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伴发抑郁患者临床合理用药治疗中临床药师的作用分析

2020-03-31 10:10李静李浩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9期
关键词:药师药学用药

李静,李浩

(北京市西城区广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0 引言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患者需终身服用降糖药,以控制血糖[1]。抑郁症属于一种精神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言语动作减少、思维迟钝、情绪低落等,严重情况下可出现自杀倾向。糖尿病患者伴发抑郁症后,可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升高葡萄糖胺水平,造成葡萄糖代谢控制不良,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临床需要制定安全合理的用药方案,以改善患者的病情,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合理用药是当下临床药学中的重点工作。有研究指出[2],在临床药物治疗中,临床药师参与指导及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既能使药物服务质量得到提高,还能够保证临床合理用药,从而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为了进一步探讨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现将2017年12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糖尿病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此课题展开探究,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确诊为糖尿病伴抑郁症,入组起始时间为2017年12月,结束时间为2019年1月,均分成两组,对照组男女之比为 22:21,年龄 49~75 岁,平均(59.82±6.42)岁;糖尿病病程 2~12年,平均(6.85±1.52)年;抑郁症病程 1~9年,平均(4.46±1.75)年;治疗组男女之比为 24:19,年龄 50~74岁,平均(59.90±6.37)岁;糖尿病病程 1~11年,平均(6.41±1.05)年;抑郁症病程1~8年,平均(4.20±1.1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后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所选患者病情均确诊,与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相符且HAMD评分≧17分;(2)临床资料完整,治疗配合度高;(3)患者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1)妊娠期女性;(2)有精神病史且生活无法自理者;(3)伴有癌症者;(4)全身过敏者。

1.2 方法

两组均先接受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在此前提下,结合研究的目的,要求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中,由临床药师与医师共同制定用药方案。临床药师结合患者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查阅对应的资料,联合疾病诊治指南,通过药学理论与循证医学相联合的方式,辅助临床医师制定出治疗抑郁症的用药方案,在用药治疗期间,药师还需展开药学效果跟踪评价。

对照组采用曲舍林行抗抑郁治疗,起始用药剂量为每日50mg,口服,1~2次/d,其后结合治疗情况增加用药剂量为每日100~150mg,分次口服,每日最大用药剂量不得超过200mg。

治疗组采用曲舍林联合疏肝解郁胶囊行抗抑郁治疗:曲舍林每次50mg,每日1次;疏肝解郁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早晚各一次。

两组均连续治疗6周。

1.3 观察和评价指标

(1)观察指标:a.血糖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b.用药副反应:低血糖、胃肠道反应、体重增加;(2)评价指标:a.血糖控制效果,其中控制:糖化血红蛋白<7%;控制优:糖化血红蛋白<6.5%。b.抑郁控制效果:参考汉密尔顿抑郁量表[3]评估抑郁控制效果,其中正常:总分<7分;轻度抑郁:7~17分;中度抑郁:18~24分;重度抑郁:>24分。c.疗效评估:痊愈:临床症状均消失或接近消失,抑郁评分<8分;显效: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或抑郁评分8~15分;有效:症状有所改善,抑郁评分16~24分;无效:病情无改善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 20.0汇总数据,%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血糖水平

两组治疗前血糖水平对比差异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治疗组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1)。

表1 两组血糖水平相比(

表1 两组血糖水平相比(

组别 治疗时间 空腹血糖(mmol/L)餐后2h血糖(mmol/L) HbAlc(%)对照组(n=43)治疗前 13.19±3.54 15.35±4.42 11.28±1.90治疗后 9.12±2.09 11.41±2.10 8.31±1.25治疗组(n=43)治疗前 13.20±3.51 15.30±4.39 11.27±1.20治疗后 7.43±1.19 9.16±2.23 6.10±2.12

2.2 治疗效果

对照组总疗效低于治疗组,P<0.05,有明显差异性(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2.3 抑郁评分

对照组治疗后的抑郁评分与治疗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抑郁评分相比,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抑郁评分相比,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n=43) 19.51±3.52 9.20±1.43 17.7943 0.0000治疗组(n=43) 19.48±3.55 7.17±1.05 21.8048 0.0000 t 0.0394 7.5033 P 0.9687 0.0000

表4 两组副反应发生率相比(%)

2.4 副反应

对照组副反应多于治疗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3 讨论

糖尿病为慢性代谢性疾病,以往研究十分关注血糖的控制、神经病变和微血管病变的防治,常常忽略了疾病引起的情绪与精神病变。抑郁是一种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持久且显著的情感低落,也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多见的心境障碍,糖尿病伴抑郁患者的表现接近于抑郁,例如睡眠障碍、性欲明显减退、情绪低落和记忆力减退等。糖尿病伴抑郁存在双向共病机制,抑郁能使糖尿病的发生率增加,而糖尿病也会增加抑郁危险。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药学工作已由往常的以药品供应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为了顺应新的医疗形势,临床药师应当主动参与药学服务,提供给患者全面且优质的药学服务,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使患者取得理想的临床预后。临床药师为医师提供药品使用知识指导,不仅能使药品的效能和使用安全性得到提高,还能保障临床合理用药。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总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血糖水平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表明临床药师的参与有利于提高疗效,增强血糖控制效果。临床研究证实,中西医联合治疗抑郁症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还可中和西药带来的副作用,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到提高。基于这一理论观点,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可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将循证药学理论作为指导方向,遵照药学理论,配合医师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取得各显著的疗效。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治疗后的抑郁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更低,副反应更少,再次表明临床药师参与到糖尿病抑郁患者治疗中,能通过制定最合理的用药方案,增强病情控制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理舒适度。赵月兰[4]研究中回顾性分析了90例糖尿病抑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临床药师参与后,总疗效高达97.4%,抑郁评分、HbAlc水平与治疗前、无临床药师参与组相比改善效果更理想,与本研究结果对比一致性好。

总之,糖尿病抑郁患者临床合理用药期间,在临床药师的参与下,既能有效调节血糖,又可积极控制抑郁症状,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药师药学用药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药师干预作用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上报中的作用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PCC0104007在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中的药学研究
熊真的活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