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关系对高中生道德认知发展的影响

2020-04-01 03:43韩沅哲
科学咨询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教养阶段道德

韩沅哲

(大连市第三中学 辽宁大连 116021)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高中生活伊始,我认识了一个女生,越深入交流,就越发现她心里有很多负能量。我们聊着聊着就聊到她的家庭关系上,我发现她的父亲经常责骂她的母亲和她,还经常很晚回家(据她的口述),这让她和她父亲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恶劣。她觉得自己从小就缺失了父爱,并和其父交流慢慢地少了,学习成绩也渐渐下降。这让我对家庭关系与高中生的道德认知发展的关系这一课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们的终身老师。如果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好,也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压力,从而使孩子们对周遭环境和认知由好逐渐转坏。

由此,我希望通过此研究探讨在何种家庭关系和教养方式下,更有利于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此研究不仅满足我自己的好奇心,更多的是希望让更多的父母了解到家庭关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二、文献综述

(一)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梳理

首先,科尔伯格将道德认知定义为不是对道德知识、原则、规范的“认识”和“学习”过程,而是每个主体参与和外界相互作用下的自我建构的动态认知发展过程,是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集中在道德判断上。他认为道德判断是人类道德的最重要成份,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前提。因此,他所研究的道德认知发展主要集中于道德判断的发展[1]。科尔伯格利用“两难故事”法研究大学生的道德推理过程,并最终将其道德认知发展过程归纳为“三水平六阶段”模型,如下图所示:

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其中,前两阶段可以归纳为基于个人中心为了免于惩罚的“前因循道德发展水平”,而三、四阶段是基于与他人或社会联系,按自己和别人的标准“为善”的“因循水平”,后两阶段是基于普遍道德原则,例如考虑“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作出判断的“后因循水平”。其特点为,道德观念从自我中心向社会的方向发展,即一个人对公平的理解从一个基于个人的视角(称为前因循水平,阶段1和阶段2),扩展到服务于自己的家庭,朋友和直接社区的系统(因循水平,阶段3和阶段4),到基于更大的社群,包括陌生人(后因循水平,阶段5和阶段6)[2]。

(二)家庭抚养方式相关理论梳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养方式越来越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有关这方面的课题,也是发展心理学家研究中社会化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根据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鲍姆林特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养四个方面来评定父母的教养行为,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专制型三种。权威型父母和专制型父母都对儿童加以限制,但前者的限制是“严格而合理的”,后者的限制却是“无目的,不合理甚至惩罚性的”,因而限制对儿童社会化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都支持鲍姆林特的结论,如韦克斯勒指出,在权威型家庭中使用“爱的收回”会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积极作用,而在专制型家庭中使用则起到相反作用[3]。

不仅如此,早在18世纪初,人们每年就开始对每个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观察,也开启了该领域理论形成的准备阶段。法国十八世纪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了要尊重儿童,父母要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强调教育要尊重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按照他的天性去进行教育,坚决反对用压制、摧残和灌输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在卢梭思想的影响下,裴斯泰洛齐,杜威,康德进一步研究教育方法。裴斯泰洛齐首次将教育与心理学联系在一起,认为儿童的教育第一步应该是从家里开始,也就是从家庭教育开始,提出了母亲对孩子的最初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后来,杜威在卢梭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亲子的地位平等和与亲子关系的好坏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亲子地位的平等,可以避免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思想意志强加给孩子,可以培养孩子平等的观念和民主观念,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的标准并不是由父母来主宰,而是由社会大众认可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来共同决定的[4]。

人们对于教养方式影响的研究,研究思路由单向决定观逐渐向双向互动观转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的相关研究从80年代开始兴起,最常见的是参照鲍姆林特的分类,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放纵型、溺爱型、专制型和民主型。国内外心理学家运用实证法,对父母教养行为的类型模式及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研究设计

方法一

文献法。一方面,我们通过询问学生的家庭关系、父母职业、父母婚姻状况、家中是否有具体规则等问题,来探究家庭关系和教养方式的关系,是否是宽容型、权威型或者专制型。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学生对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的反应,投射出其道德认知的发展水平(如果直接询问他们对自己道德认知的发展水平,学生们难免会对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判断加上个人主观色彩,因此,通过两难故事的情境能,更直观地反映学生真正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最后,形成本文的研究框架,并提出假设。

方法二

1.笔者通过实地访谈的方式,共采访了名9名高中生,其中1男8女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探讨家庭关系对高中生道德认知发展的影响:

?

2.资料分析。笔者通过对录音进行文字转换,从中提取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关键词并梳理,进行编码,来判断他们的道德认知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哪种家庭关系和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发展。并给大家的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进行分类,最终构建一个道德认知发展的简单模型。进而分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其道德认知发展的影响过程。

四、访谈结果汇总

?

?

五、结论

由半结构化访谈不难看出,家庭关系对高中生道德认知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关系。父母是宽容型的家庭,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大多都是后因循道德水平。宽容型的父母对孩子思维方式的养成,对社会的认知,还有逻辑思维都是比较宽松的,使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养成了一套独立的对社会上问题的思考和独立的见解,而这种家庭对孩子的道德认知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猜你喜欢
教养阶段道德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