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鼓文化为载体,在小学常规美术课堂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与策略研究

2020-03-22 19:44黎家君
教师·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传统文化

黎家君

摘 要:文章作者试图把本土铜鼓文化资源作为该论点“传统文化”的铺垫,让其走进常规课堂,并结合实践性作业等表现形式进行设计创新。还将常规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绘画型、剪纸型和制作型等形式纳入美术课堂创作中,并加以整合创新,用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和提高其各项综合能力,从而使常规美术教学内容及过程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彰显文化之美,并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也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展示出永久魅力与时代风范,为建设“文化强国”助“一臂之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实践性作业设计;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7-15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4-0100-03

随着经济现代化不断地深入发展,社会呈现出文化的多元化。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弘扬发展传统文化,国学教育方兴未艾。在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结合时代背景继承创新,努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见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文化比重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此,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常规美术课堂,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并丰富其内容表现形式,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刻不容缓且艰巨的任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南方少数民族先民们创造并积淀了别具一格优秀的铜鼓文化。为此,笔者在本文中试着以铜鼓文化来阐述让传统文化走进常规美术课堂的必要性、作用价值及方法策略。

一、传承弘扬铜鼓文化的必要性

(一)铜鼓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明珠

优秀的传统文化里包含了无数华夏先哲们的智慧结晶。例如,铜鼓文化在壮乡已经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积淀,上溯春秋、下至明清,它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百科全书,不仅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同时还表达了南方民族从生活经验中汲取到的优秀文化价值和审美理念。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我国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象征着优秀的民族灵魂。它的灵魂精髓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走向,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与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我们要弘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渗透到常规课堂中,为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铜鼓文化还需进一步加强保护与传承

随着时间的流逝及人去艺绝等原因,铜鼓文化的传承保护迫在眉睫。《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尽可能地运用身边的自然环境资源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常规教学。如何在美术常规教学中合理地进行本土资源的渗透,贴近学生的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这也是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传授美术基础知识理论,还需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保护意识。为此,如何提高人们对优秀文化的弘扬传承意识及提高美术课程的灵活性,同时如何将优秀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出谋献计”。要想有效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就必须与常规教学生活互为关联并使之“司空见惯”,铜鼓文化走进课堂需从小学常规美術课堂抓起。

二、铜鼓文化贯穿小学常规美术课堂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不同地方民族的风格流派,而铜鼓文化就是其主要代表。在长期的人类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其极具文学性和艺术性,这些独有的文化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此外,学生在折、画、捏、剪的创作过程中,不但可以尝试应用各种丰富多样的创作表现手法,还可以让手、足、眼、脑都得到充足的锻炼。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创作展示,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还有效激发了其创造力,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丰富美术教学的方法策略

铜鼓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遗迹、民间故事传说及民俗文化等。学生可通过赏析铜鼓的各种作品,了解中华各地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与传统文化习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或探究学习的形式,在思考、讨论、操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并通过搜集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其感悟和体验。

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击,师生通过不断的信息整合搜集,不仅为挖掘考究新文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还在一定程度上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新旧文化得以发展延续,间接为保护传统文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唯物辩证法提出,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活到老,学到老。由此看来,首先,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保证不掉队。而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培训是首要的,建议教育单位等部门定期组织美术教师参加各种相关活动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广西传统文化、广西民俗文化、铜鼓文化等,以不断地提高其教学水平。其次,利用各种网络资源,组织教师观看各类与之相关的纪录片或者视频。再次,组织美术教师前往各种民族文化博物馆参观学习,以及到铜鼓文化发源地的乡镇农村进行实地参观学习。通过让教师进行走访参观学习,不单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民族传统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弘扬和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四)开阔本土美术资源开发视野

若想有效开发本土美术课程资源,可将现有教材作为教学的起点,遵循新课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丰富本土美术课程的文化特色。

纵观中外美术史,在艺术领域这片沃土中,许多功成名就的艺术家或多或少都会从前人身上和本土地方资源环境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都力求保持本土文化的升华延续。

因而,美术课程的研发设计需与生活密切联系,从各类本土地方资源中开发挖掘、筛选加工,打破固有框架,实现美术教学边界的重组构架,让“南国奇葩”——铜鼓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开发彰显地域特色文化的本土美术资源。

(五)拓宽本土美术课程教材设计空间

地方特色美术文化具有浓厚的本土人文思想精神特征,加之铜鼓文化集科学的铸造和精美艺术于一身,凝聚了我国少数民族先民的智慧与心血,图腾崇拜、渔猎捕捞、水田劳作生活……这些优秀的地方美术资源既具有中华主流文化的共性,又尊重保留了当地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恰好也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彰显。以《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开发地方美术资源,传承本土文化艺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及提升其综合美术素养,也是完成美术教育现代化行之有效的手段,对构建特色美术文化体系和促进世界多元化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美术课程标准》的“综合探索”的板块领域设计体现了当代教育的综合发展趋势,指导大纲要求学生把美术学习上升到美术文化学习层面,将科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紧密联系、融会贯通,这不单可以给美术教育带来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

将铜鼓文化与美术课程资源结合,既丰富了当地美术课程教材资源,又可通过组建铜鼓艺术兴趣学习小组,让学生在欣赏铜鼓艺术作品时充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深刻体会到其多样性及丰富性。

三、铜鼓文化贯穿小学常规美术课堂的方法策略

(一)加强思想建设,提升师生爱国情怀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着我国文化软实力,并逐渐呈现出日益壮大的影响力,世界各国无法忽视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为此,坚定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我国建设成“文化强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尤其精神层面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在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常规课堂教学中,如铜鼓、壮锦、绣球……不仅能丰富教材的内容选择,还有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二)在备课环节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备课,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核心部分,也是教師有序高效地开展教学的基础环节。在走进课堂前,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对学生现有文化知识的储备量及年龄特征,以及学科教材内容进行剖析,做好充足有效的备课工作,以便高效地在有限时间内完成高质授课,把握好教学节奏。

教师应注重在备课过程中将传统文化适当融入美术课程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了解、认可与喜爱传统文化。例如,在广西桂美课标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欢乐的民族节日”教学中,教师可以壮族三月三歌圩节为例,在导入新课环节中,使用问题加“小视频”的方法,在观看前抛出疑问,并播放一段欢快的壮族三月三庆典活动掠影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自主寻找答案,从而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传统习俗文化活动,提高传统文化与美术学科相结合的实效性。

(三)丰富教学手段,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有效地对铜鼓文化的开展进行研究,首先就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采取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为此,笔者教学的“美丽的铜鼓”一课,代表学校参加了2018年青秀区及南宁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优秀课例展示观摩评选活动比赛,在课堂设计环节就较好地结合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创设“玩中学”情境,通过信息化设计整合,借助希沃白板5软件平台,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各种各样的有趣小游戏,如闯关夺宝争冠大赛、“火眼金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并提高其积极性、团队合作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在进行美术教学活动中,努力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氛围,使学生对学习的激情及信心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从而为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素。

(四)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因材施教”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各有不同。因此,笔者结合小学课堂实际情况,将其分成“小中高”三部分来进行实践。

一、二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好奇、好动、好模仿,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都特别浓厚。为此,这个阶段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理解接受“重复”一词。

以广西桂美课标版美术教材一年级下册“造型·表现”课程里的“剪折的花边”一课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本上的图案,了解花边的基本用途及特点,并掌握其设计制作的方法与技能;然后通过纸张对折后,画出一个基本图案,并剪出得到一连串相同图案。学生在“玩中学”,体验到“设计·应用”的乐趣,这为后续阶段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四年级的学生慢慢地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及阅读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大多数的学生已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知识的获取途径不再局限于教师和家长的单一传授,他们开始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通过书籍、电视及网络等渠道努力尝试追逐“科学真相”。为此,这个阶段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认知”。

教师可以将学科教育与综合实践课程融合起来,在原教材课程内容基础上适当穿插一些关于铜鼓的文化历史及其作用的一些相关理论知识。例如,在三年级上册“鼓声咚咚响”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可由“鼓”延伸到“铜鼓”,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铜鼓的历史故事,或者结合本校(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民主路小学)的校本课程活动,组织学生到南宁博物馆及广西民族博物馆等展馆参观,带领学生有目标地开展相关的资料收集,并完成户外实践活动报告单任务。另外,还可以在美术研讨课中组织一次“壮乡优秀文化分享”活动,让学生当“小先生”分享自己的见闻,学生就可通过说、画、写等方式来分享自己学习的收获,从而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五、六年级的学生开始步入青少年期,逐步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与想法,他们的思维逐步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开始形成抽象逻辑思维。本阶段过程主要围绕“整合创新”一词进行开展。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五年级下册的“美丽的铜鼓”一课进行内容的拓展延伸。通过前两阶段的文化素养沉淀积累,学生已经对铜鼓图案的纹样规律及其历史作用等有了一定的认知,那么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及生活经验为其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

课前,让学生观察总结铜鼓的纹样种类,并临摹画出鼓面鼓身的图案纹样。待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掌握了表现手法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半命题的创作方式进行设计应用。比如,利用铜鼓元素设计活动或城市的纪念徽章图案,可以在保留原图案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创新,甚至打破铜鼓原有纹饰造型规律,创作出别具风格的纪念徽章。根据不同的需求,结合建筑、室内外设计等艺术理论知识,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具有浓厚含义的铜鼓艺术衍生品。另外,还可把铜鼓元素图案及其他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把花山岩壁画图案及壮锦图案等旧知课程知识应用延伸到六年级上册“设计校服”一课中,让学生大胆尝试“设计·应用”板块的创作。这也于无形中营造了“当家做主”的民主氛围,并且也有利于建立和谐互助发展的师生关系。

只有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家常便饭”的形式贯穿常规美术课堂,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弘扬,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壮大独立,我们的文化才得以在这片苍茫大地上“扎根生存”。

(五)建立学习兴趣小组,培养文化素养

優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以对铜鼓文化的学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生坚持长期的学习及搜集整理才能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若想让文化真正有效地走进课堂,走进校园,融会贯通,就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通过建立铜鼓文化学习兴趣小组,定期开展铜鼓文化学习交流研讨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学习交流,还能培养其艺术文化素养,从而培养其对铜鼓文化的终身兴趣。同时,也可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开展融会贯穿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搜集过程中发现问题,主动寻求获取“真理”,并相互交流评价。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精神财富。教师在设计美术作业时,既要考虑“因材施教”与“年龄特点”的重要性,也要考虑如何充分体现美术学科的学科特色,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对该学科作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开展。

如何将美术学科知识或其他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动手能力及提升其艺术情操,并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这需要全社会共同思考,尤其是带有“知识的引路人”这一职责身份的人更应为此做出贡献。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主动保护、珍惜优秀传统文化,并打破常规,“古今结合”地创造出更多更精美独特的文化艺术,传学及古今,经略贯华夏。

总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需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同时还应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文化强国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何晓莹.中国民间传统美术形式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应用[J].黑河教育,2018(9):16—17

[2]谢 静.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民族元素”的渗透[J].名师在线,2018,68(31):86-87.

[3]丁梦晖.美术实践性作业设计的创新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18(24):56.

[4]张 雷.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整合的作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0):58.

[5]肖 川.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6]蒋廷瑜.铜鼓研究一世纪[J].民族研究,2000(1):27-37.

[7]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2.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传统文化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