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

2020-03-16 14:48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美丽文明绿色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我党对社会主义认识规律进一步深化的结果。美丽中国思想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立足我国当代发展实际,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前辈们生态智慧中日臻成熟的。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的践行,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人民情怀,是增进民生福祉的“方向盘”和“航向标”。研究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及美丽强国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迪。

一、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的生成逻辑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她积淀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追求,源自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熔铸于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智慧中,植根于解决社会矛盾的伟大实践中。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绵延不断、博大精深,为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描述过雄伟的山川、鲜艳的花朵等。不难看出,马克思对生态美的追求和向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1]恩格斯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提醒人们要清醒认识到自然界在人类生存中的地位,人类要善待自然,有理、有节、有度地使用自然资源,开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禁止一味地、无节制地向大自然单向索取。细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美丽中国思想也是有迹可循的。儒家要求尊重客观规律,追求天人合一。老子也曾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在生态方面,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讲究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吸取前辈们的精华,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3]他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

(二)历史逻辑:新中国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智慧

美丽中国思想的发源源远流长,可以从新中国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治理思想中进行学理剖析。追溯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1956年3月,毛泽东提出“绿化祖国”的口号。同时,针对当时自然灾害频发的现象,毛泽东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4]的重要论断,可谓是中国共产党人中生态建设的先行者,开启了生态建设永无止境的征程。在第二代领导集体中,邓小平睿智思考,积极倡导“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5]的生态理念,显露出邓小平攻克生态难关的气魄与愿景。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中,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上升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他指出:“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6]此外,他还竭力主张节约用水、用地、用能、用材、用粮以及其他各种资源。21世纪以来,胡锦涛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人,依旧丝毫没有放松生态方面的治理,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战略性任务[7]。他提倡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顺应生态环境发展要求,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生态思想,回应了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遵循。

(三)实践逻辑: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迎来了“站起来”的光明前景。刚刚成立的祖国一穷二白,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8]。我国为了补齐工业落后这块短板,增强经济文化不足这个弱项,操之过急,偏重工业的生产,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意识到搞好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采取了很多修复自然的措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启了“富起来”的篇章,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成了社会主要矛盾。物质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文明搞好了,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具有催化剂的作用,可以助推社会矛盾的解决。因此,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几届领导人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生态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强起来”的阶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的福祉,人民群众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经济富足、文化兴盛、政治稳定、社会和谐,还需要生态良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筑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不是空洞的、抽象的理论。她的内涵和外延广阔,意蕴丰富。她包罗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平衡发展的生态文明之美;涉及工业、农业,人们的生活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发展之美;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同并进的科学发展之美;进而辐射到以生态文明之美、绿色发展之美、科学发展之美带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生动画面,营造和谐社会之美。

(一)生态文明之美

生态文明之美是指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平衡发展,是建设美丽强国的奠基石。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我们要意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类应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9]。着力解决生态领域的不平衡问题,为人类构建天蓝、山绿、水清,生产生活治理合理有序,生态宜居的生存家园,从而造就生态文明之美。

(二)绿色发展之美

绿色发展之美是指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以此为“指挥棒”和“红绿灯”,恪守绿色发展理念,倾力将工业、农业,人们的生活打造成绿色生产、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方式的格局,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是建设美丽强国的重要一环。首先,在工业方面,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产业升级转型,优化工业结构。强化政府、企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双方”责任。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关闭和整顿高耗能、重污染型产业,同时提升扶植企业绿色发展的力度。企业要自觉承担绿色发展的使命,提升绿色发展的认知度,推进绿色发展的力度,实践绿色发展的深度,加大绿色科技研发力度,积极使用新能源。其次,在农业方面,政府要积极倡导绿色种植,禁止以牺牲绿色植被为代价来增加农业的耕地面积,恪守农业生产的底线、红线和上线。农民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生产绿色、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要对耕地实行轮耕、休耕,探索生态修复型耕作模式;要因地制宜,培育知名品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最后,在生活方面,人们要树立并践行合理、绿色的消费观念,以绿色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比如,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用绿色环保产品取而代之;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碳排放量;实行垃圾分类,增加对可回收垃圾的有效利用。以绿色消费倒逼工业和农业的绿色发展。工业、农业、人们的生活方式优化整合,形成合力,致使全社会自觉参与并积极践行绿色生产、发展、生活方式,成就绿色发展之美。

(三)科学发展之美

科学发展之美是指融入美丽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之后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局面,是建设美丽强国的关键一招。首先,物质文明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科学发展,主要集中在生产力中的科学技术方面。人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使用科学技术,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其次,精神文明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科学发展,主要是指坚决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腐朽文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行动指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一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崇尚生态文明之美的时代新人。最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所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二者的建设不可分离、不可偏废,要坚持科学发展,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使二者协调并进,实现高质量发展,铸就科学发展之美。

(四)和谐社会之美

和谐社会之美是指在立足生态文明之美、绿色发展之美、科学发展之美的根基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存,是建设美丽强国的必由之路。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们能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在开采使用自然资源时加以理性思考,坚决摒弃竭泽而渔的迂腐思想。其次,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先决条件。邻里、同事、同辈群体之间多一分互助友爱、坦诚相待,少一分表里不一、勾心斗角。最后,人与社会和谐共存。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种群体性高级动物,不可能离群索居。人们要树立将个人“小我”融入社会“大我”的文化自觉,勇于奉献,敢于担当,共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实现和谐社会之美。

三、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在历史的呼唤中蕴蓄而生,在时代的召唤中展露光芒,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淬炼成钢。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涵,诠释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助推我国早日实现美丽强国的目标。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的重要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类对自然界的乱砍滥伐、肆意破坏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习近平审时度势,运用历史性思维和辩证思维,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马克思主义原有生态观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提出了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坚持系统治理;我们要像保护生命和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白云保卫战,还老百姓一个碧水、蓝天、白云的生存家园;坚持科学、绿色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美丽中国思想。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基于中国化前提下时代化的产物,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科学内涵。

(二)诠释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加强经济建设。然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压力剧增,缺林少绿,生态走向脆弱。党的十九大以来,生态以及其他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过去人们盼温饱,现在人们盼环保,过去人们求生存,现在人们求生态。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0]人类是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直接受益者。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空气清新、水源清洁、食品安全、物产丰富、风景优美的宜居环境,给人们带来视觉和感官享受。这些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是改善人类生活条件、提升人类生活水平、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支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种最为公平的公共产品,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少,只要我们居住在同一个地球村,都有享受到由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权益,是一项公平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具有扩散性、整体性的特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使当地获益而且可以惠及周边地区,覆盖面很广,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擘画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制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施工图和路线图,落脚点和归宿是为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进一步诠释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

(三)助推我国早日实现美丽强国的目标

理论是行动指南。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丰富的科学内涵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了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为人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建设美丽强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已经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就将生态文明上升到了与其他文明交融的高度,可以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协同发展。在政治方面,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是我党生态执政的重要理论指南,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得到群众的认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利于提升我党的生态执政能力,加强政治建设。在经济方面,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的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十三五规划”提供了理论指导,帮助我们转变过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更好地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文化方面,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是带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韵味”的生态文明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涵。在社会建设方面,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提倡构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存的和谐社会理念,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提供了经久不衰的精神动力,助推美丽强国目标早日实现。

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是我国在奋力建设美丽强国道路上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美丽强国的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一项汇民心、聚民意的民生工程。我们要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一以贯之地坚持以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为指导,夯实美丽强国建设之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实现美丽强国的宏伟目标就会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美丽文明绿色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我们创造美丽
对不文明说“不”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文明歌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