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师教学用书》使用建议

2020-04-01 07:22彭忍冬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用书教科书目标

彭忍冬

如何有效利用《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学用书》”),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统编教科书的编写理念和教学内容,显得尤为关键。笔者将以四年级上册《教学用书》为例,从其编排特点和使用建议两方面,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比较阅读《教学用书》,全面把握编写特点

为了分析统编教科书《教学用书》的特点,笔者将其与人教社课标版《教学用书》进行了对照分析(见表1),逐步认识其作用。

1.阅读“编写说明”,从整体上把握全册的教学重难点

细读“编写说明”,可以搭建起全册教科书的整体框架,进一步了解教科书的编写特点。

从表1可以看出,统编教科书《教学用书》将课标版《教学用书》的“教材说明”改为“编写说明”,通过“教科书编写思路—教科书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使用教科书要注意的问题—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和编写意图”的路径呈现,将“课程、教科书、教学”三者有机串联起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容。较之课标版,统编教科书的《教学用书》的“编写说明”,有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全册教科书的教学重难点。

2.阅读“单元说明”,构建语文要素发展线索

“单元说明”是《教学用书》的重要组成系统,它直面教科书编写意图,揭示单元教学主题,说明选文特点及选文间的内在联系,指明单元的教学目标,并提示单元教学注意事项,对于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两种版本在“单元说明”这一板块上又有何不同呢?表2    两版《教学用书》单元说明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统编版《教学用书》的“单元说明”不仅解读了选文,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语文要素”这条“隐在”线索的提炼,再现了教科书编写的内在逻辑性,帮助教师构建教学知识体系。

如,“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是四年级上册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分布在第四单元和第七单元。第七单元的“单元说明”中这样描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素是在三年级“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素,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先弄清每件事情讲了什么,再以把几件事情连起来的方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梅兰芳蓄须》一课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解读这段话,不难发现,编写者清晰地呈现出这一教学重点在第二学段的发展脉络:三年级重在“了解”;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学习通过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单件事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经验上的提升,要借助梳理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多件事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不是零起点。可见,“单元说明”可以帮助教师构建语文要素发展线索,对于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确定学习的程度、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阅读每一课的编写,明确如何落实语文

要素

统编版《教学用书》每一课教学各栏目尽量围绕着如何落实语文要素这一核心在构架,使之成为一个整体。透过编写体例,教师不仅可以知道“教什么”,还能掌握相应的教学策略。表3对照比较了两个版本的阅读编写体例。

从表3可以看出,统编版《教学用书》具体到每一篇课文、每一次学习活动的教学,站在学生学习的层面,给出了可操作的建议,努力实现教科书教学化。

以《观潮》为例,教学切入点原本很多,可以学习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学习由远及近的描写顺序,也可以训练朗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于是,《观潮》一文被赋予“提升联想和想象能力”的教学价值。这一篇课文的“教材解析”即呈现了如下表述:

课文第2自然段作者登上海塘大堤,为读者描绘了几幅静态的画面——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江面、屹立的镇海古塔等、云霧中的小山、人山人海的海堤。每一幅画面都各有特点。……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从声音、样子两个方面重点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这两个自然段的描述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我们的脑海中可以浮现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

以上解析围绕“动静画面”展开,与语文要素产生对接。接下来,《教学用书》编写者确定的核心目标是“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这一目标根据文本内容,圈定了“想象的画面”范围为“钱塘大潮的壮美”,检测达成目标的手段是“能说出”。这样的目标可检测可操作。在“教学建议”中,编写者设计了达成目标的路径:①圈画相关景物,想象潮来前的画面。②梳理潮来的过程,想象潮来时的画面。③品读重点词句,想象潮去后的画面。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交流,把静态的文字想象成生动的画面,再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习如何自觉运用“联想和想象”的阅读策略。

二、有效利用《教学用书》,落实统编教科书理念

统编教科书的理念能否实现,最关键的是教学实践。笔者曾对所在区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提问:“您认为四年级上册《教学用书》哪一个单元的编写最应该改进?可以怎么改进?”结果显示:约44.27%的教师认为“提问阅读策略单元”应该改进,28.13%的老师认为习作单元可以优化。大家希望能够提供更具指导性的教学设计,或者将相关知识更加细化。这些建议可以提供给编写者,作为改进的参考。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学用书》的编写会更多地纳入“学生因素”,重视合作学习的运用。四年级上册《教学用书》正是基于这样的编写理念,尽力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等方式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效利用《教学用书》,致力于以生为本的课堂建设。

1.以“单元说明”为统领,树立单元整体教学观

单元的组合让零散的选文、相关主题的写作以及综合性学习成为相互关联的整体,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学用书》在“单元说明”中反复提示教师要具备整体教学的观念,架构单元教学体系,由“单元设计—课时计划”,而不是盲目地进行单篇课文的解读。这里的“单元整体教学”,要根据单元不同的功能,采取不同的推进手段。

(1)依据教科书编排的梯度和层次,渐次推进。

有些单元的教学,每篇选文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教学中不易打乱顺序。如,“提问阅读策略单元”的“单元说明”指出:本单元的教学要根据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问。从感受提问策略,到学习多角度提问,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再到最后综合运用提问方法尝试独立阅读,渐次推进。

对照本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细读这段话,不难发现,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有问题意识;第二,产生并试图表述问题;第三,筛选出有助于课文理解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单元说明”遵循“提问策略”的学习过程,明确了四篇选文的不同教学价值。教学中,我们要留心教科书的编排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需要强调的是,关于“提问策略”在四年级上期的学习程度是“尝试从不同角度提问”,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提出“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会引导学生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学习的渐次推进。

(2)根据学习任务,进行板块整合。

有些单元的教学,可以适当调整板块顺序。如,“习作单元”的“单元说明”指出:习作单元各部分内容联系紧密。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内容的整合。

笔者在教研活动中执教《麻雀》这篇精读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作者如何把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这一重点问题时,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在本环节教学中,笔者根据“单元说明”的建议,围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条主线,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几个板块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感悟写法,并积极进行语言实践,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2.以实际学情为依据,细化教学目标

《教学用书》呈现了三层目标:整册教学目标(编写说明)、单元教学目标(单元说明)、课时教学目标(每一课)。这三层目标围绕层层分解,逐步细化,最终成为课堂教学的导引。但仔细读这些课时目标会发现,采用何种方式达成目标,通过什么手段来检测学生达成目标的情况,目标的可操作性、可检测性并不是很强。如,习作单元《麻雀》一文有这样一条目标:知道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目标中“知道”这样的表述,指向不明,如何知道学生“知道的结果”?又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学生知道”?目标表述不清晰,会导致教学流程不清晰。

笔者结合本区域学生的学情,将这两条目标作了如下调整:能借助图示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感受写事情的顺序。教学时,采用以下流程达成目标:①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出现哪些人物和动物,并在学习单上进行梳理。②提取关键词,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③小组内讨论:围绕着麻雀,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在全班展示。④根据黑板上的图示,将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一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⑤打乱顺序,发现问题,感受“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寫,可以把一件事写清楚”。

以上目标以感受表达方法为最终目的,教学环节层层剥笋,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可见,结合学情,细化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开展。

3.以“教学建议”为指南,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四年级上册《教学用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一课的“教学建议”中有充分体现。如“批注单元”三篇课文的“教学建议”明确指出:自主批注,借助批注理解课文。并用“如果有学生……教师可以……”这样的句式,假设了若干个不同的学情下,教师可以怎么进行引导。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解读“教学建议”,思考:编写者为什么提这样的建议?其背后的教学理论是什么?实际操作中,又如何优化,才能达成建议中的愿景?

笔者在执教《牛和鹅》这篇课文时,在初步感知了批注有多个角度之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批注。在反馈过程中,收集多位学生对同一处语段所作批注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批注是自己的事,要读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再次放手让学生修订自己的批注,促进学生对批注式阅读的认识。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注重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未对学生的批注作比较与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也是本课“教学建议”中强调的教学理念之一。

总之,我们要对照教科书,读懂《教学用书》,明晰其编排理念和操作体系。同时,更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情,灵活地运用,创造性地运用,方能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用书教科书目标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是谁对书不敬
吃书与用书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Textbook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Student’s Book One)
藏起来的教科书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