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育人方法探究

2020-03-31 13:21景石红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

【摘 要】 高校是文化传播、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育人功能是校园文化的本体功能。当前,高校在校园文化育人中还存在趋同化、层次浅、理论化、单一化等问题。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优化顶层设计、构建育人新格局;矫正育人理念、净化育人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动性;创新文化载体、實施育人新途径。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育人方法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应重视文化建设,将文化视作学校的灵魂,把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

一、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内涵与特征

1、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肩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国家竞争力、提升国家文化品位与深度、加强国内与国际文化交流的使命。文化的目的是塑造人和影响人,实现这个目的的过程就是文化育人。从总体而言,所谓文化育人,就是以文化人,即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以文化价值渗透的方式,将先进文化的价值渗透到人的灵魂深处,使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实现文而化之的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它强调“重视人文教育、隐性教育,注重精神成长、思想提升,主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通过有意味的形式,长久地、默默地、逐渐地感染人、影响人、转化人”,[3]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育人效果。

2、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特征

(1)开放性。高校校园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和积淀过程中形成的文化。高校之间不同的校园文化、不同阶段教育的文化、社会文化、不同群体的文化、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文化彼此碰撞而形成了色彩缤纷、层次多样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向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阶段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广大社会人士、不同行业开放,促进交流,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可以说,高校是各种文化信息的汇集地,各种文化与思想在这里萌芽、融合与碰撞。文化因开放而创新,因开放而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与力量,因开放增强了高校的生命力与战斗力,才有了发展的动力和契机。

(2)时代性。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时代特征。从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二分”说,到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三分”说,再到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四分”说,再到“多分”说,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丰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初期的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到转型时期的文化素质教育,再到发展时期的大学文化建设。每个阶段的大学文化建设都把文化育人这一思想贯穿于过程之中。[4]如当前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高校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到学校的育人育才全过程当中。高校的“思政课程”正逐渐向“课程思政”转变,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到所有教学当中,融入到中国梦系列主题活动当中,在理想信念教育、宣传舆论阵地当中充分体现。以上的校园文化反映了新时代育人的显著特色、发展程度和教育行业的发展情况。

(3)渗透性。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着方方面面深远的影响,对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思维方式、情操陶冶、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形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高校通过文化育人机制将道德规范、思想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创新精神等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准则、科学的世界观、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所谓渗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经济工作、文化工作、管理工作等各个方面乃至日常生活中,结合各项具体工作的实际进行。”[5]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有较强的社会认知能力、辨别能力、学习能力,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不再仅仅通过知识灌输、道德说教进行,更多的是通过第二课堂的情境教育、循序渐进的隐性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二、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校园文化育人理念的认知偏颇,层次较浅

当前很多高校过分强调校园文化的单一功能,用校园文化来实现学生的行为约束,突出校园文化的管理性,有些高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职责归属于学生管理部门,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忽视校园文化对立德树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6]校园文化育人的管理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对于校园文化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和校园环境建设层面上。如有些高校的管理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忽略了校园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与价值。很多高校不惜重金引进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盲目打造校园物质环境,却在文化氛围营造、理想信念教育、校风学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师德师风、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科学精神等隐性育人环节很薄弱,流于表面。高校对校园文化育人方向的认知偏颇导致了理论研究不成熟、制度化育人文化体系不健全、实践方向不正确,缺乏应有的高度、广度和深度,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校园文化育人方式过于形式化,风气浮躁

校园文化育人方式过于形式化主要体现在片面追求办学规模大、校园活动形式丰富等方面。一是随着学校的发展升级,新校区的建设应运而生,由于新校区的地理位置偏,建设时间短,造成了校园自然景观缺乏历史厚重感和特色亮点、新校区与老校区物质文化不对称的后果。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推进,高校逐渐拓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如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知识技能竞赛、国际交流等等,但更多的是流于表面,为了学校的宣传推广而开展,为了完成任务而开展。表面上看,校园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校园活动的实践目标却不理想。校园活动脱离实际,不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的自愿参与度不高,只有靠学分的约束才能完成。校区的盲目扩建和校园活动的形式化开展的直接结果就是形成了功利浮躁的风气,这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相背离。

3、校园文化育人的理论居多,脱离实际

当代大学生具有自我意识强,个性独立等特点,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过于侧重理论的解释与梳理,育人实践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指导意义不大。高校往往对学生的个性化重视程度不够,培养方式传统化,且同质化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特色化发展和潜能的发挥,育人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辅导员与学生和家長的沟通交流较其他教育阶段有所减少,对学生自主参与社会实践、兼职工作、家庭环境、情感动态等方面的跟踪了解不足,往往在学生出现问题后,辅导员或者学校才出面解决。目前,高校大多存在学生的价值观模糊扭曲的现象,物质需求高于理想信念和道德底线。近几年出现了校园贷、裸贷、沉迷网络、牺牲身体健康购买品牌商品、误入传销组织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学校未能引起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度不高,疏于引导。以上种种不良现象的出现暴露了学校脱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明显等问题。

4、校园文化育人的形式单一,方法僵化

校园文化育人主要通过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活动开展、教育教学等方式进行,校园活动开展是大学生最容易接纳的育人方式,但校园活动设计缺乏统一性、整体性、科学性,特色不明显、亮点不突出,育人方法僵化。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学生具有碎片化阅读,依赖网络等特点,一些网络主导文化与主流文化背道而驰,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观念偏颇、行为失范等问题,而高校并未科学进行网络文化建设、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对大学网络文化进行规范和引导。高校校园里最常见的新兴媒体就是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各类教学平台、易班网站等,高校在校园文化育人过程中未充分利用这些平台。高校的育人方式仍然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导向性和服务性不强。

三、校园文化育人的方法

高校要实现引领文化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目标,就必须认识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提升文化育人的能力,探索出文化育人的新途径。

1、优化顶层设计,构建育人新格局

高校要实现文化育人成效,需要深刻认识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趋势,把握高校的发展方向,找准办学定位,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管理,构建“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的全方位育人新格局。一要优化管理结构。要加强统筹协调、健全办学制度、完善保障机制、抓好责任落实、创新运营模式、打造特色校园,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本身的发展之路。二要加强多方合作。“向上”要积极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下”要与中高职学校衔接,联合办学,共同育人,带动中高职学校发展;“向内”要统筹协调各部门,抓好教学质量,提升内涵发展;“向外”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校企、校地合作,提升办学水平,服务地方发展。三要明确育人重点。要增强学校文化底蕴,重视教学质量,以“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出发点,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综合性人才。

2、矫正教育理念,净化育人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7]高校要矫正有形式主义倾向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加强教风、校风校训、学风的建设,杜绝育人盲目化、庸俗化、随意化、功利化。把握问题导向,科学规划校园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去除功利化,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情怀,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盲目跟风、不攀比,营造风清气正、厚德博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和学术规范教育,把师德建设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独立思考、崇尚科学、勇于创新、追求真理,与学生队伍共同成为高校精神家园的创造者、守护者和继承者。

3、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动性

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主体,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办学的终极目的。育人应围绕学生展开,突出大学生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把握问题导向,切实了解学生需求。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源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健康、有社会责任感、爱国、有民族情怀、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充满正能量、有健全人格、勇于创新的新时代大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有了多元化的选择,这对校园文化育人提出了新的难题。高校应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全方位融入文化育人的各个环节,通过文化育人实现文化与人的融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育人的不断创新与优化,依靠的不仅仅是管理者和教师对各种形式的育人活动进行设计、管理与引导,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大学生接收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设计特色鲜明、符合学生个性化特点、认可度高的校园活动,将使育人效果达到最佳。

4、创新文化载体,实施育人新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面临新的挑战,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亟需不断更新,从而适应时代变化。高校应动态调整育人战略,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建立一支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广泛收集各类信息,并将信息加工处理,应用到育人体系当中。互联网具有多样化、范围广、速度快等特点,高校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与网络法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辨别能力,正确发挥网络文化的舆论引导功能。大学文化无处不在,传统的校园文化已不足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创新文化载体、实现育人新途径势在必行。高校要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切入,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易班平台、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学生宿舍、电子显示屏、宣传栏、校报、QQ公众号等文化载体,将学校办学成果、文化建设、动态情况与网络热点、学生关心的话题相结合,发布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传播正能量,达到文化传播、文化输出、文化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

[2] 李峰,王元彬.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机制与载体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3)73-77.

[3] 冯刚.坚守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N].光明日报,2015-11-10(14).

[4] 眭依凡.大学文化思想及文化育人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105.

[5]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10.

[6] 吕春艳,杨利香. 高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的关联性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4(11)32-34.

[7]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R/OL].( 2016-12- 08 ).[2018- 03- 10]. http://www.xinhuanet.com / politics / 2016- 12 / 08 / c _1120082577.htm.

【作者简介】

景石红(1987.11—)女,汉族,黑龙江五常人,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在读,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高校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区高校8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获国家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