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张的真实性和关联性

2020-03-26 09:28江素文
文教资料 2020年3期
关键词:夸张关联性真实性

江素文

摘    要: 通过分析“点”与“度”的真实性及辨析艺术真实性与真实性准则这两个概念的关系论证夸张辞格的真实性问题。夸张的“度”以一种“超出物理和逻辑极限”的方式提供明示推理信号,使听话人在付出较少努力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

关键词: 夸张    真实性    艺术真实性    关联性    一般会话含义

一、引言

夸张(Hyperbole)作为一种修辞格,无论是在口语交际还是文学作品中都运用得普遍。国内外对这一修辞手法的研究较多。目前对夸张语用方面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夸张是否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和夸张如何实现关联性这两个问题上。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界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夸张是一种言过其实的修辞,因此违反了质准则(Grice,1975;何兆熊,2005:164),第二种观点认为“夸张的使用并没有违反真实性准则,尤其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在逻辑和语境含义上有共同之处的情况下”(以Sperber & Wilson为代表),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本文将试着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无论是遵守还是违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都会产生,“关键是人们在理解夸张的过程中并不像Grice说的那样首先分析话语的字面意思,然后寻找会话含义,而是毫不费力地就理解夸张的真正含义”(祖大庆,2006:63)。宋长来(2006:56)提出“认知效果=认知效果/模糊性”的公式解释夸张增强关联性的途径,他认为“由于使用了夸张、生动形象的语言使语言交际中的模糊性下降,增强了认知效果,认知努力同时下降,最终增加了交际的关联性”。赵宏(2014:140)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夸张都能增强被夸张事物的形象性,而且夸张使原型和夸张事物产生了较远的距离,模糊性不可能下降。关于夸张话语如何获得最佳关联,国内学界暂没有其他详细的描述。

McCarthy & Carter指出任何夸张的完整描述都必须有互动维度,而这个互动指的就是联合发言者和听众之间的互动(2004:153)。因此,本文将在语用学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的基础上,从交际双方的互动维度出发,对夸张的真实性和关联性问题进行进一步论证,并给出相对合理的答案。

二、夸张成立的条件

夸张的真实性首先建立在夸张点真实性的基础上,具体指事物具有某种性质特征,可以对这方面进行夸大、缩小或超前描述。其次,夸张的度要超出“事物或行为等在范围、数量、程度等方面的逻辑极限”,不至于产生歧义,使人误认为是叙实。

(1)飞流直下三千里,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2)一个谷穗不算长,黄河上面架桥走。十辆汽车并排走,火车驶过不晃荡(“大跃进”时期的民歌)

(3)小明跑得像自行车一样快。

在例句(1)中,“庐山瀑布”是夸张原型,“瀑流很长”是庐山瀑布的特点,即真实存在的夸张点,“三千里”是夸张后的瀑流长度。诗人李白用夸张写出了庐山瀑布壮观的景象。在例句(2)中,谷穗是夸张原型,桥是夸张物,但是夸张点“谷穗坚硬的特征”是不存在的,所以例句(2)是吹牛,不是夸张。

夸张成立的另一个条件是“度”,夸张应该超过事物的物理、逻辑上的限度,避免让人误以为真。“你夸张的程度不够,与事实太接近,这就容易诱导人们用实在性、科学性的尺度去衡量”①。比如例句(3)“他跑得像自行车一样快”则不一定使用了夸张辞格。由于有的人在短距离内可以跑得和自行车一样快,因此听话人会认为说话人在叙实。但是“像箭一样快”超出了人跑步速度的极限,听话人能分辨出说话人借助夸张形容小明跑得很快,而不会认为说话人表达的是“小明跑得和箭一样快”的意思,因此“他跑得像箭一样快”才是成功的夸张。

三、夸张与合作原则

当前部分學者以夸张“以事实为基础”“本质是真的”和“受话者可以从中推理出会话含义,确保交际顺利进行下去”等论据推断出夸张具有真实性的结论。通过分析发现夸张“以事实为基础”“本质是真的”指的是夸张“点”具有真实性,“感情是真的”是因为夸张本身就是一种主观表达的标记形式,具有一定的艺术真实性。这里涉及真实性准则与夸张“点”的真实性和艺术真实性这三个概念。只有先搞清楚夸张点的真实性和艺术真实性问题,才能说清楚夸张是否遵守真实性准则的问题。

(一)夸张与真实性准则

上文已经论证了夸张点的真实性是夸张辞格成立的基础,这是夸张不能违背的“实”。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夸张“度”的问题。毕竟,我们不能因为面包是面粉做的,就指着面包是面粉。同理,不能因为夸张是建立在“实”的基础上,就把夸张后的形象等同于夸张点,而忽略“度”的功劳。因为没有“度”的存在,夸张就不是夸张,而是叙实。当说话人在表达时“故意超出事物或行为等在范围、数量、程度等方面的逻辑极限”这个“度”时,就违反了质的准则中的“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这一条。

在分析夸张辞格是否遵守质的准则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首先,由于夸张辞格的基础是真实的,表明“说话人没有说缺乏根据的话”,从这一点来看,夸张遵守了真实性准则。但是,夸张最明显的特点是“言过其实”。这个“过”必须超出事物或行为的逻辑极限,使夸张与叙述、夸大区分开来②,比如“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③用“千家醉”“十里香”这样明显超出客观现实“可能”④的表达突出了酒“味浓、香醇”的特点。夸张的“度”违反了真实性准则中“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夸张到底是遵守还是违反质的准则,我们认为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夸张点遵守了真实性准则,夸张度却明显违反真实性准则。下文我们将分析夸张的艺术真实性与真实性准则之间的关系,探讨是否可以用“感情是真的”推断夸张遵守质的准则的说法。

(二)夸张的艺术真实性与真实性准则

“感情是真的”是从艺术真实性这个角度说,但是艺术真实性不等同于真实性准则。首先,它们性质不同。艺术真实性是反映论的范畴,表示藝术与现实之间的正确反映关系。真实性准则是语用学的概念,它是交际双方在交流时都应遵守的一个准则。其次,二者确认的途径不同。真实性准则是针对说话人而言的。真实性准则要求说话人不要说自己认为不真实的话和缺乏证据的话。“在这里不否认会存在说话人自认是真实,但实际上却是不真实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说话人在无意识地说谎,但仍然应该说他是在遵循这条准则的”(何兆熊,2005:155)。也就是说,只要是说话人认为自己说的话是真话,那么,可认为他遵守了质的准则。正是从说话人角度判定的。王元骧指出:“对艺术真实性所作的探讨……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孤立地就作品本身衡量作品的真实性,还要看它能否在读者意识中唤起真实的感觉,,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⑤同理,夸张艺术真实性的衡量除了要求夸张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外,还必须在听读者的意识中唤起真切的感觉之后才可以得到。而“感情是真的”则主要从夸张艺术真实性的衡量标准出发,即听读者的感受是真切的。只要是成功的夸张,便有激发听读者情感的能力,但这种情感是否真实,须由听读者根据自己的体验决定。

对艺术真实性和真实性准则的辨析,可以看出我们不可以用“感情是真的”这样的论点推断夸张遵守真实性准则的,因为这主要由听话人决定,这就与“质的准则”中“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及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的评判标准完全不同。因此,“感情是真的”这样类似的论据是在论证夸张的艺术真实性问题,而非真实性准则问题。

(三)夸张属于对合作原则的“明着违反”

“受话者可以从中推理出会话含义,确保交际顺利进行下去”的说法也站不住脚,因为夸张属于在Grice总结的违反合作原则的第四类情况(下文将详细论述夸张的关联性问题),由于夸张超过了事物、逻辑的限度,很明确地告诉听话人这里不是叙实。这就是对“真实性准则”的“明着违反”或“公然不执行”。邵敬敏在《现代汉语通论精编》(2002:364)中说:“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就是语用含义的推理信号。”夸张表达的主要是语用含义。如果说的都是实话,说话人自己也认为是真实的话,那还叫夸张吗?格莱斯早已指出夸张法(hyperbole)是说话人有意违反会话的质量准则产生的结果。

四、夸张和关联理论

(一)夸张与明示推理交际

Sperber & Wilson认为语言的交际过程主要是推理。他们结合语码模式和推理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的概念。说话人通过某种使听话人“显映的(manifest)”方式进行编码、表达意图,听话人凭说话人提供的显映的方式进行解码,并将解码所得与听话人本身的认知语境(旧信息)结合在一起,对话语信息(新信息)进行有方向性的推理,最终达到对话语信息的正确理解。受话人听到夸张句,自然会结合语境理解,但是有了语境而没有“明示性”,听话人就会失去推理的方向。夸张的“度”就是这种“明示性”。说话人通过用“故意超出事物或行为等在范围、数量、程度等方面的逻辑极限”的方式让对方明显地知道这里是“夸张”,不是叙实。听读者必须越过话语的表面意思推导其中的语用含义。所以,在口语交际中,尽量用高度、极度的夸张,避免用轻度夸张(即平实夸张)。

(4)A:电视上那个运动员跑得怎么样?

B1:跑得像自行车一样快。

B2:他跑得像箭一样快。

B1的回答极有可能让A信以为真。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运动员在短时间内是可以跑得像自行车一样快的。所以,A不会觉得B1是用了夸张的表达,而是叙实,也就不会展开推理。B2的回答就明显给了A推理的理由和方向。因为“人不可能跑得像箭那么快”是常识。A从B2那里得到“那个运动员跑得很快”的正确结论,同时能体会到B2对那个运动员赞赏的正面态度。

(二)夸张与关联性

宋长来(2006)在解释夸张可以增强交际的关联性时简单地说“由于使用了夸张、生动形象的语言使语言交际中的模糊性下降,增强了认知效果,认知努力同时下降,最终增强了交际的关联性”。赵宏(2014)对此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在夸张中往往‘言过其实,队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必然使夸张后的事物(即夸张形象)与原事物产生较远的距离,距离远了,模糊性还会下降吗”?在这里,赵宏把夸张事物和原型之间的夸张程度认为是“远近”的问题。其实,夸张不是拉远了夸张形象与原型的距离,而是增强了它们的对比度。夸张以原型为背景,通过放大或缩小原型的某一特征,强调突出夸张事物。“清晰性”是和“模糊性”相对的。就像我们的眼睛盯着某一个点看时,这个点周围的事物就会变得模糊一样,当说话者通过夸张修辞突出、强调原型的某一属性特征时,自动把原型其余部分推向背景,使受话人关注夸张点而不是其他部分。

突出强调夸张点是说话者表达交际意图的手段,夸张形象是表达交际意图的外在形式,夸张越形象,原型事物就越模糊;原型事物越模糊,夸张形象就越清晰;夸张形象就越清晰,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就越容易被识别。因此,听话人在理解夸张句时,可以很轻易忽略“模糊”的背景部分,专注于听话者强调突出的部分,这个部分正体现着说话人的交际目的。也就是听话人可以付出最少的心力感受说话者的情感态度,从而取得最好的认知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夸张既减少了说话人的心力,又确保了听话人用最少的心力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这种考虑到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利益的关联,就是最佳关联。

(三)夸张的关联程度

格莱斯在首创会话含义的概念时,提出了会话含义的分类标准:是否依赖语境。将不需要参照语境或背景推导出来的会话含义称为一般会话含义(generalized implicature),将需要依照语境理解的会话含义称为特殊会话含义(particularized implicature)。关联受交际主体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可分为最大关联、强关联、弱关联、完全不关联,其中强关联、弱关联属于不完全关联。何兆熊在《新编语用学概要》中指出,强关联(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话语主题具有相关性)受语境干扰不大,基于一般常识就可推理,话语产生的是一般会话含义。弱关联(说话人提供的信息没有直接满足听话人的要求)受语境影响很大,需要借助特定的认知语境才能推导出来,产生的是特殊会话含义。话语完全不关联时产生的也是特殊会话含义。夸张属于哪种关联呢?

(5)孩子:妈妈,这道题怎么做?

妈妈:这道题目我已经讲了几千遍几万遍了!

这是当下家长辅导孩子作业时经常出现的对話。妈妈为什么这样回答,而不是其他回答呢?

(6)孩子:妈妈,这道题怎么做?

妈妈1:这道题我不想讲了。

妈妈2:这道题目我已经讲了几千遍几万遍了!

妈妈3:你怎么这么笨。

妈妈4:你的笔掉了。

妈妈1的回答与孩子的问题完全关联,加工心力最小,认知效果最大,关联性最强,属于最大关联。但是无法传递出妈妈不耐烦的强烈感受,孩子也无法准确知道妈妈不想讲的原因。妈妈2采用的是夸张的表达,主题上与孩子的问话相关。“讲了几千遍几万遍”超出了讲题目的数量极限,孩子很容易分辨出来这不是事实,不需要依靠特殊的语境就能很快知道妈妈因为生气到了极点而不会再讲了⑥。由此可见,夸张是属于强关联。妈妈3的回答和孩子问题是弱关联,妈妈没有直接回答“讲”还是“不讲”,而说了一句批评孩子的话。这句话可做出“讲”与“不讲”这两种相反的解释,到底是哪一种解释,必须借助特定的语境才能推导出来,因此产生的是特殊会话含义。妈妈4是答非所问,属于完全不关联。话语完全不关联时产生的也是特殊会话含义。

(四)小结

人们构建“夸张”这种修辞并希望通过“故意超出事物或行为等在范围、数量、程度等方面的逻辑极限”的方式让听话人明显地知道这里是“夸张”,而非叙实。说话人对真实性准则的“明着违反”就是希望听话人越过话语的表面含义推理其语用含义。夸张的“度”就是这种推理的“明示信号”。同时,夸张的“度”模糊化了夸张原型,更清晰化了夸张物的形象,夸张物的形象包含了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夸张物的形象越清晰,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就越明显。因此,听话人凭借常识就能推理出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及情感态度。由此证明夸张句在关联程度上属于强关联,产生的话语是一般会话含义。由此可见,夸张既减少了说话人的心力,又帮助听话人用最少的心力取得最大的认知效果。这种考虑到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利益的关联,就是最佳关联。

五、结语

分析发现,在讨论夸张是否遵守质的准则的问题上,应该一分为二,即从夸张点的角度来说,夸张遵守了质的准则。从夸张度角度来说,夸张明显违反了真实性准则,“感情是真的”只是表明夸张具有艺术真实性,并不能用来论证夸张遵守了真实性准则。本文解释清楚了“为什么听话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推理出夸张的语用含义”这个问题。因为夸张的“度”超越了现实中物理、逻辑的距离,提供了推理的“明示性”,减少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心力加工,使说话人可以言简意赅地“传情达意”,使听话人在付出较少努力的基础上获得最佳认知效果。

注释:

①康家龙.趣味修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24.

②赵宏在《广告夸张与虚假的语用辨析》一书第169页明确中指出“区分夸张与夸大的标准是超出事物特性的物理、逻辑限度的度”。

③曾庆璇.著名广告修辞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14.

④钱钟书在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的《管锥篇》第74页提到夸饰以不可能为可能,譬喻以不同类为类,理无二致”。

⑤王元骧.艺术真实的系统考察[J].嘉兴学院学报,2001(1).

⑥笔者认为,如果孩子听到妈妈说“这道题目我讲了很多遍了”,是无法推断妈妈是否还会再讲。妈妈可能因为还有耐心会选择讲,而这些孩子是无法从常识中推断出来的。因此这样的常规句子产生的是特殊会话含义。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刘焕辉.修辞学纲要[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0.

[3]赵宏.夸张的真假与认知思维模式[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

[4]宋长来.论夸张的关联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5]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6]寿永明.夸张的语义基础[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4).

[7]祖大庆.英汉双语中夸张的语用功能对比[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63.

[8]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精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9]余菁,刘百仪.英语夸张修辞的逻辑结构及效果范围[J].怀化学院学报,2007(1).

[10]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1]Sperber, Dan &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lackwell,1986/1995.

[12]McCarthy, Michael & Ronald  Carter. Theres Millions of Them: Hyperbole in Everyday Conversation[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4(36).

[13]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猜你喜欢
夸张关联性真实性
广告的真实性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关于矩阵的关联性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