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盘王祭祀中的哲学思想

2020-03-14 22:23马志伟李晓琳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盘王大歌先民

马志伟,李晓琳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瑶族是我国最古老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按照语言、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瑶族大致分为勉瑶、布努瑶、拉珈瑶和平地瑶四大支系,其中勉瑶支系视盘王①为他们的先祖宗师和宗教生活核心,因而,勉瑶亦称“盘瑶”。祭祀盘王是勉瑶怀念始祖、崇奉英雄、聚合人心的一种宗教仪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盘瓠子孙》载:“用糁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1]171唐刘禹锡《蛮子歌》载:“蛮语钩輈音,蛮衣斑斓布。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2]396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十《蛮俗》载:“瑶人每岁十月旦,举峒祭都贝大王。于其庙前,会男女之无夫家者,男女各群,联袂而舞,谓之‘踏瑶’。”[3]423这一祭祀活动,因瑶族迁徙不断,分布面广,各地称谓不一。如江华瑶族称“跳盘王”“奏铛”,贺州八步瑶族称“还盘王愿”,富川瑶族称“踏歌堂”“祭人王”,钟山瑶族称“朝踏节”,连山瑶族称“耍歌堂”等。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盘王祭祀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统一的“瑶族盘王节”,并发展成为瑶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平台,也成为瑶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瑶族的盘王祭祀活动,不仅充分展示了瑶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还生动地反映了瑶族先民对宇宙万物的不懈探知,为我们深入、系统地研究瑶族的哲学思想提供了十分宝贵的信息资源。

一、盘王祭祀中的宇宙观

宇宙观,也称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探究宇宙本原问题是其核心要义之一。任何一个民族,不论人数多少、发展程度高低,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斗争实践中,都会对与之共存的宇宙世界产生一定程度的认识,并对这个方面的认识进行某种程度的概括和总结,从而形成这个民族的宇宙观。在人类探知宇宙本原的历史中,一直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如西方基督教的《圣经》提出,上帝是世界之原,万物为上帝所造。其开篇《创世纪》就谈及,万物诞生之前,宇宙是一片混沌和黑暗,只有上帝孤身存在其间。上帝对此十分不满,于是用了五天的时间分别造出了白天黑夜、日月星辰、陆地海洋、草木瓜果和鱼虫鸟兽。再如我国的“盘古开天地”说。盘古是我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神,他用神斧开辟了天地,还用自己的生命造化了世间万物。还有一种认为,世界万物是由物质所构成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的原子论,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我国春秋齐国的思想家管仲则认为,宇宙是由水构成,“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4]285。从瑶族祭祀盘王活动的相关典籍资料中发现,瑶族先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于神话想象,提出了“浮云”产生天地万物的宇宙本原论,这种宇宙观属于第二种看法,即世界是物质的观点。

盘王祭祀始于盘王离世之时,发展到今天,历经数千年,已经成了内容丰富、仪式程序严谨的宗教祭祀活动;已经由单一的祭祀祖先,逐渐演变成包含祭祀、还愿、祈福驱灾、传师等多种仪式的大型祭祀活动。其中,产生于晋代、成型于唐宋、完善于宋元明清的《盘王大歌》,是盘王祭祀活动中必须唱诵的歌本。全书一万多行,要唱七天七夜。就歌曲内容而言,涉及宇宙起源、人类起源、族源传说、民族迁徙、道德修养、生产技术、天文历法等,可以说包罗万象,是瑶族的百科全书。瑶族先民在《盘王大歌》里对宇宙的起源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展示了自身富有特色的哲学思维。“当初未开天和地,无日无月无星辰,无有天来无有地,空虚结就一尊神。二万年间混沌过,混沌如同鸡仔行,三界通流共天下,风云雷雨一同行。当初不曾有天地,未有日月及乾坤,先有玉皇共盘古,我和盘古同出身,我俩不是爷娘养,五色浮云生我身。”[5]8他们认为,在天地形成之前,宇宙是一个空虚的世界。当然,他们所言的“空虚”并非绝对的虚无,而是一种万物尚未成形的鸿蒙状态,即“混沌”之态,没有天上、地面、地下三界之分,也没有风云、雷雨之别,而是“三界通流”、万物“同行”。空虚宇宙经漫长演化,形成“五色浮云”,后在“五色浮云”中产生了盘古,再由盘古创造了万事万物和人。在瑶族先民看来,“浮云”是天地万物的共同本原,是天地万物统一的物质基础。那么,这里的“浮云”指的是什么呢?“浮云结气自生烟,未有乾坤及元始,又无日月又无天。”瑶族先民所言的“浮云”就是“气”这种物质。所以,《盘王大歌》展示了气生万物的宇宙起源说。

从《盘王大歌》的以上唱词不难看出,瑶族先民是从大自然本身来探寻宇宙的本原,而不是从神灵那里去寻找答案,这显然是一种唯物主义性质的自然观,与神创论的宇宙观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过,瑶族先民在探知宇宙本原时借助了神话故事的形式,更多的是一种直观和现象的呈现,而不是一种严密的逻辑推导或论证。这种宇宙观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气”,与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火”“土”“水”等具体物质形态的宇宙观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都只能算是一种原始的朴素唯物主义宇宙观。

不过,瑶族用“浮云”来说明天地万物的本原,同其他民族相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与瑶族先民居住、生活、劳动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南岭无山不有瑶。”历史上,瑶族人民多“依山险为居,刀耕火种,采食猎毛,食尽则他徙。”特别是盘瑶中的过山瑶支系,过去都是居住在“唯恐山不够高、壑不够深、林不够密”的高山险峻地带。由于长期活动于崇山峻岭之中,那里峰嶂耸立,山高林深,气候潮湿;晨有朝霞,夕有暮烟;雨后成虹,水气蒸腾,烟气缭绕。形成了独特自然景观。因而瑶族先民逐渐形成了“浮云”的观念,并由此展开想象,认为“浮云”是天地万物共同的物质本原。

二、盘王祭祀中的人类起源问题

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哲学所关注和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派给出了不同性质的回答。唯心主义当属神创论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是神的创造之物。如基督教的“上帝造人”说,认为是上帝在第六天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类,让其管理世间万物。再如我国的女娲抟土造人传说,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卷一《三皇》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6]10唯物主义则认为人源于物质。古希腊米利都学派代表人物阿拉克西曼德(Anaximande)认为,人是由鱼变化发展而来的:“人是从另一种动物产生的,实际上就是从鱼产生的,人在最初的时候很像鱼。”[7]10我国东汉思想家王充亦持类似观点,认为人是由虫变化发展而来的。如他在《论衡》卷十六《商虫》论及:“倮虫三百,人为之长。由此观之,人亦虫也。”[8]333唯物主义观点中又以进化论为典范。罗伯特·达尔文(Robert Darwin)是进化论的奠基人,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人类是物种不断演变和进化的结果。

对于人类的起源,瑶族先民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和解答。在瑶族盘王祭祀活动中,都要追忆先祖盘瓠。盘瓠原本是评王身边的一只龙犬,评王跟高王打仗,评王出赏格,谁能取高王首级,就把三公主许配其为妻。后盘瓠接榜,帮评王咬杀高王,评王遂赐三公主与之为妻。盘瓠携妻赴会稽山安居乐业,数年后生育六男六女,即为十二姓瑶人的祖先。所以,后来才有了“瑶人根骨,即系龙犬出身”的说法。如《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载: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户,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软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后滋蔓,号曰蛮夷。[9]1911

广西恭城三江盘瑶所遗存的《评皇券牒》亦载:

龙犬盘瓠登位,踊跃拜舞朝王,欢欣中外。独言报主之恩,至取高王头级,发誓不虚往。敕宴食之,食罢,辞而去。……盘瓠心思报主恩,用意将口杀高王,截取头级,复游大海回归殿下,污血坠地。……我王坐朝,盘瓠口衔高王头级,舞拜朝见陛下。先准敕誓竖立不移,我有福德之分。……我王见盘瓠由此灵性,就将宫女嫁之为妻,入内宫排宴成亲。敕令备鼓乐迎引送入会稽山安住,……放免一切赋役,已许青山白云之地安处。后宫女生长六男六女,王闻喜之,敕赐各姓。[10]98

从上述官方及地方文献的相关记载来看,盘瓠是一只极具灵性的龙犬,是盘瑶子孙的始祖。虽然两则文献都带有神化的性质,但不可否认的是,瑶族先民认为他们是犬的子孙,瑶人与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这一思想是不同于神创论的,它是一种唯物主义性质的历史观。不过,勉瑶视自己为犬的后裔,这与瑶族先民图腾崇拜不无关系。瑶族先民曾经是一支以“犹”为图腾崇拜物的部落。“犹”即“猶”的简体字,通“尤”,亦作“犬”。《尸子》曰:“猶,五尺大犬也。”[11]11勉瑶支系中的湖南江华盘瑶至今自称“尤棉”“谷岗尤”,广西恭城、富川、钟山盘瑶自称“炳多尤”,贺州土瑶自称“土尤”,显然这些都是瑶族犬图腾崇拜的遗存。

另外,瑶族盘王祭祀中还会唱到伏羲兄妹的故事,这是瑶族先民思考和探索人类起源问题后的另一种回答范式。如《盘王大歌》中的《葫芦晓》唱到:

“洪水尽,乌龟没有吐真情,仙人拿棍打乌龟,乌龟方说有双人,仙人抬头往前看,葫芦旁边有双人。葫芦留下人间种,伏栖(伏羲)兄妹要合亲。和亲了,七鲜花朵上娘身,生下肉团无名姓,……九州玉女把刀分,分做三百六十份,分下民间百姓人。”[10]165

从上述唱词来看,先有葫芦,再有伏羲兄妹,最后才有人类。在瑶族先民看来,人是葫芦化生的产物。显然,瑶族先民对于人类起源的看法与阿拉克西曼德(Anaximande)、王充等先哲的看法是异曲同工的,都富含唯物主义的色彩和成分。不过,这种“葫芦生人”的观点与瑶族的葫芦崇拜有关。瑶族先民基于葫芦多籽的基本特性赋予其旺盛的生命潜质和葫芦漂浮于水上的功能赋予其保护生命安全价值的认识,进而产生了对葫芦的崇拜。瑶族葫芦崇拜至今尚有遗存。如瑶族喜欢用葫芦装谷物或蔬菜种子。他们认为,葫芦代表多子多孙,种子放入葫芦内,第二年就会发展为无穷无尽。

显然,盘瓠神话也好,伏羲兄妹故事也罢,都是瑶族先民在社会实践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对人类起源问题做出的一种尝试性回答。这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意大利哲学家维柯(Battista Vico)和德国哲学家卡西尔(Ernst Cassirer)称其为“诗性思维”或“神话思维”[12]63。它是一种具体的形象思维,往往需要借助神话的象征叙事方式来得以表达,与建立在逻辑推理基础上的理性思维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瑶族先民的人类起源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三、盘王祭祀中的辩证法思想

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对宇宙万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探讨存在两种决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一切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这是一种辩证法的发展观。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就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他提出过“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著名论断;明清时期思想家王夫之秉持“太虚本动”的观点,他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13]269。另一种则认为物质是绝对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如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提出过“存在”论,认为“存在”是永恒不动的;西汉思想家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14]380。在他看来,天是永恒不变的,按天意建立的封建统治之“道”亦是永恒不变的。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瑶族先民对宇宙万物的存在状态有了自己的独特认识,这种认识包含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并在盘王祭祀的诗歌总集《盘王大歌》中有生动的体现。

瑶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观察到了日月的东升西落、草木的岁岁枯荣和人畜的生老病死;他们已认识到宇宙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因而形成了本民族原始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如《盘王大歌》中写道:“大星升天月也上,北斗行来月也行,七星过天跟北斗,北斗在天月伴行。大星上天月也上,北斗西落月跟随,七星跟着北斗走,北斗归西月也归。”[15]82再如盘王祭祀中唱到的《十二月节气歌》就详细记录了四季的节气变化:“正月立春雨水节,岭头草木运生心。二月惊蛰春分节,百草岭头叶运青。三月清明谷雨节,到春山头齐种春。四月立夏共小满,叶秧苍山嫩青青。五月芒种到夏至,莲花开放满塘中。六月小暑大暑节,仙开笼里晒衫衣。七月立秋处暑节,嶂蛛叹声断人心。八月白露秋分节,田地荣华齐结子。九月寒露霜降起,官员庄马出游街。十月立冬共小雪,冬天思苦无衫衣。冬月大雪开冬至,岭头禾草断离枝。腊月小寒大寒节,雪花开发满山头。”[16]87不仅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地变化,社会也是在发展变化的。如盘王祭祀中唱到的《刀曲子》:“当初富贵真富贵,三斗碎金使会完。三斗碎金又话贫,富贵变成贫穷人,起屋沙洲石碎中,富贵变成贫贱民。”[17]173瑶族先民看到了贫者与富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贫可以变为富,富也可以变为贫。

同时,瑶族先民还认识到了世界万物运动变化都是有原因的,即“万物异动,事出有因”。如《盘王大歌》唱道:“阳风吹了一载又一载,阳风吹了一年又一年,吹得宇宙卷成团,刮得宇宙变方圆。”[15]116这里的“阳风”和前文提及的“浮云”实则一致,都是“气”之类的物质,是它的运动变化产生了宇宙。而且瑶族先民还进一步认为,世界万物运动变化是由阴阳(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种物质的互相排斥和消长而形成的。《盘王大歌》中的唱词就体现出了这种阴阳说的思想。如《盘王大歌》云:“混沌初开乾坤定,阴阳交错日月现”……阴阳不对凡阳路,日月不对行星天。”[15]117就是说,因为有阴阳交错才有了月日和星星。这同战国末年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18]227一说及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的“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如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终”[19]16观点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一致。《盘王大歌》亦唱道:“天地乌,便是日头相打明。天地乌,便是蛤蟆吞日头。”[15]98在瑶族先民看来,“天地”之所以“乌”,是因为互为矛盾的一方“黑”战胜了另一方“明”。再如《盘王大歌》唱道:“阴阳烦乱得天旱,三年无雨润阳春,王徭子孙无计奈,漂洋过海列外行。”[15]92瑶族先民认识到,阴阳错了位,引起自然不和谐,因而天气反常,最终导致了瑶族离开故土而漂洋过海。

瑶族先民通过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积累和观察,认识到了世界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而且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世界万物相互依存的正反两面互相排斥和消长形成的。这是一种可贵的辩证法思想。不过,它仅仅是辩证法历史发展形态中的一种初级形态,带有原始的朴素性质。正如毛泽东在其经典著作《矛盾论》中所指出的:“古代的辩证法带有自发的朴素的性质”[20]300。

四、盘王祭祀中的唯心主义观念

盘王祭祀活动是瑶族民间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瑶族传统宗教信仰及其仪式活动的最高表现形式,其实质是一种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反映了瑶族先民“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的思想。所以,这种宗教活动也展示了瑶族先民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成分和色彩。

“万物有灵”是世界各民族早期发展阶段的普遍信仰。瑶族先民认为,在他们赖以生存的有形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无形的超自然力的世界,这个世界主宰和支配着人类社会这个有形的世界,这个无形的世界就是“百神千灵”世界,即天地、日月、雷电、风雨、云雾、高山、河流、草木、鸟兽、虫鱼等自然万物都有神灵存在,而且人类也是神灵创造出来的。所以,祭祀鬼神成为瑶族先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瑶族先民通过祭祀鬼神,对神灵和祖先的虔诚赞颂和祈祷敬奉,以此希望得到神灵和祖先的庇护,达到降福驱灾、人畜平安、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目的。

在鬼神观念的充斥下,祭祀众神成为瑶族盘王祭祀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如贺州八步区贺街瑶族还盘王愿,除了祭奉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玉皇、圣主、李天师、张天师、赵元帅、张玄师、海幡、太尉、天府、地府、阳府、十殿等道教神灵之外,还要祭拜当地的龙城庙高王、贺街浮山庙陈王、伏灵庙五婆圣帝、莲塘立琴庙盘古王、三清三元、刘娘庙的刘三娘、草司庙的五旗兵马、五谷娘娘、土地公公、风伯、雨师等众位土俗神祇。[21]266恭城观音乡瑶族还盘王愿,要祭祀梅山法主、周老祖师、上下房周老祖师、都兵大圣九娘、玄天上帝、北方真武、青坛九郎、江华唐十仙娘、杨十九郎、三元三殿教主、三殿将军、上阳猛头教主、肖十五郎、铁家铁十九郎、茅山龚十七郎、流沙、天门大圣李王将军、五通圣父、五通圣母、鉴斋八郎、肖家低炉吹火二十三郎、柴家三花腰带、十八厨官、罗家圣父、罗家圣母、谭州李王将军等各路神祇500余位。[22]22-23显然,瑶族盘王祭祀所崇祀的神灵系统具有多元、庞杂的鲜明特点,而这恰恰正是瑶族“万物有灵”论的生动体现。

在盘王祭祀仪节中,除宰杀猪羊祭神酬神外,还要唱诵盘王歌曲,亦称“坐歌堂”“耍歌堂”等,主要是用来追忆始祖盘王造人造物的丰功伟绩。如《盘王大歌》唱道:“大岭原是盘古骨,小岭原是盘古身,两眼变成日和月,牙齿变作金和银,头发化作草和木,才有鸟兽出山林,气化为风汗成雨,血成江河万年春。”[23]67再如《过山榜》中述忆:“瑶人根骨龙犬出身,咬杀高王,评王招赘驸马,鼓乐送入会稽山内,永属深山藏身过世,所生六男六女为王瑶子孙,就安一十二姓,长男随父姓盘,其余姓邓、赵、沈、李、黄、周、包、胡、蒋、雷、郑。”[10]42虽然各地盘瑶祭祀盘王的唱本唱词版本各异,但主要内容是高度一致的,即龙犬盘瓠是瑶族的始祖。所以,瑶族盘王祭祀是瑶族先民“万物有灵”论下祖先崇拜的生动体现。

不过,在瑶族先民看来,龙犬盘瓠是神,是盘瓠神创生了他们和天地万物,他们还不明白天地万物之所以既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使然,是天地万物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而并非某个神灵意志的安排。他们虽然能够朦胧地感知到一些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但由于当时条件的局限,他们还不具备对客观世界进行深入探知的能力和条件,进而揭示出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内在必然性和运动规律,只能凭借感性经验去猜测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他们没有能够将其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一贯到底,最终还是没有跳出神创论的唯心主义泥潭。

瑶族盘王祭祀活动是瑶族传承悠久的一项标志性宗教文化活动,它不仅生动地展示了瑶族先民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的宗教观,而且还深刻地展示了瑶族先民的哲学观,即对宇宙起源、人类起源和世界万物存在方式的关切和思考。尽管瑶族先民未能对自己的哲学观进行系统深刻地总结与阐述,它展示给世人的只是一些零碎的、不成体系的思想,是一种神话思维的具象模式,具有自发朴素的性质,而且既有唯物主义成分,还有唯心主义成分,但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相当难能可贵。挖掘这些哲学思想,特别是其合理的成分,对于传承和弘扬瑶族传统思想文化、充实和丰富中华民族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 释:

①盘王,即瑶族勉瑶支系始祖盘瓠。据考,瑶族先民是一支以犹为图腾物的部落,该部落的首领以盘瓠命名。

猜你喜欢
盘王大歌先民
广西大瑶山盘王舞文化解读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千古盘王情 相遇在马练
侗族大歌传承的结构
——基于从江县侗族大歌传承实践的分析
盘王大歌:响彻瑶寨的千年史歌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浅析江华瑶族民歌《盘王大歌》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侗族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