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艺术歌曲《铁蹄下的歌女》的艺术特征及其演唱处理

2020-03-15 06:59刘晓君
人物画报 2020年32期
关键词:演唱处理创作背景艺术特征

刘晓君

关键词:《铁蹄下的歌女》;创作背景;艺术特征;演唱处理

一、歌曲创作背景

《铁蹄下的歌女》由聂耳作曲,许幸之作词,创作于1935年。该歌曲是电影《风云人物》的插曲,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掀起了爱国运动,出现了大批爱国作曲家,当时聂耳参加左翼运动,并创作了许多反抗阶级压迫反映群众苦难生活的歌曲,当时这些爱国抗日歌曲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追捧,直接促进了救亡运动的兴起,《铁蹄下的歌女》是其中的代表作。

二、曲调结构分析

《铁蹄下的歌女》由A、B、C三段构成,为单三部曲式。三段都是弱起小节开头,彰显了歌女的哀怨与凄凉。

多处运用了附点,展现歌曲的悠长绵怨。第三、四句节奏逐渐紧凑,用四分休止符,附点节奏与前八后十六的节奏来表现歌女不满与愤怒的情绪。B段的前两个乐句形成对比,第一句旋律波动起伏,第二句旋律归于平静。B段的节奏比A段更紧凑,速度逐渐加快,体现歌女对苦难生活的倾诉。C段是歌曲的高潮,前两句节奏紧凑,后两句运用二分附点节奏,歌声逐渐变慢,把歌女哀伤与愤懑的情绪发展到极致。全曲运用弱起小节、装饰音、附点节奏和休止符节奏,巧妙地体现了歌女的音乐形象。

三、《铁蹄下的歌女》的演唱处理

1.情感表达的处理

在情感表达的处理上,具体把握对旋律、节奏、速度与力度上的细节研究。

A段是抒情性旋律,前两句弱起开始,两处歌词“到”字的乐音也是乐句的最高音,演唱时要突出“到处”二字的凄凉感。体现舞女们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后两句的旋律节奏较紧凑,具有朗诵性特征。该段多处运用附点节奏,以表达舞女内心的不甘,演唱时,要运用呼吸来控制节奏的时长。本段有三处装饰音,在演唱过程中切记不能随意带过,需唱够时值并用强一点的力度演唱。整体A段前两句诉说了舞女的苦难经历,后两句则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不平与憎恨。

B段在音乐的处理上与A段相反,该段四句都是弱起开始,力度与速度上都比A段变得稍弱与稍慢,前两句的速度稍微紧凑,后两句的速度逐渐变慢,在演唱地过程中需要注意把舞女经历悲惨生活的辛酸,凄凉用感人的语音语调演唱出来,在力度方面,第一句用了弱来表示,第二句开始运用了中弱,“尝尽了人生的滋味”这一句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在B段中,作者所描写的歌女是可悲可怜的,充满委屈的自诉在演唱时需深情且真挚。

C段作为全曲的高潮部分,节奏与第二段相似,速度上为了加强统一性,整体上也是以中速为主,注意“铁”字上的延长记号,此处是舞女对日本帝国主义无情侵略我国的憎恨情仇,对自身所处的命运不公的反抗,“蹄”字快速蹦出,逐渐完成此句的演唱,最后一句逐渐减弱、减慢是对现实生活的愤懑。

2.咬字音色的处理

在演唱声乐作品中我们需要讲究字正腔圆,因歌词的声韵问题,每一个字都要读准确,演唱到位。一般歌曲的声韵问题都是声母与韵母的问题,而声母是发音部位的不同,舌尖位置的摆放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最终声音要回归到韵母上,即所谓的“归韵”。

A段的“处”字不能随意演唱,需要注意“chu”的“ch”声母音很容易演唱成“cu”,之后需回归到韵母“u”上,“到”字演唱完后需要继续保持高位置演唱“处”字,就像石头里蹦出来咬牙叩齿的进行演唱。“为什么被人当作商女”中“商”字也一样带有声韵母问题“shang”,但此处跟上面“到处”的不一样,这句是第一部分的结束,因此在演唱时归韵到“ang”后可稍加延长“商”字以表达被迫当作歌女的无奈。

B段“尝尽了人生的滋味”中“滋”字因韵母“i”的问题,需要打开腔体,轻松地过渡到“味”字上,吐字的时候要注意在“滋”字的基础上继续保持慢慢演唱出“味”字,“味”字注意口型保持不变。

C段第一二句充满着反抗意识,在咬字吐字上要饱满有力,切记虚垮无力。“可怜是铁蹄下的歌女”此句进入了歌曲的高潮部分,需要注意“是”字可以学习平舌演唱成“si”,喉头会稳定许多,“铁”字与“蹄”字的咬字方面也要一触即发。

结语:聂耳创作的《铁蹄下的歌女》,其歌女的形象与音乐的创作风格十分吻合,它语音语调、情绪的变化生动质朴。此歌曲也是依据歌词情感的需要改变了整体的音乐结构。全曲分为三个部分,而三段的音乐形象设计也是不一样的,别出心裁的设计,恰好符合了歌女不一样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丰富的描写了歌女苦难的生活,体现了聂耳独到的创作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桂芹.“大眾都爱你的新声”—聂耳音乐创作与民间音乐[A].中国音乐(季刊).2006年.第4期.164-168

[2]毕晓敏.《铁蹄下的歌女》之美学思想初探[A].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第12期.248-249

[3]王国霞.从《义勇军进行曲》浅谈聂耳的创作风格与特点[A].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239

[4]夏小玲.歌曲《铁蹄下的歌女》的创作及演出分析[A].咸宁学院学报.2005年.第25卷第2期.134

[5]林育佳.歌曲《铁蹄下的歌女》的演唱分析与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李菡,李新.歌曲《铁蹄下的歌女》的情感深析[A].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第02期.322-323

猜你喜欢
演唱处理创作背景艺术特征
论莫扎特咏叹调音乐特征和演唱方法
论莫扎特咏叹调音乐特征和演唱方法
论莫扎特咏叹调音乐特征和演唱方法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歌剧《木兰诗篇》之咏叹调《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演唱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