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诗经》中“斯”的虚词用法

2020-03-20 03:48查清兰殷云霞
文教资料 2020年1期
关键词:毛传助词虚词

查清兰 殷云霞

摘   要: 《诗经》中“斯”的率较高,共计95次。本文对《诗经》中“斯”作虚词的用法进行穷尽式分析,认为《诗经》中“斯”作虚词有50例,可分为副词、连词、助词三类。

关键词: 《诗经》    斯    虚词

《诗经》中“斯”的出现率较高,分布于风、雅、颂的43篇作品中,“风”中有7篇19次、“雅”中有29篇63次、“颂”中有7篇13次,共计出现95次(不含标题中出现的)。其中“斯”的虚词用法有50次(重例亦计)。本文拟对《诗经》中“斯”作虚词的用法进行穷尽式分析。

一、《诗经》中“斯”作副词

“斯”作副词,置于谓语动词前,共计出现6次。具体如下:

①下莞上簟,乃安斯寝。(《小雅·斯干》)

②笃公刘,于京斯依。……笃公刘,于豳斯馆。(《大雅·公刘》)

③实函斯活,驿驿其达。(《周颂·载芟》)

④其镈斯赵,以薅荼蓼。(《周颂·良耜》)

例①郑笺:“寝既成,乃铺席与群臣安燕为欢以落之。”[1](936)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八云:“斯,亦乃也。互文耳。”[2]由此可见,“斯”意为乃,在谓语动词“寝”的前面,做副词。例②笺云:“厚乎公刘之居于此京,依而筑宫室。……厚乎公刘于豳地作此宫室。”[1](1171)此句两个“斯”作副词,分别置于介宾结构“于京”“于豳”和动词“依”“馆”之间,可译为“乃”。例③笺云:“实,种子也。函,含也。活,生也。农夫……种其种,皆成好含生气。”[1](1298)“实函斯活”意为农民种下种子后孕育发芽就充满生机。“斯”可译为“乃、就”。《周颂·良耜》中的“播厥百谷,实函斯活”中的“斯”与此例一致。例④孔疏:“其镈斯赵,则赵是用镈之事,镈是锄类,故赵为刺地也。”[1](1299)

此句是说农奴们用镈就刺入土中,把荼、蓼等杂草统统锄掉。“斯”作副词,放在谓语动词“赵”前,可译为“就”。

二、《诗经》中“斯”作连词

“斯”作连词,《诗经》共计出现4次。具体如下:

①婉兮娈兮,季女斯饥。(《曹风·候人》)

②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大雅·皇矣》)

③于乎有哀,国步斯频!(《大雅·桑柔》)

④为谋为毖,乱况斯削。(《大雅·桑柔》)

例①郑笺:“幼弱者饥,犹国之无政令,则下民困病。”[1](820)“斯”置于主语“季女”和谓语“饥”之间,起连接作用,可译为“则”,表承接。

例②笺云:“赫,怒意斯尽也。五百人旅,对答也。文王赫然与其群臣尽怒,曰整其军旅而出,以却止徂国之兵众。”[1](1121)“斯”置于状语“赫”与谓语“怒”之间,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例③毛传:“频,急也。”郑笺:“频,犹比也。哀哉国家之政,行此祸害比比然。”[1](1203)例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乱况,犹乱状也……言在上者如善其谋,慎其事,乱状斯能减削耳。”[3]例③④“斯”分别置于主语“国步”“乱况”和谓语“频”“削”之间,起连接作用,可译为“则”,表承接。

三、《诗经》中“斯”作助词

“斯”作助词,可以分为句末助词、句中助词,《诗经》共计出现40次(重例亦计)。

(一)“斯”作句末助词

“斯”作句末助词,可以作语气词,表感叹语气、确认语气、疑问语气;也可以作衬音词,起协调音节的作用。共计出现21次。具体如下:

①哀我人斯,亦孔之将!(《豳风·破斧》)

②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周颂·清庙》)

③蓼彼萧斯,零露湑兮。(《小雅·蓼萧》)

④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小雅·湛露》)

⑤哀我人斯,于何从禄?(《小雅·正月》)

⑥彼何人斯?居河之麋。(《小雅·巧言》)

⑦出此三物,以诅尔斯。《小雅·何人斯》

⑧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大雅·大明》

⑨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小雅·出车》

⑩弁彼鸒斯,归飞提提。……菀彼柳斯,鳴蜩嘒嘒。《小雅·小弁》

例①郑笺:“此言周公之哀我民人,其德亦甚大也。”[1](850)朱熹《诗集传》:“其哀我人也,岂不大哉!”[4]例⑤郑笺:“哀乎!今我民人见遇如此,当于何从得天禄,免于是难。”[1](948)例⑧郑笺:“天之意难信矣,不可改易者,天子也。”[1](1090)可见,例①例⑤例⑧中的“斯”置于句末,分别相当于语气词“也”“乎”“矣”,表感叹语气。例②毛传:“显于天矣,见承于人矣,不见厌于人矣。”[1](1257)此句指文王永远不被人们厌弃。“斯”,相当于语气词“矣”,表确认语气。例⑥笺云:“彼何人乎,谓与暴公俱见于王者也。其持心甚难知,言其性坚固,似不妄也。”[1](976)“斯”置于句末,相当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例③孔疏:“言蓼然长大者,彼萧斯也。此萧所以得长大者,由天以善露润之,使其上露湑湑然盛兮,以故得其长大耳。”[1](899)例④孔疏:“湛湛然者,彼露斯也。此露在彼丰草之上,丰草得露,则湛湛然。”[1](901)例⑦毛传:“三物,豕、犬、鸡也。民不相信,则盟诅之,君以豕、臣以犬、民以鸡。”[1](977)可见,例③例④例⑦例⑨例⑩“斯”置于句末,作衬音词,起协调音节的作用。

(二)“斯”作句中助词

“斯”作句中助词,既可以作帮助判断的语气词,又可以作词头,还可以作结构助词等,共计出现19次。其中,帮助判断的语气词1次,词头3次,衬音词5次,结构助词10次。具体如下:

①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小雅·采薇》)

例①孔疏:“彼路车者斯何人之车乎?维君子之车。”[1](883)可见,“斯”相当于句中语气词“维”,表帮助判断的语气。

②朱芾斯皇,有玱葱珩。《小雅·采芑》

③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小雅·斯干》

④尔不我畜,言归斯复。《小雅·我行其野》

例②例③毛传“朱芾,黄朱芾也。皇,犹煌煌也。……言周室之强,车服之美也”[1](911)。由此可见,“朱芾斯皇”意为方叔的大红蔽膝富丽堂皇,“皇”是形容词,意为煌煌即富丽堂皇,“斯”置于形容词“皇”前,作它的词头。例④“尔不我畜,言归斯复”。意为你不善待我,我只有回归我家族。写出了弃妇努力把痛苦深埋心底,强自宽慰。“言归斯复”中“言”与“斯”都置于动词“归”“复”之前,作动词词头。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斯”作词头,可以置于动词、形容词前。

⑤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雅·思齐》)

⑥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小雅·甫田》)

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於万斯年,不遐有佐。(《大雅·下武》)

例⑤⑥⑦都是“数词+斯+名词”的结构。关于此种语境中的“斯”的注解争议颇多,有解释为“其”的,如王引之;有解释为重言词的,如何乐士、王显、林海云;有解释为衬音词的,如毛亨、郑玄、孔颖达。例⑤毛传:“大姒,文王之妃也。大姒十子,众妾则宜百子也”[1](1111)例⑥笺云:“成王见禾谷税,委积之多,于是求千仓以处之,万车以载之。是言年丰收入踰前也。”[1](1021)例⑦孔疏:“以万年受福,是祝庆之辞。故知武王为天下所乐仰,此是欲其得福之言也。”[1](1132)我们赞成毛亨、郑玄、孔颖达的观点,认为“百斯男”即百子、“千斯仓”即千仓、“万斯箱”即万车箱、“万斯年”即万年。“斯”在此种语境下作为衬音词,无实义,起协调音节的作用。“斯”的这种用法还保留在某些方言中。

⑧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大雅·皇矣》)

⑨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小雅·斯干》)

⑩鹿斯之奔,维足伎伎。(《小雅·小弁》)

例⑧毛亨传“兑,易直也”。郑玄笺:“省,善也。天既顾文王乃和其国之风雨,使其山树木茂盛,言非徒养其民人而已。”孔颖达疏:“毛以为言天顾文王之深乃和其国之风雨,善其国内之山,使山之所生之木柞棫拔然而枝叶茂盛,松柏之树兑然而材干易直,言天之恩泽乃及其草木,非徒养民人而已。”[1](1119)关于这句话中的两个“斯”的用法,争议颇多。有解释为音节词,相当于重言词的,如王显、林海云等,这种解释受毛传、郑笺、孔疏的影响;有解释为复指前置宾语的,如马瑞辰;有解释为砍伐,是“斯”的本义,如李炳海;有解释为用在前正后偏结构中的结构助词,相当于“其”,如杨文霞;有解释为表示因果或者情理上联系的承接连词,如付义琴。我们结合具体语境,借鉴毛传、郑笺,认为此句中的两个“斯”作为结构助词,置于受事主语和谓语之间,无实义,起协调诗歌音节的作用。例⑨毛传:“如人之跂竦翼尔。”毛传:“棘,稜廉也。革,翼也。”笺云:“棘,戟也。如人挟弓矢戟其肘……如鸟夏暑希革张其翼时。”[1](936)朱熹《诗集传》:“如鸟之警而革也……如翬之飞而矫其翼也。”[8](142)可见,这段文字是说君王的宫殿庄严像人跂之竦翼,严整像弓矢向上直冲,造型如鸟振翅翱翔,色彩如锦鸡飞腾。此句四个“斯”分别置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相当于结构助词“之”,无实义,起协调诗歌音节的作用。例⑩毛传:“伎伎,舒貌。谓鹿之奔走,其足伎伎然,舒也。”[1](972)可见,这句话的意思是鹿在原野里奔跑,腿脚舒缓灵巧。“斯”置于主语“鹿”和谓语“奔”之间,无实义,起协调诗歌音节的作用。总之,例⑧⑨⑩中的“斯”作结构助词,皆置于主语与谓语之间,无实义,起协调诗歌音节的作用。

{11}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斯干》)

{12}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远,俾我疧兮。(《小雅·白华》)

{13}嗟嗟烈祖!有秩斯祜。(《商颂·烈祖》)

例{11}毛传:“兴也。秩秩,流行也。干,涧也。幽幽,深远也。”笺云:“兴者,喻宣王之德如涧水之源,秩秩流出,无极已也。国以饶富,民取足焉,如于深山。”[1](934)由此可知,此句的意思是清清流淌的山间流水,沉静坐落的深远南山。“斯”置于定语“秩秩”与中心词“干”之间,无实义,作结构助词,相当于“之”。例{12}毛传:“扁扁。乘石貌。王乘车履石。”笺云:“王后出入之礼与王同,其行登车以履石,申后始时亦然,今也黜而卑贱。”[1](1068)“有扁斯石”中“斯”作结构助词,置于定语“有扁”和中心词“石”之间,相当于“之”。例{13}毛传:“秩,常。”笺云“祜,福也。”[1](1341)“有秩斯祜”中“斯”作结构助词,置于定语“有秩”和中心词“福”之间,相当于“之”。总之,例{11}{12}{13}中的“斯”,皆置于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结构助词“之”。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斯”作虚词,可分为副词、连词、助词等,共出现了50次,较出现41次的实词的用法,“斯”的虚词用法在《诗经》中占了相对优势。“斯”作为虚词是由实词“斯”虚化而来的,其虚词的用法丰富了“斯”的词义系统。

参考文献:

[1]阮元.十三經注疏(清嘉庆刊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王引之.经传释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169.

[3]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965.

[4]朱熹.诗集传[M].长沙:岳麓书社,1997:108.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诗经》中的‘斯字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Y1517)。

猜你喜欢
毛传助词虚词
《毛诗故训传》的修辞观研究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日韩汉语学习者助词“的”泛用偏误分析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虚词功能的羡余及其修辞作用
郑玄《毛诗笺》之“兴”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