弊端,推动高职教师培训取得实效,应改变传统的“项目化”培训方式,采用“分级分类”的教师培育模式:① 完善“分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系统,通过优化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和校内培训的三级培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② 对教师施行“分类”培训,按照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领军人四大类,结合不同专业领域的培训重点对不同类别的教师开展分类培训,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5]。通过实行“分级分类”的教师培育模式,满足教师发展的多种需求,实现教师培育的最优化。

4.2 教材改进为抓手

多方编排,贴合职教特色。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最终目标,高职教材设计应转变学科化的固态思维,紧扣职业实践,多方联合企业行业开发教材:首先,教材编写前,应深入企业行业了解岗位需求,实地考察,以确保教材内容能紧随产业行业变化;其次,将技术能手、技能大师纳入教材编写人员队伍中,多方讨论,思想碰撞,研制出新技术、新规范的教学标准,契合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另外,在教材内容编写上,应坚持“创新”与“实用”的原则,充分整合学科资源,融入企业行业的实践精华,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创新;除了常规性的理论教材,应加强实训教材的开发,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推动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开展。通过多方通力合作,理论结合实践,推陈出新,促进高职教材体系的逐步完善。

多样呈现,研发立体化教材。身处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传统纸质教材已无法满足学生对立体化、个性化知识的渴求,应配合混合式教学、在线学习等泛在教学改革的需要,创新教材形式,鼓励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提高学生学习的时效性,确保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同时,引进云技术、搭建云平台,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开发电子教材,实现碎片化学习。随着更多可视、可听、可动的电子教材的研发,未来教材建设正逐步向立体化、个性化创新发展,对我国高职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严格按照国家规划教材标准进行立体化教材建设,鼓励多导师教学,根据课程模块建设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在教师实践中获得师生的广泛好评。

4.3 教法创新为突破

多维学习,提升课堂效能。教法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展示教师、教材改革成果的重要手段。要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室教学,推行“校内课堂”“企业课堂”“线上课堂”的多维学习:学生不仅能在教室里学习,而且可以深入企业,育训结合,同时借助网络智慧学习平台,进行线上学习。通过 “三个课堂”有机衔接,资源共享,实现学生学习内容、学习场所、学习手段的多样化,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程打下坚实的地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将信息技术融入教与学的全要素、全过程,创新“智能+课堂”教学手段,实现虚拟现实技术进课堂,远程互动实践车间,提升了学生学习体验感和收获感,推动教学活动高效开展。

多元监评,关注教学反馈。要巩固 “三教”改革成果,需加大教学监督与评价的力度,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学监评机制:① 规章制度上,建全教学质量与评价的总体规划和管理制度,要求教学部门、教学督导室相互配合,推进教学质量与评价工作高效、规范地展开;② 实施对象上,拓宽教学监评的主客体[6]:将班级学生信息员、专任教师、学校领导、社会企业家等纳入教学监评的实施主体,壮大监督队伍,同时,扩大教学监评的客体:通过对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课外实践的全程跟踪,拉大监管范围,多元开展教学监管和评价工作;③ 实践平台上,开发学生成长系统,动态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学业评价,实时录入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关注学生反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创新“自我诊断+企业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通过实时评价学生的过程表现和学习产出,为衡量教学成效提供了真实反馈,推动教学监督与评价体系的“闭环”效应生成,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5 结语

“三教改革”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主攻点,如何深入推行“三教”改革,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者集思广益的重要命题。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师资储备、教材开发、教法改革上存在一定阻力,妨碍高职教育的良好发展。通过厘清“三教”改革的时代紧迫性和本质特征,深入分析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以“三教改革”为基础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以教师改革为首推,教材改进为抓手,教法创新为突破,多措并举开展“三教”改革,推动高职教育高质发展,开启我国“双高建设”新局面,奏响独具特色的职教“最强音”。

猜你喜欢
教法院校教材
教材精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