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意流变及当代启迪

2020-03-25 08:10吴晓琴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2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女性形象

【摘要】穿越历史长河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男权至上,很多女性都沦为男人的附属品和争权夺利的工具,这种状态始于殷商直到清朝,就是现代社会一些地区也还有重男轻女现象发生。女性地位得不到平等尊重,在古代文学中却又不乏称赞歌颂的诗篇佳作,这些女性形象有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有的却还能够熠熠生辉、历久弥新,成为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争相传诵的对象,她们身上一定有值得当代人们学习的闪光点,表达了大众对理想化女性的审美追求,同时对于今天的女性也具有极强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古代文学;女性形象;当代启迪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一、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类别

自古桃花配美人,把花插于鬓间,人比花娇,用桃花喻美人,能够涵盖古代大部分性格的女性形象,不仅能够展现女性的柔美特征,而且能够借花喻人,昭示当时的社会风气,人与花的完美契合,形成了桃花女性的多样化形象。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背景变化,桃花女性的含义也由最初简单肤浅到后来的生命感悟,再到强烈的家国责任,女性形象在不断发生转变,她们跟随历史漂流沉浮过程中逐渐懂得追求自身价值,从她们身上间接反映出了整个社会思想文化与深刻哲理。本文以桃花为主线,分别介绍桃花背后的女性形象,她们或刚强或柔美,或强壮或多愁善感,展示了不同时代女性形象的缩影,让人们透过桃花看到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变化莫测与密切联系。

(一)“易植子繁”—壮实农妇类

在歷史长河中,桃花一词多用来比喻女性,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把桃花与女人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在教学课文中,初次接触到关于桃花意象是出自《诗经》中的《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虽写的是桃花,但实际却是借桃花描写女子出嫁时的美好情景。诗中的这位新嫁娘健康结实、勤劳美丽,浑身透着一股顽强的生命力,“桃之夭夭”以比兴手法借强壮桃树比喻健康少女,来隐喻这位女子将来能够承担起繁重家务,成为一位称职农妇。“其叶蓁蓁”表现出今后女子将会为夫家开枝散叶、延绵子嗣。这样的女子最适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农耕文明时期文化现象,桃花女子昭示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的生活充满期盼和祝福。

(二)桃花依旧人面无踪—感伤少女类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句诗大家可以信口拈来,其实它出自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中讲述了故地重游,乍然回忆起当初面若桃花、貌美情深的少女,当桃花再次盛开,当年的佳人却早已不知所踪,只能面对桃花独自感伤。桃花在古代文学题材中逐渐成为描写女性的代名词,宋代陆游也曾描写“千树桃花人面红”的美好意象,词人柳永的“人面桃花,未知何处”等,后期还有很多名家利用桃花意象描写女性形象。由此,桃花少女在文人墨客的演绎中变得热切活络,从无情到有情,从无语凝噎到互诉衷肠,女性形象展露无遗,且逐渐开放张扬,性格品行不断丰富完整,长时期刻画了与桃花相映衬的感伤少女形象。

(三)桃艳易凋桃华命短—薄命红颜类

古人常说:“红颜薄命”,唐代刘希夷在《代悲白头吟》中写到:“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诗人描述了女性的无奈和悲怆,也感叹了红颜易老和对生命的惋惜;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一段《葬花吟》成为哀婉感伤的经典作,作者借花喻人,把林黛玉成功塑造成了红颜薄命的桃花女性代表,这位女子葬花的同时也是在埋葬自己青春与命运,给后来的命如柳絮埋下伏笔。如果说这一类是自怜自息的女性形象,那么杜牧笔下的“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中的息夫人又是另一种女性。传说中的息夫人貌美如花,因为国破家亡,被迫身处深宫,无言之余暗含的是无奈与心灰意冷,桃花的绽放与这位女性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四)桃容增其艳—刚强义女类

清朝孔尚任的《桃花扇》中主人公秦淮名妓李香君,虽是一介女流,但为人侠义、正直果敢、胆识过人,侯方域赞赏青溪即使种满所有的辛夷树,都不及这位女性的一抹笑颜。香君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抱负、爱情原则,誓死抵抗恶势力,把宫扇用自己的鲜血染成了刺目桃花,更让人心生敬佩的是面对国破家亡,她没有流连于男女之乐,而是勇于面对,用自己的刚强抗争到底。在杜牧笔下,女性已经不局限于个人的伤春悲秋,而是开始思考家国命运,创造了一种新题材,赋予了桃花女性新的含义,看到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这些女性在新的历史时期走出家庭小圈,开始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这些变化受到广大作家关注,他们开始对女性倾注更多的理解与尊敬。

二、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意流变

谈到古代文学中的女性,比如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六月飞雪的冤窦娥等,古代人民群众在她们身上赋予了对女性完美性格的要求与期望,在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过程中,希望这些女性能够表现出超乎平常的坚强和勇敢。比如说花木兰替父从军,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抛弃古代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窦娥在封建黑暗的压迫下,还能勇敢指责和控诉现实的不公,与黑暗斗争到底,她们的做法体现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充斥着浓烈的男权至上观念,即便如此依然不乏描写女性意识的变化历程,逐渐形成鲜明的发展轨迹。

(一)秦汉时期

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其实还要早于秦汉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涂山氏的《候人兮猗》,这是一首描写少妇对长期无法回家丈夫的思念,也是我国最早运用诗歌形式表现女性的文学作品,后来才出现《诗经》等大批量文学创作。秦汉时期深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影响,没有平台可以发展自身的思想文化,女性意识长期陷入沉寂阶段。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弱化之后,女性思想开始发展的萌芽阶段,各种学说不断冲击当时的传统思想价值观,人们开始摆脱封建男权至上的思想限制,女性作品现世。

(二)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最为繁荣昌盛时期,也造就了文化发展的空前繁荣。对于礼数的限制也大为宽松,唐朝女性生活状态明显好转,闲暇之余可以出门郊游,相约亲朋好友举行聚会、看戏等活动,行动上更加自由。这一现象在杜甫的《丽人行》中有两句诗句可以体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直接描绘了长安初春的天气,河边玩耍嬉戏的热闹场景。此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唐朝的进步还在于出现了女诗人的身影,比如有鱼玄机、薛涛等,她们给唐朝带来了大量女性作品,诗词中满含对女性的同情。宋代时期,女性文学发展也有了较大突破,女性诗词作家多达200多位,成为女性形象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三)元明清时期

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朝代,文化呈现多民族融合趋势,元杂剧最能代表元代文学的发展水平,女性形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比如王实甫的元剧戏本《西厢记》,其中对于崔鶯莺这一女性的人物塑造形象丰满,性格突出,敢于突破礼教的束缚,具备女性柔美与坚强兼具的性格特征,这种人物形象的出现表现出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充分表达和女性意识逐渐被唤醒。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女性文学步入成熟期,伴随资产主义的出现,市民传统观念得到解放,女性开始重视自由和尊重,清代文人结社中经常会出现女诗人,比如秋瑾。从她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意识和女性权利正逐步被人们发现并重视,成为我国古代女性文学作品发展的巅峰。

(四)近现代时期

由于“五四运动”的兴起,反对旧思想,提倡新道德,出现了大量追求妇女解放的文学作品。鲁迅先生的小说创造中,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妇女形象,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妇女的深切同情,《祝福》中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等,这些题材都是妇女反抗的典型,昭示出女性旧社会没有平等地位、独立人格,即使觉醒也无法改变自身命运的悲惨局面。新时期女性跨出的第一步就是要走出家庭,扩大自己的生活圈,第二部就是要走向革命。五四运动以来,女性形象不应局限于个人狭小的圈子,而是应该投身于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新女性;第三步就是要走进自己,当代新女性解放大大超越了数十年前,在家庭地位和事业上都获得重生,女性要想在当今世界确立自我人格与价值,需要不断总结前人之路来实现。

三、当代启迪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总结起来大致包含了美丽大方、勤劳勇敢、刚强不屈、忠贞不渝、自尊自爱等如此之多的性格特征,表现出人们对女性身上品质的完美要求。正是基于这些思想,才塑造了一个个能干又不蛮横、柔美又有坚强、爱得浓烈而又能够潇洒转身的女性形象,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人物中熠熠生辉的一个特殊群体,古代人民的审美尚且如此,我们当代又应该怎么做,现代经常会听到一些女强人和小女人等名词,大约前者是人们畏惧于女性独立与坚强,后者人们又不满于女性过于依附男人,但是,古代文学中这些女性形象对于现代女性来说无疑还是具有思考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邱昕悦.“正位乎内”与古代文学女性形象的塑造—浅析《搜神记》中的《东海孝妇》篇[J].汉字文化,2018(10):56-57.

[2]彭丹入.浅谈古代文学女性形象的当代启迪—以苏小小、关盼盼、柳如是为例[J].才智,2016:188-189.

[3]何湘,黄艳林.古代文学“桃花+女人”题材作品女性形象浅析[J].长江大学报,2019(1):30-31.

作者简介:吴晓琴(1985-),女,汉族,山西运城人,硕士,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助教,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女性形象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提升古代文学课堂教学质量方法研究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