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德育课程 完善学生人格

2020-03-31 02:59翟江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家长

翟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所谓“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德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鞍山市铁西区公益小学一直把德育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努力构建德育工作新体系,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让学校的德育工作体系化、常态化、过程化,促进学生在持续性的德育课程中完善自我,快乐成长。

一、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成长的摇篮

学校秉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校训,引导学生求真知、学真本领、做真人、养真道德,以优雅的校园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的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学校走廊文化突出一个“乐”字。这一“乐”字体现在教师的“乐教”和学生的“乐学”。主题鲜明的德育走廊,围绕公益小学的“益”字,营造“公益文化”。“篆益飞扬”主题文化墙,引领学生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师生的篆刻作品凝聚了其对篆刻艺术的喜爱之情;“棋益超凡”主题文化墙带学生走进象棋的世界,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源远流长,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意志;“书益芳菲”主题文化走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师生共建走廊文化,亲手搭建读书角,读书小报、名人读书成长故事、好书推荐等专栏,展示了师生读书的成果;“才益卓越”展示墙留下了学生成长的足迹,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记录了孩子们快乐成长的精彩瞬间;书画作品展示、笛子特色展示、小足球联赛等综合展示墙为学生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传统文化走廊,写满《弟子规》《论语》等名言警句,浸润学生心灵,提高学生涵养。

二、多彩的育人活动——浸润学生的心灵

学校通过组织开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童心向党”“我和祖国共奋进”“诵习近平爷爷经典语录,做新时代好少年”“华彩70年,梦想新时代”等主题教育活动及德育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思想启蒙奠定基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引导学生明确怎样做才是爱自己、爱家人、爱社会、爱党、爱国,激发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厚植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我校一系列育人活动紧紧围绕“四结合”和“五种教育”开展。

(一)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培育家国情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通过德育主题活动,学生增强了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崇敬感。通过实施传统文化课程,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依托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学校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学生通过了解历史,传承中华文化,产生民族自豪感;学校还结合六一国际儿童节、建国70周年等时间节点开展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

(二)结合兴趣社团活动,培养学生能力

学校开设了“笛韵之声”竹笛社团、“棋思益想”象棋社团、“精雕细琢”篆刻社团、“发现之美”刮画社团和“生态均衡小菜园”劳动实践兴趣社团,提升学生的動手能力,使其掌握劳动方法与技能。通过开展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锻炼学生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挫折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结合体验式实践活动,拓宽德育途径

学校依托校外活动基地拓宽德育活动途径,带领学生到青少年活动中心、消防队、博物馆、烈士纪念馆、绿色农庄、生态植物园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行前、行中、行后的过程中逐层深入体验、感悟活动内涵,使德育达到润物无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效果。

(四)结合开放式研学活动,实施社会育人

开放式的研学旅行是释放学生天性和求知探索的课堂,也让学生收获了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到“九·一八”纪念馆、雷锋纪念馆、鞍钢展览馆等场所参观,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知识,感受不一样的收获。

“五种教育”指的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纪律教育、健康教育和劳动教育。学校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系列活动,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少先队活动课、主题班会等开展德育课程,有效地提升了德育课堂的实效性,更提升了德育的个性化需要,有利于培养独立、善思、乐观、向上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体验式育人课程——学生快乐的成长

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并做到德育活动课程化,将碎片化的德育活动整合规划为整体的德育课程。

(一)普及特色课程,促进学生发展

学校的竹笛课程已有12年的历史了,曾获全国竹笛联盟学校理事单位、辽宁省竹笛教育基地等荣誉,向各级各类艺术院校输送艺术人才,并曾参加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栏目。学校创编了校本教材《笛韵童年》,学生每天保证一小时校内、校外练习时间,并全员参与。学校是鞍山市唯一一所竹笛特色学校。

此外,低年级的象棋课程,加深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象棋课程从文化、礼仪等方面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校戏剧社先后排演《包拯贡砚》《负荆请罪》《陆绩怀橘》《张李丐养》等课本剧,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二)创编游戏课程,丰富学生生活

为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创新,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学校积极构建有温度的思政游戏课程体系。

一是立足课堂,遵循规律。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实际上是一个释疑解惑的过程,要帮助学生认识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而想上好思想政治课,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学校将道德与法治课与生活中的案例有效融合,既打造了高效课堂,又推动了课程改革创新,增强了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润物无声地给予学生人生启迪和精神力量。

二是内外结合,创新活动。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学校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把思想政治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树立鸿鹄之志。同时,编排竞技游戏“文明之花处处开”、童谣游戏“三面红旗”、文体游戏“少年强则国强”等十余种活动课程,丰富了学生的在校生活,引导学生做到明礼、明德。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中“新中国的生日”一课,描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的壮观场面,英姿飒爽的仪仗方队首次同时高擎三面红旗接受检阅,展现出排山倒海般的气势。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校以“三面红旗”为切入点,打破年级界限,创编了朗朗上口的童谣。让学生在认识和了解“三面红旗”的同时,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富饶、秀美,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同时,学校借助童谣的形式,将环保教育深植学生心中。

(三)开设润德课程,润泽学生心灵

学校设置了一月一主题、一周一积累、一日一成长的润德课程,按照“2+6”的模式呈现,“2”即特色课程为竹笛和足球,“6”即认知课程、感恩课程、成长课程、体验课程、“绿丝带行动”课程和收获课程。结合学段课程制定德育课程表,并按照课程表的规定开展德育活动。

一是幼小衔接课程。入学新生的第一节课为亲子课,学校邀请家长和学生走入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活动,减少学生入学的恐惧感和家长的担心。入学第一周为学生创编了游戏活动课程,在游戏中学生认识校园、认识伙伴,建立信任,适应新环境。

二是劳动体验课程。学校西侧有一块种植地,每到春天,每名学生都会承包一小块地,通过松土、播种、浇水、施肥、收获等体验活动,感受农民的辛苦,更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

三是生命教育课程。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养蚕,了解蚕从卵、幼虫、蛹到蛾的四个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揭示生命的奥秘,感受生命的神奇。

四是“绿丝带行动”。引导学生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黑板报、手抄报、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五是阳光体育课程。推行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将课间操进行调整,编排了足球操、竹笛吹奏、海草舞、古诗韵律操等具有“公益”特色的课间操,为学校阳光体育大课间增加了绚丽的一笔。

四、家校社会联动——造就学生完美人格

许多家庭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的德育和其他能力被忽视,作为学校有责任培养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力,引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更好地实现家校共育、社会助育的效果。

(一)开设家长课堂,提升教育能力

学校为家长们量身打造了家长课堂、入学亲子课堂、家校互动活动等,定期为家长们开展沙盘、心理健康疏导活动,拉近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增强彼此间的信任。

(二)建立网格管理,提供交流平台

为了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学校建立了德育校长、班主任和家长等多层面的网格式分享平台,把群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家长可以随时在群中分享家庭教育的困惑,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建立网络管理平台,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家庭教育的补充作用被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开设体验课程,家长走进课堂

针对低年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迟迟不肯离开,有的还利用课间的时间来看孩子的现象。为了让家长更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学校为家长开设体验课程,允许家长走进课堂,参与学校的活动,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这样有利于家长更好地与学校配合,在家校齐抓共管的基础上达到德育的理想效果。

(四)亲子沙盘游戏,拉近家校联系

作为学校有义务引导家长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帮助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起理解、宽容的氛围,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锻炼的机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为家长全天开放,家长可提前预约,与心理老师交流沟通,尤其是和孩子一起做沙盘游戏,倾听孩子的想法,从而找到更有利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五)模范走进校园,传递榜样力量

學校注重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平凡其实就是一种伟大。邀请市区人大代表走进校园,请他们讲述为人民服务的亲身经历;邀请环卫工人走进校园,明确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教育学生做环境保护小卫士;邀请全国劳模郭明义走进校园,和学生一起读书、讲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劳模就在身边,向榜样学习,做“四有”好少年。

只要用心、用情、用功做教育,总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公益人将继续“以幸福的心,做幸福教育”的理念,尽职尽责地为师生服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家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家长错了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