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百褶裙褶裥造型研究

2020-03-30 03:16刘思彤贺阳
设计 2020年3期
关键词:裙摆布料苗族

刘思彤 贺阳

摘要:苗族百褶裙在诸多历史文献、研究论文、专著中都有提及,但都没有对其褶裥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传统褶裥造型结构是苗族服饰文化的结晶和重要表现方式之一。为丰富传统苗族褶裥造型工艺方面的研究。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苗族服装实例为例,针对苗族服饰传统褶裥造型工艺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和整理,采用图像矢量化等方法利用实例数据绘制褶裥结构图,用图例来分析与论证所得到的理论观点。针对苗族百褶裙褶涧结构进行深入介绍与分类,分析传统苗族丰富的褶裥结构设计变化。了解传统手工压褶的工艺结构方法。为现代褶裥造型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扩展设计思维。使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服饰工艺得到更好的传承。

关键词:苗族百褶裙褶裥造型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2-0015-03

引言

褶裥造型是一种具有极强表现力和创造力的立体造型方法,赋予了中国传统平面裁剪二维结构以三维的造型,褶裥通过其特有的对称感、平衡感、规律感、节奏感充分展现了东方审美哲学。它不仅能够满足服装功能性需求,又可以呈现出多样化服装外观效果。苗族是一个起源于中国,现在分布于世界各国的民族。头戴银冠,脖挂银项圈,胸前铺满银饰的苗女盛装形象以及遍布服装的抽象刺绣图案,构成了绝大多数人心中的苗人印象。其实除了银饰、刺绣图案。苗族的百褶造型更是变化多样,形式丰富,形成独特的东方审美特征,极具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传统苗族对褶裥造型的处理方式、设计结构与设计理念无疑会对未来褶裥在服装中的应用及研究起到经验性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启发。通过实例标本测量和绘图分析总结出苗族传统褶裥丰富的形态和造型方法,为现代褶裥造型设计扩展设计思维,提供真实有价值的参考元素。

一、褶裥造型的简述和历史溯源

(一)褶裥的概念:褶裥,史籍亦作“襞积”。是将布料折叠后通过一些工艺的定型处理,使布料形成持久的叠合形式。其形态、规律、以及层次感皆可以通过人为的方式来控制。能使平面的布料形成一定的半立体造型,达到改变服装面料或造型的目的,是改变服装面料本身单一性的有效方法。褶裥根据不同的面料材料特性以及不同的设计方法,其呈现的造型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

(二)“褶”的渊源:在我国的服装发展史上,早在西汉时期墙壁上就出现了褶纹裙的影子。名为“留仙裙”张炎的《疏影》中提到“回首当年汉舞,怕飞去漫皱,留仙裙褶”。浙江绍兴出土的汉代铜镜上也绘制着穿细褶裙的女子,裙子作重叠皱褶。留仙裙被人为做出的褶皱可以被视为后代褶裥运用的雏形。至隋唐时期,更是演绎出“百叠”、“千褶”之称。唐代诗人李群玉在诗中写道“裙拖六幅湘江水”。宋代褶裙形体以瘦长为美亦“通常在六幅以上”。之后元代辫线袍的雄风,明代百褶的灵动,到清代每条褶子都要做足功夫。褶裥造型在我国已经存在了上干年了,各民族服饰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相互渗透,交流融合,现今褶裥造型仍在少数民族盛装服饰中很有魅力。也充分体现了褶元素在服装中持久的生命力。

在裙子上打百褶的民族大多是迁徙民族,百褶裙上的每一个褶都象征着这个民族在迁徙过程中所遇到的沟沟坎坎。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在他的著作《山地的移民》中曾写道,“世界上有两种苦难深重的民族,一是遍布世界没有自己家园的犹太人,而另外一个便是中国几干年来不断迁徙的苗族”。一位苗族的老人说“苗族百褶裙上一个褶皱就代表翻过的一座山”。苗族服饰一直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将苗族的历史代代相传。百褶裙在苗族社會生活中被视为智慧与力量的象征,褶裥造型在苗族裙装中大量运用,它赋予苗族服装以形式美。褶裥的对称、节奏、规律、层次等艺术美感,使得朴素的面料具有规律化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二、苗族百褶裙褶裥造型的结构特征

苗族服饰因其支系较多而呈现多种不同风格,苗族百褶裙是苗族服饰风格的基点。苗族百褶裙样式多变,既有长不过膝的短裙,又有长及脚面的长裙。苗族褶裙集多种装饰工艺于一身,其褶裥造型会因面料材质、装饰工艺、打褶方法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苗族褶裙在面料材质上主要使用棉、麻、丝三种。苗族百褶裙的主要面料为棉,棉制较为常见,又分为靛染棉布与亮布。小部分褶裙会使用麻、丝这两种面料。面料材质的不同不仅影响着裙褶的视觉效果,不同面料的百褶裙在制作工艺与存放方式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苗族服装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不易定型的靛蓝棉布、麻布在制作裙褶时每隔一段距离都需要装饰线的固定,整体风格质朴大方,穿着使用后通常需要再次打褶;苗族亮布固型性较好,形成的褶皱平整且挺括,不易变形;丝绸面料制作的百褶裙细腻柔软,褶裥结构使其极具弹性,款式紧密贴合身体轮廓又能行动自如,但易变形起皱。

用于苗裙上的褶裥造型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褶裥类型有风琴褶、顺风褶等,一般同一条裙上的褶量大小,折叠频率、折叠方向、褶裥之间的间距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形成规律化的形式美。再结合苗族百褶裙上常见的织、补、绣、染四种工艺,使苗族百褶裙层次丰富,繁而不乱。这些不固定且富于变化的处理方式和设计手法形成了苗族特有的审美观念。

苗族制作百褶裙时会将整幅织布依所需截断,无需进行裁剪或是改变布料初始形状,以幅布采用平行的方式拼接成裙,制作褶裥。这样的裁剪方式简单,易制作也有效地节俭布料。充分体现出“节用”的中国传统思想。这种朴素的“节用”观是生活在山区的少数民族长期处于物质匮乏的环境下极尽节俭的传统。根据褶裙的面料拼接组成结构,苗族褶裙可分为“横向拼接结构”和“竖向拼接结构”两大类。三、横向拼接结构

(一)一段式横向拼接结构:一段式横向拼接的百褶裙包括一段无褶的腰头和一段带褶的裙身两部分组成。以馆藏这件贵州西家蜡染贴布百褶裙为例,如图1。裙身无其他拼接结构,由一整块棉布制成,只有一条横向与腰头拼接的接缝,如图2。穿着时由后向前围裹,以窄条织带缠绕束于腰间,厚度适中。裙腰由一块宽30cm长120cm的矩形棉布对折而成,腰围120cm。裙长55cm,长度及膝。裙摆遍布细密均匀的裙褶,褶量充沛。裙摆半展开自然摆放状态下约241cm,可平铺拉展成整圆形。拉平后整个裙摆布料长度为488cm。裙身长27cm,裙身采用风琴褶,风琴褶是苗族百褶裙基础褶型,立体感较强。裙身通过装饰线与贴布工艺控制褶量的疏密大小,形成上密下疏的褶裥造型。靠近裙腰部分的褶裥由两排“重锁字针”针法(图3)固定得最为紧凑。这种针法固定形成的装饰线较为明显,它既可以永久地固定布料褶裥,又能起到丰富的装饰效果。裙身褶裥最密处每个褶量约0.8cm,每1cm单位约4-5个褶,共400个褶。为了使裙身实现上密下疏型褶裥造型,在距褶裥最紧密处(“重锁字针”针法固定处)5cm的位置,随蜡染纹样在褶壁上使用彩色丝线锁边,裙身上形成装饰用的线迹。丝线仅在褶壁单侧缝纫,将一部分褶量固定,控制褶皱的疏密,对裙身中部的褶裥起到半固定作用,如图4。裙身中部贴补11块9cm×9cm的矩形棉织物面料进行装饰,贴布工艺使该部分褶裥趋于平整,与半固定装饰线的结合使裙身中段褶量较裙身中上段褶量产生变化,如图5。裙摆底部没有对褶量进行刻意控制,形成生动活泼的自然褶皱。

(二)二段式横向拼接结构:二段式横向拼接结构包括一段无褶的腰头、一段带褶的腰身和一段带褶的裙摆三部分组成。以馆藏这件云南红河苗族百褶裙为例,如图6。无褶的腰头细窄,裙身分上下两段,如图7,由两块完整的粗麻布制成,面料偏厚。由后向前围裹穿着,以窄条织带缠绕束于腰间。这件蜡染百褶裙腰围75cm,裙长52cm。有两种褶型,褶裥集中在裙中部,左右两段平整无褶(因裙之外要罩上围腰,前中位置会被遮盖,两端无褶的设计省时省料也避免过多的裙褶堆积在腹部)。麻制面料较为少见,面料垂坠性较好且透气凉爽,色调柔和,风格大方粗犷。上半段部分为顺风褶(也称刀型褶)褶裥不多,距裙身左右两边各26cm,等距排列。裙腰处褶量使用连续的斜向“十字形”针法进行装饰固定,如图8,每一褶之间的宽度约1cm~1.8cm,共14个褶,褶皱至衔接下半段位置全部展平。下半段部分为风琴褶,距裙身左右两边22cm。褶裥层层叠叠,密集厚重,褶量均匀且规律。每个褶量约1.2cm,每1cm单位内约3-4个褶,A207个褶。裙摆自然摆放状态下约188cm,拉平后整个裙摆布料长度为531cm。造型与上半段褶裥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有很明显的横向视觉分割效果。与上半段衔接处使用一种半固定方法将单层布料与立体的风琴褶连接,只固定褶壁单侧一点如图9,使褶裥造型更灵动,富有动感。裙身整体的褶裥设计呈上疏下密型,造型沉稳又富于变化。

这件馆藏两段式横向拼接素色苗族百褶裙(图10)由一段无褶的腰头和两段带褶的裙身组成。形制与大部分苗族百褶裙不同,腰头处无窄条织带,裙腰宽大,筒裙形制,面料厚实。从头部往下套穿,竖条裙子叠穿,穿着时无明显的前后之分。整件裙身只有一条后中的缝合线。没有多余的装饰和工艺,朴实素雅。整件裙长66.5cm,长至膝下。腰围100.5cm,裙身分上下两段,如图11,上半段裙身在与腰头衔接处有不规则捏褶,长37.5cm,臀部围度129cm。下半段裙摆长29cm,裙摆褶裥采用双层顺风褶,如图12,上密下疏。褶裥最密处与上半段衔接固定,每1cm单位内约3-4^褶。裙底拉平后整个裙摆布料长度为613cm,这件素色百褶裙简约古朴又不失美感,仍是现代苗族较为常见的下装搭配。

(三)四段式横向拼接结构:四段式横向拼接结构以这件馆藏苗族蜡染湘绣裙为例,如图13。腰头细窄,裙身由四段完整的面料横向拼接,有三条横向接缝,如图14。整件褶裙裙长63.2cm,腰围84.5cm,拉开后裙摆布料长度为518.5cm。其中靠近腰头的两段有褶裥结构设计。靠近裙摆底部的两段面料直接与有褶的面料拼接,获得有褶面料的支撑,垂坠成褶。这样的方式使裙摆形成自然的褶皱,显得随意洒脱。

穿着方式与文章前两件相同,以织带缠绕束于腰间。使用略薄的棉布面料。裙身整体的褶裥设计层次丰富,呈现疏一密一疏的形式。第一段为顺风褶,长度5cm。每一褶之间的宽度为1cm,每1cm单位内约3个褶,共141个褶。使用“十字型”针法以一定的顺序在已经形成褶裥的布料上绣缝后拉紧收拢,使布料形成特殊的凹凸效果,增強平面布料的层次感,如图15。第二段为双层顺风褶,长度34cm。最密处每一褶之间的宽度为1cm,每1cm单位内约5个褶,共282个褶。每两个重叠的顺风褶与上一段一个顺风褶衔接,如图16。双层顺风褶裥造型由两条“平针缝”装饰线固定,第一条“平针缝”较紧,拉紧褶裥。第二条“平针缝”较松,以此控制双层顺风褶在褶量上的变化,强调这一段的上密下疏。第二段中段中部随蜡染纹样使用贴布工艺,跳跃的颜色随褶裥若隐若现,条带既适量增加了布料厚度,又起到装饰美化的效果。第三段拼接一块长度13.5cm的褶刺绣面料,贴补整条的棉织物使面料厚度加强,利用厚度改变褶型,形成自然的波浪褶皱。第四段拼接一段折叠后长度为7.2cm的棉布。裙摆位置的双层棉布加上镶边工艺,使裙摆底部更挺括、更有垂感、更耐磨。并形成较上一段更平整的自然褶皱。这样的方式不仅延长百褶裙的使用寿命,还巧妙地改变了褶的疏密程度,视觉上产生了一种扩张感。

另一件馆藏蜡染织锦苗族百褶裙与这件形式相同,都是四段式横向拼接结构,如图17。第二段裙身褶裥造型使用了从基础折叠造型变化而来的褶型“丛状褶”。裙身两侧的“丛状褶”5个褶为一组,靠近裙中部出现2组7个褶为一组的“从状褶”和2组8个褶为一组的“从状褶”,最中心的“丛状褶”达到10个褶为一组,手缝固定。裙身褶裥形成两边较稀疏中央较密集的微妙过渡,如图18。这种四段式拼接结构褶裙疏一密一疏的褶裥结构设计,充分表现了褶裥结构的动与静、紧凑与舒展的节奏对比和有秩序感的轻盈自由。

四、竖向拼接结构

(一)一段式竖向拼接结构:一段式竖向拼接百褶裙也是由一段无褶的腰头和带褶的裙身构成,竖向拼接结构的特点在于裙身由多幅布料竖向拼接而成。以这件馆藏黄平苗族金棕色刺绣百褶裙为例,如图19,裙腰由一段92.5cm×20cm和一段33cm×20cm的矩形棉布拼接对折,腰围125.5cm,在苗族服装中这种拼补很常见,不浪费一寸的布料,无处不体现着“节用”与“尚俭”的思想。裙身由8块矩形丝绸面料竖向拼接组成,裙身长55cm。8块矩形丝绸布料横向宽度约72cm,布块与布块间略有不同,差异在0.5-1cm,如图20。围裹穿着,面料轻薄柔软。裙身使用这种丝绸面料制作的百褶裙是黄平地区苗族特有的一种百褶裙,大概在六七十年代较为流行,多在婚礼上穿着,有时节日中也会出现。馆藏这件丝绸百褶裙褶型为苗族基础褶型风琴褶。褶裥细密规整,丝绸的材质百褶裙相比其他材质的百褶裙光泽度更高,精致细腻。穿着时更柔软贴身,轻盈灵动。丝绸不易定型,为了保持裙身上的褶裥造型,裙身背面每隔一小段距离就使用松紧适宜的“平针缝”缝纫线固定褶量。缝纫线不会拉得太紧,褶量自然富有动感。用于固定的缝纫线在背面隐约可见,而裙身正面基本看不到,不具有装饰性作用。整件裙长73cm,拼接后的裙摆底部拉展后布料总长约580cm。裙摆装饰有14cm宽的贴补绣条型饰带数条,增加裙摆硬度的同时还提升了色彩搭配的层次感。贴布部分背面使用“平针缝”缝纫线控制褶量,让褶裥既细密均匀又不会过于死板。这样的面料与工艺使裙身造型上形成裹身式鱼尾样式,飘逸灵动,优雅大气,如图21。

这件馆藏台江施洞苗族亮布百褶裙也是一段式竖向拼接结构,如图22,褶裥造型上同样采用风琴褶褶型,风格上却与黄平地区丝绸百褶裙形成强烈的对比。无褶的腰头是由37cm×101.5cm的矩形亮布对折,带褶的裙身由24块矩形亮布竖向拼接制成,如图23,裙身长56cm。用来制作百褶裙的亮布在制作过程中与苗族土布(普通棉织物)染色工艺一样,都为植物染色。但亮布特有的质感和光泽感来源于其“十染十漂十捶”、“两浸”、“两刷”、“两蒸”、“加色”等复杂工艺。涂抹蛋清和反复捶打这两道工艺使布面长久保持光泽,因而得名亮布。亮布的耐磨性与硬度都比普通棉布要高,穿着时不易起皱,固型性好。这条亮布百褶裙硬度大,耐穿易保存。整条百褶裙裙褶密实,造型能力强,在紧贴腰头的位置由两条“平针缝”缝纫线将裙褶一头抽紧固定。裙摆底部褶皱无法完全拉开,水平铺展状态下裙摆围度306cm。整个裙长71.5cm。在裙摆底部有两块长6.5cm和两块长15cm的亮布与裙身重合,增加裙摆硬度。接缝处由1cm宽的棉制彩带衔接,如图240褶量均匀,每1cm单位内约6个褶,共819个褶。这样有序循环的褶裥造型挺阔厚重,庄严而神秘,给人以内敛的扩张感。这样繁复的工艺,唯有心中保持着对造物的虔诚,才能如此坚持。

(二)拼布百褶裙:在竖向拼接结构中,通常还会出现主面体料不止一种的情况,以这件馆藏贵州月亮型苗族蜡染拼布裙(图25)和这件贵州凯里小花苗拼布裙(图26)为例,前者裙身由12块蜡染布料(30.5cm×43.5cm)和11块素色棉布(17cm×43.5cm)拼接制成,共23幅布料。每1cm单位6-7个褶,共475个褶,裙摆底部拉展后总长579cm。后者裙身由12块蜡染布料(29.5cm×42.5cm)和11块蓝靛亮布(其中10块17.5cm×42.5cm,1块35cm×42.5cm)拼接制成,共23幅布料。每1cm单位4-5个褶,共459个褶。全裙长55.5cm,腰围78cm(两件相同),可展开呈平面圆形。两件百褶裙腰头部分都为单层棉布,且都有省道的设计,前者省道位置在距离裙两边约11cm处向内有规律的逐渐缩小,省与省之间间距最小5cm,最大10cm,共9个省。后者省与省之间无可循规律,共7个褶。两件百褶裙都较为轻薄,亮布拼接百褶裙相对来说较为挺阔。裙身均装饰丝绸条带,多种面料的并用使服装整体层次更加丰富,简与繁、疏与密、主与次之间互相取得平衡。对比中的和谐让原本规律的褶裥更富有活力。

结语

褶裥造型作为苗族服饰中主要的服装款式造型之一,体现的正是苗族“以多为美”的美学观念。苗族聪慧的女性化繁为简,几乎未经裁剪的布料只要根据需要横或竖的拼接缀连,运用褶裥疏密的变化就能达到满足人体需要的松量。百褶裙传达出的分割、解构、重组的概念,既提高了布料的利用率又打破了布料的单一性。褶裥造型增加了运动空间,其宽松感给人们带来舒适放松的心理体验,与人们追求安逸舒适的心理达成统一。而那些规律的、持续的褶裥时刻提醒着苗人苦难的过往,人们在心理认同它的严肃感和秩序感。苗族褶裥造型丰富的形态和造型变化,是苗族生活、文化、历史的载体,反映了苗人的审美意识与思维方式。苗族百褶裙在满足服装多项功能性需求的同时承载着苗族妇女美好的祈愿。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苗族各支系百褶裙多达200余件,其形式丰富多样,是智慧的结晶、是沉淀的力量,是苗人对美和时光的感悟。我们拥有取之不竭的传统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传统服饰中“礼”的精神,和潜移默化的仪式感是我们寻找传统民间艺术与大众审美之间的契合点时不能丢的精神。当代的设计作品应将传统延续,将苗族褶元素运用在现代时装中,推进现代服装立体造型的创新。

基金项目: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2019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20301990122/001)支持。“北京服装学院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资金”(BIFTTD201804)支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18ZD20)支持。

参考文献

[1](日)佐藤久子DrapeDrape褶裥1服装裁[M].LaurenceKingPublishing,2012:48-51,89,124,152.

[3](日)佐藤久子.DrapeDrape褶裥2服装裁剪[M].LaurenceKingPublishing,2014:21-25,78,154.

[3](日)鸟丸贞慧.织就岁月的人们中国贵州苗族染织探访20年[M].西日本新闻社,2006.

[4]熊丽芬.苗族妇女百褶裙的祈吉妙用[J].今日民族,2004.

[5]謝菲.苗族褶裙“叠穿”中的“礼”与“理”[D].北京服装学院,2016.

[6]冶恬,贺阳.小花苗服饰图案设计的“秩序感”研究一一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为例[J].设计,2018,31(2):107-109.

[7]唐然,贺阳云南富宁县彝族女装贴布绣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8,31(7):26-28.

[8]张译文,贺阳.苗族十字纹的造型方式研究与应用设计[J].设计,2018,31(7):19-21.

注释

文章中图片,图1与图22来自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官方网站,其他藏品均为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所有,笔者拍摄与测量。

猜你喜欢
裙摆布料苗族
智海急流(一)
补妆
轻舞飞扬
撩动那一袭 轻妙裙摆
洗水soft fabric
小裁缝
苗族老照片
凌絮裙摆
凌絮裙摆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