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龙江省资源枯竭城市人口收缩与经济发展

2020-03-20 09:59曲阳阳崔丽
北方经贸 2020年1期
关键词:联动发展经济发展

曲阳阳 崔丽

摘要:近年来,黑龙江省作为资源大省,近一半的资源型城市出现了资源枯竭,受此影响出现了人口外流导致的人口收缩,并伴随着经济下滑的现象,形成了经济下滑与人口收缩的恶性循环。现主要分析了黑龙江省资源枯竭型城市人口与经济现状,以及基于典型相关的经济与人口联动发展理论。提出转变思想观念并全面理解人口收缩;建立完善相应政策以避免出现少子老龄化;平衡产业结构以形成人口回流引力等利用经济与人口的联动关系治理人口收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收缩;联动发展;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20)01-0007-03

一、人口收缩的概念界定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

自2008年以来,国家先后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其中黑龙江省有六个,包括伊春、大兴安岭、七台河、五大连池、鹤岗、双鸭山市。自2007年起,大庆市的石油产量不断下降,基于预防性考虑,也将大庆市囊括其中。按照拥有的资源类型,可分为煤炭型、林木型和石油型三类,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为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市,林木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伊春、大兴安岭、五大连池市,石油资源枯竭型城市为大庆市。

(二)人口收缩

依据收缩城市的定义,最基本的衡量收缩城市发展状态的描述方法是,人口数量在地理空间内的减少,因此人口收缩是城市收缩的具体体现,是狭义上的城市收缩。

二、现状分析

(一)人口发展现状分析

1.人口总量持续下降

2005年至2013年,大庆市的人口总量一直处于逐年上升階段,2014年之后则呈下降趋势,但人口总量始终高于其他城市。2005~2017年,双鸭山、七台河市人口总量呈现倒U型,拐点出现在2010年。2005年至2017年,剩余的四个地区的人口总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大的大兴安岭自2010年下降15.6%,伊春市自2010年下降7.5%。

2.人口结构倾向老龄化

2005年至2017年0~14岁人口占比持续下降,60岁以上占比持续上升。长此以往,在不考虑人口迁移的情况下,未来0~14岁人口和15~59岁劳动力人口将进一步减少,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仍将继续上升。2005年至2017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急剧下降,五大连池、大兴安岭分别降幅1.1倍和5.6倍,而伊春市降幅高达15.9倍。根据国际惯例,黑龙江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将步入老龄化社会。

(二)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城市经济增速回落

大庆、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市2005年~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均呈现倒U型发展态势,并在2017年前后出现翘尾,但与峰值年相比,均出现大幅下降,大庆市下降34.6%,鹤岗市下降21%,双鸭山市下降18.1%,七台河市下降25.7%,伊春市下降6%。五大连池在2005-2017年期间,地区生产总值虽始终保持增长趋势,但总量却不是很多。2005~2012年大兴安岭经济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2013年出现较大下滑,2014-2016年出现回暖,但2017年又出现较大下滑。

2.产业结构失衡

从产业结构来看,七座城市资源型产业是支柱产业。在以重工业作为经济发展主线的背景下,这些城市则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失衡、基础产业处于瓶颈期。资源型城市以资源开发为基本发展框架,城市以资源产业服务的前提下建立第三产业,导致第三产业存在总量偏小、行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3.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

2006-2013年,除五大连池外,六座城市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均处于增长阶段,其中双鸭山、伊春、鹤岗市增幅达到4.93倍、1.64倍、1.09倍。2014年是六座城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的“转折年”,六座城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均掉头向下,如双鸭山市下降88.88%,大庆市下降63.74%,伊春市下降60.62%。

三、基于典型相关的经济与人口联动发展的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

人口收缩和经济发展属于复杂系统,均由多指标组成。因此,现选择典型相关模型定量考察。

(二)指标的说明和数据的收集

考虑到地市数据的一致性和可获得性,现以2016年大庆、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兴安岭的数据为基础,建立模型。

(三)典型相关分析

现将人口和经济作为一级指标,利用人口、经济的构成和影响因素作为二级指标,人口组的二级指标有人口总量(M1)、人口自然生长率(M2)、男女性别比(M3)。经济组的二级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N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N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N3)。

1.简单相关系数分析

人口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为:

R1=     1         0.5632      -0.9528 0.5632         1          -0.4619-0.9528  -0.4619          1

经济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为:

R2=     1         0.9885      0.99900.9885         1           0.98230.9990     0.9823         1

人口组与经济组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为:

R3= 0.9423       0.9085      0.9496 0.6486       0.6781      0.6476-0.9574     -0.9326    -0.9556

人口组中人口总量(M1)与男女性别比(M3)相关系数达到0.9528,而人口自然生长率(M2)与男女性别比(M3)相关系数则相对较小。经济组各指标的相关系数都在0.98以上,即各项经济指标相关。人口组与经济组的相关系数都较高,表明两组变量指标间具有相关性。

2.典型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

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个典型相关系数在0.01的置信水平下通过了x2统计量的检验,表明能够用人口组的典型变量来解释经济组的典型变量。

3.典型相关模型

表2和表3分别表示典型变量与人口组和经济组变量间的标准化典型变量系数。

由此,可以分别写出第一对典型变量的转换公式,建立典型相关模型,具体如下所示。

U1=-0.89X1-0.586X2-0.392X3V1=23.133Y1-4.679Y2-19.37Y3

4.典型负载系数及交叉负载系数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系数,人口组中各指标都与第一对典型变量的相关性比较高。

从表5可以看出,经济组中各指标同样也是与第一对典型变量相关性比较强。

5.冗余度分析

依据冗余度结果分析,三对典型变量中,解释能力最强的是第一对,后两对则非常弱。相对比,排除后两对典型变量,选取第一对典型变量。

6.结果分析

从人口方面来看,黑龙江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影响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口总量,紧随其后的是自然生长率和性别结构。这与经济学理论是相符的,人口总量是通过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不但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高储蓄和高货币需求。从经济方面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在这几座黑龙江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这与之前的理论分析相吻合,生产总值的下滑直接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并全面理解人口收缩

人口收缩不等于人口萎缩,人口收缩并不只是带来消极的影响,收缩标志着城市发展需要更加长远的规划及更加充足的准备。对于城市规划而言,收缩的规模和趋势需要密切关注,避免人口出现快速下降的情况,采用的阶段性政策必须详细准确,有针对性。依据以往经济发展规律,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将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瓶颈期。面对目前经济和人口的下滑,政府应当加强调控能力,利用自身的城市发展特点,寻求科学有效的应对决策,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开拓之前,收缩还会继续,需要提高城市人口、经济收缩的容忍度。

(二)完善相应政策以避免出现少子老龄化

黑龍江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相对于老龄化,少子化同样值得关注。因此,加强计划生育新政策宣传刻不容缓,改变“低生育率”状况。在当前经济下滑的形势下,加上生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导致许多人“惜生”,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仅靠家庭自觉,还应该制定更为完整的保障机制,为了让更多家庭“敢生”“愿生”,鼓励生育政策也应当措施精准,精准措施应从税收、教育、医疗、就业等各个方面施策,以减轻养育家庭的负担。同时,还需要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更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夕阳余热”,激发老年人的“二次人口红利”。

(三)平衡产业结构以形成人口回流引力

从城市经济发展动力角度分析,预防收缩发生的有效措施就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国外资源型城市衰退后,当地就迅速发展第三产业以缓解失业压力,但是第三产业没有二产业的支撑,会形成“去工业化”“空心化”等,导致经济发展进入瓶颈。因此,要协调产业结构,形成平衡的产业结构。首先,实行协调发展战略,开展有序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资源的服务年限,为城市治理转型赢得时间。其次,要延长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条,跳出出售原材料、初加工、粗加工的现状,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产业链。最后,平衡产业结构,适当下调资源产业占比,调整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招商引资和利用资本结构,以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吸引大量流失人口回流。

参考文献:

[1] 龙 瀛,李 郇.收缩城市——国际经验和中国现实[J].现代城市研究,2015(9).

[2] 李竞能.人口理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化,2007.

[3] 吴忠观等.人口科学辞典[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王功巧]

猜你喜欢
联动发展经济发展
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改革与创新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物流园区联动关系分析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策略研究
欠发达地区小麦种植基地与发达地区粮食专业批发市场O2O联动发展的研究
“两个走向”将为世界联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如何实现电子商务和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