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壮怀歌壮士

2020-03-28 10:54杨利民
美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钻井队铁人石油

石油诗人和石油文艺创立者

杨利民

笔名谷地遥 出版《内心》《真实的声音》《谷 地短诗选》《坚硬的记忆》《石油的名义》《谷地诗选》 等, 《石油的名义》 评为 2012 河北年度十部好 河北作家协会 2012年度优秀作品获第二届河北诗人奖 第十二届 野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冶第四 届中华铁人文学奖遥 书法作品入选河北省尧 中国石 油书法篆刻作品等大展袁 入选中国作协首届书法美 术作品展石油诗人的桂冠,只有他一个人拥有,这是历史筛选过的,是给了定论的。这个人就是李季,社会公认,当之无愧。他不仅仅有这一个桂冠,在石油诗人之前,他早就有了著名诗人的称号。

李季(1922—1980),现代著名诗人。1938年,16岁的李季,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赴太行山参加八路军。1942年回陕北三边,做过小学教师、县政府秘书、地方报纸编辑。他熟悉陕北的风土人情,了解陕北人民革命斗争历史,掌握民间艺术表达方式,精通民众的语言风格。正是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指导下,他工作之余搞创作。写过评书、章回小说。1946年,他创作发表了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通过对一对劳动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爱情故事的抒写,描绘和歌颂了陕北人民的革命斗争。这首长诗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有创新和突破,为此,奠定了诗人在我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这个时期,他还构思了又一首长篇叙事诗《杨高传》,后来在他任中国作协兰州分会主席时完成发表。

他是怎样成为石油诗人的呢?这还得从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开拓者、石油文化艺术事业的创立者焦力人老部长说起。1938年,焦力人奔赴延安,上了鲁迅师范。他心中有一颗文学艺术的种子,经常去延安文化沟,听作家艺术家讲座,结识了张光年、刘白羽、李若冰等革命文艺家。解放大西北时,彭德怀老总派焦力人作为军事副总代表和康世恩一起接管玉门油田。焦部长在任玉门油矿党委副书记和工会主席期间,积极促成安排作家到玉门挂职,李季、李若冰等一些作家来到玉门,李季担任宣传部部长。后来,一批又一批的作家也来到玉门,其中有杨朔、冯至、朱光潜、张恨水、魏钢焰、徐迟、郑振铎、田间、闻捷等。焦部长高度重视石油文化建设,从他在玉门油田为石油文艺事业打基础开始,到1960年他带领全国劳模王进喜等一大批玉门石油职工参加的松辽石油会战,也就是大庆石油会战,再到胜利油田、江汉油田、华北油田担任指挥,他在抓石油勘探开发的同时,狠抓职工基层文化文艺工作,为石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他离休后,始终关心支持石油的文化文艺事业发展,建立了中华铁人文学基金和中华铁人文学奖,为中国石油文艺文学的发展壮大贡献了毕生精力。他坚信毛泽东主席说的那句话:“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杨利民书法作品

诗人李季到了玉门,成为一名石油人,还担任宣传部长实职。他和工人们同劳动、共甘苦,真正融入到了火热的石油工业生产和生活之中。在工作中,他坚持诗歌创作,写出了大量的反映石油工人情怀的优秀作品。大家熟悉的有《玉门诗抄》《玉门诗抄二集》《生活之歌》《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等,受到石油工人的爱戴,受到社会的好评,名副其实被誉为“石油诗人”!

李季的夫人李小为,1986年编辑出版了《李季作品评论集》,收集了自1947年到1982年李季的诗作,包括郭沫若、茅盾、陆定一、周而复、臧克家、贺敬之、冯牧、谢冕在内的诸多文学艺术大家对李季作品的评论文章,林默涵为此书做了序。《李季作品评论集》分为6辑,第一辑是对《王贵与李香香》的评论,第二辑是对《杨高传》的评论,第三辑是对《菊花石》等诗的评论,第四辑是对李季石油诗的评论,第五辑是对李季小说的评论,第六辑是对李季及其作品艺术风格的评论。1988年,我有幸收到李小为老师题名赠书:杨利民同志惠存,盖“李季家属赠一九八八年”印章。

石油诗人李季及其家人,与他们知遇之恩的焦老部长,长期在一起工作生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情同手足。2007年6月15日,焦老部长逝世,年逾80的李季夫人李小为执意要到八宝山参加告别,她在焦老部长告别仪式现场失声痛哭,她说,“我们很多人都特别感激焦老部长,我一定要来送送他!”

铁人也是诗人

别拿铁人当粗人。

你说你知道,王进喜6岁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去要饭,10岁给地主放牛,从小没上过学,大字不识几个;你说你知道,1960年2月,王进喜要求第一批来到大庆参加会战,钻机到达后,吊车、拖拉机、汽车一时调不过来,为了争取时间,他不等不靠,硬是用人拉肩扛把60多吨重的钻机设备安装到位;你说你知道,在一次井队搬家时,一根钻杆滚落,王进喜的脚被砸伤,造成骨折,工人们把他送到医院,他两次从医院逃回来,第三次从齐齐哈尔医院回来,下了火车,天下大雨, 他拄着拐杖,拖着伤脚,冒雨走了15里路回到隊上,指导员见状,猛地抱住他,“哇”地哭出声来;你说你知道,王进喜从医院跑回来是惦记队上正打一口高压井,不出所料,钻进中发生井喷,压井用的水泥和土倒进池子化解不开,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贻误战机,有造成恶性事故的危险,情急之下,他不顾骨折的伤痛,扔掉拐杖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在他的带领下,有6名钻井工人也跳进泥浆池中,经过一番顽强拼搏,拌匀了泥浆顺利开泵,压住了井喷,保住了油井,维护了国家的财产安全,保护了队友们的生命。

王进喜获得了“铁人”的称号,给你铭刻了豪放、粗犷的深刻印记。

但这只是铁人的一个方面,他更有柔情的一面,他也是一位诗人。

诗人应该是感情充沛的人。1959年,王进喜被选为参加共和国10年大庆和全国工交“群英会”的代表到了北京。他看到公共汽车上背着一个大包,就问那是啥家伙。当知道是因为国家缺少石油,背的是煤气包时,他震惊了。他说,我们国家缺少石油,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耻辱啊!他蹲在马路边,“呜呜”地哭起来。

诗人应该是极具号召力的人。1958年,石油部组织玉门油田和新疆油田,开展以“高速优质钻井”为中心的阵地劳动竞赛。玉门油田集中先进井队在白杨河地区开展比赛,开始并没有王进喜的井队。到了7月份,新疆的张云清井队创造了月钻1277米的纪录,超过了玉门。王进喜急忙找到领导,要求参加。王进喜带领自己的井队上了白杨河,他喊出“月上千,年上万,祁连山上立标杆”的豪言壮语,大胆提高柴油机转速、调整钻压、巧用钻头,9月份实现月钻5009米的新纪录。

诗人要有大胆的想象,富于幻想,而不失于空谈。王进喜1960年3月到大庆,面对冰雪覆盖的荒原,他下了火车一不问吃,二不问住,找到调度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新疆张云清的钻井队到了没有,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他恨不得一拳砸出一口井来。他跑到刚刚争取到的萨55井位,激动地喊:甩开膀子干吧,我们要把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

诗人有极强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现能力。在那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的日子里,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铁人写下了:“北风当电扇,大雪当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干,干,干!”在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中,铁人勇争第一,力扛红旗,他写下《世界冠军要咱当》的诗作,“大地回春练兵忙,磨好刀枪整好装;只待战令一声下,跃马扬鞭上战场。庄稼喜雨花朝阳,会战全靠共产党,中华民族站起来,世界冠军要咱当。”

铁人更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1964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访,他问毛泽东主席:“对当前反华大合唱,你有什么要告诉世界的?”毛主席说,“我国东北新开发个大油田,有一个钻井工人说,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我们一发言,世界就有人受不了。”毛主席引用铁人的两句诗,给了一个响亮的回答。

铁人的诗句,可与历史上的“前不见古人”“大风起兮云飞扬”齐论!

我有壮怀歌壮士

“我有壮怀歌壮士”,是光未然为华北油田3222钻井队所创作的《英雄钻井队》中的一句诗。提起光未然,人们自然想到《黄河大合唱》。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二十世纪30年代起从事进步的文学戏剧活动,在报刊上发表文艺论文,组织拓荒剧团,创作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独幕剧。其中《五月的鲜花》歌颂抗日志士,表现民族觉醒,“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1939年到延安,完成了组诗《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组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悲壮场面。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成为经典之作。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伟大的黄河的历史了”。

就是这位享誉文坛的诗人作家,在文革期间“多年搁笔笔生尘”,从牛棚里解放出来后不久,1977年7月又满怀激情创作了长诗《英雄钻井队(叙事诗)——献给3222英雄钻井队》,1985年6月校改后,编入他的诗集《惜春时》(作家出版社)。

3222钻井队1965年建队,是四川石油管理局十个标杆队之一。1971年转战长庆油田,1976年参加华北油田会战。1976年6月25日,3222钻井队在打赵兰庄构造的赵1井时,发生井喷,井下喷出强烈的剧毒硫化氢。一时间,毒气弥漫井场。危机关头,为了保护周边百姓的生命,为了国家的财产不受损失,为了保住这口富有油气和硫化氢的井,3222队全体职工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在这次制服井喷的战斗中,队长李仁杰、司钻梁通荣、地质工陈禄明壮烈牺牲,副队长陈万玉等5名同志光荣负伤。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誓为祖国献石油,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壮歌。1976年12月18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石油化学工业部授予3222钻井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钻井队”称号。李仁杰、梁通荣、陈禄明三名同志被追认为烈士。

3222英雄钻井队的动人事迹,感动着光未然。他深入到井队深入到队友,进行了细致采访。“噙着眼泪讲,/噙着眼泪听,/噙着眼泪记,/噙着眼泪吟。”他怕自己表达不好英雄事迹,在诗中写到,“徒有虚名的老诗人,/多年搁笔笔生尘。/我有壮怀歌壮士,每恨笔力不从心。”“华北油田春色好,/万花丛中耳目新。/战区日日传捷报,/心头常觉醉醺醺。/来到井场每事问,/铁人队里访铁人。/革命浩气撼天地,到我笔下能传几分?吃不香,睡不稳,/愧对李仁杰的战友们!”他拜谒了发现井任四井,参观了北大站;爬过钻井平台,尝试了扶刹把;了解了石油的发展史,了解了英雄的成长史,占有大量的鲜活的一手材料。他饱含深情地讴歌英雄的钻井工人,盛赞3222钻井队的英雄事迹。“钻台吞吐风雷电,/钻塔高耸日月星。/油田万马奔腾急,/多少最新最美的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钻井隊啊,/当代最新最美的人!”

全诗529行,分《序歌》《顶风船》《李铁牛》《虎口夺宝》《血战红一井》《插话》《夜战红二井》《哀兵必胜》《喜歌》等9章,叙事生动,情深意切,感人至深。这首长诗后来收进他的最后一本诗集《惜春时》里。《惜春时》是一本小册子,小32开本,共87页,大多数是短诗、格律诗,而《英雄钻井队》就占了23页。这从编书的角度看好似有些不协调,但这更表明光未然对这首长诗的重视,对英雄钻井队的崇敬之情。

第一本诗集《雁翎歌》

之所以说《雁翎歌》为第一本诗集,有两个意思:一者它是作者创作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二者它是描写歌颂华北油田的第一本诗集。

《雁翎歌》的作者李小雨,当代女诗人。1951年10月26日生,河北省丰润县人。从小随父母在部队生活。在家庭的影响下,四岁便接触诗歌。在北京读中小学,1969年到河北农村插队落户。两年后参军,在铁道兵基层单位当卫生员,发表第一组诗歌《采药行》。1976年起到《诗刊》编辑部工作,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在《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上海文学》等报刊发表诗作,主要作品有:抒情诗集《雁翎歌》(1979年)、《红纱巾》(1983年)。她的诗作被选入《女作家百人作品选》《青年诗选》《她们的抒情诗》《当代诗醇》中。她曾任《诗刊》杂志社副主编、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2015年2月11日,因病在北京去世,年龄才64岁。

诗人李小雨刚到《诗刊》编辑部工作的时候,正是发现华北油田、国务院批准成立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展开冀中平原石油大会战的时候。在那个年代,十年浩劫还没有结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损害。这时,北京正南150公里的地方,发现了高产油田,震惊全国,震动世界,引起从国家领导到国民百姓的高度关注。各界人士,包括艺术家作家,纷纷来油田参观学习。李小雨坐不住了,她要到油田采风创作。

李小雨1997年来到华北油田,她要融入这石油大会战的热潮。“大潮呵,猛涨,猛涨/扯一股长风,拽一串雷响,/似万马奔腾,如千军浩荡,/今天呵,雁翎卷来两个大潮,/地上——波扬千里,地下——油高万丈。”“仿佛这里再不见陆地,/只见帐篷的海,车的流,人的洋!/大会战——水鸟追着潮头在喊,/又涌来根根花杆,层层钻塔,座座井房!(《潮》)”。她来采风,不是蜻蜓点水,她深入到石油工人的生产现场,和女子钻井队的队友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头戴铝盔,身穿道道服,爬上高高的钻台,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就连做梦想的都是钻井的事,“枕着钻头,靠着工棚,/月光溶溶,罩一片钻工的梦,/梦里,有进尺,有喜报,有泥浆喷涌”,“钻工呵,止不住突突心跳,真恨不得一拳砸出一口油井”(《静静的夜》);“钻杆穿过古老的海底岩层,/泥浆翻涌,送出来油海涛声:/中国速度!飞跃前进!/整个宇宙都为它震惊!”(《快速钻进》)

李小雨在油田生活了近一年,她与石油工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在《珍贵的礼物》里写道:“参加雁翎会战前,师傅送给我一顶铝盔。这铝盔曾经过怎样的酣战?/看,边沿卷起,油迹斑斑。/师傅说,这是有功的铝盔!/霎时间,我眼前是一片风雪荒原”,“铝盔闪闪,像铁人在望着我,/还用说什么吗?我把它紧抱胸前”。她发自肺腑地喊出《向石油工人致敬》:“让乌黑的原油灌溉我的诗行,/我向你致敬,石油工人!/大庆荒原的钻机,战鼓隆隆,/新区会战的号子,惊雷滚滚。/在荒原——冬夜,在浪尖——春晨,/你,曾留下多少豪迈的脚印?/我说,巍巍钻塔就是你光荣的丰碑,/史诗,写不完!豪情抒不尽!”

她被华北大平原的自然风景所感染,被白洋淀的水乡水韵所陶醉。在她的诗里,人美景美,借景抒情,气息浓郁,笔调醇新,给当下的文坛吹来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风。“唱完春歌唱秋歌,/雁翎呵,该把什么样的金秋收获?/金的小船,/金的芦苇,/金的稻禾——”(《淀上秋色》),“五棵葫芦秧,/一行竹篱笆,/我来访油城人家。//人在哪里?/阳光满屋,/窗台上几盆月季花。//望尽来路,/浪尖,滚过阵阵雷声,/云里,升起片片绿霞。”(《油城人家》)

《雁翎歌》,1979年11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印数11000册。责任编辑宫玺在“内容提要”里写道:这是作者的第一本诗集。收抒情短诗四十四首。作者以石油为题,借雁翎寄怀,生动地反映了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光辉历程中,石油战线沸腾的生活,描绘了创业者奋发图强的勃勃英姿,抒发了石油工人美好、丰富的感情。诗的笔调清新,构思别致,有较浓郁的生活气息。

很荣幸,在我的书柜里,存放着一本《雁翎歌》。

一首小诗的大境界

在我们华北油田会战初期,流传着一首小诗。随着时间的推移,40年光阴荏苒,越发显现出它的史料价值和文化艺术感染力。

你说我知道,就是那首短短四句的顺口溜呗:“谁说会战苦?我说最幸福。天天传捷报,越干劲越足!”是的,这是多么的朴实无华,多么的博大胸襟,多么的富有时代精神,多么的鼓舞士气!

“谁说会战苦”,会战苦吗?确实很苦,不是一般的苦。1975年,当中国大地还是一片阴霾的时候,华北平原的石油勘探工作拉开了序幕。钻井二部3269钻井队奉命转战位于辛中驿构造带的任4井。大年三十,全体干部职工在除夕的鞭炮声中,长途跋涉上百里来到任 4 井井场。他们顾不上支帐篷、安锅灶,顶风冒雪抢装钻机,一直干到晚上8点。饿了,啃一口冻馒头,渴了,喝一口带冰碴的冷水。晚上,有的同志睡在老乡的马棚里,有的就地展开铺盖,露天而睡。当地村民看到这种情景,感动得流下了眼泪。1975年2月7日,这一天,3269钻井队在滴水成冰的深冬季节,用火热的激情和金刚石钻头,向沉睡了的古潜山隆隆宣战。7月3日,任4井喜获高产油流,酸化后单井日产达到1014吨,宣告了华北油田的诞生。

1975年12月29日夜晚,由郑敏芝率领的24人采油小分队,顶风踏雪从大港油田赶到南大站。一下车,郑敏芝激动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到家了。今后,我们就在这里扎根创业。”姑娘和小伙子们在茫茫雪原上就着雪团啃了几口面包就算晚餐了。冰冷刺骨的夜风,冻得人浑身打颤,大家只好把被子披在身上挤坐在一起,實在冷得睡不着,就干脆在雪地上来回走动。第二天一大早,采油小分队的同志就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投产准备工作中。他们人抬肩扛清油泥垫井场,用刮刀、起子刮油泥。几天时间就磨平了13把锉刀,磨烂了100多张砂布。白天,他们在寒风雪野摸爬滚打,一身汗一身油一身泥。夜里,他们披星戴月加班加点。吃的是玉米面窝头、大白菜和土豆,睡的是挡风不挡冷的帆布帐蓬,更多的时候则是风餐露宿。

谁说苦了?没有一个人说苦,而且感到很幸福,“我说最幸福”。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幸福来自何处?来自为祖国献石油的目标追求得以实现,“天天传捷报,越干劲越足”。3269队在春节前夕接到钻探任务时,为了早日发现大油田,他们决心放弃节日休息。9名请好了春节探亲假的同志,听到钻探任4井的任务,立即要回了请假条。队上成立了青年突击队,一时间,决心书、保证书像雪片一样飞向党支部。

任4井喜喷高产油流,带来了冀中石油勘探的春天,从1975年10月下旬至1976年1月下旬,包括任4井在内的任6、任7、任11、任13共6口井,先后建成千吨高产井。“六口井定大局”成为石油勘探史上的美谈。1976年1月28日,石化部向国务院呈报《关于组织冀中地区石油会战的报告》,仅仅两天后,1月30日国务院批准。祖国各地的石油健儿们云集会战前线,地质科技人员从四面八方奔赴任丘战场。燕赵大地群英荟萃,轰轰烈烈的石油勘探大会战,在冀中26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面展开,会战中捷报频传。在任丘,新的高产井一口接一口地投产,原油日产量4月份突破1万吨,6月份达到2万吨,国庆节前夕又上了一个台阶,达到了3万吨。当年形成了年产1千万吨的能力,创造了国内外罕见的勘探开发高速度。

这首小诗的大境界,在于它表达了石油工人“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石油滚滚流我的心里乐开了花”“幸福是奋斗来的”这样的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钻井队铁人石油
寻访铁人精神之旅
品读铁人微笑,铸就非凡人生
提高员工培训积极性要解决四个根本性问题
钻井队企业文化建设要点分析
新时期油田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石油PK太阳能
从铁人文化体系的形成看铁人文化的繁荣
不走绝路
假如地狱里发现了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