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原本”“真诚”
——论吉小吉的诗歌观念与创作

2020-03-15 08:07杨国伟廖雪霞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质朴现实生活抒情

杨国伟,廖雪霞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在五四白话新诗运动至今的百余年间,现代中国新诗已经顺利走过了从上下求索到日臻成熟和完善的艰难历程。对于今天的诗歌创作者来说,“何谓新诗?”“新诗何为?”这些问题已不再困扰和束缚着他们的诗歌创作。在当下许多诗歌创作者中,他们往往首先自觉地构建起独特的诗歌创作观念,进而创构与众不同的诗歌境界。

来自广西北流市的诗人吉小吉也是这样。在多年创作实践中,这位“70 后”诗人一直对诗歌的内容与形式、诗歌的情感与抒情方式等保持着清醒的认识。2016 年在接受评论者钟世华的访谈中,吉小吉曾声称:“我更注重那些具有现场感的、作者在场的、通过具体事物本身来呈现诗意的作品。这就是我要追求的‘浅度’写作,这就是我要追求的‘质朴、原本、真诚’。‘质朴’,就是要去丢掉那些华美空灵的修饰,让文字更干净;‘原本’,就是要让事物原生态地生长于诗歌之中;‘真诚’,就是在诗歌中融进自己的人生态度。……‘质朴、原本、真诚’这六字原则,我是不会丢掉的,今后仍须努力朝这个方向走。”[1]54-59在这样的答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质朴、原本、真诚”这三个重要的关键词正是吉小吉构建他的诗歌境界的核心,是照亮他诗歌创作的指明灯。只是在创作实践中吉小吉是如何实现这个理想的?这亟待我们深入发掘和探究。

通常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则是文学作品通往现实世界和读者大众的重要媒介。根据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文学风格的阐释:“使用奇字,风格显得高雅而不平凡;所谓奇字,指借用字、隐喻字、衍体字以及其他一切不普通的字。”[2]77对于诗歌创作来说,因体裁本身的需要,语言的陌生化效果便常常成为诗人创作诗歌时的首要追求。但是在很多时候,也因诗人过度追求陌生化效果,尤其是所谓“奇字”的运用,又致使现代诗歌愈发朦胧和难以理解,成为读者进入诗人所构建的诗歌世界的障碍。“不懂诗人!”“这首诗在写什么?”——这常常成为时下读者大众在阅读诗歌时所抒发的感慨和疑惑,由此呈现出了在经过了百余年的诗体大解放之后,当下许多诗歌与读者大众之间仍然存在相当遥远的距离。

但在吉小吉的诸多诗歌中,我们几乎不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因为诗人所要构建的是一个质朴无华的、大众化的诗歌世界。缘于诗人追求一种“质朴”的诗创观念和诗创实践,在吉小吉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何谓“无雕凿之气”。不论是乡村题材诗歌还是城市题材诗歌,也不论是抒发自己对亲人们的思念之情还是对自然万物的铿锵赞歌,抑或是对现代城市文明进行个体反思等作品中,吉小吉总能使用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并结合自己所擅长的直抒胸臆的手法,使诗歌既通俗易懂,又不失诗之所以为诗的形式美感。

在吉小吉的诗作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诗人首先以一种叙事诗的诗体形式将抒情主体的抒情对象、情感情绪娓娓道来,进而大量使用人民大众易以理解的语词作为点睛,使抒情主体的中心情绪在舒缓的诗歌节奏之中表达出来。例如诗歌《省城》中诗人是这么叙述“我”的“孤独”的,“我,走在大街上。行色匆匆的面孔∕不断闪过,一把把太阳伞∕一顶顶遮阳帽,五颜六色的披肩∕不断闪过。谁,都不去理会∕从六百里外的乡村,来到这里∕被省城的太阳,粗暴地强奸的∕那一个衣服湿透的年轻人……∥我,默默地走着∕走在陌生的、无援的大街上∕在一片树荫下,我,喘着气∕悄悄打捞,一颗被汗水∕淹没泡腌的孤独的心”。在这首诗中,诗歌最后一行中的“孤独”这个通俗的词语就是“诗眼”。而诗歌的第一节乃至本节的前面几行,都是在叙述着抒情主体“我”的孤独感生成的缘由,即:从遥远的乡村来到城市的“我”,亲眼目睹到的是行人们“行色匆匆的面孔”,他们“谁,都不去理会”,太阳火辣,这座城市对于像“我”这种闯入者来说是陌生的,“我”在这座城市中是孤独无援的。而事实上,孤独的“我”显然只不过是喧闹都市中孤独人之一。

吉小吉诗歌创作对华丽辞藻的主动拒绝,读者可以信手拈来。但他的诗歌却并没有因此而削弱了“介入”现实生活的强大力量,以及传达作者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的深切情感。相反,在质朴无华、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背后,诗人更能直接、简洁地讲述这个世界所发生的故事,传达诗人对这个世界、这些故事的沉思。在《九姑》中,全诗使用的仍旧是人们所熟悉的语言文字,讲述着九姑被冤枉的悲剧故事,“人民公社的几只红薯∕不翼而飞∕从仓库经过的九姑∕一不小心,被人指着脊背∕生产队长找过她∕但不相信她的话∕大队支部书记找过她∕但不相信她的话∕派出所的民警找过她∕但不相信她的话∕后来,三叔告诉我∕只有大河相信九姑的话∕并且收留了她……”。在此,不仅诗歌所叙事的故事是人们所亲历过的,而且诗人使用了简短的几行诗句和通俗的现代汉语形式,抛弃了诗人所拒绝或不屑的“华美空灵的修饰”,日常生活化了的语言却能够引发人们对那些荒诞而沉重的历史事件进行反思。

正是在丢掉了华丽空灵修饰的“质朴”的诗创观念的体认之下,在吉小吉的诗歌中,我们常常看到诗人所运用的是当前人们最为成熟又最为常用的现代汉语形式,这种别致的“浅度”写作在某种意义上展现了当代诗歌大众化新的向度。当然,需要辩证看待的是吉小吉诗歌语言的大众化,并不像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现代诗人那样追求的“民间化”的大众化方式,更不像当下被人们所诟病的口语诗的“口水化”方式。因此民间俚语、俗语、谚语以及日常人们所使用的口语等等,都不是诗人的诗歌语言选择,诗人选择的是当前人民群众所熟识的日常现代汉语,而最终诗人想要实现的则是诗歌的雅俗共赏。

如果说诗歌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模仿,那么如何模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诗人来说又是另一种挑战,因为它既关系到诗人对现实生活细节的把握、感知和体验等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还关系到诗歌的表达方式。“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是政治诗还是咏物诗?”——这往往需要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做出有效的选择之后才有可能彰显出来的。而通过诗人对现实生活模仿的尺度进行审视,读者又可以管窥诗人模仿生活的态度以及模仿生活的能力。从诗歌的主体性精神来看,它同样需要诗人在对生活的有效模仿中才得以表达和呈现。因此,如何把握、感知和体验现实生活,又该如何模仿生活便成为诗人构建独特的诗歌世界的关键性问题。

诚如前述,追求“原本”,让事物原生态地在诗歌中滋长是吉小吉诗歌观念中的重要内容。这实质上已经宣示了诗人模仿现实生活所持的态度和尺度,展现了诗人积极主动拥抱生活的豁达胸襟。同时,它蕴含着的是诗人忠实地对待现实生活中繁杂的事与物,尊重生活之事与物的客观性。换句话说,在吉小吉的诗歌创作思想中,尊重客观的现实生活,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提炼和模仿,是他诗歌创作自觉遵循的规律和价值取向。

体现在具体的作品中,从目前吉小吉的诗歌创作来看,一方面他主要是以叙事诗为主,并客观地对日常生活进行诗意地展现,在诗歌中忠实地再现自己对历史与当下、乡村与都市、亲情与自然等的细致观察。例如作品《声音》的创作就来源于诗人的童年经历和记忆:“我写《声音》,就是因为在回忆童年时想起了父亲,想起在农忙时节,自己每天都把刚煮开的米汤用一个大瓦碗盛一大碗,端出地坪上凉着等父亲回来喝……每一次,我都很认真地看着刚刚干活回来的一整天没有任何东西下过肚的父亲,手也不洗,接过大瓦碗一仰首就把米汤喝完,而且还发出一声很大的、连贯得很长的声响。那个情景在我的回忆中再现,《声音》就很自然地涌了出来。”[1]54-59于是诗歌对诗人的历史经验与记忆进行了这样的叙述,“从地里使牛回来的父亲一仰首∕天就被吃下去了∕还从大海碗的边沿∕发出一声长长的巨响”,在这些诗行以及作家的自我解释中,读者可以明确地判断诗歌实际上是对历史生活的原生态辑录,它无疑是一首自述性的抒情诗。

吉小吉追求“原本”的另一表现则是在诗歌中倾注真情实感,让抒情主体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在诗歌中尽情地传达。阅读吉小吉的诗歌,读者会发现,它并不矫揉造作,更不无病呻吟,而是客观真诚地流露抒情主体的内心情感,让情感在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诗意叙事中缓慢流淌。尤其是在抒写亲情的诗歌之中,诗人更是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抒情主体的无奈与愧疚、悲痛与哀思。如在诗歌《经过孝感》中,诗人深情地表达了坐在汽车上的“我”,因不能陪伴“卧病在床”的父亲而感到“心灵震动、不安∕并且,愧疚、无奈”。而组诗《天堂为什么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则真实地记录了一位失去亲人的“我”的悲痛与哀思,而“悲伤”“悲痛”等字词更是频繁地出现在组诗中,其中,《2006 年的日子是痛的模样》甚至连续两次使用同样的诗行“痛。痛、痛。痛、痛、痛”,以增强抒情主体的悲痛之情。

为了进一步表现诗歌抒情对象(事或物)的原生态性,拉近读者的在场感,吉小吉通常在诗歌中使用了一个确切的时间点,让“时间”成为其诗歌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如果系统地阅读吉小吉的诗歌,读者便会发现吉小吉是一位非常注重“时间”的诗人,因此一个具体的“时间点”频繁地在他的诗歌中出现。例如组诗《写给八十一岁病重的父亲(三首)》,第一首的标题即是《2002 年4 月3 日回家》,诗歌所记述是当天“我”回家看望病重父亲的整个过程。同样是写父亲,《吉进铨》中的时间“二〇〇六年正月初五”则是父亲“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而书写对失去母亲、父亲、叔父的悲痛与思念的组诗《天堂为什么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更是以2005 年作为诗歌抒情的时间节点。从标题上看,组诗的第一首标题为《2005 年一闪而过》,第六首的标题则为《2006 年的日子是痛的模样》。在这些诗歌中,时间成了诗歌中事与物的发生时间,它无形中增强了诗歌的历史现场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所有这些时间设定,不仅体现了诗人试图通过一个时间概念来践行他的“原本”的诗创观,而且也将读者带入那个客观特定的历史空间中,同抒情主体一起“感觉”着那一份浓烈的情感。

当然,追求“原本”并非表示诗人只是对生活的流水账进行简单粗暴的模仿,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就将生活原样照搬到诗歌中,而是在对生活进行了诗意化之后,又倾注了抒情主体的深切的情感体验。由此,吉小吉的诗作便构成了既将诗歌生活化,又将生活诗意化的艺术特质,使人阅读他的诗歌时总能感受到强烈的生活现场感。

1903 年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在鲜明地指出了卡卜斯的诗歌“没有自己的特点”之后,强烈地建议这位年青的诗人:“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而你也能够以一种坚强、单纯的‘我必须’来对答那个严肃的问题,那么,你就根据这个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你的生活直到它最寻常最细琐的时刻,都必须是这个创造冲动的标志和证明。然后你接近自然。你要像一原人似地练习去说你所见、所体验、所爱、以及所遗失的事物。”[3]3里尔克的这条建议蕴含着深刻的韵味:即诗人应当听从自己内心呼喊,并在生活的深处创作出具有独特体验的诗歌。也就是说每个诗人的诗歌都应当属于他自己,都应当体现他的独特性,诗歌应当拒绝那种普遍性甚至是空洞的言说。

吉小吉诗歌观念中的第三个核心词是“真诚”,讲求“在诗歌中融进自己的人生态度”,其中定语“自己的”也包含着诗歌独特性的追求和对空洞抒情的主动拒绝。因此,可以说诗人吉小吉所企图的是在诗歌当中体现它的独具匠心,并与中国诗歌中所谓“诗言志,歌永言”(《尚书·尧典》)的传统达成某种暗合,在诗歌中注入作家的情感体验、心理倾向以及对社会新图景的期许。

在具体的诗歌实践中,吉小吉的诗歌首先进一步挖掘了常见的关于亲情题材的诗歌传统,关照亲人们的生老病死这样沉重而通常不被人们所敢于轻易触摸的话题。《声音》是吉小吉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诗集,集中收录了他多年来在《人民文学》《诗刊》《青年文学》《天涯》《星星》等刊物上发表了的大量诗作以及部分未公开发表的诗,2015 年12 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诗集总共分成六辑,其中第一辑基本上都是一些具有永恒性的亲情题材。但其别出心裁之处在于,诗人在大量诗作中集中观照了亲人们生老病死这个令人心碎、难以企及的话题。例如《如果再静一些》就书写了病中治疗的父亲的生命状态,“父亲紧闭双目。输液瓶吊在床架上”“父亲轻轻呼吸着,异常响亮∕偶尔咳嗽,异常响亮”……通过这些诗行,诗人正正在遭受病痛折磨、日趋沧桑的父亲在读者面前进行了素描。同时,诗歌又赋予了诗人深厚的感情,因为“我听到了我心跳的声音∕如果再静一些,就会从眼眶中跳出”。

其次则是在自我细腻的生活观察和体验中表达了对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种种不和谐音符,包括现代城市文明、生态文明等的独特思考。在吉小吉的诗歌中,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现代化与现代性也是其重要的抒情对象,但是吉小吉更善于发挥他那异常尖锐的观察事物的目光,在更加宽阔的视阈中进行较为深刻的反思。如《醉在襄樊》一诗中,诗人所看到的是一座快速发展、不停地“转”的现代化城市,“襄樊。就是襄樊,一座与我∕第一次相遇的城市,有许多∕规矩。我发现,我很快发现∕它的规矩,就是转、转、转∕……从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转到今天,他妈的成了∕商家必争之地。我发现,它∕还在,不停地转,依然在转、转、转”。而《路灯,你要睁开另一只眼睛》中则对现代人的违法犯法等非文明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表达了诗人沉重的思考,“一辆小车把一个行人撞倒∕然后疾驰而去∕一个长长的阴影∕让我读懂夜色的沉重∕在城市的背面”。

吉小吉还有另外的少数诗篇则倾注了自己对于个体生命形式的独特思考。例如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诗人发现“自己命中注定是一棵古榕”(《夜深人静的时候》),发现了个体生命和力量的渺小。于是,在《微风》中诗人并不提倡人们过分地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希望大家都能看淡生活,“做一个纯粹的人”,因为“世俗的世界∕总有许许多多小小的孔∕其中一个,就足以∕让我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因此我有力量∕努力做好一个俗人∕在生活里简单一点,再简单一点∕像此刻窗外的树叶∕在晨曦中绿得并不艳丽∕但鲜亮、动人∕几声清脆的鸟鸣∕就能够让它感动得抖个不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其实不论是对亲情主题的勇于发掘,抑或是关于现代化与人之生命形式的独特思考,所谓“真诚”,体现在吉小吉的诗歌中更重要的是,要敢于表达诗人自己内心深处最朴素、最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态度。由此,它又与“原本”构成了相辅相成的重要关系。总之,综观吉小吉的诗歌创作,在提倡和追求大众化,以及在拒绝和反抗当代许多诗歌“‘故弄玄虚’和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深’”[1]54-59的初衷之下,坚定“质朴”“原本”“真诚”六字经的吉小吉,构建了一种极端朴素的诗风。这种诗风的创建,对于丰富当代中国诗歌创作的路径探索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猜你喜欢
质朴现实生活抒情
一片质朴的原始主义树叶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春 日
山有桂子
会抒情的灰绿
我在我质朴的心原流浪
借物抒情
用最质朴的文字写出最真诚的感动
假期归来
『双阳』抒情十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