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美国文学作品

2020-03-23 05:56颜佳乐
青年文学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生态批评

摘  要: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对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主人公霍尔顿的困惑与觉醒、反抗与追寻,揭示了美国人民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通过分析霍尔顿的纯真渴望,告诉世人要怀揣反抗虚伪、守护纯真和追寻自然之心,要用爱与理解来解决生生态异化问题,最终实现生态和谐。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生态批评;生态和谐

作者简介:颜佳乐(1990-),男,汉族,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在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03

一、绪论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经典之作,该书以主人公霍尔顿自叙的语气讲述其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近三天的经历与感受,同时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这部堪称“现代经典小说”之一的作品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备受读者的青睐,对美国文学影响深远。它对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青春大骚动”以及后来大批青少年电影、电视的出现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来说,本身反应的现实又是复杂的,大众对该书的理解也是多样化的。然而最近几年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类生态意识的也不断加强,国内外许多经典文学作品的研究也相继转入到自然生态的视角。因而,本文试图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结合生态批评理论的要旨,再现《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思想。

二、向往和谐的自然生态

1、对于物质世界的焦虑

西方文化一直认为自然是为人类服务的。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观念依然存在未曾得到改变,人们依旧认为自然是为人类服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高度发达的后工业时代。

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使得美国社会陷入到一种混杂无序、虚伪肮脏的状况之中,也使得人类的贪婪得到宣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利己主义更加显而易见,都市化也使人们的观念大为不同,人们也早已将自然带给人类的好处抛置脑后,转而对自然进行无度开发。对于置身于这个虚伪环境之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而言,在其生命中的特殊时期,对杂乱无章的世界以及贪婪的人类展示出了自己出了强烈的愤怒,他想要追寻是更加无拘无束的生活,所以他不断在逃离,最后来到了他觉得尚有栖息之地的纽约。在这里他也徘徊过很多地方,最后幻想逃离纽约城去寻找自然的世界。他渴求的是那种生活于小木屋中的自在生活,但是在他的真实世界中,纯净宁静的世界早就荡然无存,他无法找到出路。因此塞林格通过描写一个不想进入成人世界的少年的所感所思,来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深深的忧虑[1]。因此,我们在小说中可以常常看到这样的语言:“I was mad (我疯了)”、“I was like a mad man(我像一个疯子)”[2]霍尔顿表现出来的“疯狂”实质上就是对物质世界的焦虑以及对美国社会的批判。

2、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

大自然是地球上的生物的赖以生存的净土,从古至今有无数的人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谢。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提到“为人们展示了一个人类之外的自然存在,那是最主要的存在,是超越了任何人类成员的存在”。[3]惠特曼则在《草叶集》中用诗歌来赞美自然、来表达自己热爱自然以及渴望与自然相融的思想。

而本书从其标题就展现了塞林格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麦田里的守望者”一词首次出现在该书的第十六小章,这一章描写了霍尔顿行走在街头,一个小女孩正在唱歌:“你要是在麦田里捉到了我”她的嗓子还挺不错,不过只是随便唱着玩,小女孩的歌声使得霍尔顿的心情舒畅了不少,心情不像之前那么沮丧了。[2]“麦田”实际就是田园生活的象征,也就是没有被污染过的、不受人类践踏的自在生活,霍尔顿心心念念追寻和渴望的就是这样的生活。

因而,尽管霍尔顿迫于无奈地身处于大城市中,但是他却始终渴求着能过上与大自然相通的自由生活。“我用自己挣来的钱造一座小屋,终身住在里面。我准备把小屋造在树林旁边,而不是造在树林里面,因为我喜欢屋里一天到晚都有充足的阳光。”[4]霍尔顿对生活的迷茫,让他的恐慌和焦虑激增,从而导致了他自身的孤寂和与社会的隔阂,所以他极度想要逃离城市、融入自然中,做个无拘无束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摆脱孤独,也才能不受世俗疏离的困扰,安安心心过自己的生活。

霍尔顿对中央公园中的鸭子尤为关注,在书中霍尔顿屡次提到过他们。“但奇怪的是,我一边在信口开河,一边却在想别的事。我住在纽约,当时不知怎的竞想起中央公园靠南边的那个小湖来了。我在琢磨,到我回家时候,湖里的水大概已经结冰了。要是结了冰,那些野鸭都到哪里去了呢?我一个劲地琢磨,湖水冻严以后,那些野鸭到底上哪儿去了呢。我在琢磨会不会有人开汽车来,捉住它们送到动物园里去,或者竟是他们自己飞走了?”[2]这件事被屡次提到并非无意。主人公逃离了成人世界后,转而奔向纽约城,这也无法让他获得一丝一毫的喜乐,霍尔顿跟女朋友的交谈也不能排解自己心中的苦楚,这时的他已深陷于精神的荒岛中。能让他高兴的只有离开高度发达的大城市,转而投奔没有欺骗和暴力的自然。他不由自主的担心起野鸭,这些生命能够无拘无束的生活在自然中,然而自己却无法做到,这便表现出来他对生活其他生命的艳羡,同时也反映出他渴求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平等的生存在这个星球上。

三、与社会生态破坏的抗争及对生态和谐的呼唤

霍尔顿的家庭较为富裕,能跻身于那个时代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被家人送到当地昂贵的学校,家人期望他将来能够有所作为,能够跻身于上流社会,但是他却与周圍环境格格不入,甚至是无法相融,这也无法获得父母的认可,精神生态产生的异化使他经常迷惑和痛苦。少年霍尔顿处于由孩童进入成人的过渡期中,他最主要的疑惑是对于自己身份地位的疑惑[5]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家庭统治的反抗

在人的生长过程中,父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甚至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力。“母亲使孩子富有安全感,父亲则教会孩子处理具体社会环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6]来自家庭的爱才能让青少年在受到挫折或者遇到困难时得到最大的慰藉,是青少年能重新获得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而和谐的家庭生活能给予青少年以启迪,因为只有这里才有一片没被污染过的净土。但父母的重心在于工作,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霍尔顿身心的变化,他们无法自己亲生儿子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有效指导,赶鸭子式教育方式引起了他异常的反感。

“我父亲想让我去耶鲁,或者是普林斯顿读大学,但我发誓,我不会去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即使是我死了。”[2]在霍尔顿看来,父母表现出来的不是爱而是支配,这导致了他跟家庭的脱节,所以被学校开除之后,他不敢更不想回到家里。霍尔顿与父母的隔阂显而易见,就连父母也无法带给自己温暖,这让他难以面对,霍尔顿也无法改变这样的境况,所以他只有逃离家庭奔向纽约,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或许能得到丝丝慰藉,这种抗争恰恰表现出出霍尔顿对开始异化的家庭关系的讨厌和失望。

2、对学校生活的幻灭

家庭关系开始异化,这让霍尔顿非常的恐慌,他急于想要寻找一个聪明的好爸爸,但是他最终也未能如愿。而在学校里,他也最终失败了。他发现他周围的世界非常的不和谐。学校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支配式,这让学生没有自由,霍尔顿感到了极度的压抑和束缚,他也变得更加叛逆,对待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态度也不怀好意。

学校是一个按照一定的程序、有一定的场所和时程,专门用来教育特定对象人民,传授知识和价值体系的地方,[2]学生们在这里听课学习,增长见识。可是小说中,学校“里面全是些伪君子……你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还在搞下流的小集团”[2]从某种程度上看来,学校也是一个小的世界,它是精缩版的成人世界,周围大人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模仿着大人的行为,所以学校也随处可见那些肮脏的令人讨厌的行为,比如暴力。学生也常常参与其中,他们不是认真学习知识的人,却变成了深藏不露的斯文败类,霍尔顿的室友就是这样的人,斯特拉雷德精于打扮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形象更好更能吸引女孩。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对异性产生懵懂的好感是人之常情,可是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就说不过去了。这可以看出社会经验不足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恰恰也就证实了青少年心中空幻以及没有方向,霍尔顿也是如此,他对自己的将来很茫然。“……你一旦对自己以后何去何从有了清晰的概念,首先回去学校里用功读书……”[2]他的老师这样告诫他。足见霍尔顿在成长时的彷徨,所以他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着反抗。学校的作用就是要帮助青少年不再彷徨,从而认识自己和逐步改变自己的言行,逐渐成为成年人。16岁的霍尔顿即将成年,但是他缺少来自于学校的正确指导,也无法得到恰当意见和建议,他也不能找到恰当的对象进行模仿,在学校里他所能找到的只可能是影子,只能是权力的影子。所以霍尔顿对他身边所有的人,包括他的老师和同窗都产生了隔阂。

斯宾塞先生想要对霍尔顿进行改变,使他重塑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他又用毫无新颖可言的哲学理念来指导霍尔顿:“生命是一个游戏,想要玩好游戏就要遵守游戏规则。”[1]而这种观点令霍尔顿感到极度厌恶:我们必须要遵循社会的条条框框。然而霍尔顿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他喜欢按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做事,所以他非常憎恨这个物质主义的世界。

3、对社会异化的斗争

离开学校后,霍尔顿的处境并没有好起来,纽约城中虚假、拜金主义的社会让他压抑到喘不过气,也让他更失望。在旅馆中,他见识了很多大人奇怪的举动,比如一个灰头发人在穿女人的衣服,一对男女用嘴互喷水,这些行为使霍尔顿难以理解。这些大人从表面上看都很正直,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与气质大相径庭,会干一些连霍尔顿都感到说不出口的事情。此外霍尔顿嫖妓时,并没有做无礼行为,却遭到了敲诈并被狠狠揍了一顿。

霍尔顿的挣扎毫无用处,他对于和谐的渴求却是永恒的。霍尔顿生性带有软弱成分,他默默无声的反抗着,但是结果也是惨烈的。但他坚守宁静和纯洁,追寻和谐,这是人类永恒的生态追求。霍尔顿想要在西部劳动赚钱,建一座小屋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是霍尔顿的追求,也是塞林格对世界和谐向往。塞林格也建了这样的屋子,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这实际上就是他为了融入到自然中,为了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作的努力。

四、新和谐建立

在虚假暴力、唯利是图的成年人世界中,真诚难得。面对这样的成人世界,霍尔顿知道自己走投无路,也根本无法改变这样的世界,在经历了欺骗与绝望之后,他停下了脚步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经历,重新认识他所处的世界,他开始成长,最终开始接纳并融入这个他曾经无比憎恨想要逃离的世界,旧的和谐既然已经不复存在,那就大步向前,转而建立新的和谐。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块大麦田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我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跑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喜欢干的就是这个。”[2]麦田代表纯净的大自然,也代表着儿童的自由自在。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是霍尔顿的梦想,他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中,在自然中无拘无束的生活,同时也是对成人世界中的虚假暴力的猛烈抨击。这同时也展现出作者对社会中的拜金主义的憎恨和对人类精神的关注。

五、结语

生态批评是一个全新的文化批评视角,也是“一种在对环境负责的精神中探讨文学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7]其主要是通过对文学和文化进行研究,使人类认识自身所处时代要面对的困难,从而唤起并提高人类保护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意识。

用生态批评理论来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对作品本身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利用和改造的能力大大提高。然而,這样巨大的能力也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威胁,功利主义风靡、经济不断增长、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我们世界的不安全因素增加,我们必须谨记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塞林格用小说来告诫我们:必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只有回归于自然、与自然相融,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

参考文献:

[1]王育烽.《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生态批评解读[J].文艺理论,2007,(7):68-69.

[2]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著,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3]曹玉麟.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0):158-159.

[4]曹晶晶.《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存在主义解读[J].科技信息.

[5]董松涛.《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生态批评解读[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4):69-72.

[6]Fromm,Erich .The Art of Loving[M].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1956: 43.

[7]Phillips, Dana. Eco -criticism, literary theory,and the truth of ecology [T]. New literary History, Summer1999,30(3): 524.

猜你喜欢
麦田里的守望者生态批评
《麦田里的守望者》与禅宗思想
略论生态批评的三大基本理论
解读《白鲸》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对抗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平庸的星期三》中的生态意蕴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麦田里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