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探析

2020-03-16 13:46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专业化队伍辅导员

宋 雪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3)

辅导员是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事务管理的主要人员。按照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平均在校生规模2 万人计算,一般高校的专职辅导员队伍基本维持在100 人左右,这是一支相当庞大的专职管理队伍。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转型,社会分工日益细化,高校学生工作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由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向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学业指导、党团建设等专业领域方向发展。然而,目前高校的学生工作缺乏相关专业学科的支撑、人员选聘缺乏专业的能力要求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内涵

通常来讲,专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服务性,即为他人的服务,而不是从业人员的谋生工具。目前,高校辅导员主要是针对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的管理,其专业性服务职能被弱化。针对过去以统包统揽学生管理为主的传统辅导员队伍,本文提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应与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分工实际相适应,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就业与创业指导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并符合相关专业标准的学生工作队伍。其关键在于完善制度设计,不仅要在配备模式、评价机制上、管理机制上实现创新,更需要在学科建设上为专业化发展提供学科支撑。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分工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经历了从“政治指导员”到“学生辅导员”的过程,工作职责有了新的发展。2004 年中央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写进了十六号文件,同时拓展了辅导员的心理、就业、帮困等方面的新职能。2006 年7 月,教育部24 号文件的第二章详细规定了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其具体范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思想引导,二是发展辅导,三是生活指导,四是组织管理[1]。2015 年11 月,教育部办公厅对24 号文件进行了修订。概括来讲,修订稿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划分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做好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开展学业指导、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团组织建设、组织、协调其他工作骨干的思想政治工作、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等10 项[2]。实际上,随着高校以创新创业为主旨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辅导员工作日益分化为多个专业领域,这对原有的学生工作体系和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技能等提出新的高要求。

目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辅导员工作的一部分,其工作还涉及了诸如心理教育与咨询、就业与创业指导、学业指导等专业领域,这些专业领域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工作职责分工不明确

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与干部的双重身份,然而从实际操作来看,双重身份的规定使得辅导员在两种身份中游离,工作量大,工作面广。由于辅导员整日被琐碎的工作所累,教师身份很难在辅导员身上实现,同任课教师相比,辅导员承担的更多是服务职能,是学校政策的执行者,“省里政策”、“学校规定”、“学院规定”的传达者,这样的角色扮演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的划分增添阻碍,导致辅导员工作成为众多事务的“集合体”。

2.相关专业学科建设缺乏

当前任职辅导员的专业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在众多的实证调查中,从专业学科背景与辅导员职业的匹配程度而言,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文史哲类这些专业与辅导员职业是相匹配的,专业化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文献中理工科类、其他类等约占30%以上,甚至将近一半(考虑到这一情况和理工科类高校有关),这些专业与职业的匹配度程度较差。

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的性质、工作方法的特殊性,对不同领域的工作能力、素质有着相应的要求,高校应依据辅导员的教育背景、学科专长、专业素质能力等尽可能将其分配到对口的岗位上,保证辅导员专业优势的发挥。我们可以针对现有的辅导员工作进行专业分流,把整个辅导员工作看作是一部“机器”,每项具体的工作是“机器”的组成“零件”,只有根据每个“零件”所需要的能力要求对辅导员进行合理配岗,才能保证“机器”的灵活高效运转。

3.考评机制不完善

考评机制本身就是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与肯定,起到指导、激励的作用,同时加强辅导员之间的学习与沟通。近年来,各高校逐渐采取定量考核方式,编制出详细的工作量化评分表,将考核内容进行量化,但是也出现了一定问题[3]。首先,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工作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同时辅导员的职责道德、职业能力等方面很难进行量化考核。其次,辅导员工作范围基本上很少涉及到科研方面,难以确定明确量化的考核标准。

通过大量的文献数据我们大致可以得出,现有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比较年轻,36 周岁以上所占比例很少,同时,不同年龄阶段的辅导员在学校管理、职业认同和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年龄阶段的辅导员对辅导员队伍管理体系制度专业化程度的看法存在着显著差异。年龄越大、资质越老的辅导员对辅导员内部管理体制越熟悉,渴望进一步推进管理体制的专业化。

4.工作体系不清晰

我国高校辅导员管理体系,大多是采用党政共管体制,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部、校团委、教务处等相关机构领导,辅导员直接负责学生工作的模式。“条块结合”运行机制的层级较多,信息的传递需要经过多个层级,容易失真。同时,由于管理层次较多,容易导致各层级职权不分,职业晋升受到一定的阻碍。

辅导员队伍健康长久的发展有赖于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连续性。从职业的角度来讲,辅导员的任职时间总体较短,这说明辅导员岗位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而流动性大一方面可以促使新鲜人员的流入,保持队伍的活力,另一方面对个体工作的连续性和队伍整体性经验的积累造成不利影响,辅导员对学生没有很深刻的了解,工作的开展也就缺乏针对性,导致党团建设、心理健康辅导、学习指导、就业指导等工作专业性低。如何维护辅导员工作的延续性、如何确保有能力的优秀辅导员的职业晋升、如何保证新旧辅导员的顺利衔接等都是专业化建设道路中需要解答的重要问题。

四、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推进策略

在我国,推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需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辅导员工作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二是辅导员工作的分工建设;三是辅导员专业培训体系的建设。

1.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相关学科专业

高校辅导员工作相关学科专业的建立,是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一方面,高校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开设学生事务管理专业,为辅导员工作提供有力的系统的专业学科支撑;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针对这些专业学科进行改革创新,在现有的二级学科专业下增设辅导员的专业方向,培养日后有意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

2.分流辅导员队伍

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和高校职能的多元化,高校辅导员在承担任务上也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工作职责开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铁打营盘,流水兵”的现象。高校可以依据辅导员工作划分的不同专业领域及其专业要求,采取个人申请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对现有辅导员队伍进行专业化分流。将现有辅导员分配到不同的领域中心,促使其专注于某一领域的工作,确保辅导员专业优势的发挥。高校首先要依据不同领域中心的能力要求制定分流聘岗政策、流程等,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分流提供参考保障;其次,辅导员根据各个领域的能力要求和聘岗政策,结合自身的兴趣与资质能力,填报分流聘岗申请表;然后,高校组织专家组针对申请者进行筛选、考核,考核通过的申请者,可进入面试答辩阶段;最后,高校公示辅导员分流聘岗的结果。至此,辅导员会在专业领域中“以此为生,精于此道”,成为终身研究的专业领域。

3.鼓励职业深造

近些年,中共中央、教育部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专项计划于2010 年全面正式启动。截止到2018 年,这8 年的招生政策和计划,招生政策基本上保持不变,要求报考人员必须是在院(系)一线从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在编在岗的、工作已满3 年的、具有硕士学位的专职辅导员;招生单位数量由2010 年21 个单位,增加到30 个单位;招生计划数由2010 年100 人增加到150 人。最值得注意的是2016 年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详细地罗列了计划招生的一级学科,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从招生计划数的分布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计划数占81.33%,其他一级学科的计划数占18.67%。这表明专项计划中可供辅导员选择的专业方向在不断扩充,也从侧面推进了辅导员在工作中所需学科背景知识的建设。在职辅导员不仅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继续深造,深化自己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资质能力选择在心理、管理等方面继续学习,在提高学历、素质的同时,更好的服务和专注于自己的所属领域,在专业领域中逐级“专家化”。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鼓励辅导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继续深造,并出台相关的政策以解决辅导员攻读学位时的后顾之忧。

猜你喜欢
专业化队伍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