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友
——坚持螺旋式创新发展构建智慧警务新生态

2020-03-25 08:50高岚
警察技术 2020年1期
关键词:警务公安南京

本刊记者 高岚

自2015年至2019年担任南京市副市长、公安局长,任职期间坚持聚焦深化公安改革,提出促进南京公安工作全面提升的“五大导向”工作思路,以智慧警务、数据赋能为支撑,全面实施警务实战化和现代化、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双轮驱动”战略,构建了“一网一中心三平台”南京智慧警务发展框架,创新提出了“内研外联”的公安科技信息化研发模式,打造出南京公安“民意110”、微警务、大数据实战应用中心、一体化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亮点品牌,成功举办了“智慧公共安全大会”“智力共享警务协作论坛”等智慧警务全国性盛会,积极开展“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应用的探索实践,有力推动了南京公安工作向智慧警务阶段迅速跨越,受到公安部和全国公安同行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通信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深化应用,以海量信息和数据挖掘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全国公安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式发展。各地公安围绕警务工作向扁平化、可视化、智能化、协同化、移动化等方向发展,不断推进智慧警务建设步伐,取得了丰硕的实战应用成果。

本期专题人物,我们邀请江苏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南京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孙建友,与读者分享南京公安在智慧警务建设发展中的先进经验,解读具有南京特色的变革机制及创新思路,以期对各地公安开展新型智慧警务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记者:2019年8月,南京被确定为全国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应用仅有的两个试点城市之一。在智慧警务建设方面,南京公安一直都走在全国的前列,现阶段都取得了哪些成效?

孙建友:近年来,南京市局认真贯彻公安部、省公安厅部署要求,深入实施民意、问题、实战、规范、效率“五大导向”和“一个支撑、双轮驱动、三大保障”总体战略(“一个支撑”是智慧警务战略,“双轮驱动”是警务实战化和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三大保障”是改革创新、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省公安综合绩效考核中,连续两年保持第一,全市作风建设评议连续四年第一。全市刑事案件发案数连续四年大幅下降,南京被评为十大国内最有安全感城市之一。尤其在科技强警建设方面,紧紧抓住大数据智能化建设试点的重大机遇,不断提高公安工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高效支撑治安防控、侦查办案、指挥调度、执法监督、服务民生等业务工作,以此推动警务机制的不断变革,促进了整体效能的持续提升。

首先,顶层设计更清晰。以“一网一中心三平台”总体架构为基础,以智慧型跨越发展为目标,提炼编制了《南京智慧警务总体设计》白皮书,提出“情指行督服”一体化愿景,形象描绘出“智慧警务树”的发展模型,构建了大数据智能化及智慧警务建设的“13588”的总体框架,为南京智慧警务建设明确了战略方向。

其次,体制机制有活力。创新“内研外联”的公安信息化发展理念,率先成立地市级的公安大数据中心,开办了公安研究院、保通电讯两大专业研发团队,培养了一支200多人的智慧警务专业研发队伍,初步形成了公安科技研发的“南京模式”。

第三,核心资源大融合。开展基于大数据中心节点的南京公安大数据平台建设,充分整合基础设施和数据、应用资源,构筑了近千台计算设备支撑的警务云平台,打造了PB级的海量存储资源池,汇聚了千类、1.5万亿条的数据资源,日均数据增量近10亿条,集“运力、存力、算力、智力”于一体的核心“智慧大脑”初步成形。

第四,数据赋能广覆盖。集结警种骨干力量和专业研发人才,围绕全省公安十个优先赋能点,重点建设了大数据实战应用中心、智慧警务实战平台等核心应用,打造了“慧治安”“微警务”“民意110”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信息化品牌,并先后推出了六大“金陵”系列应用,为警务工作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智能化手段支撑,大幅提升了实战效能。

第五,项目管理更精细。在市局“科信办”框架下,形成了“科信+大数据”的“1+1”预研评估流程,全局项目建设开展必须通过需求、技术、预算三个维度的联合审查,解决了应用条块割裂、重复建设等难点问题。2019年以来,全局22个警种、100余个智能化应用项目逐一过堂审核,归并建设需求30余类,节约经费上千万元。

第六,做强基层再发力。全面推进分局执法办案中心、行政审批中心、基层所队综合指挥室、案管室智能化建设,结合枫桥式派出所创建、智能应用示范所队建设等专项活动,以数据赋能、精准滴灌、智能推送等方式,实现态势分析、侦察破案、指挥调度、警情研判、执法监督、队伍管理等应用融合,创新打造出一批“智慧所队”典型。

记者:南京公安智慧警务建设经过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成效,具体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孙建友:自上世纪90年代,南京市局就深入参与到公安部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中,自主研发的“警务综合平台”成功推广到150多个地市及行业公安机关。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研发实战经验,磨炼和壮大了科技人才队伍,这是南京智慧警务战略迅速推进的关键。总体上看,南京智慧警务建设自2013年起步,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夯实基础阶段,时间从2013年到2015年左右。在此期间,警务综合应用的发展已较为成熟,通过充分固化前期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成果,打磨形成了“1+3+X”框架体系,并通过了警务实战的充分检验,初步构成了南京智慧警务发展的框架雏形。

第二阶段是资源整合阶段,时间从2015年至2018年。在公安大数据及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下,顶层设计持续迭代完善,发展目标、思路、方向和路径进一步清晰,基础专网、感知设备和数据中心建设不断完善,信息资源服务全面云化,社会治安构成要素与数据资源全方位整合。

第三阶段是深化智能阶段,时间从2018年至今。数据烟囱被不断打破,业务系统模块化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区块链、5G等新技术研究应用不断加快;以解决基层业务痛点问题为目标,不断扩大公安业务智能化覆盖范围,基层所队和单警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

记者:在智慧警务建设尤其是公安大数据建设中,涉及到工作机制与技术革新等许多层面,这也是全国公安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南京公安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孙建友:2015年以来,市局连续四年出台了服务基层、做强基础的“一号文件”,全局各部门聚焦“双轮驱动”战略,坚持改革创新、主动担当作为,推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南京公安事业推向前进,充分体现了坚持全面深化公安改革、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首先,坚持把标准规范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建立标准规范是终结无序建设,确保信息化成果可复用、可复制、可推广的重要前提。南京从自身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公安部、省厅有关要求,优化调整《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颁布了《机房建设与管理规定》、《数据共享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红头文件,全面规范机房、硬件和数据资源的使用管理,建立统一、高效、有序、安全的信息化资源共享机制。同时,针对当前信息化建设“一拥而上”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大数据智能应用建设指南》和《大数据智能应用技术规范》,为全局建设内容和技术应用铺设统一轨道。

其次,明确新形势下智慧警种的建设任务。优化完善智慧警务建设的重点任务和职责分工,对工作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建立由市局科信办主导,科信、大数据、技侦、网安协作,各业务警种、分局共同参与的大发展格局。具体来讲,明确由科信处负责中心机房和基础网络改造,大数据中心负责数据节点、大数据平台建设,以及安全访问接入平台测试,技侦、网安部门分别负责技网数据整合,其他业务警种负责本条线大数据智能应用建设。通过清晰的分工架构,高效协同推进有关工作。

第三,创新思路办法,多样化实现数据融合。积极参与标准研究,结合公安部关于网安数据元的梳理情况,制定了《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本地平台建设和技网数据融合工作。持续加强外部数据资源整合汇聚工作,开展数据汇聚攻坚,通过警政、警企间“两两合作”机制,充实数据资源体系。创新采用模型漂移方法,实现算法解耦与多网域数据融合,达到模型结果共享共用的目标。持续推动数据治理,不断提升数据资源层服务能力。当前,已建成人员主题库3亿条、车辆主题库786万条、案件主题库2807万条、关系专题库72亿条,构建四级数据标签体系,为各级应用提供了广泛支撑。

第四,立足当前和长远,平衡推进项目建设。借力“十三五”规划,将警务云计算平台建设列为“1号工程”,加强经费支撑保障,信息化投入在全国地市中居首。项目包含云基础平台、数据服务层、云软件服务层、云安全系统、智慧运维系统、云灾备系统、项目等保测评咨询设计及监理等七个部分,规模大、节点数多、建设内容丰富。按照充分利现的原则,大数据平台和虚拟化资源池已全部完成部署,软件部分全面启动,其他各个子项目均已开展建设,部分功能已经在实战中发挥作用。

第五,精心组织测试验证,科学建立安全体系。信息安全是智慧警务建设的重中之重,市局积极推进安全平台建设,科学开展测试验证工作,按照分层解耦的思路,搭建开放环境,邀请多家安全平台企业共同进驻,研究提出了南京特色的应用分离测试标准,形成了《安全平台测试项目清单》,确定了5个部分必测项目、50余项选测项目,进一步拓展安全覆盖面;选择多个警务核心应用功能,在安全测试链路上开展安全访问测试工作,验证安全访问控制平台稳定性,提升安全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打造“安全、可信、合规”的新一代公安信息网安全体系。

第六,进一步推动公安机关的创新协同发展。把握智力资源共享趋势,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指控与控制学会合作,共同打造了警务智力共享体系,成立了“CICC安全应急共享知识专委会”,发起了警务智力共享联盟,成立了智力共享运营中心,构建以模型协作为核心的智力共享平台。同时,在“苏皖城市圈”警务合作基础上,开展跨地市信息协作与应用,共享苏皖10市数据资源90余类,数据服务20余个,数据量达25亿余条,以大共享格局促进公安机关跨区域协同发展。

最后,对外辐射能力,勇挑创新社会治理重任。在服务公安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不断对外辐射能力,主动承担了社区治理一体化平台、政法业务协同平台等省市重大项目的研发工作,全面参与到政府社会治理,反哺公安事业发展。在公安部“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试点工作中,南京培育的“金陵网证”,已在省市政务服务中全面释放能力,并广泛应用到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对接南京市民卡中心、南京旅游景点等各类社会面应用,有效使用人数已突破百万。

记者:在以上变革尝试中,各个警种和一线单位在智慧应用方面都是如何开展工作的?您有哪些经验和建议分享?

孙建友:全局警种部门借力引势,在“一网一中心三平台”基础上,滋养智慧枝叶,孕育智慧果实,构建跨警种的实战联动体系,实现警种间智力协同。

如:刑侦部门构建了涵盖侦查打击、情报研判、合成作战、预警预测等功能的“智慧刑侦”系统,聚合破案经验,实现“智能破案”;治安部门充分融合互联网新业态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打造“慧治安”系统,实现社会面阵地数据的移动采集,治安管理数据融合共治,列管领域业务融会贯通;交管部门模拟现实交警工作质态,实现多元交通感知、交通仿真、信号智能控制、车辆缉查布控等应用共融;反恐部门打造了集“资源、分析、指挥、合成、实战”五位一体的反恐智慧系统,实现反恐工作的融合应用。市局推出的“政能与应用方面,有哪些愿景与规划?量”、“廉政脸谱”等应用,都是将数据赋能共治理念融入业务工作,充分利用共治数据服务于政工业务、队伍质态和纪检廉政。通过全警共用共享,智慧警务价值得以真正体现,从具体业务上来看,智慧应用主要涵盖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打造集约型“智慧指挥”。以综合指挥室为中枢,依托指挥调度平台和综合态势大数据展示,精准研判各类案事件关键要素,形成向移动终端的触发式推送。整合AR实景智能应用、全要素智慧巡逻车、4G单兵、数字集群电台等手段资源,实现基层指挥室与执法现场无缝对接。

第二,打造进攻型“智慧打防”。优化视频点位,探索人像监控比对的实战应用。前置整合公安部、省市区四级研判平台,缩短线索加工推送的链条。完善运行机制,形成指挥室发起、合成办分析、科技员支撑、所队站联动的四位一体运行模式,优化合成作战的效能。

第三,打造主动型“智慧管控”。综合运用动态感知智能化、社区可视化、智慧小区等技术手段,努力实现来能感知、动知行踪、去有留痕,通过图像标注、信息采集、动态感知、触网报警、数据建模等手段串联,强化对不稳定因素预测、预知、预警的智能化水平。

第四,打造人本型“智慧服务”。结合新形势、新任务,以“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为轴心,微警务应用为手段,广泛支撑行业内外各类便民服务,持续拓宽线上服务渠道,极限压缩线下办理流程,不断强化能力输出、对外赋能,打造公安为民服务的新品牌。

第五,打造精细型“智慧监督”。扩展警务综合平台,进一步完善智能案管、数据质量监测、基层所队执法监督、民意110等应用,将单一、分散、碎片化的执法监管资源整合集成,构建执法勤务环节的智能化监管闭环。

第六,打造系统型“智慧队管”。运用智慧政工、廉政脸谱等队伍管理平台,实现整体警务运行质态的全流程管控、多维度展示、全景式分析、过程式提醒,释放队伍活力、压降风险隐患,进一步激发管理效能。

记者:未来几年,南京公安在智慧警务尤其是大数据智能化建设

孙建友:南京市局将始终把智慧警务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朝着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目标不断前行,坚定打造数据警务、智慧公安的发展方向不动摇,继续深化“一网一中心三平台”建设,把科技强警、数据赋能作为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大引擎,着力强化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进一步紧跟科技发展浪潮,继续推进各警种业务深度融合,打造以情指行督服一体化为愿景的智慧警务体系,谱写建设发展新篇章。

首先,进一步坚持顶层设计。发挥好科信、大数据部门统筹作用,明确目标定位,瞄准痛点难点,优化升级“一网一中心三平台”,把“智慧警务服务实战”贯彻到底。

其次,进一步织密感知网络。既要发动全警力量,全面做好各类社会面信息采集,又要广泛布建和升级前端感知设备,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织密全维“感知末梢”。

再次,进一步加强数据赋能。围绕指挥调度、情报研判、侦查破案、执法规范化等业务需求和场景,充分挖掘数据应用价值,切实做到“让机器会思考,让数据会说话”。

最后,进一步培育专业人才。抓好人才引进和培训,利用各种渠道吸收更多的专业人才;强化科技练兵,增强全警的科技素养和信息化意识;用好奖励激励手段,鼓励开展应用创新,营造全警应用、赋能攻坚的浓厚氛围。

计划于2020年基本形成紧贴实战、智能创新、基层落地的智慧警务体系,2022年实现创新技术在警务工作中的实战运用,不断提高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水平,努力实现公安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公安战斗力跨越提升。

猜你喜欢
警务公安南京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南京不会忘记”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环球警务专访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南京·九间堂
浅谈港航公安网上警务公开的现状和问题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