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克洛德性格的悲剧性

2020-03-17 09:25冯麒如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克洛德人性爱情

摘  要:雨果在其著名作品《巴黎圣母院》中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作为故事中的宗教势力代表体现出了一般西方文学作品中教士的阴沉严肃与不苟言笑,同时也体现出不同于《十日谈》中教士群体浅薄恶劣的行为动机,诞生于人性本能的情欲与寄生在灵魂深处的宗教监督将克洛德几近撕裂。中世纪教会宣扬的精神苦修与禁欲主义对比人性本能的爱念与欲望造成个体巨大的心灵矛盾冲突,加之克洛德本人的性格缺陷共同推动了艾丝美拉达和他自己的生命悲剧。同时克洛德的悲剧性也有助于我们探讨人性与宗教的制衡过程。

关键词:克洛德;中世纪宗教;人性;爱情;禁欲主义

作者简介:冯麒如(1999.4-),女,辽宁省沈阳市人,本科,沈阳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3--01

克洛德副主教的形象是复杂而又典型的,不同于一般作品中的一元立场角色。结合故事发生的时间,社会与具体环境背景因素考虑,克洛德在“行恶”的同时也是“承恶”的牺牲品。这里的“恶”是绕不开宗教的,宗教的理论本质是向善并且追求友爱和谐,但违背人的发展本能,仅仅是精神层面的构想。人是无法真正摆脱物质身体而存在的,强烈的本能需求一旦被激发就会与精神产生剧烈摩擦从而造成挣扎甚至悲剧,这便是克洛德的“承恶”。“恶”导致了克洛德的悲剧,综合考究可以从个人性格方向入手分析。

一、极端禁欲而对欲望的积攒

克洛德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他在教义下疯狂压抑自身逐渐增长的欲望,由于过度的封闭使他变成一个与正常世界分离的人,成为 “巫师”。用较为生动的现代意向来说,简直是中世纪“孤独的疯狂科学家”,沉浸在宗教与炼金术中,人格闭塞扭曲,心理极端纠结。这种人一旦欲望被激发,性欲,对爱与美的追求将如洪水般倾泻淹没他的理智与自制力。

二、矛盾与挣扎

克洛德说过一句很值得考究的话同时对研究其性格具有重要意义:“惜乎!惜乎!小东西压垮大家伙……书本将杀死建筑!”[1]。雨果直接以“这个将要杀死那个”为第五卷第二节的题目,展开了篇幅浩大的论说。雨果表示,建筑在印刷术普及之前是贮藏历史、宗教与知识的地方,象征着传统与神权。书籍则是象征自由思想、解放和独立的思考。书籍与建筑的置位,从凝固变到活跃,从神权到民主。这蕴含着颠覆宗教的先进观,却是从克洛德副主教口中说出,其思想性格的复杂矛盾跃然纸上。

三、自私固执与懦弱黑暗

克洛德性格中的固执极端在学习与研究时完全显露,更为重要的则是自私嫉妒。他收养卡西莫多的动机从一开始就倾注了对兄弟生存状态的假设——是为了给弟弟攒下一笔“善良货币”日后给弟弟抵罪用,这是显而易见的自私,克洛德即使受过严谨的神学教育,也没有形成个人对上帝真正的信仰。

“由于他的身份,也由于性格,他始终远离女色,他好像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憎恨她们。”[2]克洛德刻意回避女人,主动使女人远离自己的世界,为此他甚至拒绝公主的拜访。他要杜绝欲望,同时恐惧着自己会被诱惑。雨果在《海上劳工》序言中说:“宗教、自然、社会,是人类的三大斗争,这三种斗争同时也是人类的三种需要。”克洛德的人性处于动物性与神性之间,由于本能的追求,他无法平衡宗教、艾丝美拉达代表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地位制约。教会的思想致力于升华,“人会变成神,神会变成纯粹精神![3]”克洛德也在灵与肉的挣扎中表现出“五光十色的痛苦和那样离奇的美”。但物极必反,当爱情来临他先是在精神层面进而在行为行动上失控。克洛德畏惧爱情却又向往爱情,在口头的咒骂与内心极度的痛苦中完全展现了一个爱情“懦夫”的形象。

同时他本着“不能得到就毁灭”的原则,印证了他人性中的黑暗扭曲,恰恰艾丝美拉达又倔强,坚决不接受他疯狂的占有式追求。对于菲比斯甚至是卡西莫多的嫉妒也显现出他心灵的脆弱。

四、错误的爱情观

在绞刑架前克洛德疯了一般表白,近乎乞讨艾丝美拉达的一句“我爱你”。他粗暴地拉扯艾丝美拉达的躯体,在“最后一次问你,愿意属于我吗?[4]”被拒绝后,克洛德陷入疯狂立即叫喊着要求执行死刑。他根本不懂爱,克洛德付出如同宗教一般虔诚严肃庄重的“愛”,却得不到半点回应。他认为这是艾丝美拉达亏欠他的,他为此付出了自己的信仰牺牲自己的圣洁。

同时,他在人性与神性间真正挣扎的“爱情”不是交流与关心更多是占有的性欲。“眼睛里闪烁着龌龊而又疯狂的火花。,他那淫秽的嘴唇吻红了姑娘的脖子[5]”多次对于克洛德眼中艾丝美拉达的描写都围绕“淫秽”、“色情”和“淫欲”。他误把生理欲望当成了精神爱恋,但因为宗教教义的监督他又必须为自己找合理的开脱理由,所以克洛德一定要听到艾丝美拉达的那句“我爱你”,即便是不真心的形式也是必须履行的程序。“说句善意的话吧!说一句吧!只要说一句![6]”为了逃避内心欲望,克洛德不断在行为上追求合理的许可。

克洛德对艾丝美拉达是有“情”的,并且极其深厚执着,这更多的是被姑娘的“美”所震撼。但“情”的成分就很复杂,大致是三分美、五分性、一分爱和一分圣,对于肉欲的幻想中还夹杂着对天使圣女般的崇敬,那种愿意扑在脚边亲吻的宗教式虔诚,这种“圣”是来自“美”的。他没有牺牲的觉悟,也绝不退让绝不认输,仿佛形式上要等价——我爱你,你就应该爱我,否则我就想尽一切办法让你爱我。

克洛德的性格缺陷直接导致了他命运的悲剧,在时代下克洛德的悲剧性具有代表意义与警示价值。

注释:

[1]《巴黎圣母院》雨果著,施康强 张新木译,译林出版社,2017年4月第一版,152页。

[2]《巴黎圣母院》雨果著,施康强 张新木译,译林出版社,2017年4月第一版,141页。

[3]《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海涅著,海安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5月第一版,20页。

[4]《巴黎圣母院》雨果著,施康强 张新木译,译林出版社,2017年4月第一版,425页。

[5]《巴黎圣母院》雨果著,施康强 张新木译,译林出版社,2017年4月第一版,425页。

[6]《巴黎圣母院》雨果著,施康强 张新木译,译林出版社,2017年4月第一版,424页。

猜你喜欢
克洛德人性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身份失焦与生存实验
——《对面的撒旦》的文艺心理学分析
人性的偏见地图
压抑下的人性畸变
——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角度解析《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形象
功能与人性
赞美与批评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