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
——东方茶叶港

2020-03-15 09:20刘晓航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汉水汉口晋商

刘晓航

汉口位于长江中游,地处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是华中连接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地区的重要枢纽,历来被视为“九省通衢”。明成化十三年汉水改道,从汉阳的龟山北冲出一个巨型喇叭口,将汉阳一分为汉阳和汉口,汉口镇因此而生,成为长江中下游的商业大港和天下四大名镇之一(另三个是景德镇、佛山、朱仙镇)。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学者刘献庭在《广阳杂记》中说;“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于此转输。虽欲不雄于天下,而不可得也。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唯汉口耳。”由此可见,汉口“九省通衢”的中心地位在明末清初已经确立。

当代美国历史学家罗威廉在他的著作《汉口——一个城市的商业与社会》里这样评价汉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汉口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封建社会晚期不可阻挡的商业力量相结合,形成并维持着一个卓越的商业都会,一个代表接受欧洲文化模式之前,中国本土城市化所达到的最高水平的城市。”英国记者戴维·希尔在《中国湖北——它的需求》里写道;“从事业角度看来,汉口是东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这里的国内商人,不仅来自湖北各地,也来自数百里之外的相邻的省份,它处于外国商人与国内商人在华中的汇合处,是一个极好的交易中心,是中国的国际化都市。”汉口的重要性就是它是华中的贸易中心,是各种货物的转运中心,并通过市场机制对国内物资的流通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美国人称汉口为东方芝加哥,是中国的大商业中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汉口不仅仅属于湖北,华中,更属于中国和世界。

东方茶港——汉口是万里茶道最大的集散地。汉口港从汉口的龙王庙码头绵延至丹水池,长达30华里,沿岸码头林立,每天停泊的运茶船达千艘。汉口的茶叶主要来自湘鄂皖赣川五省。汉口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帮:徽商控制了盐业与典当行,晋商控制了茶叶与票号,广东商帮经营金融,出口贸易,宁波商人控制了地产业和外贸,湖南商人控制了木材业与药材业。1861年汉口茶市开放之后,茶叶贸易成为汉口最大的国际贸易。根据《江汉关贸易报告》记载,1861年,从汉口出口的茶叶为8万担,1862年为21.6万担,以后逐年增加,从1871年到1890年,每一年从汉口出口的茶叶达到100万担左右,这期间中国出口的茶叶垄断了世界茶叶市场的86%,而从汉口出口的茶叶占国内茶叶出口的60%。1895年,从汉口出口的茶叶货值14965355海关两,占总出口的41%,而同期所列其他15种出口货物中最多者是丝绸,价值2681257海关两,比重只占7.3%,远低于第一位的茶叶。1900年,中国出口俄国茶叶468549担,其中从汉口出口390200担,占80.9%,1908年从汉口出口俄国茶叶983689担,占中国当年出口茶叶总量的62.4%。19世纪中后期,英国、俄国、日本、美国商人接踵而至,与国内各大商帮直接合作参与茶叶贸易,使得汉口的金融业、运输业、建筑业及市政建设迅速崛起,促使汉口飞速地成为一个国际化都市。西方观察家曾经说;如果不是茶叶贸易,实际上没有一个西方人会来到这个东方城市。在西方人眼中茶叶是汉口存在的唯一理由。

1861年,汉口茶市对外开放,1863年,根据中俄签订的《中俄陆路通商章程》,俄国茶商直接深入到羊楼洞茶区开办了三座茶厂,开始就地制作红茶和砖茶。1874年俄国茶商将三个茶厂搬迁到汉口,用蒸汽机为动力压制砖茶,生产效率提高很多倍,汉口成为万里茶道最大的集散地与茶叶出口基地。这种地位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

汉口港停泊了满载茶叶和淮盐的商船,是当时中国内河航运最大的港口,有十万之总的码头工人和运输茶叶的船工,他们大多是来自沿长江汉江各地的农民。这些人形成各种带有浓厚地方宗派色彩的行帮。汉口港内各色人等众多,鱼龙混杂,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码头文化,对近现代武汉城市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茶叶贸易而兴的汉口茶市面貌从此长盛不衰。各地的商帮在汉口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如晋商的山陕会馆(关帝庙),徽商的新安会馆,各地的民风民俗形成南北融合的汉口社会风气。今天,我们可以从清末民初的《汉口丛谈》和《汉口竹枝词》中感受到这种多元化的社会风尚。

早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山西和陕西商人筹备募捐白银30万两在汉口循礼坊,修建以原来的关帝庙为基础的山陕会馆,作为两省商人集会议事、组织各种商务活动、联络乡党感情的场所。据《汉口山陕会馆志》记载,当时捐银子的山西商帮主要有太原帮、汾阳帮、红茶帮、盒茶帮、卷茶帮以及烟、布、果、油、皮、纸、颜料等23帮。其中,在汉口的山西茶号是主要的捐银者。在茶商中主要是晋中的祁县、太谷、榆次的茶商。汉口既是晋商的茶叶转运中心,也是晋商在华中和南方的金融中心。当时汉口有17家票号,其中16家是晋商开设的。汉口老城区在明代末年已经形成与汉水平行的四条主街的格局,沿汉水岸的叫河街(今天的沿河大道),北面内陆方向的一条街就是正街道(今天的汉正街),再北是中街(今天的汉中街,三曙街,大夹街),最北面的是后街(今天的长堤街)。与它们垂直交叉的有40多条伸向汉水的狭窄的老巷子,这些巷子的尽头就是汉水的一个个码头,将汉水的船运与四条主街的商铺仓库连成一体,这里满布牙行、货栈、各种各样的商行,后街上都是为各路行商提供餐饮服务的茶馆、酒店、旅社,还有烟馆、妓院。

山陕会馆又称为西关帝庙,其院落很大——以全新街为西墙,东面是药帮大巷,北面是后街(今天的长堤街),南面是正街(今天的汉正街),四街合围之地即为山陕会馆。晋商敬重武财神关公,因为早年在汉口的老城区与民生路交界处有一个小关帝庙,所以山陕会馆内的关帝庙就被称为西关帝庙。根据《汉口山陕会馆志》记载,1881年重建的山陕会馆面向全新街,一侧是大夹街,其正殿就是关帝庙,核心建筑是二进院落后面的“春秋楼”(1683年初建会馆时就叫“春秋楼”)。楼的两侧几十间二层大房是供晋商们旅居汉口的住处和货栈。整个会馆有四个戏院,每一年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都有汉口和来自山西的戏班子和梨园名角来演出,热闹非凡,当时在汉口,只有财大气粗的晋商才有这个排场。

过了后街,是人工开挖的玉带河,早年的山陕会馆就在玉带河上建了两座石桥——延寿桥和保寿桥。后来随着商业的发展玉带河被填埋,延寿桥被拆除,只剩下保寿桥。当时保寿桥的两边都修建着两层楼的商铺。如今的保寿桥只有桥栏杆被保存下来,桥栏杆上刻着的“保寿桥”三个字仍然清晰可见。桥栏杆的另一侧刻着的“道光十四年酉秋月山陕水烟众号修建”一排字已显模糊,可见这桥是1834年由山西陕西的烟商集资捐建的。近年汉正街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保寿桥差一点被拆除,在许多市民的呼吁下,特别是经武汉市“人文武汉”民间文化保护群多次到拆迁现场的制止,保寿桥终于得到武汉市文物局的重视。武汉市文物局先将其易地修复,于2019年9月又移动到原址,恢复历史原貌。保寿桥成为晋商在汉口的唯一建筑遗址,弥足珍贵。

山西茶商将从各地收购加工制作的茶叶运到汉口后,住在山陕会馆的各家茶商将茶叶进行分类分级包装,然后联系船只发往各地。驻汉口的茶商非常繁忙,要与汉口的各色人等打交道。在清代,各地实行的是一种落地税。按理说,茶商将茶叶运到汉口,并无销售,只是转运,不属于征税范围。但是,湖北的地方官员为了增加地方税收和中饱私囊,常常违规征税,美其名曰厘金。茶商们同时还需要疏通汉口当地商会和茶业公所,晋商虽然财大气粗,但是在“九省通衢”的大汉口,各地商号之多,商事之广,行当之全,人数之众,使得晋商无法形成绝对优势。特别是汉口商家中各色各样的同业公会是不可小瞧的。尤其是与运茶息息相关的码头帮和船帮。汉口码头运输繁忙,地方官府也不直接管理,码头基本处于混乱无序状态。据《武汉交通志》记载,邻县与外省的破产农民大批流至汉口码头作苦力,大约有十万之众,晋商的茶叶要能及时运出,必须要与这些码头和船帮主打交道,沟通关系。强龙斗不过地头蛇,有的茶商为了生意也在这些行帮中挂单,认师拜礼,主要是为了行商方便。再次,他们还要拜访乡党,联络感情,与在汉口各个票号发生业务往来。茶叶贸易需经南来北往的长途贩运,周转时间长,需要大量的资金周转,必须求助于票号。票号的庄主,看双方都是同乡,有较好的商业信誉,一般都给予支持。茶号和票号是晋商中最具实力的两大支柱,当时在汉口有16家票号,周转之银达2000多万两。

茶船从汉口的龙王庙码头出发,逆汉水行舟西去再北上,曲曲弯弯,路途艰险。汉水发源于陕西汉中市的宁强县,全长1532公里,是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水在湖北境内有837公里。汉水从陕西南部流入湖北后,沿途又有丹江、唐白河、堵河的注入,才成为浩浩汤汤的大江。汉江进入襄阳后又称襄河,到了江汉平原,又称为沔水,从汉阳汇入长江。汉水湖北段河面较宽,水深流急,自古就是重要的内河航道。茶船从汉口进入汉水,开始向西航行,起始一段航道河面较宽,水流充足,水深常年保持5米以上。但是船行30多公里后,水浅沙多,浅滩弯道较多,航道水深降到2米以下,大船不能通过。因此在汉水上行驶的主要是一种叫“襄阳揪子”的木船。据《武汉交通志》记载:“‘襄阳揪子’来自襄阳,往返于老河口和汉口之间,船长64英尺,宽14英尺,深4.5英尺,载重30吨,最大吃水3英尺。船体为杉木结构,船头装有防撞器,船尾呈椭圆形,龙骨突出,由吃水线往上弯曲。”这种船在汉水上要依据不同的河段、风向确定扬帆、划桨、撑篙、拉纤等水上作业。茶船先经两江交汇的蔡甸进入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汉川和沔阳,再从岳口到达茶圣陆羽的故乡天门。汉水天门段有130公里,水运非常发达。汉水在岳口有5处浅滩,在清末有七个码头。岳口古镇是汉水重要的港口,古镇曾有九街十八巷,贸易繁荣,沿江商业一条街长达3华里,有400多家商铺,四方客商不绝于途。在清代,岳口有十大商帮,其中最大的就是山西商帮。乾隆十六年(1705年),山西商帮集资在岳口堤街建山陕会馆。至今在江边还可以看见当年会馆的“春秋阁”遗迹。

茶船经天门进入潜江的泽口,再向北过沙洋镇,到达钟祥的石牌镇。石牌镇因三国时期的关公曾经在此屯兵,所以特别受晋商的青睐,这里至今还保存着位于古代码头的“听江阁”遗址。现在,在石牌高中校园内还可以看到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的古戏台。在清末民初,曾经有几个省的戏班子在此演出,盛况空前。茶船再经钟祥的转斗镇去往宜城,这一段河道弯曲,沙滩淤泥多,在枯水季节茶船行驶困难,完全靠纤夫们拉纤,这是700多公里汉水航道最艰难的河段,有晋商的诗为证:“襄阳下来滩复滩,七十二回相见湾。南风乍停北风起,愁煞行船牵水人。”再往前就是古城襄阳,从汉口至襄阳,逆水行舟700多公里,历时20余天。

襄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号称“水陆要冲,七省通衢”,在湖北是仅次于汉口的商业重镇。在历史上,襄阳一直是鄂西北的军事要塞,城墙古老坚实,保存完整,故有“铁打的襄阳”之称。襄阳商业繁华,天下商贾云集,是晋商开辟的万里茶道“南船北马”的枢纽。从唐宋时期开始,襄阳就是由南向北的“漕运”的通道。京杭大运河在元代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但是京杭大运河是皇家的“官道”,承担朝廷漕运和盐运以及各省铸造货币的铜运,河道狭窄,水量不丰,完全依靠各处船闸的定时开启来放行,河道堵塞,船行不畅,费时长久。而茶叶是鲜货,非常讲究季节,必须要在较短时间内日夜兼程运往销售地。敢为天下先的晋商敢于冒险,开辟了一条从汉水逆水行舟运茶,再穿越中原,经山西、河北北上蒙古草原,一直延伸至俄国的西伯利亚,再通往俄罗斯西部和欧洲大陆的民间商道。这条一直通向北方的水陆联运路线足见晋商敢于“走出去”的大智大勇及智慧。襄阳的汉水两岸尽是停泊商船的码头,最盛时有49座码头。晋商在襄阳的大宗买卖不仅有茶叶,还包括粮食、棉花、药材、桐油等。晋商的各路茶庄都在襄阳开设了分号和船帮代理,拥有众多的货栈。襄阳的票号、钱庄、典当行也均为晋商开设。襄阳的“山陕会馆”建筑之宏大,仅次于汉口和赊店的“山陕会馆”,坐落在汉水边的邵家巷、皮坊街、瓷器街的连接处,是当年商业最繁华之处。会馆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在乾隆和嘉庆年间有两次扩建,规模宏大,经过200多年的战乱和社会变迁,这座会馆的主殿和精美的照壁仍然保存在现在的襄阳二中校园内,2019年3月这处珍贵的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万里茶道”文化线的49处遗址之一。

猜你喜欢
汉水汉口晋商
碧血丹心铸青史 汉水浩荡祭英魂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荣欣堂:传承晋商饮食文化
传承晋商精神 再创时代品牌
晋商自主品牌|晋善晋美酒业
歌曲:龟山苍苍汉水汤汤
梅兰芳汉口吃河豚
《汉口北》
汉口火车站北广场建设及交通组织方案
言论的诗意化表达——以湖北日报“汉水北上”言论写作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