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征麓川”之役

2020-03-17 10:08朱钰娟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58期
关键词:明朝

朱钰娟

【摘 要】三征麓川是明朝和麓川傣族地方政权激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影响傣族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麓川世袭宣慰使思氏是百夷地区最高的奴隶主,随着其势力的不断扩张以及一系列的土地掠夺,严重影响明朝对于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和当地的稳定,在麓川和明朝矛盾不断激化之后,明朝进行长达九年的麓川战争。麓川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当时明朝的地方政策也息息相关,从明朝三征麓川的历史背景入手,了解三征麓川的过程,对比三征麓川前后的行政政策变化,最后总结三征麓川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云南地区开发,但同时也与“土木堡事件”事件有莫大的关联。

【关键词】明朝;三征麓川;行政制度;土司制度

“麓川”是汉文对傣族联盟国家“勐卯龙”的译写,麓川地区位于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麓川思氏是麓川的最高统治者。为彻底剿灭思氏,加强明朝中央对麓川地区的统治,以及实现示威四夷的政治目的,明朝灭亡朝廷先后三次发动征伐思任发、思机发父子,虽然这场民族战争促使明军最终取得了重大胜利,但经过连年多的征战,致使明朝大军身心疲惫、国库严重亏空,瓦刺族人乘虛而入,三次征讨麓川也因此被认为是不明智的选择。三次远征麓川也标志着麓川政权的正式衰亡,战争后,为继续加强明朝对于西南边疆的直接统治,明朝通过不断调整麓川地区的行政制度将统治权不断转移收回,也加强了对西南边疆的直接控制权。

一、历史背景

三征麓川是在麓川政权和明朝政府矛盾激化下的产物,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征战麓川顺应了当权者的利益需要,因此明朝先后对麓川发动了战争。

(一)麓川的政治崛起

麓川是元代后期在云南行省范围内从傣族部落区兴起的带有割据政权特征和扩展性质的势力①,从公元1311年思汉法创建麓川王国,到公元1448年明朝三征麓川麓川灭亡,这个政权前后一共存在了138年,对现在中、缅、印三国傣族、掸族、阿洪姆族等跨国民族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②。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朝廷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始设土司制度,到了元朝末年,农民起义使得元朝无暇顾及边疆地区,为麓川的崛起提供了一个政治环境。麓川的强盛始于思汉法,麓川王国的强大表现于麓川的疆域极其辽阔。思汉法一即位便派人向元朝进贡,并顺利取得了“麓川路平民总管府总管”的头衔,1355年,元朝政府封授他为“平缅宣慰使司”的宣慰使”。在合法身份之下,思汉法通过不断征服周边领土,建立了强大的麓川王国。据《百夷传》载:“勐卯果占壁,其地方万里。景东在其东,西天古剌在其西,八百媳妇在其南,吐蕃在其北;东南则车里,西南则缅国,东北则哀牢,西北则西番、回纥”。

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扩张野心极强的思可法继任,积极向四周出兵,征服周边领土,建立了强大的“麓川政权”,并一度脱离了中央政府管理。至明朝,继任麓川主思伦法、思任法继续向四周扩张,甚至威胁到云南腹地,致使朝野震惊。尽管在明朝,麓川政权已经没有思汉法时期那么强大,但是麓川王国依然十分强大,依然是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

(二)中央政权和麓川矛盾的激化

麓川政权作为一个地方性的割据势力,势必和中央政权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随着思汉法的去世,家族内部的纷争使得麓川政权走向衰落,这也使中央政权和麓川政权之间的矛盾激化。乘着麓川政权的衰落,景东陶勐和摩沙勒土官选择归附明朝,麓川王室便立即决定发兵征讨,由此爆发了景东之役、摩沙勒之役和定边之役三次战役。

(三)明朝的政治斗争背景

明朝的三次南征麓川之战主要发生于明英宗时期,明朝内部对于征讨麓川产生了两种观点,一是主和派,一是主战派。主和派以刑部右侍郎何文渊、翰林院侍讲刘球为首,他们认为比起麓川思氏,瓦剌才是真正需要担心的,假如甘肃守将南征,将难以防御,瓦剌的进攻。然而这些意见遭到以太师英国公张辅和兵部尚书王骥等为首的主战派的拒绝,认为麓川之征势在必行。当时明英宗年小无知,王振把持朝政,王振想要通过示威四夷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威信。因此,主战派得到了支持,在当时兵部尚书王骥的附和之下,明正统六年发兵征讨麓川。

二、三征麓川

三征麓川是指1441年、1443年、1448年三次征戰麓川。通过三征麓川,也能看出麓川王国的强大,不然也不可能在三征之后,依旧没有实现明朝示威荒服的政治目标。三征麓川对于麓川地区的影响十分之大,九年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思氏在麓川地区的控制,还深入影响了麓川地区的经济、文化。

(一)明廷一征麓川

在明朝发动一征麓川之前,思氏不断发动战争,向周边扩张领土,到了明英宗时期,思任发为麓川最高统治者,尽管思任发对明朝称臣,但是依然不断进犯,已经严重影响了西南地区的稳定。1440年,英宗决定出兵麓川,开始着手准备工作,1441年二月,王骥、蒋贵出兵征讨麓川。这次征战“转饷半天下”,据《明史纪事本末·龍川之役》载:“六年(1441年)春正月,命蒋贵征麓川。遂命蒋贵、王骥发大兵十五万,转饷半天下。上赐骥、贵等金兜鍪、细铠、弓矢、蟒衣以行”用③。这次战争不仅有明朝军兵,木邦、车里也有出兵。

王骥等兵官首先到达金齿和蒋贵汇合,冉保到孟定,与木邦、车里的土兵汇合,副总兵刘聚等率兵从下江经过夹象石,明朝形成三路大军一起直接属攻思氏的村寨所在地上江。进攻二日后不下,王骥命纵火焚栅,大破麓川军,拔上江寨。麓川军千馀迎战,明朝官军奋长戈进攻,麓川将领刁放戛父子俱亡,杀思氏军士五万余人。之后,王骥、蒋贵同奉御监萧保从中路进攻,左右夹攻思任发,杀了思氏军士数百人。思任发带领军土回逃,明军乘胜追击到马鞍山,杀死思氏十余万人,思任法则带领妻女、儿子逃往缅甸。英宗见思氏部族溃逃,便将蒋贵、王骥等召回京城,为维护当地的稳定,王骥等回京后,英宗命萧保担任都知监左少监,留在云南镇守,委任都指挥胡志、李升等,分别镇守金齿、孟化等地,以控制德川百夷。

(二)明廷二征麓川

第一次麓川战役之后,思昂法逃到孟养,思昂法之子思机法被迫向明谢罪,但是等到明军全部撤离,他又占领麓川,继续侵扰四邻。为了平定思机法挑起的边疆祸乱,同时逼缅甸宣慰司交出思昂法,正统七年(公元1842年)8月,王骥率大军第二次征讨麓川。1443年5月,王骥、蒋贵等率兵5万,土司兵20余万,再征麓川。王冀大军攻破麓川都城者阑(南坎附近),思机发逃走,退守孟养,俘获其妻子部众。1444年,革麓川宣慰司,以原麓川所属之陇把(今章凤)设陇川宣抚司。公元1446年,缅甸献思任法于朝廷,途中思任法绝食而亡。

二征麓川之后,为奖励协助出兵,也为了鼓励以及安抚当地的百姓,明朝对出兵的西南夷土司进行了封赏,南甸、干崖长官司为宜抚司,封赏南甸、干崖长官司不仅起到了激励当地土司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对当地的土司力量进行平衡,以免出现之前麓川思氏一权独大的局面。正统九年九月,为进一步控制西南夷,明朝又开设云南陇川宜抚司,设宜抚使同知副使佥事各一员,任命恭项为宜抚使,刀歪孟为同知,刀罗最为副使,陇帚为佥事,邦歌木梅为百夫长。

(三)明廷三征麓川

思昂法死后,思机法一方面多次乞降,派遣头人刀孟永入朝进贡金银,另一方面,思机法窃据孟养为乱,多次诏谕皆不从命,并不时向周边扩张。沐斌因此征讨过思机法,驻守腾冲。后因春天瘴起,江水上涨难以渡江,加之军粮匮乏,所以引兵而还。明英宗因沐斌无功而返,复命王骥率领南京、云南、湖广、四川、贵州的官军和土兵13万,开始了第三次征讨麓川的战役④。同时命令木邦、缅甸、南甸、干崖、陇川等宣慰司“整兵备船积粮,以俟调度”。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王骥督各路明军在腾冲会师,直抵金沙江(今缅甸伊洛瓦底江)和思机法隔江对峙。木邦、缅甸宣慰使司的十万之众前来助攻,缅甸宣慰司备船二百艘做成浮桥,让军队渡江,合力讨伐思机法。攻破其寨栅,缴获稻谷四十余万石。思机法又领兵在鬼哭山修筑营寨于峰,周围环七个小寨,绵延百余里,仍被明军所攻破。但思机法、思卜法再次逃脱。

双方交战鬼哭山、芒崖山等地,伤亡惨重,其中明军两名指挥使战死。思机法见寡众悬殊,率军远遁。明军也因失守水土不服,退回江東岸。见明军退回,思机法之子思禄法又聚旧部抗明。而此时的明军粮饷不足,疾病流行,王骥只得和思氏匆匆议和,约定以伊洛瓦底江为界,不许思氏的势力越过江岸,双方盟誓,刻石于江边:“石烂江枯,尔乃得渡。”至此,明军班师。

三征麓川尽管剿灭了思氏在麓川的强大力量,但是明廷耗费了大量的兵力、物资,连年的征战导致大军精神疲倦、国库盈利严重亏空,对北面蒙古瓦剌的侵略防御空虚,之后发生的“土木之变”和“三征麓川”有着莫大的关联。

三、麓川地区行政制度的变化

自元末以来,中央政权与麓川思氏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央政权对于地方的控制和麓川政权要求地方权力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了三征麓川战役,三征麓川之后,思氏傣族政权被彻底瓦解。麓川地区的行政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一)元朝麓川地区行政制度

麓川国又称“勐龙”,是傣族联盟国家。麓川王国始建于公元1312年,也就是元仁宗英宗时期,之后思氏通过不断征服其他地区来扩大版图,疆域不断扩大的麓川王国引来元朝的征讨。从公元1343年双方不断交战,直到1355年,麓川因为常年征战国库亏空,于是思汗法命其子莽三向元朝纳贡求和,元朝设其为平缅宣慰司,思汗法为世袭宣慰使。1369年,思汗法去世,其子思并法继位,之后经历思思台扁、诏肖法、思瓦法,思汗思次子弟弟思伦法继承王位。

在元朝,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意在通过控制地方酋长,来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土司内部完全自治,地方事务全权由土司负责,土司只需要定期向朝廷缴纳贡赋即可。麓川思氏世袭宣慰使,这种制度使得麓川拥有很大的地方自治权,这种制度不仅无法控制麓川地区的政权发展,麓川政权在拥有了中央的政权之后,更是借着宣慰使的身份在麓川地区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

(二)明朝三征麓川前行政体制

元朝灭亡,1381年,朱元璋发兵攻打云南,1382年,明军占领云南,思伦法派出使团出使明朝,将元朝赐予的印信交于明朝,1384年,明朝册封思伦法慰麓川平缅宣慰使司世袭宣慰使,麓川成为了明王朝的属国,思伦法任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统领麓川。同时,在干崖和南甸分别设立土司,用以牵制麓川思氏。设云南南甸州,任土人为知州。麓川百夷地区形成了以思氏家族为首的宣慰使,以者阑为统治中心。

在三征麓川之前,明王朝继承元朝的土司制度,对麓川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也就是羁縻政策,思氏为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赐予印信并世代世袭。因此,土司制度下,干崖长官司和南甸州并不能有效制约作为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的思伦法,思伦法一方面对于明朝进贡,另一方面又利用其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的身份对周边进行侵犯,扩张土地。思氏的宣慰使身份并没有加强明朝对于思氏的控制,思氏反而想要通过对明朝纳贡来促使明朝不要干预思氏对周边的侵略和扩张行为,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不仅没能成为制约思氏的武器,反而成为思氏扩张的利器。

(三)明朝三征麓川后的行政制度

三征麓川之后,为了防止出现思氏的情况,明朝政府对麓川进行重新部署,加强对地方土司的控制。同时,因为三征麓川之后,思氏的政权已经被瓦解,麓川地区陷入了无人管辖的境地。因此,重新部署管辖机构十分必要。

1、分而治之

三征麓川后,思氏政权力量被瓦解,为避免再次出现思氏一样的地方割据力量,正统九年九月,设立云南陇川宣慰司,以陇川头目恭项为宣慰司管理麓川,统治麓川的土司由麓川宣慰司变成陇川宣抚司,并且从三品变为了四品,宣抚衙门设立在陇把地区,统治中心北移。南甸州改为南甸宣抚司,从五品升为四品,干崖长官司改为宣抚司,从正六品升为四品。因此陇川宣抚司虽然管理麓川,但是同为四品的南甸宣抚司和干崖宣抚司无疑起到了制衡作用。不仅如此,还增设了通判、同知、副使、把守等官职,辅助土司管辖。除此之外,明朝在麓川地区先后设立了七个土司政权,麓川地区政权被不断析分,形成了分而治之的局面,土司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不仅仅是一种“羁縻政策”。

2、收任免权

明朝开始打破土司完全自治的局面,对土司一下的地方官员进行直接任命。早在二征麓川之时,明朝便在地方封了很多官员,三征麓川后,朝廷直接深入土司内部,土司以下的地方官员开始由明朝政府任命,地方土司只负责向明朝政府推荐人才,士官的任免权由土司转移到了明朝政府手中。土司完全自治的局面被打破。

由此可见,尽管三征麓川前后,麓川地区并没有改变土司制度,但是明朝通过设立新的土司以及对原有土司和管辖机构进行调整,将任免权大量收回中央政权,麓川不再是思氏的势力范围,也避免了第二个思氏政权的出现,明朝通过深入土司内部,改变了麓川地区官员的任命方式,虽然没有进行“改土归流”,但是在效果上,已然形成了控制力量。

四、三征麓川的历史评价

“三征麓川”在历史上褒贬不一,更多是认为在“江南水旱相仍,军民俱困”、“瓦剌边患”的严峻形势下,王振等仍然要调动江南和四川各地的大量兵力,“转饷半天下”发动了持续9年的大规模战争,从而引发国内农民起义,政局动荡。但是三征麓川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对云南的开发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对云南的开发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正面评价

1、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征麓川后,思氏力量瓦解,中央加强对德宏地区的管理,使得德宏地区长期稳定。此外,明朝对土司制度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通过设置七个土司使得中央政权能够直接进入土司,土司制度于麓川战役后得到巩固和完善。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大规模的斗争促进了前所未有的民族互动与融合。大量内地的官兵流落德宏各地,安家落户,繁衍子孙后代,不少汉族官兵选择娶当地的少数民族作为妻子,并逐步被当地的少数民族所接纳和同化。随着许多汉族人定居在德宏,汉族先进文化也愈加深厚地扎根于德宏這块遥远的土壤。

2、推动云南地区开发

三征麓川使汉族人口大规模向云南流动,大量士兵在云南定居安户,人口流动促进了云南地区荒地的开垦,大大推动了云南地区的开发。同时他们也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带了过来,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发展。今滇南、滇西南的农村汉族所供奉的祖先牌位,大部分认为祖籍是“南京应天府”,随兵部尚书王骥三征麓川而来。

(二)负面评价

麓川战役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弄得明廷国库空虚。同时,由于把负责北方边务的守将调往麓川,北方的瓦刺族因此乘虛而人,侵犯大同、辽东、宣府、甘肃。在宦官王振怂恿下,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之后被瓦刺军所俘,酿成“土木堡事件”。

三征麓川后,麓川王国领土被明朝和缅甸瓜分,影响了中、缅、印三国的地缘政治,木邦、缅甸的势力更加强大,后来傣族跨国分布的格局也是受其影响。

参考文献:

[1]方国瑜编撰.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

[2]高金和.麓川思氏王国的历史兴衰[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3(03):19-23+35.

[3]万泳延. 明代麓川治理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4]云南大学历史系民族历史研究室编.明史纪事本末太祖平滇麓川之役[M].云南大学历史系民族历史研究室.1979.

[5]谭芬芬. 明朝“三征麓川”后麓川地区社会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6.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明朝
明朝货币制度变迁问题研究探讨
论明朝监察制度及对当代中国借鉴意义
浅谈北魏以来庄浪地区的石窟营建
试析播州之役对明朝的影响
明代海上力量缘何称雄东方海域
明《宣平王夫人张氏墓志》考释
浅析明朝货币制度的发展演变
明朝隐士略探
明代治黔措施略论
明万历援朝抗倭后朝鲜社会秩序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