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即作品

2020-03-25 02:53陈小雯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创业史柳青画面感

陈小雯

我是个 80年代末出生的文学菜鸟,知道作家柳青先生的时间并不长。

就在一两个月之前,蒋建伟老师说他刚写了一首新歌《啊,柳青先生》,说来惭愧,我看到这个名字时脑袋里第一个蹦出来的是《还珠格格》里小燕子的那个江湖朋友,开酒楼的那个柳青。这当然不可能,所以我马上百度了下“柳青作家”,柳青,生于 1916年,于 1978年逝世。那是一个我完全陌生的年代,我看着简介就和我读历史书一样。我当时对蒋老师的那首歌是这样说的:“我特别喜欢民谣啊,对于这类型的歌没什么接触。 ”我没觉得这歌打动到我了,我听歌有一个毛病,歌词是第一位的,曲调无所谓。换句话说,对这歌词我没法有共鸣。冷暖知民心”留“一笔一口气,“为了一群人,下一颗心,倾盆大雨哭不够啊,黄土埋先生”“您是灯塔,给我们光明,光明的人啊一生都在追梦……”我只觉得这语气大得很,无法撩动我的心。然后蒋老师说:“去网购一本《创业史》看下。 ”这是一个月前的事。前些天,蒋老师电话里问我:你知道柳青先生他“小雯啊,多伟大吗? ”电话这头的我没有回答,我知道蒋老师不是为了问我,而是要继续告诉我,让我这个 80末的人,能够和他感同身受,或者说能够把柳青先生这座精神灯塔也引领给我们这一代人。后来,他又发了篇文章给我看,是基石先生的《柳青,一座不朽的精神灯塔》。直到昨天,我再去看蒋老师的这首歌词,我的内心终于认同了:嗯,就是这样的,一点儿没错!《创业史》就是他“一笔一口气”写的,他的人生,就是他的杰作。

我是一名老师,教朗诵也教写作,侧重于儿童诗歌教育方面。10月底,在第二届全国儿童诗歌教学研讨会上,何夏寿老师说:“儿童诗歌教学要有音乐、有画面。 ”文学都是相通的,关于音乐和画面感这一点我在《创业史》“在苍苍茫茫的夜色中,里感受最深刻。高增幅独自在黑乎乎的麦地里灰色的小径上回家。他想到自己心上的人,长眠在丈二深的土地里,又想到好像一块什么东西似的,被丢在草棚屋炕上的可怜才才。他想到两户中农不愿入他的互助组的冷情,想到半月以后没有粮食吃的苦境。他鼻根一酸,眼珠被眼泪罩了起来。但是他咬住嘴唇,没有让眼泪掉下来。他眨了几下眼皮,泪水经鼻泪管到鼻腔、到咽喉,然后带着一股咸盐味,从食道流进装着几碗稀玉米糊糊的肚囊里去了。 ”看这一段时好似我的眼泪也跟着他流到肚子里了。且不管各自都是什么原因,我们都有过像高增幅这样眼珠被眼泪罩起来,眼泪从鼻泪管流到嘴巴里的时候。我之所以被这一段打动,是因为高增幅这样一个当爹又当妈,兼具柔情与粗糙的庄稼汉形象。这样一个深情的庄稼汉走在苍茫的夜色中的麦地里,边走边想,边想边哭,被粮食、被饥饿逼迫到这样辛酸的境地。而像高增幅这样的境况不是个例,这是当时整个中国的现状。我不止一次听我奶奶说起,她有四个孩子,挖树根啃野菜,所有能吃的都扒来吃了……

《创业史》中这种强烈的画面感文段比比皆是。我越读《创业史》,便越想讲故事。一个故事,越有画面感,它便越是生动。儿童诗歌教育也是。所以,我带孩子去树下捡一些有小洞的树叶,拿着這样的树叶念一念“小虫写信给蚂蚁,它在叶子上咬了三个洞,表示我想你”。在教学上喜欢场景化,即便孩子们长大后忘记了诗歌,他们或许也能恍惚中感受到那一天的阳光和微风,以及树叶清晰的脉络。写作或者教学的场景化有这样的好处,我们看见的画面,不仅仅只是眼睛看见了,我们还能听见、闻到、尝到。我不仅能尝到眼泪的咸盐味,还能听见高增福肚囊里发出饥饿的“咕噜”声。

我生活在和平年代,生活在物资富足的年代,但精神的富足却不是什么年代能给予的。不管是在物资匮乏还是富裕的时代里,我们的精神都是平等的,唯有追求精神上的不朽才是真正的富足。就如柳青先生说的:他们最终“我们都有一颗纯洁的革命良心,只能毁灭我的身体,却毁灭不了我的思想、我的精神、我的信念……我对我所从事的事业,从来没有怀疑过,动摇过。没有这个信念,我的精神支柱就垮了。有了这样一个信念,我就敢于牺牲自己的一切! ”要问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向柳青先生学习什么?我想说:“我要有一颗纯洁的对待生活的良心,岁月只能摧毁我的身体,却毁灭不了我积极热忱的心。生活的苦难并不能让高贵的灵魂低头。我们要用全部身心来对待我们这平凡的日子,勾勒一幅幅理直气壮的人生画面。 ”如果你的人生不能行万里路,那就多看几遍《创业史》吧!

猜你喜欢
创业史柳青画面感
点·线·面·体:初中数学复习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我们需要带有泥土的生活
巧设“主问题” 赋予古诗词教学画面感
家族的创业史与兴衰史:评《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
高中生物学课程中走得进出得来的“画面感”培养
柳青女儿为父亲写下38万字传记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画面感教学的几点思考
父亲的《创业史》
柳青:呈现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