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教师教研力提升的聚力点

2020-03-30 03:21须惠琴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课例研究

须惠琴

【摘 要】 课例研究是提升教师教研力的有效载体,是校本教研的常用方式。但要突破当前课例研究“热度不高、深度不高、效率不高”的瓶颈之困,需要我们回到教师“主体意识”立场,聚焦研究主题,精致研讨过程,彰显课研魅力,让教师在课例研究中达成认同感,获得提升感,汇聚成源源不断的教研能力和教研实力。

【关键词】 课例研究;教研力;提升感

“教研力”就是教师的“教学力”、校长的“办学力”、学校的“发展力”……随着学校名师工作室、学科共同体的建立与推进,“教研力”已成为教师发展的关键词。顾名思义,教研力是一个学校个体或集体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和实力,推及每个教师个体,教研力更直接指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探究等研讨过程,并由此形成的能力和实力。

课例研究是借助课例对文本及课堂教学的策略方法、规律原理的研究,是提升和彰显教师教研力的有效媒介。通过课研,教师以教材为载体,围绕一个主题,研究开发文本,演繹教学场景,实现课程目标。借助课研,收集反馈学生课堂呈现,研究剖析教学策略,借鉴引入教学理论,反思改变教学行为,从而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而教研力正是在具体的课例研究实践中潜滋暗长,枝繁叶茂。

一、聚焦主题,让课例研究知性融合

主题是课例研究的灵魂,确立主题,聚焦研究路径,持之以恒地挖掘、丰富,才能打造出一个丰富而深刻的课例研究世界。

1.勾连问题和理论,生成主题

教学问题是课例研究的起点,以问题为驱动,搭建学科理论和教学问题之通道,逐步提炼形成课例研究的主题。其提炼模式为:现状呈现,提出问题——引入理论,关注课标——确立主题,磨课研讨——锁定主题,后续研究。低年级第一课时的常规流程是“导入课题,标好小节,读通读顺,理清顺序,学习生字”。哪些环节有效?识字时学法如何体现?直面问题,备课组开展识字教学反思研讨,品析优秀教学实录,提炼“从教生字到识汉字——低年级识字教学策略”反思主题。明确目标,理念融入实践,教学行为得以改变,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力也在课研活动中寻找到新的突破点和生长点。

2.关联微型课题,凸显主题

每学年积极申报校级、市级微型课题研究,以主题为焦点,以微型课题研究为路径,教、研、写整合一体。日记是高年级习作教学的有效载体,但传统日记重写轻评、重改轻讲,收效不大。申报微型课题,开展“日记——生活习作教学研究”,全组教师共同切磋、实践,研究过程中,学生习作频频发表,教师实践论文也多次获奖。

二、精致过程,为课例研究铺实基地

没有主题,研究是浅薄的,没有过程,研究是空渺的。围绕主题,不断精致研究过程,课研才会让主题像血液一样,流经过程的各个方向,浸润熏陶着每位参与课研的个体。

1.捕获课例中的“关键事件”

课例研究要让参与的每位教师体验感悟、思考提升,选定“关键教育事件”是重点。在反思评析中,选取体现研讨主题的“困惑点”“成功处”的教学片段,深入透彻地研讨,窥其一点,可见一斑。《穷人》一课,在理解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忐忑不安的心情时,集体备课为朗读体会,备课组研讨反思,修改为扣住省略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揣摩人物内心,赏析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心理描写巨匠的文笔,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课例反思实现课堂二次生长:关注文本,更要站在“名著导读”的高度来制定切合的教学目标。聚焦“关键事件”进行深度反思,基于课例,触及教师的真需要,找问题,求教法,优学法。

2.多重对话实现深度课研

课例研究是一种合作研究,个体的深度参与才能带来团队的整体进步。发挥备课组“实时研究”优势,围绕主题开展常态课研究,即时交流,随时反思,同伴对话、校内名师答疑、校长理念引领等多形式的现场对话,驱动教师从个体思考走向群体思考。利用“互联网+”开辟“网络和研讨”平台,以备课组公开课为课例,学校教研组QQ论坛、知网同课例学习、网络语文教研群探讨……研讨范围、空间不断后延,研讨成果随着后续实践继续融合、深入,培植出教师实践与理论、现实与文本等多重教研力。

三、汇聚成果,显课例研究价值魅力

发现知识的价值是激发持续学习的最强动力,课例研究也需要实现研究个体丰厚提升感的获得。我们及时总结每个阶段的成果,用成果丰富主题内涵、呈现课研魅力、实现个体提升。

1.“喔效应”

让教师在课例研究进程中发出的一种感叹:对主题的理解、对教学理念的顿悟、对教学方法策略的豁然。统编教材全面使用,研讨教材,我们确立了“单元入手,读中学写”的语用目标。《草原》体会详略,学习谋篇布局,《狼牙山五壮士》紧扣人物模仿,点面结合写法,《桥》品味情节,创编故事……反思实践,语文要素在课堂落地,课文成为语言技能训练的范例,学生在阅读中汲取“怎么读、怎么写”,获得适合自己、切合文本的阅读及写作方法。“喔效应”让教师的教研力产生质的飞跃,这是一种现场的收获,也是一种持续而恒久的教研力量。

2.“虹效应”

所有的付出一定会有收获,但这种收获必须要呈现。每过一个阶段,给教师提供平台,让教师看到经历课例研究艰难探索之后的收获,看到经历风雨后那道瑰丽的彩虹。每一个主题课例研究结束后,围绕课例撰写反思:问题呈现、主题提炼、相关理论、课例设计、课堂观察、关键片段、观点争鸣等不同板块,记录课例研究的过程、思考、收获。期末,选择对教学有研究指导价值的案例编辑成册,集成校刊并向外推荐投寄,争取正式发表。破而后立,晓喻新生,这种大提升引导着教师个体、团队甚至整个学校教研力的持续长进与提升,并不断获得显现与张扬。

【参考文献】

[1]陈春雯,孟晓东.从“听课笔记”开始教研[J].江苏教育,2019(5):12—15.

[2]张云雷.学校发展群:促进青年教师个性发展的机制建设[J].新校长,2019(2):78—81.

猜你喜欢
课例研究
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学方法改进及案例分析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课例研究”培训项目在顺义区杨镇一中举行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
整体思维:数学复习教学的有效路径
培养学生由函数图象观察、推导函数性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