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母神原型在电影中神话形象的运用与分析

2020-03-23 05:56黄俚倩
青年文学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电影原型

黄俚倩

摘  要:德国学者埃利希·诺伊曼所著《大母神-原型分析》一书中,从史前的容器,神话传说,各类造型艺术到艺术形象,从心理学的视角对“大母神”原型的来源,基本特征和变形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大母神”原型作为人类从集体无意识到自我意识过渡中形成的原始意象,始终存在于人类的艺术创作之中。本文旨在从大母神原型的善良母神与恐怖母神的对立统一特质出发,以此分析电影中神话形象的存在和发展。

关键词:“大母神”;原型;善良母神;恐怖母神;电影;神话形象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2

一、原型之源

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强调了潜意识的重要性,他认为潜意识包含了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属于无意识的最深层,是从古到今人类心理的积累和沉淀,属于某种“种族记忆”或“初始意象”,他认为原型(Archetype)就是集体无意识的组成内容,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表现方式是古老的神话传说,之后则逐渐蔓延至人类的艺术创造,出现在各类艺术作品中,“原型是一种象征形象,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并且出现于创造性的想象可以得到自由表现的所有地方。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神话形象。”

二、“大母神”原型

埃利希·诺伊曼认为,初民的最初原始意象是“大圆形(The Great Round)”,大圆形即宇宙本身并且包含着宇宙万物,并用衔尾蛇(Ouroboros)的意象来指代,随着思维的发展,这个统一的原型本体分化出了大父神和大母神,“大母神”原型便由此而来,大母神原型[1]“并非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的任何具体形象,而是在人类心理中起作用的一种内在意象。”原始初民崇拜并畏惧自然,通过图腾,巫术等方式体现了强烈的生命崇拜和生殖崇拜意识,而自然界就如同母亲一般孕育并滋养人类与万物,因此,“大母神”原型的出现可以说与人类的生命意识和生殖意识相互关联。

“心理学意义上的‘大母神原型与人类学、社会学意义上的母权制交相呼应。”“大母神”作为一种原始意象,其原始母体是一个能够包容万物的大容器。按照埃利希·诺伊曼的说法,“大母神”原型兼具着善良母神和恐怖母神的矛盾特征,既是孕育万物的创生之母,又是吞噬一切的死亡之神。她不仅给予和保护,也索取和收回,孕育生命的子宫同时也是坟墓。

1、善良母神原型和应用

女人具有容纳和防护,滋养与生育的女性基本特征,怀孕的女性可以被视作容纳的容器,古代的陶罐等容器也经常被制作成守护神的形象,象征着容器所容纳之物和容器所有者的安宁都会得到保障,因此容器既是女性特质的属性,也是女性性质的象征。容器同時也是人类最初的劳作工具之一,是积水,采实,备餐的日常用品,这也可以作为女性神性的一种形象象征。身体-容器和母子关系状况,来自深刻的个人经验,这种经验保持着与女性主要生命现象的紧密联系。

自然在孕育并滋养万物过程中显示出来的特征与女性的生殖、哺乳阶段大体相似,同样体现出神圣性和生存的可持续性。女性经血的周期性来临以及怀孕及哺乳的特性,使得原始的母权社会一直存在着针对男性的神秘女性禁忌。因为在原始人看来,昼夜交替、四季轮回与女性周期性变化相同,女性几乎可以成为了不死或再生的象征。缺乏知识的原始人并不理解妊娠的秘密,以为繁衍后代仅仅是女性特有的神奇能力。女性不仅创造了新生命,并且靠着母乳的喂养,才使得人类世代延续,原始社会极为低下的生产力使得婴孩离开了母乳根本无法存活。故而原始先民对女性带有敬畏之心。

善良母神的这一特质可以从电影中的许多神话形象中得以窥见,电影中出现的最早的神话形象通常都来源于神话传说,比如说《女娲补天》的女娲形象,在中国的神话故事里就是以泥土创造人类的创世神之一,她不仅造人,还发明卜算,还有着将石头炼成七彩云霞补天的能力。而在许多电影中描述的神话形象中,天庭里总会有一位王母娘娘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仪,享受着众生的朝拜。这类神话形象的背后无一不体现了对于母神崇拜的潜意识。

“女人是最早的先知,是从深海中,从潺潺流水中获得智慧的女神。”在原始社会初期,女神便是一切生命并且统治着一切,但是后来随着社会发展,父权制社会取代了母权社会,远古女神被从高高的王座上驱逐,但是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沉淀为集体无意识。“随着父权制的发展,大女神已经变成了爱情女神,而女性权力已经降低为性的力量。因为这些男人都是迷惑于女神隐现的腹部,纵使她容光焕发也是枉然”。

在社会发展的后期,随着父权制的兴起,母神的地位逐渐下降,开始以另一种身份出现,这一类神话形象的代表主要是带着一定神秘性的妖怪形象,比较早的形象有电影《封神榜》里的狐妖妲己,《白蛇传》里的蛇妖白素贞等,可以看出这时候的母神开始处于无法自立,必须依附于男性的存在,是以这类形象的出现通常都伴随着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2、恐怖母神原型和应用

负面特征来源于内在的经验,也就是人类对于生存的痛苦经验和对死亡的恐惧。如果说女性的正面特征是来自人们幼时的经验的话,那负面特征就主要来自于成长的过程。我们已经多次观察到这样一个基本的心理事实:人的意识被经验为“男性”,而无意识,即在人类历史与个人发展的进程中意识由之而产生的心理底层,在与意识的关系中,被经验为母性的和女性的。男性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脱离与母亲的亲密关系。当男性自我想要从下意识中解脱独立,就必须先从下意识中找出与一个与母亲具有不同魅力的女性并与之建立关系。西方的自我确立过程中,代表自我的男性形象通常通过象征性的杀死母亲并且获得新的女性以表示独立, 而在东方的传说里,男性主人公并不是通过英雄式的战斗获得女性,而是被女性所俘获。

恐怖母神象征主要从“内部”来描绘其意象,也就是说,女性负面基本特征表现为并非来自外部世界的那些怪诞离奇的意象,所以恐怖女性(terrible female)是无意识的一种象征,通常以妖怪的形式展现,表现着母神的贪婪性,它吸收一切生命,以获得自身的满足和怀孕。

神话电影中的女妖形象通常担负着诱惑男性的功能,东方电影中有《画皮》里的狐妖小唯,狐妖小唯诱惑男性,只要获得男性“主动奉献”的心就能变成人类,《倩女幽魂》里的聂小倩在千年树妖的控制下诱惑男性,让树妖可以得到男性的魂魄和肉身,这类女妖形象通常充满着神秘气息,以外在的美貌诱惑男性。西方电影有《塞壬》的海妖形象,用诱人的歌声吸引过往的船只,而这种诱惑背后通常都伴随死亡。类似的形象还有人鱼罗蕾莱,作为莱茵河神的女儿,罗蕾莱白天潜伏水底,夜间坐在莱茵河畔瞭望过往船只。她们用歌声诱惑年轻英俊的水手们,使水手迷失本性投水而亡,或是使船只触礁而死。

三、结论

原始人对于自然界的心态通常介于熟悉和提防之间,前者赋予信任和安全感。然而在面对地震、海啸、火山、日食、黑暗、冬季的冰雪、野兽等威胁时,死亡占了上风,此时人类的意识便陷入了对未知事物的原始恐惧中,他们将其视为“全然异己”。对于披着“全然异己”外衣的自然界的敬畏和恐惧,这就是原始世界观的核心所在。追溯电影中的诸多神话形象,从上古的创世母神到到令人爱恨交织的女妖形象可以明显感受到在母权社会到男权社会的转变下,女性地位与话语权的改變。这类兼具善良与恐怖的神话形象在电影中反复出现与置换变形,可以看出人类心理层面的需求,人类在不断的发展实践过程中用日益成熟的大脑思索自然和人类民族的关系,大母神原型的反复出现和变形就是人类在特定情境下的精神需求的特殊反应。

神话时代虽然已经远离我们,但这种从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思维情感却始终根植于人类潜意识中,电影中的神话形象不断激发人类的联想与遐思并成为人类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并且跟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以新的形象出现在各类艺术创作之中。

注释:

[1]大母神原型(the archetype of the Great Mother)。

[2]衔尾蛇(Ouroboros):柏拉图形容衔尾蛇为一头处于自我吞食状态的宇宙始祖生物,它是不死之身,并拥有完美的生物结构。

参考文献:

[1][德]埃里希·诺伊曼,李以洪译,大母神——原型分析[M].东方出版社,1988.

[2]萧兵,美人鱼 性、生命与死亡意向:性、生命与死亡意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3]边缘人,大母神的启示[J].民俗研究,1999.3.

[4]蒲松龄,聊斋志异[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05.

[5]荣格,心理学与文学·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三联书店,1987.

猜你喜欢
电影原型
包裹的一切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掌握英语缩略语,看美剧不用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