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路漫漫

2020-03-23 05:56徐银翎
青年文学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索隐蔡元培红楼梦

摘  要: 《红楼梦》索隐学派作为“红学”研究的重要分支,曾在近代中国产生重要影响,蔡元培作为红学索隐学派的重要代表,由于其身份及著作《石头记索隐》受到过赞誉,也遭受过非议。本文主要通过考察《蔡元培日记》去探寻其研究《红楼梦》的溯源、总结其研究特点,并对其贡献进行小结。

关键词:蔡元培;日记;索隐;红楼梦

作者简介:徐银翎(1995-),女,汉族,四川泸州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02

《红楼梦》索隐派作为“红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近代中国一度产生较大影响。所谓“索隐派”是指:致力于探寻小说隐去的“本事”和“微言大义”……其写作动机和基本内容虽各不相同,且多强调政治意义,但其主观索隐的方法往往牵强附会,多曲解小说之本义。[1]

随着胡适用科学的考证方法研究《红楼梦》并出版相关论著,实现了实用主义哲学在文学研究上的应用价值,索隐学派的影响力也渐渐走向落寞,但直至今日“索隐派”并未销声匿迹,而是时有兴起之势,吸引一批又一批的读者踏上漫漫求索路,去探寻这部传世经典——《红楼梦》,讳如莫深背后所隐藏的秘密。

蔡元培作为20世纪索隐派的代表人物,其著作《石头记索隐》受到一时追捧,也在后来遭受到了来自胡适等人的批判,以及后来诸多学者的否定,但这些并不能抹杀其为《红楼梦》所做出的贡献。在其《日记》中蔡元培详细记录了自己对《红楼梦》进行索隐的心路历程及思考结论,本文主要通过考察《蔡元培日记》了解蔡元培与《石头记索隐》的溯源与过程、总结其研究《红楼梦》的特点,并对其贡献进行小结。

1.研究溯源

根据《蔡元培日记》可看出其对“红楼梦”的索隐从搜集、整理资料到撰成发表、出版,再到补充与完善,前前后后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论其研究红楼梦的开端可追溯到1894年,在这一年农历九月初一的日记中, 他这样写道:鸡鸣进城,回馆已食时矣。阅《郎潜纪闻》。[2]接着在九月初六的日记中,他继续写道:阅《郎潜纪闻》十四卷、《燕下乡脞录》十六卷竟,鄞郑康祺钧堂著,皆取国朝人诗文集笔记所属,刺取名记国闻者。[3]

把这个时间点作为蔡元培研究《红楼梦》的起点,是因为在《燕下乡脞录》的卷五记载了这么一段话:

嗣闻先师徐柳泉先生云:“小说《红楼梦》 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金钗十二,皆纳兰侍御所奉为上客者也。宝钗影高澹人;妙玉即影西溟先生,妙为少女,姜亦妇人之美称,如玉如英,义可通假。妙玉以看经入园,犹先生以借观藏书,就馆相府。以妙玉之孤洁,而横罹盗窟,并被以丧身失节之名,以先生之贞廉,而瘐死圜扉。并加以嗜利受赇之谤。作者盖深痛之也。徐先生言之甚详,惜余不尽记忆”。[4]

显然这段话引起了蔡元培探究《红楼梦》的浓厚兴趣,蔡元培在其著作《红楼索隐》中的自序也承认了这一点,他这样写道:“余之为此索隐也,实为《郎潜二筆》中徐柳泉之说所引起。”[5]可以说《郎潜纪闻》中的掌故直接影响了蔡元培对“红楼梦”的索隐研究。

而在1896年六月中旬的一则日记中他这样写道:

《郎潜笔记》 述徐柳泉( 时栋) 说 《红楼梦》小说十二金钗,皆明太傅食客: 妙土即姜湛园,宝钗即高澹人。以是推之,黛玉当是竹垞。所谓西方灵河岸上,谓浙西秀水。绛珠草,朱也。盐政林如海,以海盐记之。潇湘馆影竹垞还泪指诗。史湘云是陈其年,其年前身是善卷山房诵经猿,故第四十九回有孙行者来了之谑。第五十回所制灯谜,是耍的猴儿。宝琴是吴汉槎,槎尝谪宁古塔,故宝琴有从小儿所走过地方的古迹不少,又称见过真国女孩子,三春疑指徐氏昆弟,春者东海也 刘老老当是沈归愚。

《随园诗话》卷二: 曹练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某书记张船山语,谓《红楼梦》八十回以后,其友高兰墅所补。[6]

通过《郎潜笔记》与《随园诗话》两书的研读,蔡元培逐渐将《红楼梦》与清朝史事相联系。

在同年九月初,他阅读了太平闲人张新之所评的《红楼梦》,称:“闲人评红楼,可谓一时无两”相比之下,“王雪香、姚某伯诸人所缀,皆呓语矣”。[7]而太平闲人点评的《红楼梦》便是把这书与《易》理结合,并把小说中的人物角色与卦一一对应,比如他在书中:“明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之卦象,揭示贾府四春之排名顺序及时序演贾府有兴到衰的易变趋势……”[8]从蔡元培对张新之的赞誉中可以看出,“索隐”对于蔡元培是一种独到的研究方法。不难想象,受其吸引他也将采用相同的方法来研究《红楼梦》。

除了书籍和兴趣的影响,从《日记》中还可以看出其之所以会采用“索隐”这一方法来研究《红楼梦》与他对史料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关系。

蔡元培从1894起在翰林院授职编修,在任期间其喜好研读史书,并对其进行点评和考据:如其对《师郑堂骈体文存》的评价是“体格杂糅,时有俗调”;[9]而在阅读《三国志注》时,他通过考据得出《武帝纪》中“元文当作瞒,世朝所改”,并考察出其在《文帝纪》中记载的“百石卒吏”因为“百石卒史”[10]诸如此类的考据,在《日记》中频繁出现。

从这些考据中也可以推断,正是因为常年对各类史书的点评与史料的考据,积累下了丰富经验与知识,蔡元培在研究《红楼梦》时,也自然而然地将其与自己所擅长的史学考据相接洽,并通过各种考证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足以见《石头记索隐》的产生溯源与其知识积累的方式也有所关系。

2.研究特点

在《石头记索隐》一书开头蔡元培便明确的表明了自己主题立场,他这样写道:

《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11]

他明确地把《红楼梦》称为“清康熙朝政治小说”并列举了一系列影射的例证在论证其观点,来说明《红楼梦》的政治性质。而在《日记》中也可以看出其在进行研究时所反映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蔡元培将《红楼梦》中种种人物与历史人物相影射,如在《日记》中他多次论证林黛玉是清朝词人朱彝尊(号竹垞)的影射:“以是推之,黛玉当是竹垞。所谓西方灵河岸上,谓浙西秀水。绛珠草,朱也。盐政林如海,以海盐记之。潇湘馆竹垞还泪指诗……”[11]通过林黛玉的别名绛珠和在大观园的居处潇湘馆分别影射出朱竹垞的姓和名;绛珠草的生地灵河岸边影射竹垞的生地秀水。还考证了墓志铭并列举了竹垞生平诗句及轶事相印证:

“……四十八回,黛玉较香菱作诗,而香菱所作之诗为咏月,当是影竹垞集《明诗综》诗。”(1919年9月29日)

“陈廷敬所作朱竹垞墓志云:“君生数岁,尝见诸神异怪状类人世,及他人视之,辄无所见”此疑黛玉仙事所本……”(1919年7月18日)

除此之外,他还论证花袭人是影高澹人、贾探春是影徐建庵、王熙凤是影余国柱、贾琏行二以影射六部中排二的户部等等,其常用各类诗歌、典故来论证自己的猜想,如利用秦朝纡撰写的《消寒诗话》论证晴雯乃范事、用《渔洋精华录》中的诗句论证探春的影射……其大都是从姓名、轶事、性情三个方面出发,从诗词、传记、笔记乃至墓志铭中搜寻相关故事并与《红楼梦》书中事相对应。从中可以大致总结蔡元培考证《红楼梦》人物的一套系统的方法——即品性相类,轶事相征,姓名相关。

其次,蔡元培还将书中情节与历史事实相联系,如他在《日记》中将康熙朝士的“官僚雅集杯”与《红楼梦》四十回刘姥姥取木头杯相对应:《清朝野史大观》第九卷八十五页,官僚雅集杯姓名,康熙朝士有“官僚雅集杯”,盖其时士人互相招邀。杯以白金为之,分别大小……《石头记》四十回:‘刘老老道,有木头的杯取个来……凤姐笑道这木头可比不得瓷的,他都是一套……刘老老两手捧着呷。即指官僚雅集杯也。[12]

另外,在《日记》中蔡元培还将清朝文字狱中的邹流骑以刻《鹿樵纪闻》案与《红楼梦》中的情节联系:“……邹流骑以古人子弟之义,卖屋为任剞劂……案《石头记》探春自号蕉下客,黛玉谓可牵去宰之,疑影此事”。[13]其中举例众多,皆是以“事”影“事”进而推之,因此不再做更多赘述。

结合蔡元培的个人经历,可以推断无论是将书中人物与历史人物相联系,还是将书中细节与历史事件相对应,其都在表明蔡元培鲜明的写作目的以“微言大义”的方式表达自己反清的革命态度,托《红楼梦》来宣传民族主义的政治思想。

3.小结

从《蔡元培日记》到《石头记索隐》,蔡元培先生凭借着坚持不懈的探索兴趣、严谨的研究态度写出著作,其间付出的精力仍是“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是血”,该书的畅销也促使《红楼梦》“索隐派”进入大众视野,虽在之后胡适的考证学派更占据优势,并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但“索隐派”并未“一去不复还”,反而成为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群去阅读《红楼梦》,探寻“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言近旨远。

正如学者陈维昭所评价道:“索隐红学的旨趣在于重建历史叙事,由于它必须经由《红楼梦》这部具有广泛阅读基础的小说而进入历史层面,因而它必须在《红楼梦》与历史叙事之间寻找关联性。它必须把这种关联性说得非常逼真才能顺利地把读者带入那个历史叙事之中而它的“拟真”。显然激怒了实证主义信念,因而几乎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嘲笑谩骂、口诛笔伐之中一路走来、扬长而去。由于它所重构的历史叙事充满了深邃之神秘,而且日新月异、无奇不有,有力地刺激了读者或已疲劳的猎奇之心,因而不管严肃的学者如何以学术的名义口诛笔伐,实际上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14]

蔡元培对红楼梦的贡献正是如此,他有效地激起了人们对《红楼梦》的阅读兴趣、并有推动了《红楼梦》的传播,让不甘心只阅读到了“冰山一角”的人群,去探寻深埋于海面下的星罗棋布的奥秘,踏上漫漫求索路。

参考文献:

[1]钱仲联等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07:1538.

[2][3][5][6][7][9 [10][12][13]王世儒编:《蔡元培日记》(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23、43、50、1、3、242、254.

[4]魯迅先生纪念委员会. 鲁迅全集 (第十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66.

[8]徐绪乐等著:《石头记》指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356.

[11]王国维、蔡元培: 《红楼梦评论.石头记索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3.

[14] 陈维昭:蔡元培《石头记索隐》与清史叙事,《曹雪芹研究》[J].2017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索隐蔡元培红楼梦
赓续百年目标:共同富裕的因由寻绎、意蕴索隐和路径构想
韩兆琦《史记笺证》对《史记索隐》的接受与发展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史记索隐》研究回顾与展望
别样解读《红楼梦》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