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02 07:11胡世炜
祖国 2020年3期
关键词:精神内涵民族精神两弹一星

摘要: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对半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在“两弹一星”精神研究基础上,揭示特定时代背景下 “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性特征,分析特定历史下国际国内基本状况以及它的内涵体现,对重新挖掘“两弹一星”精神意义重大。所以我们在新时代下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不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而且还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突出其时代价值,更好地为科技强国的实践提供精神指引。

关键词:“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内涵   民族精神

“两弹一星”事业作为我国特定历史下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它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技术成就和丰碑,它也是一种伟大时代精神的展现。作为工程技术成就,它是我国“大国重器”较早的重大突破,为新中国国家安全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书写了新型现代民族国家以独立谋发展的自我认同逻辑;作为一种精神,它植根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伟大探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突出体现。新时代,在倡导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背景下,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推进科技强国伟大实践,对于中华民族的主体性的提升,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关“两弹一星”主题的学术研究文献,根据资料收集的情况来看,从1991年5月的《中国大科学的特征——“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的集体主义主导地位及其经验的研究》开始到2019年,论著、论文、报道等共计360篇(本),其中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7篇。国外相关专著较少,且多论述“两弹一星”工程本身。国内学者对“两弹一星”主题从精神及其内涵方面进行研究的有89篇,占约24% 。国内学者越来越重视对“两弹一星”精神研究,是最近几年来的主要特点。

一、 关于“两弹一星”精神时代背景之研究

“两弹一星”精神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学者们在论及其时代背景时,主要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国际方面来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面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全面封锁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国际环境;国内方面来说,我国工业体系尚未建成、物质基础薄弱、科技水平极低。

国际方面来说,中国是在美苏争霸和两大社会阵营激烈对抗的情况下,研发原子能、核导弹、人造卫星。苏扩善(1999)通过“两弹一星”发展历程研究指出,在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已经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我国只有自主研发核武器,打破核垄断,才能消除核威胁以维护国家安全。约翰·W·刘易斯、薛理泰《中国原子弹的制造》 (China Builds the Bomb),总共九章。①作者开篇从中国制造核武器的原因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中国之所以制造核武器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并使用朝鲜战争、台湾海峡危机和印度问题三个事件说明中国在面对美国不断升级的军事压力情况下决定制造核武器,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避免受到核威胁。

国内方面来说,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国内国民经济总量开始缓慢上升,但是生产力水平仍旧不高,科技技术十分落后。在“两弹一星”工程建設期间中,还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物质匮乏,各方面条件十分艰苦。陈胜才(2000)在对“一五”计划产生影响方面的研究中,从工业、生产、布局和技术水平四方面论证五十年代的中国初步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认为“一五”计划的完成标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从而指出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两弹一星”工程的建设。在《科技强国,永垂青史》的座谈会记录中,通过对科研人员在现有的资料和简陋设备的条件下,如何准确理论计算并进行试验方面的描述,作者进一步强调科研之路的难度与阻碍。由中信出版社2011年出版,②张纯如的《蚕丝:钱学森传》(Thread of the silkworm),作者通过收集大量历史材料和采访当事人身边朋友的方式整理信息。在最后两章中,以对钱学森工作角度进行研究,指出他无论是理论探索还是实践操作都亲力亲为,并为其他研究人员提供核弹相关书籍帮助,强调当时国内物质条件薄弱,核弹研制环境异常艰苦。

二、关于“两弹一星”精神内涵之研究

“两弹一星”精神是在“两弹一星”工程研制中形成的,是在建设过程中参与活动的主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认同的品质,蕴含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民族精神的发展注入新的内涵。

首先,国内学者从考察科学在“两弹一星”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出发,注重对所包涵科学精神的研究。史润水(2002)以参加核武器实验过程中经历的事件为研究基础,认为科技创新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中的重要体现,指出“开拓创新是两弹一星基本的出发点和全部认为,”他强调科学精神不仅是支撑我国自主研发核弹的重要精神力量,而且对各行各业的创新工作有着普遍促进作用。焦金艳、张广文(2010)从“两弹一星”工程方面,对科学精神进行研究,认为实事求是、团结协作、勇于攀登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强调“两弹一星”精神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四个启示,即发展高科技必须坚持独立原则、集中有限人力物力优先发展科技、培养具有高素养科技人才,以尖端高科技带动其他科技领域发展,③进一步指出科学精神指引科技事业发展以及科学精神的重要性。蒋正翔、宋雅娟(2015)从国防科技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奋斗在科技前沿的科学家和广大科研者们这一角度研究,认为创新源于科研工作者们对理论知识的不断拓展和发现新方法解决难题能力的提高,进而指出他们求真务实、认真严谨、不畏困难的态度是科学精神内涵的体现。

其次,以人文精神为切入点对“两弹一星”精神内涵进行不同角度的探究。李继耐(1999)从爱国主义、自力更生、大力协同等五个方面考察“两弹一星”精神的基本内涵。在对大量历史人物事迹以及事件研究的基础上,他认为老一辈科学家在实践中不仅自觉将个人与祖国共命运,而且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紧相联。以23为功勋科学家为主的广大科研人员在有限的客观条件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攻坚克难,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从而指出爱国与奉献、协同与攀登自始至终融于核弹事业。在《江泽民论“两弹一星”精神》一文中,作者从对江泽民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定义及重要性方面,指出“两弹一星”精神内涵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进一步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弹一星”精神中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解读了其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蒋正翔、宋雅娟(2015)从“两弹一星”取得成就方面,对“两弹一星”精神做出研究,认为国防科技战线的精神包含坚持信仰、无私奉献等。李晓丹(2019)以功勋科学家为切入点,通过对他们的无私奉献、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研究来阐述爱国主义思想在“两弹一星”事业中的人文精神。④

最后,“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时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产生的。爱国主义自始至终贯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斌(2018)通过研究“两弹一星”精神具体内涵,认为它们是“两弹一星”建设者的精神支柱,是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在发展。另外,吴之清、沈俊宇(2018)从“两弹一星”精神在当代的意义方面研究,认为中国社会资本具有非契约性特点,从注重柔性约束、突出情感因素、依赖非正式制度三个维度,指出“两弹一星”精神具有非契约性。

三、关于“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与发扬之研究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提升民族国家主体性。“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突出体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因此,对“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成为学者们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一方面, “两弹一星”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陈勇(2004)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方面,对时代精神进行研究,他认为 “两弹一星”精神根植于社会主义实践,它其中的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精神不仅反映了传统民族精神,而且大力协同、用于攀登的精神也反映了民族精神的时代特性,进而强调“两弹一星”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⑤孙丽(2012)以“两弹一星”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内在关联为切入点,通过对“两弹一星”精神在当代的发展,认为“两弹一星”精神是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进而强调“两弹一星”精神提升了民族国家的主体性,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血液。文化孕育精神,程芳芳(2018)通过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两弹一星”精神的关系方面研究,从把握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中华优传统文化等论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而强调“两弹一星”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再发展,与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扬革命文化也有密切的联系。

另一方面,我们要在现实路径中如何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重视理论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注重在实践过程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让“两弹一星”精神更符合新时代主旋律。 苗东生(2004)从“两弹一星”事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方面,对培育“两弹一星”精神研究,认为从实施国防科技出发,提出在国防工业的发展中秉承“两弹一星”精神,作者认为坚持“两弹一星”精神并不是其将传统内涵生搬硬套,而是结合时代变化,具体国情,增添新的内涵,更好的实现传承与发扬,以此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宋学平(2019)以“两弹一星”精神为研究基础,他认为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要正确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实现个人价值、国家利益与局部利益等六种关系。代艳丽、赵江(2019)通过对“两弹一星”协同精神的探讨,认为加强“两弹一星”精神弘扬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进而指出要把培育“两弹一星”精神纳入大学生教育过程,通过宣讲、学习、纪念历史活动等多样化方法措施,潜移默化,发挥“两弹一星”精神影响的作用。

总的来说,目前学界围绕对以“两弹一星”精神为研究主题的诸多方面均有涉及,这些研究深化了我们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识。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注重“两弹一星”精神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是注重 “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与此同时,“两弹一星”精神不仅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特征一脉相承,而且是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内容,并拓展了其含义。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今天,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复杂国内国际形势下,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挖掘“两弹一星”精神时代价值,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提升中华民族主体性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注释:

①约翰·W·刘易斯、薛理泰:《中国原子弹的制造》,原子能出版社,1999年。

②焦金艳、张广文:《解读“两弹一星”精神及其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启示——深刻悼念杰出的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先生》,《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1期。

③吴文清、沈俊宇:《非契約性社会资本与“两弹一星”元勋——兼论我国当代科技创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8年,第5期。

④陈勇:《民族精神研究综述》,《道德与文明》,2004年,第1期。

⑤孙丽.“两弹一星”领军科学家的贡献及其启示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

参考文献:

[1]约翰·W·刘易斯,薛理泰.中国原子弹的制造[M].原子能出版社,1999.

[2]杨爱华.苏联对华军事教育援助1949-1960[M].解放军出版社,2015.

[3]张纯如.蚕丝:钱学森传[M].中信出版社,2011.

[4]焦金艳,张广文.解读“两弹一星”精神及其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启示——深刻悼念杰出的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先生[J].黑龙江史志,2010,(01).

[5]江泽民论“两弹一星”精神[J].中国核工业.1999.

[6]吴文清,沈俊宇.非契约性社会资本与“两弹一星”元勋——兼论我国当代科技创新[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8,(05).

[7]陈勇.民族精神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4,(01).

[8]孙丽.“两弹一星”领军科学家的贡献及其启示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03).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新华社,2017-10-27.

[10]沈传宝.科技强国,永垂青史——“两弹一星”座谈会纪要[J].中共党史研究,2001,(01).

[11]李继耐.发扬两弹一星精神,推进国防现代化[J].瞭望新闻周刊,1996,(26).

[12]宋学平.在把握六种关系中光大“两弹一星”精神[J].中国军转民,2019,(04).

[13]苏扩善.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历程[J].国防,1991,(08).

[14]王纪一.毛泽东与两弹一星战略决策[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

(作者简介:胡世炜,武汉工程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精神内涵民族精神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西方油画肖像画的精神内涵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