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稳定内生性变量:政治参与制度化

2020-03-31 13:21张文雯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功能

【摘 要】 经济的发展会使得公民参与的热情和激情在不断的加大。文章指出在没有稳定的秩序的前提之下,政治参与是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因此我们必须使得政治稳定和政治参与之间找到一个良好的均衡点——政治参与的制度化,使其政治稳定的内生性变量。文章从政治参与的制度化与政治稳定和政治秩序、政治系统的连续性、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和权威以及政治公民的塑造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和论证。

【关键词】 政治参与困境;政治参与制度化;功能

一、政治参与:两难境地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得公民在政治上的社会期望值不断的提升,政治要求不断的增长,公民迫切地希望通过政治参与的行为解决社会问题。美国学者亨廷顿指出权威的合法化、结构的离异化以及大众的参政化是政治现代化的三个表现。在中国所表现出来的突出特点是政治参与的广泛化,主要表现在参与主体的大众化、参与对象的扩大化,加之网络科技的发展使得参与的工具具有多样性等。这种参与的不断增强可以为政治决策提供丰富的养料,为公民表达利益诉求提供合理的通道,使得国家政体的运作减少或者避免对于“公意”的偏离。因此在这种目标指导下,部分人认为政治参与的提高、扩大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途径和政治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之一,因此不断的强调政治参与的扩大和提升。

但是在强调扩大政治参与的同时我们也不断的充满疑惑。其一,政治学的研究表明,伴随着政治参与的人数增多,政治参与过程中每个人发挥的作用和功能就在不断的减少,这是一个政治效率的问题。就如萨托利所言“在一个5人团体中,每个人的作用是1/5,在一个50人的团体中,每个人的作用是1/50,随着分母的增大,每个参与者的作用(份额、影响力、重要性)会相应的减少”。[1]也就是说如果单纯的调动每个人的参与积极性,这样只能让其在参政的过程中作用下降,因此需要组织化的途径;其二“政治参与孕育着政治稳定,而政治参与的发展过程及其不成熟却滋生着动乱。” [2]政治稳定是政治参与的前提和条件。在单纯的扩大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需要设立相应的政治机制和渠道满足政治期望,否则会影响到政治稳定。在这种两难的困境中,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政治参与的扩大确实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同时也是政治现代化的衡量标准,但是无限制的没有制度保证的政治参与却会影响政治秩序,它就像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危险随时伴随着它。

1、政治参与界定

关于政治参与的定义有非常大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其一,关于政治参与的主体,仅仅是指普通的公民还是泛指所有的公民(也包含着专门从事政治的职业人员),例如王浦劬等认为:“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3]其二,政治客体方面,也就是参与的事务应包含着哪些,有些认为政治参与仅指政治决策的参与,但有些人认为还应包含着政治监督、执行等;其三,参与的方式,以法律是否认可为基准,有些认为只有在制度和法律认可的范围之内才算做是政治参与行为;但是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只要对于政府行为政策过程产生了影响都算作是政治参与。总结上述几点,政治参与是全体公民采用各种方法采取政治行动影响政治系统过程,维护个人的权利和利益的行为。也就是说本文是从更加宽泛的含义上认识政治参与行为的,强调政治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客体涉及政治系统的各个环节以及方法的多样性。

2、政治参与的制度化

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强调“制度”;就如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的界定是包含着“规则、制度、组织”等,也就是上文在界定政治参与时所指出的在制度的规则范围内或者利用组织参与政治,就是一种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其二是强调“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政治参与的过程我们所要强调的不是无意识的个人单纯的参与行为本身,还包含着认同政治价值规范,积极、自愿的政治参与,不断的将社会认可的价值道德准则内化为自我的机制,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指导行动的行为。简而言之,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当前民主制度建设的背景下,理性的合理的进行政治参与的过程,同时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认同我国当前的政治参与准则和道德标准,理性的有序进行政治参与的行为。

二、政治参与制度化的功能

公民的参与意识在不断的增强,而参与能力提高的程度并没有同步。这就极易使得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迸发出来,尤其是在一些诱导性因素的引导下,影响到政治稳定。因此我们必须看到政治制度化的功能,认清政治参与制度化的作用,将其提升到一个较高层面。

1、政治参与制度化维持了政治稳定,促进了和谐的政治秩序

亨廷顿在其“稳定公式”中指出“社会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在政治制度化方面的落后状态,会使对政府的要求很难—如果不是不可能——通过合法渠道得到表达,并在该国政治体系内得到缓解和集中。因此,政治参与的剧增就产生政治动乱”。[4]如果将其公式反过来说则很明显,伴随着政治参与的扩大,政治制度化的水平同时在提升的话,那么政治稳定很易产生,自然政治秩序是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人们在政治上的诉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阶层的政治诉求和政治参与期望值都具有不同性质,只有通过制度化的途径才能评估问题解决的优先顺序,维持社会公平和正义。同时政治制度的完善,使得人们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知道依法表达的渠道和机制,避免了一些不合理的激动的政治参与行为,提升社会的稳定机制。总之,政治参与制度化,保证合理的政治渠道的畅通,同时在此框架内每个人政治参与的效能被赋予同样的权重,給予同样的地位,确立解决矛盾问题的优先顺序。

除上述之外,“公民及其组织在政府引导下,关心政治,增强对政治的依赖感,并感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正在发挥着正确的政治作用,从而得到一种满足感。进而言之,公民通过政治参与,有利于提高对政治体制的归属感,并具备了宽容精神。”[5]也就是说政治参与的制度化使得人们之间树立了宽容的政治文化环境,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因而缓和了政治参与的过程中激烈的冲突和矛盾,有助于形成政治稳定的环境和和谐政治秩序。

2、政治参与制度化保证了政治系统中输入的合理化和连续性

伊斯顿在其《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一书中将政治过程看成是一个过程,其中包含着三个主要的机制“输入、输出以及反馈的机制”,[6]而政治参与是在政治输入过程中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机制。但是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规模大,复杂性也增强,公民的要求也是根据自身环境的不同而五花八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加过滤的全盘吸纳所有的相关信息和要求,对于政治系统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同时如果无区别的吸纳,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就无法保证,解决的质量也不能保证。这也就要求政治系统:其一,对于政治参与过程中提供的信息进行过滤。其二,通过制度化的机制减少这种信息吸收的工作量以及加强合理性。总之,政治参与制度化起到一个过滤网的作用,通过预先保证的政治制度,筛选和过滤合理的政治参与要求,以及制度化的政治参与行为,使得在政治过程中的连续性得到保证。

3、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能够加强政府的管理能力,加强合法性基础和权威

政治参与制度化的过程能够使得社会秩序得到合理的保证,维持社会的稳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政府本身的功能也在不断的得到加强,正如亨廷顿所言的“强国家,强社会”。当然这种“强国家”的概念并不是指那种消融了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界限的强势全能国家,而是指政府能够合理的承担其在政治参与制度化中的职能,协调好公民与国家关系,建立合理的政治制度,疏通政治参与的渠道等方面的强势和优势。因此如果在政治参与制度化的方面政府能够发挥它的功能和角色,那么他就能够树立合法性权威。正如马克思·韦伯对于“合法性权威的三种分类即传统型的权威、法理型的权威、克里斯马型的权威”的划分,[7]人们对于权威的服从和认可,主要有三种来源,传统、法律法规和政治领袖的个人魅力。在政治参与制度化的过程中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和扮演的主要角色,主要有首先参与渠道疏通,加强各种法制建设,拓宽参与渠道,加强表达机制;其次,参与理念提高的责任,加强宣传等;第三,参与责任,其也是在参与过程中与参与主体互动的一个方面,因此在参与过程对于自身行为的规范性约束也是很重要的。总之,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工作,政府在政治参与制度化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加强统治的合法性权威。

4、政治参与制度化的过程有利于加强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培养公民成为一个“政治人”

在论述關于政治参与制度化的过程中认为其不仅仅包含着是政治参与的行为在合理合法有序的框架之内进行,还包含着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内化政治行为的道德准则和标准,以规范和标准要求自己的行为,称之为一个“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因此政治参与制度化的过程能够通过道德准则,参与标准的学习,培养一个政治公民,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做出理性的选择,做出合理理性的政治行为,同时对于自己的政治要求有一个合理的政治期望,这样才能在期望值与实际值之间达到一个很好的协调。

三、小结

政治参与程度并不是传统思维中越高越好,越活跃越好,其在有规范、有制度、有法律、有组织的保证下才能促进社会稳定,释放出应有的良性功能即能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具体方式和方法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英]乔万尼·萨托利,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p128.

[2] 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P290.

[3]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p166.

[4]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p42.

[5] [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经济日报出版社,1988,p5.

[6] [美]戴维·伊斯顿,王浦劬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p35.

[7] 周晓红.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张文雯(1988—)女,新疆塔城人,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理论,硕士,现为新疆医科大学克拉玛依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

猜你喜欢
功能
数学的翻译功能
Marvelous mural 神奇的壁画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一种电磁炉的功能设置方法
2IN1厨房漏斗
作为一种文化的校庆:本质、功能及其发挥
我有特异功能
功能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如何激活手机里面的Doze模式功能
户外也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