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是如何“晒娃的”

2020-03-28 10:54陈思呈
美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鸡笼鸡窝陶渊明

“稚子敲针作钓钩”中的稚子到底是谁?

陈思呈

晒娃是可以晒得很有意义的。对一个亲近生命孜孜探究,里面必有对人性和人世深刻的兴趣。假如一个写作者对身边的人都没有研究的兴趣,那么他对他人的兴趣也很可疑。作为写作者与非写作者不同的地方大概是,他们往往就顺便把这些兴趣和观察写了下来。

所以古代诗人也写晒娃诗,也有各种各样的晒法。有一些,似乎像现今课外班上等候的妈妈们在互相交流,只不过,课外班门外的父母们聊的是自家儿子奥数比赛有没有进入决赛,而当年诗人们的攀比,似乎要务虚一些,多数是天资高低,学识长短。

陶渊明就是其中比较老实、示弱、没有虚荣心的一个。他的晒娃诗写得过分低调: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责子》陶渊明)

陶渊明是40多岁时写的这诗,他自称两鬓头发都白了,皮肤也松驰了,虽然古人寿命短,普遍早衰,但陶渊明似乎是老得比较早,才在40多岁头发就白成这样,也或许,这种自我描写是对于后面责子的一个铺垫:

阿舒16岁了,懒惰无匹,阿宣快15岁了,也不爱读书,雍端13岁了,

连数数都数不清,通子9岁了,成天只知道吃。还有一个儿子陶渊明没写到,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么一罗列,我们做读者的难免会联想起作者那一头白发,更感到孩子们太不懂事了。于是他也心灰意冷,命就是这个命了,喝酒吧。

陶渊明就这么把自己的软肋露出来了,别人可没对他客气。几百年后的李商隐,也写了一首晒娃诗,明里暗里把陶渊明给压了一头。李商隐的儿子叫李衮师,也许确实是聪明,据李商隐写诗介绍:

衮师我骄儿,美秀乃无匹。

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四岁知名姓,眼不视梨栗。

……

芭蕉斜卷笺,辛夷低过笔。

爷昔好读书,恳苦自著述。

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

……

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

(《骄儿诗》李商隐,节选)

全詩过长,省略去的部分,是在详细地描述李衮师何等优秀。李商隐写这首诗的年纪,比陶渊明写《责子》诗时还年轻一点,接近40岁,而自身状况似乎跟陶渊明很相似:“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瘦得连虱子都嫌弃了。

然而与陶渊明大不相同的,则是他对儿子的态度。

暂忽略他对儿子衮师长篇累犊的赞美,我们只看前面几句:“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四岁知名姓,眼不视梨栗。”想必您也看出来,前有陶渊明谴责自己的儿子不识数,只知觅梨栗,李商隐这是说:我儿子才四岁,数学已经比你十三岁的儿子还好,更比你九岁的儿子强,他眼睛都不朝那些庸常食物去看一眼。这个“存天理灭人欲”的儿童有更高追求:他一会儿以古书上的典故评价客人,一会儿看大人临写碑帖,成熟得不可思议。

李商隐如果在今天,则犯了晒娃界一忌:强压别人一头,好似一个人说,我儿子考不及格,另一个人马上接腔说,我儿子本班第一。

再说另一个晒娃常家,杜甫。杜甫晒娃的方式可谓不卑不亢,既没有李商隐的得意忘形,也没有陶渊明的妄自菲薄。他可能是最热衷于在诗中写孩子的诗人,有很多写到儿女的诗句,都沉郁深情,实在令人难忘。

他写女儿。笔下柔情又加悲情。生病的时候,是“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久别回家时,是“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他的女儿显然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

但他太穷了。愧疚,贫病,使他不但没有办法“富养女儿”,他家“恒饥稚子色凄凉”。甚至还让女儿穿得破烂,他曾经用愧疚的心情,仔仔细细地描述过女儿穿的衣服,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件著名的童装:

平生所娇儿,

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

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

补绽才过膝。

海图拆波涛,

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

颠倒在裋褐。

(《北征》杜甫,节选)

当时杜甫从凤翔到鄜州探亲,风尘仆仆踏入家门,发现家里女儿儿子都穿得乱成一团,儿子光着脚,女儿衣服上补丁累累,旧衣乱叠卦,图案颠三倒四。

逃难经过彭衙的时候,路上食不果腹,

女儿太小,因为饥饿而咬父亲。这个悲剧场景也被杜甫写成诗:“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身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可能是世界上最令人心碎的句子了。

至于儿子,杜甫也写得不少。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宗文,二儿子宗武。这两个儿子的个性想必是很不同的,所以,杜甫的偏心似乎也是明显的。他写宗武写得多,对他寄予厚望,“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 骥子就是指宗武。在《宗武生日》一诗里,杜甫对宗武表达了他的心愿: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那么,大儿子宗文,是不是存在感太弱了,即使出现,也都是和宗武排在一起了。诗人父亲,有没有单独给他写过诗?

有的。杜甫给宗文写的一首诗,讲的是让宗文去建一个鸡棚的事。全诗如下:

吾衰怯行迈,旅次展崩迫。

愈风传乌鸡,秋卵方漫吃。

自春生成者,随母向百翮。

驱趁制不禁,喧呼山腰宅。

课奴杀青竹,终日憎赤帻。

蹋藉盘案翻,塞蹊使之隔。

墙东有隙地,可以树高栅。

避热时来归,问儿所为迹。

织笼曹其内,令人不得掷。

稀间可突过,觜爪还污席。

我宽蝼蚁遭,彼免狐貉厄。

应宜各长幼,自此均勍敌。

笼栅念有修,近身见损益。

明明领处分,一一当剖析。

不昧风雨晨,乱离减忧戚。

其流则凡鸟,其气心匪石。

倚赖穷岁晏,拨烦去冰释。

未似尸乡翁,拘留盖阡陌。

(《催宗文树鸡栅》杜甫)

这首诗里有很多民俗和农业知识,比如鸡笼要修在哪里,要怎么修建,鸡们要怎么区别异党,各种天气要怎么处理,《齐民要术》里怎么说的,杜甫和儿子宗文怎么讨论。

以前也觉得这种诗乏味的。但现在却觉得这首诗让人宁静。

假如宗文没有宗武那种熟精文理的才学,那么鼓励他凭借双手在乡间建设家园,岂不也是得其所哉。

杜甫曾针对陶渊明的责子诗表达过,他认为儿子聪明和愚钝,都是应该一视同仁,不足挂怀的:“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这是更为达观的看法。

杜甫写过很多家庭娱乐的诗,比如: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那其乐融融的场景里,动手能力很强的那个儿子,会做钓鉤的巧手男儿,把日常生活过出诗意的人,我想,就是宗文吧。

鸡鸣村更幽,杜甫养鸡记

上篇文章说到诗人们是怎么在诗里晒娃的。大概可能会觉得我忽略了最可爱的晒娃诗: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虽说辛弃疾晒的不是自家的娃,但这首词里的情景确实非常可爱。只是对此词有个疑问,父母太老,孩子太小,小儿卧剥莲蓬固然天真,但父母头发都白了,孩子还如此不知世事,似乎也是压力。

古人三十岁即有二毛之叹,所以白发翁媪可能只是四十几岁。但如果他们身体

好,很可能会有劳动的需要,而不是闲着吴音媚好。因为这家人的主要劳动力只有大儿一个。中儿在织鸡笼,这是轻便的活儿,白发翁媪如果身手依然敏捷的话,完全可以顺便帮织个鸡笼,中儿就可以去干别的更需要力气的重活了。很可能是他们确实比较老弱了,织鸡笼都不能胜任。

也有一个可能是,这家人需要的农事活很少,他们得以很悠闲。但是既然茅檐低小,说明经济并不富余,若有多余劳力,开荒种植,应是大有作为。

而且大儿中儿看起来都还没有成家。尽管古人普遍早衰,但古人也普遍早婚早育。“茅檐低小”这点看,似乎住得偏远,不知有没有可能因为经济问题而致娶妻困难,这种情况今天的乡村仍有,况千年前乎。

总之,词中情形,初看确实其乐融融,实际情况似乎又并不轻松。我也可能是想多了。说到辛弃疾这首词,是因为,词中这个“中儿”,和杜甫的大儿子宗文在做的事,都是一样的。就是修鸡窝。

杜甫偏爱的是二儿子宗武,给宗武写了很多极尽欣赏的诗句,比如“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给大儿子宗文写的诗呢,也有,但极少,而且更耐人寻味的是,对宗武极尽期望,对宗文呢,则是劝他去修鸡窝。

那首诗叫《催宗文树鸡栅》,写于公元766年,那一年,杜甫在四川夔州(今重庆奉节),诗歌呈现杜甫的典型风格,用木刻般的笔触写生活,即使是很琐碎的生活。先是说了他们家养了大概50只鸡(真不少),在山腰上吵吵闹闹踢踢翻翻烦得要死,目前看,在墙东有块高地可以树栅栏把鸡围起来。

当时恐怕是一个如此时般的炎热天气,因为杜甫说,宗文在劳动中间“避热时来归”,太热了回家休息一下,父亲就赶紧询问工作进展,得知宗文干活很细致,甚至鸡的大小分开圈养了,这样大鸡不会欺负小鸡。

需要说明的是,杜甫让宗文去树鸡栅,和辛弃疾看到的、中儿在织的鸡笼,这两者有所区别。织鸡笼有两个可能性,一种是鸡住的地方,一种是把鸡装在里面,可以带到农贸市场去的那种笼子。如果是鸡住的地方是鸡笼,肯定数量不多。

而杜甫家的,50只鸡,所以是鸡栅而不是鸡笼,这是养鸡场的规模了。我特意问过乡下养鸡的大哥,他养了一百多只鸡,他说树鸡栅可不是简单的活计。

为什么呢?因为放养的鸡太能飞了。分分钟飞到树上坐着。他用竹子树了一排百几十米的围栏,高两三米,但照样圈不住,那些鸡照样能飞越这些栅栏。所以,宗文树鸡栅的工作量有多大,那个鸡栅有多高,我们也略能想象。

杜甫催宗文修鸡栅的这首诗,成了一个典故。这大概可以说明儿子们在村居生活中修鸡窝,是为父者非常喜闻乐见的事情。

宋代的陆游就对此事特别欣赏。根据简单搜索,他起码是有两次直接赞叹过这件事。

一首是《小酌》:

盘箸贫犹设,杯盂老更耽。

宗文树鸡栅,灵照挈蔬篮。

径醉眼花乱,高眠鼻息酣。

觉来寒日晚,落叶拥茆庵。

另一首是《初寒独居戏作》:

开壳得紫栗,带叶摘黄甘。

独卧维摩室,谁同弥勒龛。

宗文树鸡栅,灵照挈蔬篮。

一段无生话,灯笼可与谈。

这两首中,宗文代指儿子,灵照代指女儿,两句完全一样,一再引用,可见陆游对这个场景确实十分欣赏。但还不止如此,多数

时候陆游没有直接写和儿子在修鸡窝,但写到他和儿子沟通的时候,事情的背景墙上,总是隐隐约约地,有那么一个鸡窝。比如:

过邻家(宋·陆游)

扶杖过吾邻,相夸自在身。

年丰称贷少,酒贱往来频。

群散鸡归栅,声喧雀噪囷。

丁宁语儿子,切勿厌沉沦。

村居四首 其四(宋·陆游)

石帆山下乐谁如,八尺轻舠万顷湖。

能酿人家分小榼,爱棋道士寄新图。

条枚积地树鸡栅,沟港接筒浇芋区。

父子还家更何事,断编灯下讲唐虞。

纵笔三首 其二(宋·陆游)

壮岁志天下,崎岖无一施。

高谈对邻父,朴学付痴儿。

补栅怜鸡冷,分粮悯雀饥。

吾生忽至此,惆怅镜中丝。

不仅是陆游,还有范成大、黄庭坚,很多诗人都对杜甫让儿子修鸡窝一事纷纷表示赞赏和同感,并写进诗中。

范成大这么写:

南浦回春棹,东城掩暮扉。

儿修鸡栅了,女挈菜篮归。

风力虽欺酒,花香尚染衣。

衰翁牢守舍,肠断钓鱼矶。

黄庭坚这么写:

大若塘边擉网鱼,小桃源口带经锄。

诗催孺子成鸡栅,茶约邻翁掘芋区。

苦楝狂风寒彻骨,黄梅细雨润如酥。

此时睡到日三丈,自起开关招酒徒。

这些诗,“儿修鸡栅了,女挈菜篮归”,“诗催孺子成鸡栅”——可以说,修鸡窝的宗文,已经成为乡村儿子形象代表,万千乡间老父心中的亲子符号。

宗文,不比宗武失败。

现在说说为什么他们那么热爱修鸡窝。

修雞窝在乡村是一个很重要的农事工作,鸡犬之声相闻永远是重要的乡居标配。鸡肉好吃,母鸡能下蛋,公鸡能打鸣,鸡屎可肥田,鸡的生长周期又短,即使老得不能下蛋又不能吃肉的老母鸡都能作为重要药引。

中国乡村集约农业的体系,使人们把猪和鸡当成最重要的家禽和餐桌上的肉食。为什么呢,因为这两种动物最能节省能源,最懂得废物利用,美国人类学者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中提出他的观察:“中国传统餐桌上,肉食几乎并不重要,但即使在这一点上,中国人也很有效率,主要的家畜是猪和鸡,把价廉质次的食物变成肉类的杰出转换者,与牛和绵羊不同,它们不需要牧草或专门饲料,就同样分量的饲料而言,其增加的重量是那些反刍动物的两倍左右,且鸡还下蛋。”

它们不但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它们还不太占地方。还是安德森说的,“它们就放牧于陡峭的斜坡,易于受淹的土地,堤岸和其他不能耕作的土地。”可惜我对于乡村终究只是一个过路人,对于修鸡窝和养鸡,我确实没有什么有实质性的看法和感想了。唯有特别想提的一点是,杜甫的《催宗文树鸡栅》一诗中最后几句。那几句里面,杜甫从前面写实的细节里跳宕出来,体现了一个诗人敏锐的感性才华。他说:

不昧风雨晨,乱离减忧戚。

其流则凡鸟,其气心匪石。

他爱养鸡,不仅仅是前面说到的,乌鸡能治愈他的痺风病,到了秋天还能下蛋,能产生经济效益。除了这些好处,还有一个形而上的原因,就是,不管风雨多大,听着鸡鸣,就知道天亮了,世界仍然安乐。

于他而言,虽然鸡是如此平凡的动物(凡鸟),但也给人安稳如石之感,因为,每天早晨准时响起的鸡鸣,仿佛能在离乱之

中,给他,诗人老杜,隔离出一个小型的避难所。

这种感觉,我有同感。与杜甫的体会略有不同的是,我在乡间遇到的公鸡似乎都生物钟紊乱,随时随地,往往是在悠长的、万籁俱寂的白昼,它们突然从沉默中回过神来,站在路边,或者随便一片泥地上,对着虚无长空,引颈高叫,表达对生活一言难尽的意见。

有时候是在午睡时间,窗外突然传来公鸡的意见,它又突发性地纵声长鸣了。没有人拿它有办法。然而,鸡鸣村更幽,那声纵情的长啸,充满了底气和元气。从午睡中被叫醒的我意识到我睡在一张安稳的床上,拥有劳动力以及和平的现世,安全回到内心,我翻个身,又睡着了。

最后,附录一下《催宗文树鸡栅》这首诗:

吾衰怯行迈,旅次展崩迫。

愈风传乌鸡,秋卵方漫吃。

自春生成者,随母向百翮。

驱趁制不禁,喧呼山腰宅。

课奴杀青竹,终日憎赤帻。

蹋藉盘案翻,塞蹊使之隔。

墙东有隙地,可以树高栅。

避热时来归,问儿所为迹。

织笼曹其内,令人不得掷。

稀间可突过,觜爪还污席。

我宽蝼蚁遭,彼免狐貉厄。

应宜各长幼,自此均勍敌。

笼栅念有修,近身见损益。

明明领处分,一一当剖析。

不昧风雨晨,乱离减忧戚。

其流则凡鸟,其气心匪石。

倚赖穷岁晏,拨烦去冰释。

未似尸乡翁,拘留盖阡陌。

篱笆强调了什么

那天在“潮州角落”茶栈里,看一个朋友零兄DIY篱笆。茶栈里很多东西是自己修建的,比如有两个茶台:一个是砌好水泥台往上铺红砖,一个是枯萎的玉兰树栽成几截,最粗一截作茶台,另几截作为凳子。另外还有很多的花盆花架都是自己DIY的,今天轮到篱笆了。

零兄从茶栈的角落里拖出一大捆竹子,又从自己的牛仔裤兜里掏出一把钳子,又像变魔法一样变出一小堆钢丝来,然后用钳子把竹竿三下两下全截成一米长短,这长度其实就是篱笆的高度。整个过程说不出什么难度,只是觉得虎虎生风。

突然觉得,有了篱笆的房子,像报纸上一篇文章突然被画上花边,瞬间就被强调了。以前对一栋房子,重视的总是天井走廊花架门窗。事实上,一栋富于田园气息的房子,篱笆真是必不可少的。

猜你喜欢
鸡笼鸡窝陶渊明
在泰国体验鸡笼SPA
我家的鸡姐妹们
从天而降的美食
给鸡洗澡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鸡窝里的雕
鸡窝里哪只鸡先打鸣?
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小案例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