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指概念与接合实践:陆羽《茶经》的话语修辞与意义建构*

2020-03-15 09:20李毅坚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茶经意指陆羽

李毅坚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广西 南宁,530226)

陆羽《茶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学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史研究专家宋时磊博士认为,《茶经》提升了茶饮的文化品位,使饮茶习俗彻底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入流的情形,开创了茶文化新的空间与境界,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与规范。①以上参见宋时磊.唐代茶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88—193.笔者完全赞同这一评价,但是笔者认为《茶经》的重要性远非于此,从话语分析的视角来考察,《茶经》堪称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本塑魂性的奠基之作。在这本“唐代茶史之总集成”[1]中,陆羽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话语修辞实践。首先,他提出了若干关键的“意指概念”。其次,他通过修辞的接合实践,将茶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传统文化”的框架下,赋予茶以关键性的文化内涵。

陆羽的话语修辞策略为《茶经》构建了独特的意义,使茶获得了诠释自身独特性的“所指”意涵,从而使茶超越了既往的药用、食用层面,进入到文化和精神层面,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这种意义构建还基本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形塑了中国人理解茶文化的思维框架,基本确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本风貌和形态,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极为深远的影响,所以,将《茶经》视为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部塑魂之作,实不为过。

目前,在专著方面,主要从文献学、历史学、训诂学等学科入手,从校、注、释、译、评等方面对《茶经》展开研究,主要作者作品有吴觉农的《〈茶经〉评述》、张芳赐等的《〈茶经〉浅释》、傅树琴等的《陆羽〈茶经〉译注》、沈冬梅《〈茶经〉校注》,以及日本学者布目潮沨的《〈茶经〉全译注》、大内白月的《茶经》等,宋时磊《唐代茶史研究》对《茶经》也有专门文字涉及②以上参见宋时磊.唐代茶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5.。在期刊论文方面,运用交际翻译、功能语言学、互文等理论从翻译的视角开展研究是近两年《茶经》研究的主流③笔者在知网上,以《茶经》为篇名,以2018—2019为时间段展开检索,共得文献42篇,从翻译视角研究《茶经》的论文有21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还没有从话语修辞的角度来考察《茶经》的话语修辞和意义建构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从这个视角来研究《茶经》,可以更加清楚地凸显《茶经》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关键性作用。以下,笔者从话语修辞的视角,分析陆羽建构《茶经》特殊意义世界的话语修辞策略。

1 陆羽《茶经》中的两种话语修辞策略

意义的构建离不开符号、修辞和话语。“修辞”是意义构建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不同文化语境对它的理解差别很大。在中国,一般将修辞理解为一种从语言层面对语言进行修饰的技巧,其目的是使语言表达更生动,更形象,或更具文采,属于“审美”的范畴。而在西方,修辞学“发端于以公共演讲为代表的演讲术,更多的强调一种思维方式的选择与传播,修辞的核心功能就是劝服”[2]124。传播学者刘涛考察了西方修辞学的演变,将修辞定义为“为了构建自身话语的合法性与完整性而采取的一系列有关意义表征、产生与争夺的话语实践策略”[2]124。话语修辞中的“修辞”,指的就是这种话语实践策略。“修辞”作为话语实践策略的总称,包含许多具体实施策略。在《茶经》中,陆羽使用了意指概念和接合实践这两种具体的修辞策略。

1.1 “意指概念”的提出

迈克尔·迈克吉在《“意指概念”:行走于修辞与意识形态之间》提出了著名的意指概念理论。他认为意指概念不同于一般的语言符号,它指向意识形态(从其英文Ideographs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刘涛认为,“公共话语的生成往往都是围绕意指概念展开”[2]107“意指概念其实就是意识形态借以发挥作用的政治或文化关键词”。[2]107可见,意指概念不是一般的概念,它指向意识形态也就是价值观,只有与价值观相联系的概念才可称为意指概念。以笔者的理解,意指概念实际就是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比如政治领域提出的“自由”“民主”“人权”“法治”“平等”“公正”,环保领域提出的“绿色”“安全”“健康”“进步”“平衡”等涉及价值观的概念,才可称为意指概念。

根据这个标准来衡量,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的可称为“意指概念”的关键性概念有:(1)经:陆羽将自己的著作称为“经”。(2)嘉:陆羽把茶树称为“嘉木”。(3)精:陆羽反复强调“精”的重要性,指出克服“九难”才能做到“精”。(4)俭:陆羽提出,茶最适合“精行俭德之人”,主张“茶性俭,不宜广”。(5)洁。陆羽说“彼竹之筱,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虽然陆羽在《茶经》中对茶的采制、鉴别、器具、燃料、用水、烤炙、研末、烹煮、饮用等建构了以知识型为基础的茶学技术话语,由于这些概念与意识形态无关,所以本文不将他们列为意指概念。意指概念在话语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意义构建的重要内容,迈克尔·迈克吉认为“意指概念是最基本的被建构的事物,是意识形态大厦构建的砖瓦泥沙”[2]107。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的这五个概念,是书中最重要的概念,构成了《茶经》的“核心价值观”。

1.2 接合实践的实施

接合实践是陆羽在《茶经》中实施的第二种话语修辞策略。通过这一策略,陆羽对特定话语进行了“召唤”,使之与意指概念发生勾连,再造出了一个新的话语解释框架。

1.2.1 接合实践

意指概念是一个巨大的能指符号。由于符合与意义的联系是偶然的、随机的,不确定的,所以当意指概念被发明出来之后,其意义实际上处于一种“随机”“真空”的状态,是一个“浮动的能指”[2]187,所有的话语都可以对它进行一番争夺和解释,以期将之“收编”、为我所用。所以,如何保证能指与所指吻合,如何保证符号与意义实现无缝对接,如何保证意指概念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解释,如何保证受众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来解读意义,这正是话语修辞的关键所在,也是不同话语争夺意指概念解释权的关键所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接合实践闪亮登场了。

接合又称勾连,是欧内斯特·拉克劳与香特尔·墨菲在《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走向一种激进的民主政治》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意为“一种建构事物与意义之间对应关系的意指实践”[2]60。刘涛认为,接合实践的目的就是在事物与特定话语之间建立一种关联性和对应关系,进而构建一个阐释事物的“话语框架”[2]62(在这里,事物可做宽泛理解,可以指事件、新闻、文本、思潮、概念或任何符号)。

1.2.2 召唤:接合实践的工作原理

对于一些群体性暴力袭击事件,我们可称其为“打砸抢烧”暴力性事件,又可称其为“恐怖主义”事件。对于进城务工人员,有时我们称其为“农民工”,有时又称其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对于第三世界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我们曾经称之为“落后国家”“贫困国家”,后来又称其为“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背后的奥秘何在?在修辞理论看来,奥秘就在于接合实践所拥有的“魔力”,这种魔力“致力于发现、激活、征用、甚至生产事物意义与特定话语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而沿着特定的话语方式完成事物意义的赋值功能以及话语深层的劝服功能”[2]62。接合实践具有一种将事物与特定话语连接起来的功能。当意指概念被发明出来之后,接合实践会在话语之中进行一番寻找与选择,一旦确定某一特定话语之后,接合实践就会对这一特定话语进行“召唤”,使其与意指概念发生连接。连接关系一旦形成,特定话语的内在规则就会发生作用,它就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对意指概念进行解释,从而赋予意指概念特定的意义。这就是接合实践的工作原理,同一个事物之所以会有不同含义,本质就在于它被勾连到不同的话语框架中,被话语框架按照自己的规则进行了解释。

在接合实践中,被召唤的话语提供了解释的规则(或说编码原理、基础语言),这种规则决定了如何对意义进行修饰、完善、界定或裁减,对于意指概念而言,被召唤的话语实际上已经转变为一种元语言,它可以根据自身的规则“决定”意指概念的意义。在接合实践中,出于意义争夺的需要,被召唤的话语也许不止一种,行为主体会根据形势的需要,召唤多种话语(比如在环境污染事件中,行为主体可以召唤“损害健康”“污染环境”“决策不科学”“利益交换”“不作为”甚至“中国梦”“和谐社会”等不同话语,参与阐释意指概念)。主体在召唤话语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对话语内部的规则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减或扬弃。经过这样的一番整理和调整,一种新的话语解释框架就形成了,这就是接合实践中的“话语框架”再造。“话语框架”再造可以方便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对意指概念进行阐释,从而更加方便自己进行意义争夺。“话语框架”再造也确保了受众按照主体希望的路径去理解意指概念,而不至于发生太大的偏移。

1.2.3 对儒学话语的“召唤”与话语解释框架的再造

结合《茶经》中意指概念的意涵,我们可以知道,陆羽主要召唤的是儒学话语。在当时茶学话语场内的诸多话语中,为什么陆羽会召唤儒学话语,而不是其他话语来解释这些意指概念呢,这就需要联系陆羽的生平与主要的思想来源来考察。

陆羽出身贫寒,是一个弃儿,幸亏智积和尚收养,才得以生存下来。陆羽虽在寺院中成长,但并不喜欢读佛经,反而喜欢阅读儒家经典。为此他与师父智积和尚还发生了激烈争执,陆羽说“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校孔氏之文可乎?”智积则反驳他“善哉!子为孝,殊不知西方之道,其名大矣。”④转引自吴觉农.茶经述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48.智积对他施以做苦役和限制自由的惩罚。陆羽终于不堪忍受,逃离寺院。在流浪江汉平原期间,陆羽先是经极为欣赏他的李齐物推荐,向邹夫子(邹墅)学习了5年的诸子百家。其后又与被贬竟陵的著名学者、诗人崔国辅一道游处三年,学历和视野大大提升。因安史之乱流落吴兴之后,陆羽结交了大批学士高人,主要有三类:一是宗教人士,代表人物如皎然、张志和、李治等;二是隐居高洁之士,如顾况、孟郊、怀素等;第三类是士大夫文人群体,如颜真卿、皇甫氏兄弟、刘长卿等。⑤参见宋时磊.唐代茶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85—186.

在吴兴生活期间,陆羽读书、写作、交游、赴产茶区考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资料,也融汇了儒释道等各家思想,学问日深,声誉日隆。后来颜真卿修撰《韵海镜源》时邀请他参与,就是明证。

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陆羽对意指概念的解释,主要召唤了儒学话语。儒学话语被引入接合实践中,一个以儒家思想为“元语言”的话语阐释框架就被“再造”出来了,相关的意指概念也就开始接受儒家思想的解释与“规训”。

2 儒学“话语框架”对意指概念的解释

儒学话语阐释框架被搭造起来之后,陆羽运用自己深厚的儒学修养,赋予意指概念丰富的儒学意涵。

(1)经:“经”这个词在中国,具有尊崇的地位。孔子将《易》《诗》《书》《礼》《乐》《春秋》奉为儒家经典,称为“六经”。从汉朝到南宋,总共有十三部著作被儒家奉为经典,在儒学领域内取得了领袖群伦地位,被称为“十三经”。可见,在中国,一本著作被称为“经”,就意味着它达到了一种至尊、典范的位置。在《新华字典》中,“经”被解释为“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⑥见《新华字典》,商务出版社,2012:476.

经既为经,一定是在某方面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成为世俗尊崇的典范。一般的著作不会被奉为“经”。如果作者实力不够或信心不足,也不敢把自己的作品称为“经”。陆羽敢于将自己的著作称为“经”,可见他对自己著作有足够自信与期许。

(2)嘉:在汉语中,嘉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字眼。儒家经典之一、中国最早的辞书《尔雅》对它的解释是“嘉,善也。”东汉许慎《说文》对它的解释是“嘉,美也”。可见,嘉是指事物之美,或者指人品行之“美而善”。嘉的这个含义很早就被作家使用,赋予事物以美好的内涵。屈原在《楚辞·九章·橘颂》中,就称颂橘树是“嘉树”,屈原采用“比”的手法,把人才具有的美而善的品行给予了橘树,这样,橘树也就成为了一种不普通的树,因为它有“嘉”德。

陆羽以树比人,称茶树为“嘉木”,赋予茶树“善”而“美”的品德,大大提高了茶的美誉度和亲切感,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来苏轼也写了一篇《叶嘉传》。苏轼在题目中称赞茶是“嘉叶”,还在文中使用“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容貌如铁,资质刚劲”来称赞茶叶以及用“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之,殊令人爱”这样的话来表达对茶叶的喜爱。[3]

(3)精:“精”可以溯源到《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专精执着、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⑦《道德经》中也提到了“精”。《道德经·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这里的精指的是极微小的物质性实体。见谢清果编著.生活中的老子——《道德经》与人际沟通[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116.在《尚书》这本儒家经典中,对“精”的解释是专精,心无旁骛的意思。

陆羽在《茶经》中提出了“精”这个意指概念,并将之视为《茶经》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书中多有提及。在《茶经·三之造》中,用“精”指上等的精品茶饼——“如胡人靴面”“犎牛臆者”“浮云出山者”“如澄泥”“如治地”。又说,天生万物,都有其最精妙之处。人对于房屋、衣服、食物和美酒,都能做到“精极”,对茶也要做到“精极”,但非常不容易的,非克服“九难”不能做到。“茶有九难”是陆羽在茶从造到饮这一系列环节中提出的需要注意的九大事项,他强调在茶的采制、鉴别、器具、燃料、用水、烤炙、研末、烹煮、饮用等环节,需要非常用心,非常讲究。陆羽反对随意、粗放、无所用心的待茶之道,反复强调“精”的重要性——“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4]。

(4)俭:俭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儒家极力提倡的一种美德,俭德是儒家修齐治平必修的一个科目。《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就说:“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意思是勤俭是大德,奢侈是大恶。在《论语》中,孔子一再提到“俭”的重要性。比如《学而》:“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5]4《八侑》中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5]14《述而》:“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5]54《子罕》:“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也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5]61俭也得到中国古代其他思想流派的主张与支持。墨子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荀子·非十二子》这样解释“俭”的态度:“俭然,自卑谦之貌。”后世诸葛亮、李商隐、朱柏庐,当代伟人毛泽东等都有对俭的论述,在意义上与儒家无异。

“俭”是《茶经》中另一个至为重要的意指概念。陆羽非常重视茶的“俭”德,对其给予高度重视,在多个地方予以强调。他将“俭”与“精”并举,认为茶只适合“精行俭德之人”。还说“茶性俭,不宜广”,意思是茶味凝练,水不能多,水多茶味就寡淡了,“则其味黯澹。”要保持茶“珍鲜馥烈”的风味,最好是“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不宜广”才能保持茶的风味。⑧张源认为“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见吴觉农.茶经述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63.),他从“客少为贵”这个角度来理解“茶性简,不宜广”的含义,也算是一种理解。但是与强调要保持茶“珍鲜馥烈”的风味似乎关系不大。

“茶性俭”的特性还体现在饮茶上,陆羽提倡限量版的喝法,认为正确的饮法应该是“聊四五啜”,意思是只喝四五口。陆羽的这种饮茶主张对后世影响至深,最典型的体现莫过于《红楼梦》中妙玉的一番饮茶妙论。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妙玉拿出了一个用整个竹根雕成的容器,问宝玉能不能喝下这一大海盏茶。宝玉奉承妙玉,说可以。结果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得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6]。可见“茶性俭”思想对后世影响之深,它形塑了后世对饮茶的理解。

作为《茶经》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意指概念,“精”“俭”是《茶经》“核心价值观”中最主要的内容。目前对“精”的理解比较一致,指强调心之诚,行之专。但对“俭”的理解,则稍显不够。如台湾学者林瑞萱将“精行俭德”理解为“行为精诚专一,没有旁骛,品德简约谦逊而不奢侈。”[7]对“俭”的理解仍显抽象。如果从儒家“仁”的层面来理解,可将“俭”理解为对统治者体恤民生、爱惜民力、体谅民生疾苦的期许,似乎可以把茶所具备的“俭”德理解得更明确、更深刻!儒家对“精”“俭”这两个词语的深刻理解,赋予了茶丰富的文化内涵。

(5)洁:“洁”是《茶经》中又一个至为重要的意指概念。“洁”的含义比较丰富,目前对“洁”有三层理解,一是茶器茶具之净洁,二是茶味之香洁,三是茶性纯洁。⑨参见宋时磊.唐代茶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286.陆羽在《茶经》中,已经提出了“洁”的两层含义。“用银为之,至洁”是强调茶器茶具之净洁。“彼竹之筱,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是说茶味之香洁。茶性纯洁则是在陆羽之后发展补充进来的。韦应物就非常推崇茶性之纯洁,他在《喜园中茶生》写道“洁性不可误,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出自上原”。⑩转引自宋时磊.唐代茶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286.

3 《茶经》话语修辞的效果

陆羽在《茶经》中提出了“经”“嘉”“精”“俭”“洁”等意指概念,并通过接合实践,构造了儒学话语解释框架,赋予了意指概念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陆羽的话语修辞很快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隋朝开始,中国正式开始实施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就是儒家思想。科举考试使儒家思想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认可,加上从汉朝开始采取的“独尊儒术”政策,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国取得了日益尊崇和显赫的地位。由于《茶经》通过话语修辞所实现的意义建构与当时日益成为中国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非常吻合,所以很快就得到主流社会和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接受与认同,《茶经》遂一跃成为了茶界的主流话语,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陆羽在《茶经》中,还基于知识型就茶的采制、鉴别、器具、燃料、用水、烤炙、研末、烹煮、饮用等提出了一系列技术话语,遗憾的是,由于制茶技术的发展与饮茶习惯的变化,有些技术话语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新技术面前,有的技术话语还一度沦为“反话语”,遭受着新技术话语的激烈挑战和强烈否定。

与技术话语的尴尬遭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茶经》所确立的核心价值观历经千年也没有显示出落伍的迹象。在今天呼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语境下,《茶经》所传递的茶文化理念仍然得到了人们的尊奉与认可,这不能不归功于陆羽卓有成效的修辞实践。由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作为中国茶文化最早的系统整理者,陆羽对茶文化的贡献,不但体现在资料的整理和知识的归纳上,也体现在对茶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上,陆羽的话语修辞实践在其中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4 小结

符号文化意义的生成是一个非常有趣、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茶,这一片来自植物界的叶子,缘何会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意涵的文化符号?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科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从话语修辞的视角来看,这是话语建构的结果。修辞理论认为,世界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世界的意义是人类通过话语的方式建构起来的,而且,随着话语的改变,这种意义也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就茶而言,在其诞生的原初状态,茶也像其它千千万万种植物的叶子一样,仅仅就是一片普通树叶而已,并没有天生就具备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随着人类的介入,茶才由一种纯粹的植物叶片,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意蕴丰富的文化符号——它有“德”(茶德),有禅意,有伦理意涵,是一种象征荣耀、区隔阶级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表征,等等。就修辞理论看来,这都是话语修辞实践建构的结果。

《茶经》作为唐代一部茶事的综合性、总结性著作,同时也是话语修辞的一个经典范例。在《茶经》中,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传统文化”——儒家文化被引入其中,茶获得了迥异于药、食话语的意义建构。陆羽是怎样进行话语修辞的?其原理和机制如何?本文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个初步的思考。本文选取了“意指概念”和“接合实践”两种修辞策略,思考陆羽赋予茶以儒家意涵的实践原理。由于学识有限,本文存在理论认识不深、阐述不清(比如儒学话语框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是如何发挥元话语作用的)、论述简单化或强行结论(若能从互文的角度来阐述《茶经》的话语修辞效果,结论可能会更加让人信服)、辨析不够细致(比如陆羽实际上已将儒释道思想融会贯通,可是在论述接合实践时,没有细致辨析为什么他只“召唤”儒家思想,而没有“召唤”道家和佛家思想)等很多不足,这些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文章的论证力度,让人感觉不太信服。这是本文遗憾之处。在以后的研究中,笔者将继续对《茶经》以及茶学的话语修辞实践展开深入思考,力争对相关问题做出更为清晰合理的诠释。

猜你喜欢
茶经意指陆羽
“茶圣”陆羽:煮茶走天涯
在可读与不可读之间
影视符号中的草原文化输出
不捧场的好朋友
《茶经》: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
营养学中看《茶经》
径山寺、径山茶陆羽和《茶经》的故事
万物皆有灵
绝妙的数字灯谜
第一次放孔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