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文化自信”的哨前兵:当前新闻出版工作的历史使命及战略意义

2020-03-16 00:16
关键词:新闻出版文化自信文化

杨 毅

(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 贵阳 550002)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之前,专程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3家中央新闻单位进行了实地调研。当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人民日报社编辑楼时,楼内悬挂的一块块展板、一张张照片展示了各届党的领导人对人民日报的关怀,也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回到一百多年前的1905年11月13日,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列宁发表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列宁指出:“报纸应当成为各个党组织的机关报。写作者一定要参加到各个党组织中去。出版社和发行所、书店和阅览室、图书馆和各种书报营业所,都应当成为党的机构,向党报告工作。有组织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应当注视这一切工作,监督这一切工作,把生气勃勃的无产阶级事业的生气勃勃的精神,带到这一切工作中去。”[1]这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权领导下国家新闻出版工作的重要思想,他明确指出“党的事业”与“新闻出版”的重要关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缔造者,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闻出版,也必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新闻出版工作的思想指南。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新闻出版与舆论宣传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紧抓的一道防线,受到各届党的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例如,“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长期高度重视新闻出版工作,与新闻出版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亲身参与一系列新闻出版实践活动,为党的新闻出版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并围绕新闻出版工作的性质、导向、地位、作用,以及业务管理、人才建设、印刷发行等各方面,提出了内容丰富、思想精辟的理论观点,形成了对今天仍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新闻出版思想”[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多次研究有关问题,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和作出重要部署。今天,在我国步入“新时代”的语境下,统一思想、提高觉悟,不断强化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引领力和群众的核心凝聚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重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思想与文化任务。作为从事新闻出版与舆论宣传的工作者,必须意识到这项工作的历史使命与战略意义。

一、正本清源,明确文化主体的思想源流

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每一位党员要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思想觉悟中学会自省、自觉、自知。如果追索人类文化中的“镜子”隐喻,我们会发现:正是基于“镜子”的镜面效应,无论是“再现”、“折射”还是“透视”,“镜子”意象都是一个被赋予多重意义的“文化喻体”。无论是中西文艺思想中的“镜子说”,还是人类文明中的“镜面文化”,“镜子”无疑是人类自我审视意识的觉醒与提升。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至今的自省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文化的创新性发挥,也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文化根基。

古语曰:“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从辛亥革命推翻千年帝制,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直至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现如今步入“新时代”。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国情不断发生着变化,但中华文明的血脉一直绵延不断,且在革故鼎新的时代巨变中延续了华夏文明的悠久辉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我们正本清源、明确“文化主体”的思想源流。具体而言,在千年历史巨变的时代浪潮下,人民反抗暴政、争取自由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从公元前209年秋的“陈胜吴广起义”,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彻底终结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君主专制体制,并开创了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这些都体现出人民群众的历史推动作用。直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个完全由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得以诞生。从当初被迫起义的底层民众,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一个合法公民,横跨千年的历史巨变改变了国家的政体,更改变了历史赋予“人民”的政治意义及时代内涵。因此,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大变革”。正是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不再是某一个统治者或社会阶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千千万万的中国民众”真正意义上成为国家的主人,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也正是千千万万的中国民众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共同体”。(它不仅是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的集合,更重要的是,它在长期的融合与交汇中形成了一种持久而稳固的文化心理结构。)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文化的根脉,是所有华夏儿女涓涓不息的生命之源,是中华民族永久不息的历史根基。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不能忘本丢根,必须从中华文化的传统与经典中汲取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夯实我们的民族根基,才能坚定我们的民族自信,也才能在遭遇诸多挫折与坎坷中不断修复我们的民族信仰,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动力。当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民族文化的推动力,更需要先进文化的引领力。所以,我们的新闻出版工作者首先应该具有明确的“守根意识”,大力扶持、引导中国优秀文化的出版、宣传与传播,强化“文化传统”在民众精神生活中的“身份意识”。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要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价值”“中华文化”“中国人”三个关键词,就必须大力倡导并传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认同感。因此,正本清源,为中国民众的思想文化生活提供充足的优秀文化典籍及相关精神产品,是新闻出版行业的职责所在。与此同时,为每一位党员在意识形态领域创造一种清新、洁净的思想文化空气也是尤为重要的使命。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提出并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4]紧接着,在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5]之后,在十九大报告中“文化自信”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文化领域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具体且深刻地阐明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6]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文化自信”?从他对“文化自信”的阐述来看,“文化自信”横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三者的精神主脉,是连接党的十八大核心价值观到党的十九大思想方针的理论根基。关于“文化自信”的提出及强调,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创新,也是一种更具时代意义的文化发展思维及文化实践,这给从事新闻出版与舆论宣传工作的同志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和甄别的标准。

不忘初心、勇于开拓,确保从源头上厘清文化主体的思想源流,是新闻出版工作的重要责任,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例如,始于1994年的“扫黄打非”工作,是新闻出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在这里,“扫黄”“打非”所指涉的“扫除黄色出版物”“打击非法出版活动”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中有了明确的界定与标尺。首先,是围绕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与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服务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与信念,统一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其二,在继承与创新的辩证思维下,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大家知道,“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延续的历史过程,我们文化的母体是传统文化,文化发展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承、变革和创新。”[7]218华夏文明,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与丰富深厚的文化积淀。当然,这座文化宝库中所储藏的文化因子,并不都是可以直接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与文化建设,需要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与创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树立国家文化自信力的大势所趋;其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文化,既是对“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是以此为基点不断更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根基。作为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面对这一艰巨而重大的历史使命,如何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给亿万中国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不仅需要我们的党员同志积极发扬“革命文化”的优良传统,还要在“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中作出精确的甄别与判断。因为,“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历经沧桑而不衰、经历波折而幸存,还在于它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传统以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每一种文化都需要在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每一个民族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必须要与其他民族交流合作;在学习和借鉴中,取诸家之长,补己之短,走自己的路。”[7]219

二、市场监管,引导文化市场的正确走向

仅就新闻出版行业的介质而言,新中国成立的70年时间里,民众对于信息的接收与阅读活动的展开,已经由听集体广播、收音机和阅读老式手工油墨印刷物改换成互联网时代的多媒介信息消费。过去,在一个媒介欠发达的时代及国家,人们对“媒介”的理解,仅限于“工具论”的层面,认为媒介仅是一种物性的工具,并不能改变其本身所承载的信息内容。但是,自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信息”后,它将人们对媒介的认知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如其所言,人类文明的进程与媒介技术的推进息息相关,媒介的变革,进一步影响并改变着信息的存在状态及意义。尤其是麦克卢汉指出那些来自不同地方的新闻和图片所组成的普普通通的信息流,重塑着人们的情感生活及其精神世界,且使“革命”“变革”成为一种“常态化”。正如美国学者J.希利斯·米勒在《论文学的权威性》一文中所说:“收音机、电视、电影、流行音乐,还有现在的因特网,在塑造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以及用虚幻的世界填补人们的心灵和情感的空缺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8]因此,无论是广播或电视,还是互联网抑或智能手机等,数字化时代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在不断地以各种方式介入新闻与出版领域。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其中手机网民规模8.97亿,占比99.3%。而民众对新闻及信息消费逐渐走向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ipad为主体的多介质载体传播,是一个铁定的事实。但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它(互联网)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群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9]。早在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从2016年起,中国出版行业中“数字出版”就已经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它对全行业营业收入的增长贡献已经超过三分之二。与此同时,相比传统的出版发行模式,“网络出版”的快速发展态势尤为突出,而民营企业较早较快深入到这类出版模式中,并取得文化市场发展的先机。尤其是现代新闻出版行业对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及其投入的力度,必成为我国主导性新闻出版机构的一大挑战。面对这一系列新的情况与新的问题,无论我们是抱着抗争还是接受的态度,麦克卢汉都在提醒我们应该认识到一切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流的潜在影响力,既要看到它的积极意义,也要准备应对由此引发的信息危机,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及策略。因此,面对新闻及信息的多介质载体以及多样化传播,作为引领、监督、管理新闻与出版的国家机构应该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介入这一领域。正是基于当时的发展态势,2017年全国新闻出版单位数字出版工作交流会于3月13日-1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和北京印刷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新闻出版广电局,出版、报业、期刊集团,出版社,报刊社及数字出版企业的500余名代表与会,共同商讨数字阅读时代的内容创新与数字出版的未来发展问题[10]。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手机媒介与电子通讯技术突飞猛进,用于文化信息传播与阅读的电子媒介日新月异。这种发展态势充分激活了文化市场的中间环节,也给文化市场的监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事实上,早在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就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相互融合,并号召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出版工作,关涉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教育、民生、民族、宗教、军事等诸多领域的信息安全与社会稳定,也关涉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因此,新闻出版工作不仅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工作,也是关涉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政治问题。从这个高度来看,对文化市场的监管,要牢牢紧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引领作用。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以后,思想文化领域的“文化自信”需要成为一个颇具张力与多重维度的文化实践。一方面,我们要做到“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尽可能激活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多样态、多维度,调动各种条件丰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有高度的警惕性和使命感,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同时,牢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根基与民众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为亿万民众的文化生活创造科学的、民族的、积极健康的文化产品。

第一,要充分调动一切条件,让我们的文化资源“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交付文化、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即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与媒介手段复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其活跃于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当然,不仅要复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要在“走出去”的发展路线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长期以来,我们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问题上,较多依靠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等官方渠道。但其传播的范围、速度及效果毕竟有限。尤其是在当前的网络媒介与全球化信息通讯技术发展中,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众,其获取文化信息与文化资源的途径和方式日趋多样化,这为文化市场的海内外传播及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是基于这种新的情况,新闻出版与舆论宣传的理念也要不断更新,无论是舆论宣传的方法、手段、机制,还是新闻出版的运行理念、内容、形式,都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适应文化市场的国际化、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提升“中国故事”“中国价值”的话语权及影响力。为此,我们应“通过健全对外文化交流政策和设立鼓励民间力量对外文化活动的专项资助资金,培育企业、民众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开拓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民间渠道;努力改变文化‘送出去’的尴尬局面,发展互惠互利的文化贸易,利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机遇,大力拓展文化贸易渠道;积极树立‘双主体’的传播理念,积极培育海外受众和海外传媒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当地传媒尤其是移动新媒体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2]

第二,在“求同存异”“互为主体”的多元对话中,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说:“站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13]华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与文化血脉,本身就是在不断吸纳与融合中不断凝聚着内在的生命力。立足自身,包容并蓄,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生命力。因此,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充分认识到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重要意义,是“文化自信”的另一维度。为此,我们的新闻出版工作者,既要做好“正本清源”的文化资源引领,又要充分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维文化路线。

第三,新时代新语境下的新闻出版工作者,要有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和话语权的历史使命感。事实上,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国家,想要获得“文化自信”,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还要具备清醒的时代发展意识与文化创造力。而文化市场的发展走向,就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文化发展力的晴雨表。具体而言,所谓的文化市场,它汇聚了用于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一切环节和要素,并灵活地反映着民众的文化需要和文化生活的具体导向。就文化市场的构成主体而言,它包括图书报刊业、广播影视业、娱乐业、音像业、艺术品经营业、网络文化业、文物拍卖业、文化旅游业等门类。国家新闻出版署作为新闻出版领域的国家管理部门,充分体现了文化市场的社会制度属性以及我国对于文化市场的意识形态引领作用。随着党的十九大的顺利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未来作出了长远的宏伟规划,它涉及我国在新时代语境下着力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导向及历史使命,它又将为二十大的奋斗目标铺路护航,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样一个关键且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交汇期,统一思想、提高觉悟,不断强化党的思想引领力和群众的核心凝聚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思想与文化任务。作为新闻出版与舆论宣传工作者,其所承担的一项任务,就是对新闻出版事业及舆论宣传的监督与管理,这正是坚守文化自信与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咽喉。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用“四力”(“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来概括新闻出版工作的重要性,是十分贴切的。

三、牢记使命,为思想文化领域保驾护航

相比以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是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也是新闻出版工作必须面对的“新情况”。新闻出版工作是时代发展的“哨前兵”,它最早也最易察觉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动向,最能捕捉时代变革的新动向,也必将引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经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发展,中国社会基本上建立并完善了市场经济体系,正逐步迈入市场经济强国的行列。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模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而在文化精神生活领域,一切变革都最早在信息与图片方面呈现出一种新的信息流及信息动向。可以说,今天的中国,正是处于一种急剧变革的历史关头,新科技、新理念、新生活、新问题,不断通过各类文字信息、图片及民众生活的日常动向体现在各类斑驳复杂的信息流中。与此同时,结合“新时代”的文化语境来说,这是一个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期,借助媒体的力量,时代的变革也正在重塑着民众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观,并用新的观念及信息填补人们的心灵和情感的空缺。故而,在这种语境下,我们的新闻出版工作不仅应该拓展自身的领域,也应与时俱进地发展新的传播与出版方式。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个价值多元化及多文化形态并存的时代,不能让国家丧失核心凝聚力,不能让民族丧失主体价值观,不能让千千万万中国老百姓丧失精神信仰,而新闻出版工作就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风向标。那么,在这个急剧变革的历史关键期,各种斑驳复杂的社会现象喷涌而出,各种喧嚣繁闹的声音交织并行,作为新闻出版工作者,应该在这种“众声喧哗”的喧嚣之中,学会辨识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把握时代发展的动向,必须“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4]而这一点正是新闻出版工作的方向所在,也是决定我国新闻出版发展的政策方针。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坚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讲话。这一重要讲话,不仅从党和国家的高度充分肯定了这项工作的历史使命,也从新闻出版和舆论宣传的实际效能指明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新闻出版工作,不仅是对于人类文化典籍的传承与文明成果的传播,也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护航舰”。它在担负着传承文明、记录历史、普及科学、资政育人的同时,与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相伴而行。自“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近40多年新闻出版领域的改革,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由探索性改革逐渐发展到实质性改革的历史阶段:如恢复出版社、放开发行市场、图书印刷厂的转企改制、党报之外的多类型报刊发行到组建出版集团、放开民营报刊市场、中外合资办报办刊、调整报刊书籍进出口政策及管理等,再到宏观管理的调整、公共服务意识的加强、产业化模式的发展等等。这一切政策的调整与措施的实施,充分体现了新闻出版工作在国家稳定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新闻出版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筑牢文化之魂”,是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核心。为此,在“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和舆论导向。始终把传播先进文化放在首位,引导出版单位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多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优秀产品”[15],成为新闻出版强国的指导方针。当然,除了要在新闻出版行业上做大做强,实现“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硬实力”的匹配性提升,进一步提高文化综合实力的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新闻出版行业在国际舞台上对“中国故事”“中国价值”“中国精神”的传播力度和话语权,同时还要强化新闻出版行业在国内民众的文化生活中的“创新性”和“引领力”,这也进一步体现了新闻出版工作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属性和职能。因此,要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文化自信”的树立,与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密不可分。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十九大报告中精要地概括“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5]这面旗帜,是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也是构建宏伟蓝图的指针。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给当下的新闻出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赋予了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中国古典文论将文化与社会进行密切联系,倡导“文以载道”以及“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艺术风格。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应当以人民为中心,倡导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努力。新时代的新闻出版工作要更加坚定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提升文化传播能力,贯彻党的方针,牢记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文化自信是新闻出版工作的重要目标,而新闻出版工作能够给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保驾护航,二者呈现出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并将在新时代呈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势。

新闻出版工作者不仅肩负对新闻出版行业及图书著作权的监督与管理,也是把握舆论导向的哨前兵。这就需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坚守使命,明确新闻出版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战略意义。“文化自信”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新闻出版署及各地方新闻出版局的工作重心,在不断宣传“核心价值观”与重塑“文化自信”的过程中,紧抓文化主体的思想源头,牢控文化市场的重要关口,坚守思想文化的重要通道。

猜你喜欢
新闻出版文化自信文化
马克思新闻出版思想的文本考释及其当代启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关于新闻出版改革的若干思考
论新闻出版中少儿图书的版面设计
山东将推十个新闻出版基地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