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应用

2020-03-24 02:59梁敏何璟
医疗装备 2020年23期
关键词:电凝肌层息肉

梁敏,何璟

1 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内科 (江西萍乡 337000);2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口腔医学科 (江西抚州 344000)

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是临床治疗肠息肉患者的常用术式,其治疗效果已得到大量临床医师的认可,且操作较为简单。但临床实践表明,内镜下电凝切除术的切除深度却极难掌握,对操作者的熟练度也有一定要求,而且并发症也较多[1]。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手段,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肠息肉患者的治疗中逐渐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且其具有创伤小、能够完整切除病灶位置黏膜及并发症少等优点[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0例。试验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7~65岁,平均(50.44±6.53)岁;病程3个月至2年,平均(6.85±1.77)个月;息肉平均直径(9.82±2.07)mm。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8~65岁,平均(50.57±6.64)岁;病程3个月至2年,平均(6.89±1.81)个月;息肉平均直径(9.85±2.10)m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使用内镜明确肠息肉的位置,并用圈套器套住息肉,于距离息肉边缘2.0 mm 位置处使用高频电刀切除息肉,切除时应尽量切至黏膜层;若一次切除不彻底,可重复上述步骤,确认息肉无残留后对创面电凝止血,确认无出血后退出内镜,结束手术。

试验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使用内镜明确肠息肉的位置,于息肉基底部选择1~4个进针点进针,针尖进入至黏膜下层,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直至息肉基底部充分隆起,以黏膜层与肌层彻底分离为宜;拔除注射器后用圈套器套住息肉,于距离息肉边缘2.0 mm 位置处使用高频电刀切除息肉;若遇较大息肉,可多次切除,确认息肉无残留后行止血操作,若创面存在少量渗血,可局部喷洒0.8%去甲肾上腺素,创面出血较多则使用肽夹夹闭,确认无出血后退出内镜,结束手术。

1.3 临床评价

比较两组的手术切除效果、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出血、穿孔、黏膜基层损伤、感染)情况及随访6个月的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切除效果比较

试验组扁平息肉或浅表隆起型息肉与亚蒂息肉或有蒂息肉的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切除效果比较

2.2 两组手术及住院情况比较

试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及住院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手术及住院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术后住院时间(d)试验组 30 10.06±2.07 14.37±3.26 3.43±0.88对照组 30 8.25±1.44 22.15±3.95 4.65±1.35 t 5.156 14.058 8.215 P 0.032 0.007 0.013

2.3 两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6个月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肠息肉属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该病的诱发因素较为复杂,且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发病初期一般无典型症状,但病情严重时易引起便血、腹痛、贫血、息肉脱出等不良情况,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3]。内镜下切除手术是临床治疗肠息肉患者的常用微创手段,其中,内镜下电凝切除术以其操作简单、较易掌握等优势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但也有研究报道指出该术式的切除深度较难把握,切除较浅时无法有效彻底切除息肉,切除较深则易出现穿孔、出血、黏膜肌层损伤等不良情况,影响手术预后[4]。因此,研究一种切除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的内镜下微创术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内镜技术,其主要利用于黏膜肌层及消化道黏膜层进行注射以达到分离息肉的目的。与常规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明确息肉边界方面更具优势,能够保证彻底切除息肉组织,可提高手术的准确率且不易损伤肠道肌层,从而能够降低并发症和复发的风险[5]。国内部分研究报道也指出,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效果明确,安全性良好,患者随访期间的复发率亦较低[6]。本研究通过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电凝切除术在治疗肠息肉患者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认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中,虽然息肉基底部注射的步骤导致手术时间有所延长,但可有效分离病灶与肌层,促进息肉周围血管收缩,能够有效避免肠道肌层的损伤,减少术中出血量;此外,息肉隆起后为临床医师的切除操作提供了便利,操作者可更为清晰、准确地切除病灶,降低了息肉残留率,进而降低了复发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扁平息肉或浅表隆起型息肉与亚蒂息肉或有蒂息肉的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随访6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肠息肉的治愈性切除效果优于内镜下电凝切除术;试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更为准确,可有效避免切除过深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利于缩短术后康复时间。

综上所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肠息肉的效果优于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术后康复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且不易复发。

猜你喜欢
电凝肌层息肉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胃镜电凝止血联合镜下蒙脱石散创面给药治疗胃溃疡出血的疗效分析
子宫内膜癌的ADC 值与肌层浸润深度的相关性研究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电凝止血和缝合止血对腹腔镜卵巢成熟畸胎瘤剥除术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影响观察
经口内镜黏膜下隧道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切除术的护理体会
腹腔镜下贲门肌层切开术及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分析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
双极电凝联合五黄油纱条鼻腔填塞治疗鼻出血的效果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