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份认同的构建

2020-03-16 13:46王文龙李志浩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身份马克思主义

王文龙,李志浩

(1.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2.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和使命,敬业奉献,立德树人,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身的职责和使命认识模糊,在身份认同上出现了缺失。剖析身份认同缺失产生的根源,从而探求出其构建的路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份认同缺失的表现

如果说身份认同的本质是价值认同,那么教师身份认同缺失的本质则是价值认同的缺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具有高智商、高情商、高学历的社会群体,当他们在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属于这个群体”“我将要成为谁”这一系列问题时必然会追问自身作为教师的存在意义与价值,呈现出价值观上的认同缺失。

1.专业认同感低

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85 方案”“98 方案”和“05 方案”的不断调整和完善,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启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质的飞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高校已有200 多所马克思主义学院,4 万余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然而,一些人走上这个工作岗位并不是源于对专业的热爱,而是基于其他多种原因的。例如,笔者曾经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中有39 人,全班只有1 人是志愿报考这个专业,其他人都是调剂而来的。很多教师对自己的专业不认可,工作不投入,身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却从事着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其他课程方面的研究,出现了“挂着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又如,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授予学位时,专家们讨论最多的就是学科定位的问题,很多人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然而所做的研究却是其他方面的,专业定位不清,专业归属模糊,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2.使命感模糊

“我将要成为谁”是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共同困惑。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历史重任。”[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负着如此艰巨的历史使命,本应该认清使命,踏实工作,然而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表现为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心口不一,言行不一。

3.出现职业倦怠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任务繁重。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人数却增加不多,这样更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很多教师上课“连轴转”,根本没有进行科研或者接受培训的时间。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又跟社会发展实践联系紧密,具有政治性、时代性和综合性等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理论洞悉力和观察力,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这无形中又增加了他们的工作压力。此外,与当前管理学、金融学等热门专业相比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收入少,待遇低,不能像热门专业的教师那样受到社会的追捧和邀请,高强度和低收入的强烈对比,必然挫伤他们的工作动力和热情,一些教师出现工作倦怠感,处于得过且过,疲于应付的境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份认同缺失的成因分析

1.只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角色期待,而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认同

长期以来,社会、学校、家庭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多的“角色”期待,认为他们应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理论功底扎实、授课艺术精湛、政治责任感强、道德人格高尚等等,这些社会层面的角色期待,完全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一个人真正的内心诉求。在这样的角色期待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仅仅是扮演者,而并不是参与者,他们失去了自我反思的空间,忽视和掩盖了教师作为一个人的真实自我。这样,相对于其他专业课教师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言行更广受关注,无形中给他们造成巨大的精神负担和压力。长此以往,如果不能达到社会期待的角色,他们往往表现为得过且过、随波逐流,甚至改行的境地。

2.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文化氛围不浓

当前,“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重视不够,政策条件保障尚未落实到位”。[2]与其他专业课程,比如管理学、经济学等热门学科相比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专业文化氛围不浓。由于我国在1984 年才开始设立思政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是单打独斗地开展教学,缺乏和校领导干部、团委干部、学生辅导员等实际从事学生思政工作的教师进行协同和沟通,缺乏有力的专业支撑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处于被行政干部、专业课教师和学生边缘化的境地。实际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一方面它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特殊使命,其内容必须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它实践性强,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才能帮助学生在反复的教育实践中逐步消解错误的思想认识,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消极的情绪体验

消极的情绪体验是造成身份认同缺失的内因。有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实现教师自我的身份认同,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则会造成教师身份认同缺失。目前,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从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严于律己,认真施教。然而,还有一部分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不高,专业意识不强,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对教育的内容不接受,固守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在实际中表现为对自身专业身份不看好、不接受,工作中能动性和创造力不足,表里不一,言行不一,消极应对,甚至有些教师出现人格分裂的现象。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己的专业不自信,往往对外人不愿提及自己的专业、甚至自己也认为思政专业是可有可无的专业。可想而知,一个对自己专业不自信的教师,如何在课上教育好自己的学生,如何完成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份认同的构建路径

1.积极创造条件,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内心诉求

(1)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扶持。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抓住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3]因此,可以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壮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减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时压力,让他们能够抽出时间进行教育培训和科研。同时,政策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给予倾斜和扶持。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骨干培训班、访学班、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此外,还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给予他们应有的生活需要和物质保障,使他们能够体面地从事思政专业,实现真正的敬业、乐业。例如,2017 年,由教育部社科司、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开展的年度影响力人物推选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推选出10 名“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30 名“年度影响力人物”和60 名"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这项活动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激发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有效地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认同。

(2)转变教育思路,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人的教师”的内心诉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是一个“作为人的教师”,教育部门要把传统的角色期待转变为身份认同,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权,变“执行者”为“参与者”。要关注他们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关注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真正内心诉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他们一个真实的自我。[4]

2.加强团队建设,营造合作型专业文化氛围

与其他学科不同,思政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必须依赖专业性的团队协作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众所周知,人的工作,特别是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常难做的,因为人的正确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因此,必须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育人格局,调动全校所有院系、职能部门全体教师和干部的积极性,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团队教师的实践与言传身教感染和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主动地和党政管理干部、学生辅导员、图书馆工作人员等实际从事学生思政工作的教师队伍进行交流和合作,打造专业化的思政团队建设,为思政学科建设打造有力的专业支撑平台,不断营造合作型教师专业文化氛围,促使自身获得专业归属感和安全感,拥有个人自我表达的现实空间,提高自身参与教育变革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身份认同[5]。

3.建立“三个自信”,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归属认同和安全感

具体说来,就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持理论自信、专业自信和身份自信。理论自信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专业自信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思政专业充满信心,要认识到思政专业是国家社会发展进程中必不可缺的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身份自信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清醒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职责,即自身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薪火的传承者,具有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和使命。[6]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做到“信马、研马、行马”。“信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信和真爱,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和执着追求。“研马”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行马”就是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真正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用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实际上,当今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化发展,带给人们更多的思想困惑,很多学生都有澄清迷惑、认清形势、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心理需求,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以执着的信念、坚定的信心,从社会实际问题入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现实社会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坐标,自觉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猜你喜欢
理论课身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