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与“非遗”舞蹈

2020-03-23 05:57马梓凯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非遗艺术教育

马梓凯

摘要: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到来,各国文化彼此交流,这种交流对于彼此提升大有帮助,然而若是不能坚守自己良好文化传统、艺术形式,就会使得本国文化缺乏个性,降低文化竞争力。基于此本论文综合讨论了如何将“非遗”舞蹈融入到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中,做到古今融合、艺术传承。

关键词:全球信息化;高校舞蹈;艺术教育;非遗传承

前言: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同时,其也被世界不同文化影响着,而非遗文化是每个民族经典文化精髓,是文化瑰宝,如何在纷纭复杂的全球化背景下使其融入现代生活延长其生命,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界以及学术界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少数民族高校非遗舞蹈教育,以多元手段融入舞蹈艺术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因为其拥有非遗传承的人缘、地缘、血缘,融入程度高,可以实现传承生活化。

一、全球化背景下非遗舞蹈面对的挑战

文化是上层建筑组成之一,其牵扯着对应国家、地区、族群、群体的精神世界。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彼此影响冲击,加速了民族文化同化进程,其对我国非遗文化来说有两个巨大挑战:首先,非遗舞蹈隶属于不同地区文化代表,其往往和地区旅游产业有关,若是其消亡必然对当地旅游产业有所冲击。况且非遗舞蹈对相应的民族文化自信有着很大影响。故此提升非遗舞蹈的传承力度已经迫在眉睫。其次,非遗舞蹈具有仪式性、群体性、宗教性、艺术性、民族性,其在传承过程中会受到人数规模、地理条件、演出环境等影响,故此其往往存在于民俗馆、博物馆中,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存在,和我们的生活较远。故此保证非遗舞蹈传承的一大挑战便是将其融入生活。

二、高校舞蹈艺术教育融进非遗舞蹈的必要性

第一,以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为平台,赋予非遗舞蹈更大的活力。非遗舞蹈都是濒临消失的各民族传统经典舞蹈,其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艺术性、宗教性、仪式性。目前纳入国家非遗名录的非遗舞蹈总计有113项。上世纪九十年代统计,我国拥有2100个传统舞蹈,而今已经消失将近千个,以每年五十个速度在消亡,这是我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巨大损失。目前非遗舞蹈传人老龄化严重,故此将其融入大学、高职院校,通过和舞蹈艺术教育融合,可以使得其延长艺术生命。

第二,民族文化个性发展所需。现如今中华文化正在不断地走出国门,中国文化符号影响力日益提升,舞蹈艺术是中华文化有机组成,其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如苗族非遗舞蹈《锦鸡舞》、蒙古族《安代舞》、藏族《多地舞》等等,都拥有独特的舞蹈文化精髓,是中华文化独特个性的体现。只有保证这些非遗舞蹈的旺盛生命力,才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缤纷多元特性,彰显我国多民族国家魅力,体现我国文化发展的“以人为本”,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1]。

三、高校舞蹈艺术教育融入非遗舞蹈原则

非遗舞蹈和现代舞蹈虽然都是舞蹈范畴,然则二者的精神却是存在差异的,形式上也有着巨大的反差,故此高校舞蹈艺术教育融入非遗舞蹈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第一,灵活性。非遗舞蹈仪式性强,需要一定人数,這和现如今的舞蹈学习有矛盾之处,故此将非遗舞蹈予以提炼,将其核心舞蹈动作融入到现代舞蹈教学中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虽然不能整体呈现非遗舞蹈面貌,但是其融入后可以增加现代舞蹈的古典气息。另外灵活性也体现在对非遗舞蹈仪式的提炼,形成非常经典浓缩的舞蹈过程,其属于缩略版的非遗舞蹈,具有完整性。

第二,兴趣性。现代高校学生都比较个性,对于非遗舞蹈能够接受者较少。故此,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来说开设非遗舞蹈融入课程,其本身迎合了民族文化建设需求,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人员、地缘、血缘,可以激发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自豪感,使得非遗舞蹈得以传承。例如在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中融入非遗舞蹈《安代舞》,因为蒙古族学生本身能歌善舞,其学习难度低,教学效率高。

第三,展示性。非遗舞蹈融入现代舞蹈艺术教学中,这种创新的艺术形式需要积极地通过舞台展示,这样才能提升非遗舞蹈影响力,吸引更多群体关注。故此,高校要给予展示平台,开展相应的比赛,比创意、比形式、比内容,要将非遗舞蹈元素融入生活中。例如校园迪斯科、校园广场舞、校园交际舞等融入非遗舞蹈都是很好的形式。

第四,现代性。非遗舞蹈是各民族历经漫长历史而形成的艺术形式,其若想在现如今的信息时代传承下去,必然要积极地融入现代技术,例如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等,使得其在这些技术的帮助下,扩大宣传效果,增加其艺术美感。例如用电子大屏幕还原少数民族地区自然风景,使得非遗舞蹈具有的“天人合一”内涵得以体现。或者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将舞蹈团体整体融入到一种大自然氛围中,提升观众视觉感受。

第五,系统性。这是最理想化的传承方式,即保证非遗舞蹈原汁原味,其对于现代高校舞蹈艺术教学来说有着很大的挑战,需要非遗舞蹈传承人到校传授。系统性带来的最大的困难在于人数规模,有的舞蹈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甚至于上千人,一般这样的舞蹈气势恢宏气氛浓烈,对于教学场地有着严格要求。最为典型的便是热心传承者毕竟是少数,很难引起共鸣。笔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增加非遗舞蹈的教育,从民族精神入手,唤起更多学生民族文化自信,不断扩充人数,确保非遗舞蹈的原貌传承。诚然原汁原味呈现对于学生的艺术功底形成巨大考验,故此需要高校能够尽力提供相应的物资保证。也希望社会能对此有所作为,多元化扶持,保证非遗舞蹈能够焕发光彩,给予更多人美的享受和精神力量[2]。

总结:我国高校舞蹈艺术教学和非遗舞蹈,二者完全可以做到相融,形成一种全新的创新舞蹈形式。这种形式既有非遗舞蹈的民族性、艺术性、仪式性,也有着现代舞蹈的时代感、创新性。诚然对于非遗舞蹈的传承,最好是保留其基本框架,确保其完整,这需要对其进行二次加工,需要对舞蹈语言以及形式予以简化,其对于高校舞蹈艺术教育者来说是个巨大挑战,故此也需要非遗舞蹈传承人进入高校亲临指导,社会能够给予资金支持,一同做好民族文化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金秋.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与“非遗”舞蹈[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3):116-120.

[2]吴萍萍.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J]. 文学教育(下), 2016(10):135-135.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非遗艺术教育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