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创新

2020-03-31 08:41胡梦晓
办公室业务·上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年鉴创新文化

胡梦晓

【摘要】高校年鉴是学校历史发展和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缩影和生动名片,当前高校年鉴普遍存在着诸如编辑、出版与传播的困境,应如何实现高校年鉴的创新性发展?本文尝试提出一些思考与路径。

【关键词】年鉴;编纂;创新;文化

所谓年鉴,顾名思义,“年”即为时间单位,限定了这一类出版物的事件界限。“鉴”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鉴,大盆也。”《庄子·则阳篇》有:“灵公有妻三人,同滥而浴”,这里的“滥”通“鉴”。可以看出,“鉴”在古代是一种盛水的器皿。《周礼·凌人》记载:“祭祀共冰鉴”,这里的“鉴”即为盛放冰的容器。《广雅》有“鉴谓之镜”,郭沫若在《三门峡出土铜镜二三事》中写到:“古人以水为监,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种水盆称为监,以铜为之则为鉴”。可见,当铜镜还未广泛应用时,“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发挥着“镜子”的功能。总结而言,“鉴”即为古代的一种盛水的器皿,有镜子等引申义。我们可以将“年鉴”简单理解为“一年之鉴”,即以“年”为单位的历史映照、回顾与总结,重点在“鉴”。高校年鉴是记录学校历史、文化及发展脉络等的综合性、资料性工具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掀起一股年鉴编辑的热潮,众多高校纷纷加入年鉴编写的队伍,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实践,目前全国有300余所高校仍有在编年鉴。可以说,这是热潮冷却后自然选择的结果。高校年鉴以其存史、资政、文化传承等功能,对学校自身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今高校年鉴仍然面临着种种的困境,亟待通过编辑、出版和传播等途径的创新,实现自身的新生和发展。

一、高校年鉴面临的困境

(一)编辑源头困境。高校年鉴的编辑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工程,年鉴的连续、及时出版,紧密地依赖于编纂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全校各单位和部门的协调配合。然而我们注意到,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年鉴编辑部多设在学校办公室、发展规划处、档案馆或是图书馆等行政管理部门,虽然成立了专门年鉴编辑委员会,但多是发挥其沟通协调功能,鲜少设有专门性的、独立的编辑机构。上述情况普遍存在于当今高校年鉴编辑工作之中,这一方面真实地反映出高校年鉴在各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尴尬处境,另一方面则直接导致年鉴编辑的“源头困境”,即来自于包括高校行政主管部门、高校自身及其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重视度不足甚至漠视,这直接导致高校年鉴在编辑之初就已举步维艰,也极大地制约了年鉴后续的出版与传播。

(二)出版传播困境。上文提到,当今高校年鉴的编辑存在所谓的“源头困境”,其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年鉴出版传播困境。当前,高校年鉴的主要出版途径和方式,还是依赖内部出版形成纸质图书,但囿于“源头困境”,年鉴编辑与出版传播过程中,作为高校之中重要受众群体之一的广大师生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普遍不高,其传播的方式和范围又十分局限,往往形成“编写之前少人关心、编写之中缓慢推进、编写之后无人问津”的惨淡局面,这一方面极大地挫伤了年鉴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影响了年鉴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价值创新困境。高校年鉴作为一种史料价值为主导的专门性文献,因其丰富的史料价值广泛用以资政辅治,但其文化工具的发挥,诸如文化见证、传承与积淀以及宣传、展示与交流等多元化价值的发挥,往往还不够深入。加之,高校年鉴的体例又往往相对稳定,随着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的深入,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日益现代化,高校之中某些机构的设置与职能也处在动态的调整与整合之中。传统的年鉴的框架与体例有其优势,但如何突破惯性思维的模式,从创新形式和体例开始,赋予年鉴内容更大的生机与活力,如何将高等教育最新发展理念、趋势与经验做法等有机融入年鉴的编纂之中,也是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高校年鉴创新的途径

(一)稳定框架与动态调整相结合。“框架是年鉴的基石,稳定的框架是年鉴质量的保证,也是年鉴成熟与否的表现。”高校年鉴框架的稳定保证了其内容的全面有序,但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和改革的持续深化,高校年鉴也应该尝试打破以往的以教学管理为主线面面俱到的固有模式。关注新生事物,围绕某些新变化、新亮点和新特色,创新内容和形式,特别是对一些涉及本校改革发展和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给予更多篇幅的倾斜,提高敏锐性和灵活性。在既定体例和篇幅要求之内,适时进行调整和增减,一方面保证了年鉴体例框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又将时代特色、年度特色与学校特色予以凸显,激发年鉴内在的活力,使年鉴年年编,年年有新意,形成学校发展的纵向历史性动态对比,做到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使各类读者通过年鉴的阅读全面而准确地感知学校发展的新进展、新成就和新经验,这也是年鉴出版与功能发挥的意义所在。

(二)提高广大师生关注度和参与感。教职工和学生是高校中两大重要的群体,一所优秀的大学除了其深厚的历史积淀、悠久的文化传承和雄厚的师资力量等条件建设之外,还应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群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高校年鉴的编辑而言,特别是在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新媒体技术的强大宣传力和影响力,拓展交流平台、广泛征集意见、(下转第63页)

(上接第57页)畅通反馈通道,激励师生共同关注和参与。特别是要借助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和创新力,充分调动广大青年学子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关注学校发展热情,使年鉴成为其自我展示與成长的新窗口;另一方面可根据学校年度具体发展情况,增设某些栏目,将学校年度特色事件,诸如学院特色建设成果、年度师生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优秀师生的人物志及其他具有长久存查价值的文献资料等,纳入年鉴编纂的内容与框架,这不仅是对年鉴史料价值的扩充与丰富,更体现了其个性化与特色亮点。同时,也要用好用活年鉴编辑部的约稿、审稿功能,对不同来源的资料稿件充分地对比、分析和论证,平衡各类稿件资料的多样性、客观性与深入性,切实拓宽年鉴编辑视野、拓展年鉴写作渠道、丰富年鉴素材来源,形成集丰富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新时代年鉴编写模式。

(三)发挥文化功能,拓宽传播思路。当今,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成为众多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年鉴正是以历史编年的方式,记录校园文化变迁的最好载体,即通过对校园文化活动与资料的全面记载、优秀师生风采的集中展示等,将校园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内涵,予以高度的凝练与浓缩,见证和传承着优秀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年鉴的文化功能,对内可以通过动态的、线性的展现学校发展的历史与成果和优秀师生风采等方式,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化功能,丰富和促进着校园文化发展;对外则是以存史的方式,集中展示学校教育教学理念与改革发展成果的一张生动的特色名片,有效地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若能将年鉴的这一功能予以有效发挥,反过来促进年鉴编辑工作的有效开展,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必将有效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进程。

三、结语

年鉴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必将随着工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新技术的应用而革新。面对年鉴编辑出版中的种种困境,唯有开阔编辑视野,创新工作思路,科学规划体例,全面提升年鉴编辑水平,切实提高年鉴利用率,充分挖掘和释放年鉴的多样化功能,才能使年鉴真正成为一张具有厚重历史沉淀又特色鲜明的学校名片。

【参考文献】

[1]李楠.中国古代青铜器[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

[2]郝颜飞.古铜镜鉴定收藏入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张荣.高校年鉴编辑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18(11).

[4]胡少诚,任一丁.高校年鉴框架设计的比较分析[J].中国年鉴研究,2017(1).

[5]钱锋.关于高校年鉴编撰创新的思考[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9(3).

[6]林忠玉.浅议年鉴信息化的发展态势[J].中国年鉴研究,2017(2).

猜你喜欢
年鉴创新文化
信息时代年鉴出版的品牌建设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Examining the Role Globalization Had on China’s Air Quality and China’s Response to Air Pollution
陕西年鉴发展回望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中国雕塑年鉴·序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