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的反讽艺术分析

2020-04-01 19:21龙雪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5期
关键词:李尔李尔王莎士比亚

摘  要:《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高峰时期的悲剧之一,被普遍认为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它将社会伦理和人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人物的塑造还是反讽艺术的运用,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而莎士比亚作为全世界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文风诗体自成一派,独具特色,精用各种修辞技巧,这也是莎士比亚戏剧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本文将以《李尔王》为例,对莎士比亚的反讽艺术进行探究。

关键词:《李尔王》;反讽艺术

作者简介:龙雪(1996.11-),女,侗族,贵州省岑巩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英國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5-0-02

引言:

《李尔王》看似是讽刺一个国家的动乱,实际上也映射出社会小家所存在的家庭伦理问题:年迈的国王李尔即将退位,把国土一分为三,准备分给自己的三个女儿,却在交出政权、国土之时,根据她们的口头之“爱”来分配国土,小女儿因为老实,不像两位姐姐那样说出谄媚之言,而被李尔驱逐出境,揭露了人性在钱权面前的不堪,莎士比亚惯用心口不一的矛盾修辞法,引人深思,在这部戏剧中,莎士比亚同样运用了多种反讽技巧,本文将从言语反讽,戏剧反讽和情景反讽三种反讽手法,对《李尔王》进行深度剖析。

一、言语反讽

言语反讽即言非所指,也就是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矛盾,表里不一,口非心是。

《李尔王》中的言语反讽主要通过弄人之口说出,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弄人其实才是整个剧中最明白事理的人。戏剧中运用了大量弄人与李尔的对话,高高在上的李尔却要听弄人的话,弄人站在读者的视角看得清李尔的刚愎自用,读者也借弄人之口“骂”醒了神志不清的李尔,读者们对弄人产生好感, 认为弄人虽顶着“傻瓜”的帽子,可读者都知道谁才是真的“傻瓜”。正如台词:“I marvel what kin thou and thy daughters are. Theyll have me whipp d for speaking true;thoult have me whipp d for lying; 译文:“我不知道你跟你的女儿们究竟是什么亲戚:她们因为我说了真话,要用鞭子抽我,你因为我说谎,又要用鞭子抽我;”(Scene1,Act4) 这里弄人的话反讽了李尔分不清真话还是假话,之前因为听信女儿们的假话,把国土拱手让出去反而被虐待;现在李尔又执着于真话,听不得假话,但弄人的话又怎么能是“真话”呢?

还有肯特这个人物,他因尽忠职守而被放逐,正如台词:“And the noble and true-hearted Kent banishd; his offence, honesty!”(Scene2, Act1)译文:“忠心的肯特又放逐了!他的罪名是正直”,正直不可能是罪名,这里起到了反讽的目的,讽刺李尔王的昏庸和刚愎自用,阿谀奉承有奖赏,而真诚是犯罪。还有,我们往往因为看到了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去思考它所包含的深层内涵。例如台词:“I have no way, and therefore want no eyes;I stumbled when I saw. Full of ttis seen. Our means secure us, and our mere defects prove our commodities.”(Scene1, Act4)译文:“我没有路,所以不需要眼睛;当我能够看见的时候,我也会失足颠扑。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失之于大意,反不如缺陷却能对我们有益。”所以当一个人无路可走的时候,他也就不需要再睁开那双眼睛,只需要用心去体悟这个世界所带给他的无限的悲痛与折磨就已经足够了,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大意,我们总是会在前进的途中迷蒙,我们会被眼花缭乱的世界所迷的认不清正确的方向,只有当我们失去了些什么,我们才能从生活中向下探索,追寻事物的本质,思考人生的真谛。最后李尔见到科迪莉亚后满心愧疚时的台词:“Be your tears wet? Yes, faith. I pray weep not. If you have poison for me, I will drink it. I know you do not love me;for your sisters have, as I do remember, done me wrong. You have some cause, they have not.”(Scene7, Act4)译文:“请你不要哭啦;要是你有毒药为我预备着,我愿意喝下去。我知道你不爱我;因为我记得你两个姐姐都虐待我;你虐待我还有几分理由,她们却没有理由虐待我。”这一句也是极具反讽意味的,讽刺的是大女儿和二女儿因为当时说爱他说的天花乱坠,可是不过多久就不敬重他,这是不应该的,而他认为小女儿不爱他,对他不好才是情有可原,实际上这时候的李尔已经清醒地明白,谁才是真正的爱他。

二、戏剧反讽

戏剧反讽是指,读者或者观众已经通过剧情介绍和自行揣摩已经知道得知某种情况或事物的根本含义,但是剧中人物或角色不知道,不明就里。

《李尔王》中的最大的反讽人物当属李尔,作为一个国王,理应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一起生活那么多年却分不清女儿们的秉性,凭她们的口头之言来判定爱他的深浅,来划分国土,小女儿科迪莉亚昔日还是李尔捧在手心里疼爱的珠宝,一时间就因为实话实说而变得一文不值,甚至是厌恶,还有忠心耿耿的肯特,也因为劝说李尔收回成命而被放逐,仅一夜之隔,李尔的性情就判若两人,这里也是通过反讽来暗示李尔一定会被“深深爱着他”的两个女儿的虐待。而两个女儿的溢美之词与她们日后对待李尔的行为相矛盾,李尔在被两个女儿虐待后,在狂风暴雨中对她们的各种诅咒,完全不是一个父亲能说出口的,而李尔在狂风暴雨中以癫狂的状态说出大彻大悟的话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分不清伦理和政治,混为一谈,所以当李尔让他的女儿们凭借亲情去换取钱权的时候,伦理秩序已经崩塌了,暴风雨的设定正是对这种崩塌的回馈,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自然人性、权力、命运等一系列命题的观点都有了很大变化和发展,人们开始对神权产生质疑 。

还有另外一条主线是格洛斯特,他也是一个反讽人物,在能看见事物的时候看不清事情的真相,盲目;当埃德蒙故意陷害埃德加,捏造他要杀害父亲格洛斯特并把他的财产据为己有时,格洛斯特马上就对上一秒还称赞的埃德加起了杀心,在钱权面前,任何人都成了口蜜腹剑的小人,任何人都可以六亲不认。被挖去双眼后才看清格洛斯特才“看清”那个他认为想要害他的坏儿子埃德加才是在他寻死时救他一命的恩人,而他眼里的“好儿子”埃德蒙才是实际上害他致死的人。

李尔跟格洛斯特的人物形象是一致的,都是清醒的时候分不清现实与好坏,癫狂了过后,眼瞎了过后才看清事物的本质,反讽效果是让读者对这两个人物又恨又可怜。

三、情景反讽

情景反讽是指,故事的走向和情节与人们的期待不相符,事与愿违,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构成情景反讽。

莎士比亚悲剧中向来不会公正的对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亚,再如《李尔王》中的小女儿科迪莉亚,在听完两个姐姐的发言以及父亲给她们的赏赐后,理应知道父亲只听好话,可是她并没有说,明明知道自己父亲是只听好话、不看实际行动的昏君暴君,坚持不说出父亲的话,李尔给过她一次改口的机会,她也不愿意显得委婉,以平息父亲的怒火,反而顶撞父亲,还偏要当真理的使者把真相全说出来。这里也显得科迪莉亚过于固执己见,也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这一点与李尔的性格互相照应。其实只要她只是出于作为女儿的本心说几句好话平息一下紧张的氛围,也比她什么也不说反而是有些鲁莽的言语顶撞,诋毁两个姐姐的不实之言要好,而科迪莉亚的这种讽刺他人,抬高自己的行为也显得她没那么单纯。

最后得知两个姐姐没有好好赡养父亲而为父出征,善良的科迪莉亚却也不得善终,观众们是期待科迪莉亚英勇救下父亲,将两个姐姐绳之以法。科迪莉亚作为《李尔王》中为数不多的正面人物,理应在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她刚出场就应为言语之失被贬,远去法兰西,直到后来才为父出征,姗姗来迟,理应有所作为,却轻易地被人杀害,这样的结局加深了悲剧的戏剧性,让人意难平。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坏人,总会得逞一段时间,最后都会受到惩罚,不孝的孩子们先李尔去世,这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但好人无端受尽委屈和折磨后还不得善终,这就是反差,《李尔王》之所以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是因为它的普遍性。几乎家家都出过类似的事情,社会上也不缺乏这些人的存在。

四、结语

莎士比亚悲剧致力于反映时代社会伦理问题,《李尔王》中通过各种反讽艺术手法,讽刺了太多社会伦理因素,揭露了人性在金钱地位面前的扭曲,言语反讽,戏剧反讽和情景反讽的艺术效果,极大的讽刺了无论是当时还是现代社会像李尔王和格洛斯特这样专横,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的存在,使的这部悲剧更加深入人心。但放在现代社会来看,往往是那些会阿谀奉承,狐假虎威,曲意逢迎的人笑到最后,所以好人的定义并不是那么固化,它也是需要随机应变的。

参考文献:

[1]Kim Gilchrist. “The wonder is, he hath endured so long”: King Lear and the Erosion of the Brutan  Histories[J]. Shakespeare,2020,16(1).

[2]符代芸.悖论与反讽视角下的《李尔王》[J].语文建设,2016(15):57-58.

[3]莎士比亞.《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插图典藏本》[M].朱生豪译.中国纺织出版社,2017.

[4]王心宇.浅析《李尔王》中的悖论与反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75-76.

[5]杨钧.试论小说中反讽的四种类型[J].学术交流,1994,(06):64-68.

[6]赵梦.悲剧《李尔王》中“丑角话语”分析[J].北方文学,2017(21):105.

猜你喜欢
李尔李尔王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李尔王》
离开李尔王的荒野
精神分析视野下李尔王的疯癫心态
皇上胸肌好伟大
麦格纳接替李尔为宝马提供座椅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