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的多重维度

2020-03-16 03:22田启战
重庆社会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研究成果党的建设

田启战

摘 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热烈探讨,在理论基础、制度渊源、制度变迁、结构功能、运行困境、发展进路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为今后的党建研究积淀了丰厚的理论资源,也为全面从严治党和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但现有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提升空间,今后研究应更加注重研究的深入性和系统性,增强研究的历史厚度,创新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等。

关键词:党内巡视制度;研究成果;党的建设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世界社会主义格局变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研究”(18JJD71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 “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经验研究”(19JD710064)。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0)002-0091-010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0.002.009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深入推进,巡视制度以全新姿态和雷霆之势在全国迅速展开,严厉查处了一大批违法违纪干部,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社会经济发展难题,彰显出巨大的制度威力,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热烈研讨,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提出的一些思想观点、政策建议等,对推动党内巡视制度建设科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本文立足已有的研究成果,力图从价值论、生成论、要素论、实践论、关联论等方面对国内学界关于党内巡视制度的研究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梳理与概述,并指出其学术贡献与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空间,以期为深化这一制度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价值论: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在研究过程中,对某一对象的价值意义探讨必须要结合其具体内涵和历史情境来进行。作为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子集项”,巡视制度根据党的事业发展需要不断变革,由一种指导下级党组织建设、纠正各项政治运动的工作方式演变为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成为党在不同时期追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战略之一[1]。那么,现阶段党内巡视制度具有怎样的功能?研究它又有何价值意义?学界从不同角度给予论说,总体表現在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两个方面。

在实践价值层面,学界观点主要集中在“治党说”和“党治说”。“治党说”重在揭示巡视制度的管党治党效能。学者张书林的观点提纲挈领,指出巡视制度是一党执政体制下强化执政党自我监督、完善现行纪检机构领导体制、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和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重要举措[2]。许耀桐则认为,巡视制度有效克服了当前对党的中高级干部,尤其是对党政“一把手”监督虚化之弊,填补了我国监督制度的空白[3]。“党治说”侧重探讨巡视制度在党治国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彭前生认为,巡视组作为中央的“钦差大臣”,在民众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当巡视组开展工作时,民众就会毫无顾忌地向其提供地方官员的问题线索并表达自身的合理诉求,从而推动有关问题的解决,起到缓和官民矛盾的“减压阀”作用[4]。侯学宾等人则认为,党政复合体制下的巡视制度对行政系统起着一种“代偿”功能,即督促检查机制、信息搜集机制、规则治理机制和“一把手”监督机制的“代偿”[5]。在马静、岳军看来,作为下情上达的“直通车”,巡视制度不仅“管官员”,强化权力监督;也“管民需”,凭借强势监督、系统整合等制度优势使其成为民众表达公共服务诉求(如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保等)的重要渠道[6]。

在理论价值层面,巡视制度既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梳理总结巡视制度建设和实践经验的有益成果,分析提炼中央文件、领导人讲话以及工作总结等相关文献资料,使之理论化,是完善党内监督理论体系和丰富党的建设理论库的内在要求[7]。虽然当前学界对党内巡视制度的研讨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人员较少,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刊物[8],但新时代巡视工作的强势发展,为党的建设研究注入了新的理论动力。特别是学者们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探讨,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创新性发展。

二、生成论: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制度渊源和理论基础

任何一项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创立的,必有一定的渊源[9]2。“如果对政治或其他各问题,追溯其原始而明白其发生的端绪,我们就可获得最明朗的认知。”[10]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从何而来?在它生成过程中,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它的生长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机理?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往往从制度渊源和理论基础两方面加以论述。

在制度渊源方面,学界普遍把目光聚焦到我国古代巡视制度,并从制度借鉴的维度对其进行两大层面的论述,力图做到“古为今用”。一是,对古代巡视制度进行微观层面的断代研究。张向东等人在分析汉代巡视制度异化表现及其归因的基础上,指出了其借鉴之处,即要明确巡视制度的角色定位、坚决维护人民利益、加快法治化建设、重视制度体系建设[11]。贾秀云在考究元代廉访制度的机构设置、制度功效等内容后,指出了其参考价值,即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巡视体系和素质过硬的巡视队伍、提高巡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巡视方式方法、增强巡视制度的开放性和影响力[12]。二是,对党内巡视制度和古代巡视制度进行宏观层面的比较研究。苗永泉、方雷指出了党内巡视制度对古代巡视制度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合理性因素(即监督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激励相容性)、可行性基础(即结构上的契合性)以及创新性路径(即建立一种首尾相顾、循环往复的环状动力机制)[13]。付佳则系统梳理了我们党对古代巡视制度在巡视机构、监察机制、时间安排、人员选任、职责权限、考核机制、回避制度、经费保障八个方面的借鉴和在信息收集、力量整合、责任追究、成果运用、异地巡视、程序规范六个方面的发展[14]。

在理论基础方面,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大体相似。钟稳指出,尽管古今中外不同国家存在着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但在控权、反腐方面却具有共识。中共巡视制度吸收借鉴了古今中外监督思想的精华,即马列经典作家监督思想、西方权力监督制约理论和中共领导人反腐倡廉思想以及中国古代监察思想[15]20-25。李敏昌等人则进一步指出,巡视制度是对马恩党内监督思想的具体化,是对列宁关于党内监督权的独立性与权威性的创新发展[16]。郑文靖从政治伦理的角度认为,巡视制度的“直通车”方式符合了人们观念中的“钦差意识”,考核方式契合了传统社会的选贤任能理念,预防性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崇和”色彩,威慑性迎合了民众的权威崇拜心理[17]。在宋婧琳看来,巡视制度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自上而下的秩序观”和“小我服从大我的大局观”[18]。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视角论述了党内巡视制度的生成条件。彭前生从政治发生学的角度认为,党内巡视制度是党政融合体制下提升党内自我净化、问责体制下破解党政“一把手”监督难和多党合作体制下弥补民主党派监督不足的产物[19]。陆建洪、刘峰则基于外生诱发的视野指出,联共布领导体制和共产国际指导的影响催生了党内巡视制度[20]。

三、要素论: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

何谓党内巡视制度?它由哪些要素构成?作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它与组织监督、派驻监督、纪律监督等具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术界围绕这些问题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讨。

(一)党内巡视制度的概念界定

概念界定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目前学界对党内巡视制度的界定还缺乏共识,大体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工作要素说”。多数学者从巡视主体、客体、程序等要素出发,对党内巡视制度进行描述性定义,认为其是上级党组织通过组建专职巡视机构,在一定时期内运用列席会议、召开座谈会、查阅文件资料、组织谈话、受理来信来电等方式,对下级党组织及其成员进行监督,并将所了解的情况及时向派出党组织汇报的一项制度[21]。二是“广义狭义说”。刘帅等人认为,党内巡视制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广义上的巡视制度是由规范体系、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组成的有机整体[22],狭义上的巡视制度则特指有关巡视监督的具体法规和条例规定[15]11。孙亮则从制度主体的角度认为,广义的巡视制度是指中央巡视制度和地方巡察制度,而狭义的巡视制度仅指中央和省级层面的巡视制度[23]。三是“制度规范说”。陈燕從制度的构成要素出发,指出巡视制度是由巡视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准则条例等正式制度和巡视工作中形成的各种传统习惯、行为规范等非正式制度构成的[24]。四是“制度地位说”。这类说法多见于官方表述,认为巡视制度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25]107。五是“制度关联说”。钟稳从比较的角度,对巡视监督和其他几种常见易混淆的监督形式进行了辨析,指出了巡视监督与纪律监督、组织监督、信访监督、派驻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内在关联,厘清了巡视制度的内涵与外延[15]26-30。

(二)党内巡视制度的构成要素

党内巡视制度是由不同层次、不同主体、不同领域、不同要素和不同环节构成的有机体。虽然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但构成的基本要素却是相对稳定的,主要包含巡视主客体、巡视内容与方式、巡视程序和巡视纪律等。

第一,在巡视主客体方面,学界既有的研究成果大多依据巡视工作条例来解读,认为巡视主体主要包括中央和省区市党委会、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组及其成员。而巡视客体便是指巡视的对象和范围,“无论是谁,都在巡视监督的范围之内”[25]113,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进行巡视监督,做到巡视全覆盖、全国一盘棋。

第二,在巡视内容方面,有学者指出,要从变与不变、全面与重点两个方面来考察。其中,“变与不变”是指巡视制度功能虽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但党风廉政建设一直都是巡视工作的主线;“全面与重点”则是指巡视监督应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工作重点,突出政治巡视。此外,巡视方式方法对发挥巡视监督效能至关重要。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巡视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明确了13种巡视方式①,为有效开展巡视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三,在巡视程序方面,学界按照工作运行顺序,一般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巡视准备、巡视实施和巡视结束三个阶段。黎晓宏则运用逻辑树的分析方式,将其分解为:准备(搜集问题)、了解(突破问题)、报告(反映问题)、反馈(指出问题)、移交(跟踪问题)、整改(解决问题)六大环节[26]。

第四,在巡视纪律方面,目前已形成了以党章为根本、巡视工作条例为核心、四个法规性文件为框架、有关制度规定相互衔接协调的巡视工作制度体系[27],为巡视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于建荣、何芹则进一步详解了四类巡视工作主体——领导者(派出党组织和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支持配合者(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政法机关、信访、审计等相关单位)、巡视工作人员以及被巡视对象的纪律与责任[28]。

四、实践论: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制度借鉴和优化路径

“任何制度,绝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9]5,在其运行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缺陷。新时代如何强化巡视监督、释放制度优势?这是当前学界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

(一)党内巡视制度的比较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相关监察制度为推进党内巡视制度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制度样本。但囿于语言、资料等研究条件的制约,涉及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少有。王明高通过检视国外议会监察专员制度,指出了其参考价值,即要明确巡视官员权限、完善程序性规定、制定监察法规、确立考核奖惩机制等[29]。孙亮则简要分析了瑞典巡视监察制度的借鉴之处,即注重保护公民权利、坚持法治原则、重视权力制衡机制建设等[30]。李华君在对我国巡视制度和英国行政监察专员制度进行横向比较后,强调要借鉴后者的先进做法,即将“不良行政行为”具体化、建立配套制度体系、坚持行政监察专员制度的独立性等[31]。

(二)党内巡视制度的优化路径

其一,在加强巡视队伍建设方面,巡视组既要选好人员,又要合理搭配。既要有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又要有年富力强的年轻人[32],最好由80%以上的在职人事、审计、财务、巡視、监察、执法等业务骨干和20%以内业务素质较高并退居二线担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组成[33]。同时,还要强化巡视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对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科技和被巡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及其风土民情等方面的学习[34]。

其二,在丰富巡视工作方法方面,既要使用好常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趋势,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如电子邮箱、网络举报、第三方民调等),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收集到的海量信息,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打造“互联网+巡视”模式[35]。同时,还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巡视方式(如专职与兼职巡视、公开与暗访巡视、纵向与横向巡视、定期与不定期巡视,事前、事中与事后巡视,行政、立法、司法、经济、军事巡视等)[36]和大力鼓励地方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创新,努力实现巡视方式的“量身定做”。

其三,在强化巡视成果运用方面,蔡文华从报告质量入手,强调巡视报告要客观准确、内容简洁、结构合理、表达流畅,提出的整改意见要切合实际[37]。谭鹏由运用环节指出,要建立完善巡视成果的汇报、公开、分类移送办理、反馈与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机制[35]。褚洪彦主张要实现巡视成果运用的多样化。对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领导干部的一般性问题,按照互动机制加以解决;个别干部的苗头性问题,通过谈话提醒督促改正;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问题,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处理;被巡视对象的优秀干部,积极向组织部门推荐;被巡视对象的整改情况,通过单独派员、回访、督办等方式进行监督等[38]。

其四,在做好巡视制度理论研究方面,要从研究力量和研究阵地入手,一方面充分发挥各个高校、党校、行政院校和社科院等研究机构的科研力量;另一方面成立各种研究机构(如巡视理论与法制研究所)和创办一个全国性的理论研究刊物[39]。此外,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将巡视工作中的新鲜经验提炼、升华为理论。

其五,在推动巡视制度体系建设方面,不仅要对巡视制度的运行规则与程序以及工作流程做出明确规定,也要处理好巡视制度与党内其他监督制度的关联[40],实现与党内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报告工作等制度以及与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党外监督等形式的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发挥巡视制度效能[41],更要把巡视工作条例和国家法律(如监察法、行政法)有效衔接起来,使其成为刚性的、可操作性的法律条文。此外,还应借鉴制度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相关评估办法,并参照从严治党的要求和巡视制度运行的特点,构建一套可量化的巡视制度运行绩效评估体系[42]。

五、关联论: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与若干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相互关系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巡视制度的“强势出场”,契合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主题和实践需要,必然与新时代的历史元素以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梳理总结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大体上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内巡视制度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联性研究

党内巡视制度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标本兼治的战略性制度安排[23]。考察党内巡视制度,需要触摸时代发展脉搏,正确把握党内巡视制度与全面从严治党的逻辑关系,即党内巡视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武器,全面从严治党对党内巡视提出了更高要求,两者共同契合于全面依法治国这一目标[43]。在王柳看来,新时代党的建设涉及政治、思想、组织、纪律、作风、制度等方方面面。巡视作为党的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抓手,不仅严明了党的政治纪律,也深化了党群关系,更进一步完善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支撑。

(二)党内巡视制度与廉政建设的关联性研究

崔会敏指出,巡视制度的本质在于监控公权力,反腐败是其最大震慑力[44]。刘志永等人则着重分析了巡视制度在反腐工作中的作用,即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加大执纪监督力度、恫吓威慑腐败分子、推进纪检监察改革和增强政府的信赖保护[45]。在牟广东看来,巡视制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预防性制度,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有机结合,堵源头、重防范、把关口,从而遏制腐败的滋生、蔓延,达到“关口前移、预防腐败”的目标[46]。黄金桥则认为,由于巡视监督的短期性、权力监督体系的完善配套程度、现有监督机制不畅等因素的影响,巡视监督在权力监督和反腐倡廉建设方面的作用有限,应客观理性看待之[47]。

(三)党内巡视制度的实证研究

新时代,为了实现“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和“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的目标,各个地方和有关部门党组织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巡视巡察工作。它们是如何开展的、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着哪些不足,其有益经验是什么?学者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

在省级巡视层面,孙静、雷蕾、崔光远、邓必晶、陈芳怡、康晶晶等人分别对湖北省、山西省、河北省、江西省、海南省和河南省的巡视工作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梳理总结了各自省份巡视工作的基本做法、主要成效、现实梗阻及其成因,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在市县巡察层面,王庆涛、陈磊、李进财等人分别对濮阳市、高邮市、和平县的巡察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详细分析了各自市县巡察工作的总体状况、实践举措、工作现状及发展进路。

此外,一些学者还十分关注巡视制度在其他领域的运行情况。宋伟、凌健等人分析了巡视监督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作用,葛察忠、翁智雄等人探讨了环保督察巡视与党政同责的关系,张丽萍、熊小刚则分别讨论了巡视监督在文艺、企业中的作用。与此同时,少数有过一线工作经历的研究者也从各自角度关照了巡视工作中的现实困境。如,王仰文论述了“第三方”主体参与巡视工作的可行性,武军衔探讨了巡视官员的廉洁保障问题,段继先分析了巡视成果运用偏差的问题,吴杰解析了巡视工作中档案管理无序与缺失的现象等。

六、评价与展望: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方向

综上所述,党内巡视制度研究是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与全面从严治党实践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兴起并不断强化的一项制度。学者们基于各自的研究兴趣和知识背景,以巡视工作为现实坐标,运用党史党建、政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党内巡视制度进行了多维度、立体化研究,生动体现了学术界积极关注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学术自觉和理论自觉。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为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学术贡献

其一,为党的建设研究提供新的研究空间。以往的党建研究大都停留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对党内巡视制度的关注和探讨鲜有涉及,一般将其归于制度建设范畴而被其他制度研究所遮蔽,或者被“稀释”于党的纪律和反腐倡廉建设研究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对巡视工作的重视和巡视制度效能的释放,党内巡视制度迅速成为党的建设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和理论生长点,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

其二,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注入新的理论动力。国内学术界对党内巡视制度的研究一般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基于研究的学理化要求,学者们在对党内巡视制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除了对其进行概念界定、特征描述、价值意蕴、功能属性、发展脉络、问题指向、优化路径等方面的阐述外,还十分注重从马克思主义中探寻该课题的理论依据。比如,马列经典作家有关党内监督、民主集中制、党的团结与斗争、党群关系等方面的论述,进而推动了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同时,我们党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一些领导人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也是党内巡视制度研究的理论资源,学界对此开展的梳理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

其三,为全面了解巡视制度和深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提供理论支撑。巡視制度自建党以来就产生了并获得了发展,但被人们熟知却是近几年的事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雷厉风行,“打虎拍蝇”成绩显著,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国内学界对巡视制度的运行程序、工作方式、组织结构和功能作用等方面的论述,则为人们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巡视制度画像,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巡视工作特点规律的认识。此外,学者们对巡视工作实践中的有益经验的理论升华也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

(二)研究空间

在党内巡视制度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既要看到学界取的成绩,也要看到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空间。

首先,提升党内巡视制度研究的深入性和系统性。一是纵观以往的研究成果,有些基本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论证和根本解决,如党内巡视制度的概念界定。有的论述将其泛化,认为凡是一切通过派出在外的方式进行的检查、监察和监督机制都可以称之为巡视制度,这就导致了巡视指代对象的扩大,混淆了政党巡视、政府巡视、公司巡视和司法巡视等[48]。有的论述则将其狭隘化,认为巡视制度是党内干部监督的一项制度[49]。如此,又该如何理解“三讲”、扶贫等领域的巡视工作?科学界定党内巡视制度的基本内涵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如果内涵界定不清,就会导致概念使用的混乱和指称对象的模糊,学界应深化此方面的探讨。二是从对策探析来看,目前学界对这方面的研讨主要停留在宏观层面,所提出的完善意见基本上大相径庭,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学者们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此外,未来研究应在制度绩效评估体系、成果运用转化机制以及与其他监督制度的衔接机制等方面进行更为具体细致的设计,对政治巡视、基层巡察、监督权、法治化和科学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三是学界大多专注于巡视制度在党的建设中的工具理性,而对巡视制度的价值理性(如人民性、执政理念、政党精神、巡视文化等)以及其在公共服务、民意表达、治国理政等方面的作用机理讨论不足。同时,随着党的十九大“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这一命题的提出,今后的研究应更多地关注和钻研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联动方式等方面。

其次,强化党内巡视制度研究的历史厚度。目前学界对党内巡视制度的研究存在着重现实、轻历史的现象,多数成果聚焦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巡视制度,而对民主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关注不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继承性,今后学界应加强对党内巡视制度的历史研究。一是要重点围绕我们党关于巡视工作的理论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巡视监督的科学论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巡视制度理论创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界对此应开展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二是要重点考证不同历史时期(如土地革命时期)、不同地区(如中央苏区)党内巡视制度的实践情况。我们党近百年的发展史,可谓是一部加强自身建设的奋斗史。在不同时空背景下,我们党是如何开展巡视工作的?采取了哪些举措?动力机制是什么?工作效果怎么样?有哪些工作得失和经验教训?在党的发展历程中巡视制度又经历了哪些变迁,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弄清这些问题,需要学者们从我们党发展的历史逻辑中进行考察和分析。

最后,创新党内巡视制度研究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学界既有的研究成果多从宏观层面进行论述,描述性和注解类研究偏多,学理化成果较少。部分成果仅从文本对党内巡视制度进行分析,问题意识不足导致内容单薄且思路单一,无法从学术性的高度对这一制度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论建构。今后学界应加强跨学科研究力度,积极借鉴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组织学、公共管理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不妨从政治伦理、结构功能主义、任务型组织理论、机制设计原理、制度逻辑以及制度有效性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升理论研究的解释力和创新性。此外,学界在运用文献方法,对巡视监督的政策法规、理论依据等进行文本分析的同时,应更积极运用比较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比如,强化党内巡视制度与西方国家相关监察制度的横向比较与分析,注重制度借鉴,做到洋为中用;运用大数据和计算机技术对巡视工作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模型分析,梳理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强化对巡视报告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提升巡视报告质量;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座谈法等实证主义方法对巡视监督进行实地调研和跟踪研究,获取巡视工作实践中的第一手资料,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借鉴管理学、系统论等相关理论,构建党内巡视制度有效性的评价体系,等等。另外,要拓展理论研究的国际性视野。迥异于西方的横向分权制衡,我国侧重采用纵向权力监督模式。“巡视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组织检查方式,在中外历史上并不少见。但将其发展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督制度,则在中外政党史上实属罕见。”[50]那么,党内巡视制度的存在与发展,对世界政党政治和中央集权制国家权力监督具有哪些价值意义和政治影响?这很值得学界深入探讨。

[40]  张书林.论建立和完善党内巡视制度[J].学习论坛,2007(11):19-23.

[41]  唐勤.党内巡视制度的历史演进[J].重庆社会科学,2014(4):80-87.

[42]  彭前生.新时期党内巡视制度运行的挑战与应对方略[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7(6):1-5.

[43]  張志胜,肖家美.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的党内巡视:困顿与探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395-400.

[44]  崔会敏.中央巡视制度的反腐效用提升思路探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科学版),2019(1):36-45.

[45]  刘志永,李冠文.论巡视制度在中国特色的反腐败工作体系中的功能及效用[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6(2):85-89.

[46]  牟广东,唐晓清.论巡视制度在党内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理论探讨,2010(3):126-128.

[47]  黄金桥.从巡视工作看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倾向性问题[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4(5):99-104.

[48]  董娟.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的梳理与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7(9):31-36.

[49]  董世明.十八大以来党对巡视制度的探索[J].江汉论坛,2016(1):81-84.

[50]  何益忠.民主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回顾与反思[J].理论学刊,2010(3):29-33.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inspection system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and heated discussion in the domestic academic community, and has made relatively mature studies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basis, institutional origin, historical process, institutional content, operational difficulties, practical paths and so on. These achievements not only accumulate rich theoretical resources for party building research in the future, but also provide useful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comprehensively and strictly governance of the party and party-building program. However, there are some deficiencies and improvement in the future research. Schola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pth and systematization of the research, strengthen the historical thickness, innovate research horizon and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Inspection System; research results; party building

猜你喜欢
研究成果党的建设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论转化医学的当代成果和未来前景
浅析列宁政治遗嘱中的“党的建设”
1978年-2015年武术教育研究成果分析
改革举措落实难的表现及其化解
论习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创新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
继往开来 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