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探析

2020-03-20 03:48陈向丽
文教资料 2020年1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陈向丽

摘    要: 加强高职院校在校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中国工匠”的重要途径。校企有效对接,以“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充实和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整合利用多方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加强校企文化融合和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高职院校在校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为“中国工匠”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    职业道德教育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企业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体系,培育众多的“中国工匠”。随着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不仅需要企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更需要有一大批具备专业、专注、敬业、坚持精神的员工,致力于技术的创新、产品的精益求精及一流的服务。“中国工匠”的培养应着眼于对在校生的“工匠精神”的培育,特别是承担输送高技能人才任务的高职院校更应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一门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做一件事的执着精神,将“工匠精神”变成一种职业需要和习惯,将“工匠”卓越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贯穿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在高职院校培育当代“工匠精神”,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一、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工匠精神”互为基础和引领

学校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肥沃土壤。“工匠精神”来源于企业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它的培养不是仅仅依靠企业的努力就能实现的,也不是员工进入企业后能够短时间速成的。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土壤、精心的浇灌,特别是道德品质、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更需要从学生时代、从学校教育开始。“工匠精神”的形成需要良好的道德修养、正确的职业取向,需要从学生时代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高职院校担负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无疑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场所和关键环节。只有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职业价值观,加强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教育,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锻造更高层次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具有指引意义。一些高职院校对在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往往浮于表面,过于简单的概念灌输,缺乏实际内涵,更缺乏一种高层次的目标追求和职业精神指引,实效性不强。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被称之为“工匠精神”,其核心内涵包含“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业、专注、坚持”“履行职责”“无私奉献”等职业道德规范,属于职业精神范畴,并且是职业道德的至高境界。在高职院校中弘扬“工匠精神”,并赋以实际内涵,为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注入丰富、鲜活的内容,引领在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行为规范,更有助于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为日后具备高素质职业道德人才乃至“大国工匠”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困境

(一)大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偏低。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成长在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优越环境中,生活富足安逸,缺乏吃苦耐劳和奋斗精神。大学生普遍就业观念模糊,自我意识比较强,只强调自己喜欢什么,需要获得什么样的工作和报酬,而不是切合实际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没有及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取向容易偏差,好高骛远,盲目追求待遇优厚、工作环境好、晋升快的工作,不考虑要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奉献获取相应的回报。一些大学生忽视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进入职场后在工作过程中过于强调自我,缺乏团结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总而言之,当前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普遍偏低,职业价值观存在偏差,尤其缺少一种正确职业价值指向和崇高职业精神指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发展,与日后“中国工匠”成长所需要的职业道德基础有一定的差距。

(二)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足,教育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承担着德艺双馨人才培养任务,不仅要注重于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更要加强对在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但是,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普遍致力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关注度较低。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依赖思想政治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其中涉及道德教育的只有一個章节,针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更是有限,而且教育目标模糊,课时比例和考核比重很小。专业课程一般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较少涉及与之相关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没有充分利用专业课程和学校其他教育资源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的潜在力量。总体说来,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道教育重视不足,目标要求低,教育力量单薄,难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难以满足我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难以满足国家对“大国工匠”培育的需要。

(三)职业道德教育呈单边学校教育模式。

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种单边学校教育模式,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与企业要求脱节。学校不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行业要求,缺乏行业标准,不了解实际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校企没有进行有效对接,没有挖掘企业的教育元素,没有将企业教育资源引入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形成教育合力。教师缺乏对职业道德的真正理解和实践经验,没有深入企业挖掘一线的教育素材,缺乏实际教学载体,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是根据课本上的理论照本宣科,泛泛而谈,理论空洞,缺乏实际内涵。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契合学生的专业及岗位职责、职业操守开展有效教育。这种缺乏实际教育内涵并与企业实际要求脱节的单边学校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职业道德水平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中国工匠”相匹配的职业道德基础有一定的差距。

三、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校企有效对接,加强顶层设计。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和行业性,应将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最新行业规范要求纳入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2]。“工匠精神”来源于企业,高职院校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注入企业元素,引进优良企业文化和企业一线教育素材,校企形成教育合力。当前的高职院校普遍开展校企合作,但大都专注合作办学及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较少关注对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工匠精神”来源于企业,为了培育大批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奉献”的“中国工匠”,高职院校要加强重视对在校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在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引领在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更富于内涵,更具教育实效性。要充分发挥企业的教育元素,校企有效对接,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工匠精神”培育制度,制定和完善工匠精神培育的规章制度,从教师队伍、资金投入、激励管理等方面规范工匠的培养[3]。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职业规范要求,充分挖掘企业的教育素材,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职业道德教育元素,共同研究,以“工匠精神”核心内涵为指引目标,从职业价值观、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并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细化,充实职业道德内容,融入德育课程及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环节,发挥课程育人作用。

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是多维度的教育转化过程,蕴含“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更需要依靠学校多方教学力量。高职院校要加强重视对在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能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限课时和简单的教学环节,而是应该增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育力量,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调动各方教学力量协同完成。

首先要将蕴含“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内容融入思政课程,加大职业道德教育的课时比重和考核力度,发挥思政理论课对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功能。其次,相比较而言,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受学生的关注度更高,并且职业性强,蕴含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巨大教育力量。因此,应该调动专业课程的教学力量,将蕴含“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内容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环节,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实现全员、全过程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主动将“工匠精神”融入自己备课、授课、评价、反馈的全过程,发挥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力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行业知识和职业规范,把专业学习过程变为“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将专业课教学作为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再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检验人的思想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除了理论课堂外,“工匠精神”的有效培养还要把“工匠精神”贯穿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以企业制度、行业规则、岗位职责、工作纪律等严格要求学生的实际工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专心致志与精益求精的行为习惯,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切实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在含义及其主要价值,从而更容易接受“工匠精神”,自觉培育“工匠精神”。

(三)加强校企文化融合,建设“工匠精神”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文化中,企业文化的参与和渗透是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元素。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突出职业特色,树立“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标杆,营造职业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学校要依托校园文化平台与企业衔接,加强与知名企业、品牌企业的文化交流,开展各种以宣传优秀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宣传企业精英、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和职业精神,將主流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校园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利用校园广播、学校板报、宣传标语等宣传手段加强对“工匠精神”核心内涵和优良企业文化的宣传,营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加强宣传行业规则、企业制度和职业操守,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4],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耳濡目染优质企业文化,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身体力行地规范日常行为。

(四)建设具备“工匠精神”素养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引导者,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必须拥有具备一批“工匠”素养的教师。除了要有的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师德师风严谨的品质外,还要掌握行业规则、企业岗位职责和工作规范等企业一线知识和教学素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保障,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建设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素养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通过参加企业工作锻炼,了解行业规则、企业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规范。通过聘请行业和企业的专家、劳动模范定期为师生举办企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的专题讲座和培训;引进行业领军人物、企业工程师参与校内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既学到企业一线的专业知识,又通过教师和企业劳动模范的言传身教领会“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明确企业的实际岗位职责并以此规范行为。

四、结语

国家的发展需要众多的“中国工匠”,“工匠”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着眼于学生时期的职业道德培养,高职院校承担着德艺双馨人才培养任务,应该成为培养“中国工匠”的摇篮,在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中植入“工匠精神”,并赋予实际内涵,以此引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精神,丰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整合利用校企多方资源,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在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日后才有可能成就大批的“中国工匠”。

参考文献:

[1]辛建中,刘东风.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方式的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19(06):230-231.

[2]胡先云.“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湖南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职业,2018(34):26-27.

[3]高楚云.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选择[N].湖南日报,2017-07-30(04).

[4]蓝如中.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9):203-205.

基金项目:2017年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一般课题:“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嘉职科〔2017〕55号)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教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探索
职业高校职业思想道德重要性探析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