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测度及评价

2020-04-06 14:26侯光文黄超越李月华
西安邮电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高质量数字评价

侯光文,黄超越,张 鸿,李月华

(1.西安邮电大学 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陕西 西安,710061; 2.西安邮电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061)

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未来5年乡村发展的战略基调,同时强调要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进程。明确表明发展数字乡村建设既是建设数字中国和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也是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治理转型发展和提升乡村生活服务水平的现实需求,更是实现中国全面小康的源动力。

党中央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我国经济增长应当从高增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宏观上看,乡村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还应当包含文化、政治、社会、资源以及生态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乡村的高质量发展应当是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全方位融合[1]。有研究者对于安徽省的乡村产业建设、转型和升级进行了研究,认为政策影响和农业的信息化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结合东部沿海省市的乡村产业发展情况[2],将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定位为乡村宜居和旅游,并提出乡村生态环境对影响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还有研究得出城乡收入不均衡是影响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3]。除此之外,人才匮乏、老龄化加剧和空心村等诸多问题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乡村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因此,对数字乡村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4]。

考虑数字乡村建设这一战略目标提出时间较晚,相关研究正处在从乡村振兴向融合数字乡村这一战略目标的研究角度转变[5],且高质量发展研究大多聚焦在江苏和安徽等东部发达地区或者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评价影响相关衡量值只适用于当地乡村的转型和发展,而忽略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收入水平以及教育质量等诸多条件水平不及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实际情况。因此,如何在数字乡村发展这一大的国家战略方针背景下提高西部省份乡村地区的高质量发展[6],并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建议,对未来西部较落后地区乡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整合梳理研究者对于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可以大致看出,研究方向聚集在宏观经济层面,且研究的内容更多的是从一个固定的维度或是影响因素进行测评研究,并没有结合生活环境和政府服务等其他相关因素。单项影响因素的分析虽然可以较为清晰地挖掘某一因素对于地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却易忽略诸多影响因素的内在联系。此外,在构建测算指标体系时,大多采用一些宏观层面的间接性和客观性指标,没有考虑到微观层面乡村居民的主观感受和意愿。

在国内外专家和研究者对于影响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整合汇总的基础上,实地走访和调研陕西地区乡村的实际情况,通过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一套用于评价陕西乡村地区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厘清影响陕西乡村地区数字化发展水平以及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未来陕西乃至西部地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调研方案及问卷设计

1.1 问卷设计思路及方法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发布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在根本上意识到乡村的发展决定着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最低限,也是为实现中国全面小康的又一场攻坚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为指导,结合乡村地区实际情况以及发展高质量内涵[7]对陕西省各地乡村采用概率比例(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pling,PPS)抽样法选取了10个区县,共计36个行政村,累计发放问卷720份,最终获得713份有效问卷。调研内容涉及乡村基建、政府服务、生态环境、就业质量和医疗养老等5个方面。

基于调研的数据,得出陕西地区乡村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并采用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8]对其进行测度,给出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权重,通过影响因素的权重得到陕西地区乡村的高质量发展综合排名和得分情况。

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整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和现状,结合陕西省乡村建设情况,选取乡村基建、政府服务、生态环境、就业质量和医疗养老等5个方面作为评价的一级指标。

1)乡村基建。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乡村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新乡村建设的基石,主要涵盖数字基建和设施基建两个方面。设施基建即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电、邮电、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方面,是保障乡村地区正常生活生产运营的基础。数字基建即“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3个方面[9]。

2)政府服务。政府服务包括政策和效率[10]等方面,是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不论是从政策出台的效率及涉及的相关度,还是政务处理的效率速度,都综合体现为政府部门的现代化治理能力以及数字政府建设程度[11]。而政府服务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有助于促进乡村发展,尤其是在数字化方面对于村委等基层党组织起到牵头拉动的作用。

3)生态环境。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变得尤为重要。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生活环境质量也成为高质量评价标准之一[12]。同时,202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发展乡村经济和建设数字乡村的同时,乡村地区的地域生态环境也不能放松,要确保经济和环境同步发展[13]。

4)就业质量。微观上指的是薪酬激励和工作的匹配度等方面,宏观上则指的是在自由、平等、安全和享有人类尊严的前提下获得体面的和富有成效的工作机会[14]。但是不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对于乡村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助推作用。有研究者指出乡村地区本就因户籍、土地等多因素交叉影响,使得城市地区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和复杂。因此,尽快解决乡村地区就业问题和实现高质量就业,成为提升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5)医疗养老。目前,中国受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因素影响,导致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养老医疗水平差距较大。医疗养老等先进的资源聚集式地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而贫困欠发达的西部和乡村地区却因看病贵和看病难等问题一再上演着脱贫难和易反贫等。养老设施保障[15]不到位,乡村地区大量空巢老人老无所依、老无所养,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在问卷设计思路的同时,考量了陕西周边山区乡村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获取数据的真实性等因素,共计设立乡村基建、政府服务、生态环境、就业质量和医疗养老等5个一级指标,对应25个二级测度指标对陕西的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具体指标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乡村高质量发展测度评价指标

由表1可以看出,在乡村基建方面,指标涵盖了基础基建以及数字基建两个维度,“村村通”和邮政网点衡量的是地区物流交通的发展程度,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衡量的是附近教育设施建设情况,而宽带和网络接入则是根据《数字乡村发展纲要》的内容,考量乡村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在政府服务方面,办事流程精简衡量的是数字化政务服务情况,只有政府在具备一定程度的数字化管理和治理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多维度提升当地经济结构和模式,也才能够更好地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效率[16]。因此,选用该项指标在了解政府办公效率的同时,通过“一站式”服务了解政府的数字化建设情况。其余3项满意度是政府服务水平和质量的评价判别标准。

生态环境是从日常生活涉及到的空气、饮水和垃圾处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就业质量除了就业率、收入和满意度常规指标外,新增加工作劳动合同的签署情况和工作质量的考量。就业质量主要是通过劳动人口就业率、劳动报酬率、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就业人员对工作情况的满意程度评价就业质量的高低。就业质量的高低除了作为衡量当地人民生活质量水平高低的影响因素以外,还能较为直观地体现出当地企业的规模水平、经营效益等,是评价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医疗和养老作为一个部分,在通过对养老收入状况了解的前提下,考察当地医疗看病压力的情况,能够比较直观地了解乡村地区的养老等收入能力跟医疗健康方面的支出消费水平是否在同一水平线,从而进一步判断地区发展的能力。

1.3 数据来源及样本说明

研究数据来源于2020年陕西乡村地区的实地调研,数据的来源具有真实性。在设计好调研问卷之后,先随机选取20名乡村局民进行试调研,根据问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情况进行问卷修正和完善。采用系统的PPS抽样技术进行分层式的随机样本抽样(地市级/县区级/村居分3次进行独立抽样)。样本抽取共涉及陕西省的8个地市、10个区县的36个行政村,总计发放问卷720份,其中有效问卷713份。详细抽样地区地理位置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调研样本地区地理位置分布情况

样本数据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信度分析,确保其可信度。通过一致性检验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849(<0.6时,表示信度不足;在0.7~0.8之间时,表示具有相当的信度;0.8~0.9之间时,表示信度好),表明问卷所获得的数据信度较好。问卷调研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调研样本基本情况信息表

2 乡村高质量发展测度及结果分析

2.1 乡村高质量发展测度

基于影响乡村高质量发展因素的研究基础上,众多研究者采用了不同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测算。有研究者采用DEA-SBM模型进行测算,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模型对各地区之间的质量差异进行分析[17],或是采用BP神经网络并通过引入离散系数和全局莫兰指数对各地区之间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18],还有的研究则是通过熵值法结合评价分析模型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评估和测算。

以上各种常用的方法虽然能有效地分析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但是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以及分析角度的限制,很难有效地细化影响因子以及具体的影响程度。因此,采用熵权-Topsis方法对陕西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各项影响因素进行水平测度和排名。通过熵权法客观地量化各项数据指标,得出影响因素的影响权重比,再使用Topsis综合评价法在有限的评价目标中测算出优劣的评价排名,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考虑调研获取的原始数据计量单位不统一,无法直接赋权,以及存在正负不同性质指标。因此,对数据使用极差法进行标准化处理。第i个地区第j项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值为

(1)

(2)

步骤2计算第i个地区第j项指标值的比重,并计算指标的信息熵,表达式分别为

(3)

(4)

其中;m表示地区i的数量;n表示指数j的数量。

步骤3计算指标权重,表达式为

(5)

根据权重计算评价得分,并得出各地区不同指标的权重,各项指标权重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陕西乡村高质量发展各项指标权重

步骤4利用熵权与指标的乘积构建陕西省乡村高质量发展各项评价指标的加权矩阵为

(6)

具体如表5所示。

表5 陕西省乡村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加权矩阵

续表5 陕西省乡村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加权矩阵

(7)

Ci值介于0~1之间,数值越大,发展指数越贴近理想值,该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越低,欧式距离与贴近度情况如表6所示。

表6 陕西乡村高质量发展测度欧式距离与贴近度

通过表6,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10个区县5大评价指标的具体评分,整理后可以得到不同地区指标的评价排名,并可得到不同地区在乡村基建、政府服务、生态环境、就业质量和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平均值分别为0.541分、0.443分、0.471分、0.548分和0.418分。具体情况如表7所示。

表7 陕西2020年乡村高质量发展测度评价水平

续表7 陕西2020年乡村高质量发展测度评价水平

2.2 测度结果分析

通过表7可以看出,各地区之间在不同的指标评价得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在乡村基建方面。可以看出灞桥地区的评分远高于其他地区,达到0.838。而石泉县的乡村基建评分较低,仅为0.316,和灞桥相差较大。主要原因是灞桥地处省会城市西安,受到城市辐射和城市规模扩大的影响,当地乡村不断与城市发展相互融合,部分乡村已经并入城市发展规划当中,使当地的相关基建情况发展较其他地区乡村迅速和完善。从整体评分情况来看,在乡村基建发展情况上,只有灞桥、榆阳、扶风和高陵4个地区高于平均分,其他6个地区分数参差不齐且大都低于0.5分。按陕南、陕北和关中划分情况来看,陕北地区乡村基建发展较优,平均分为0.619,高于平均水平;关中地区基建水平较陕北略低,平均分为0.587;而陕南地区的乡村地区基建情况较为落后,平均分为0.326,低于平均水平。因此,陕西要想实现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建设乡村地区基建,尽可能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建设差异,弥补地区之间的发展短板。

2)在政府服务方面。延川评分最高,为0.857分,灞桥评分最低,为0.160分,相差5.3倍,有较大差距。按照地区情况划分来看,陕南、陕北和关中3个地区的政府服务评价最高的是陕北地区,平均得分为0.732分,高于平均分0.443分。陕南地区紧随其后,平均得分0.572,也略高于平均分。而关中地区整体的政府评价得分水平较低,基本都低于整体平均得分水平。考虑地域位置的差异,参照距离省会城市西安较近,在政府数字化和一站式服务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仍需要加强政府整体服务水平,尤其是办事流程、服务态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3)在生态环境和居住情况方面。陕南地区以0.805评分领跑其他各地区。石泉和安康地处陕西南部,四面环山且有汉江等河流自西向东穿流而过,再加上地域发展较慢,GDP占比较低的原因,当地的生态环境没有遭受破坏,整体的空气水源等居住条件在陕西属于优。陕北地区以0.527评分位于陕南之后,受黄土高原的影响,当地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问题严重,而这次的评分高于平均分,说明最近陕北地区对于当地环境治理较为看重,整体治理效果明显。关中地区地势平缓,城市带密集,热岛效应等城市性问题显著,未来仍需要加强环境方面的治理。

4)在就业质量方面。榆阳(0.737分)、高陵(0.706分)和灞桥(0.690分)位列前三。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陕北地区以0.626均评分在3个地区中处于领先,关中地区平均得分0.597分,高于陕南地区的0.321分。陕西内部乡村地区就业形式基本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大致,陕南、陕北存在较大差异,关中整体情况较为稳健,但是仍存在内部区县之间就业差异。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各地区乡村劳动力就业保障得到充分发展,维系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努力提升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经济水平,充分提高经济落后乡村的农民就业率和就业水平,进而提高村民对工作的满意度。

5)在医疗卫生水平方面。榆阳、灞桥、高陵、镇安和临渭高于整体平均水平,而彬州和扶风较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地区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调研数据显示,两地养老保险参保率仅为65.65%和66.52%,较其他地区相差近10个百分点。其次,适当提升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减少居民家庭医疗负担。提高养老金发放数额,完善当地养老设施,降低居民对未来养老的担忧。

根据5类一级指标平均得分情况,测算其在影响乡村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中所占权重,步骤与上述测算方法相同。再构建出指标加权矩阵并计算灞桥、榆阳、延川、临渭、高陵、彬州、扶风、石泉、华州、镇安等地区的最终得分分别为0.562、0.529、0.516、0.514、0.467、0.426、0.413、0.412、0.412和0.378。可以看出,陕西省乡村高质量发展评分介于0.378~0.562分之间,其中,灞桥最高,镇安最低。灞桥、榆阳和延川3地发展质量评分位于前三。

3 结语与建议

通过数字乡村发展测评指标以及结合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指标体系,该文认为乡村基建、政府服务、生态环境、就业质量和医疗养老等5个方面对于数字乡村建设以及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通过实地的走访和调研,采用较为科学的熵权-Topsis综合评价的方法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将数字基建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

2)乡村的数字化管理会有效提升政府社会治理的效率。

3)就业质量是衡量一个地区产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因素。

4)医疗养老水平是对当地发展水平的一个直观体现。

5)生态宜居是决定高质量生活的重要保障。

因此,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1)陕南和陕北地区应加大乡村地区基建设施投入力度。陕南和陕北地区应当依托关中地区较为发达的科技水平和相对完善的数字基建技术,大力发挥城市带动农村的积极作用,建立城乡之间完善的沟通交流渠道和信息技术往来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当地乡村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基建和数字基础基建,确保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具备相当程度的发展基础,为其他方面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和技术支撑。

2)进一步提升乡村基层管理组织的数字化治理水平。各级政府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的的号召,积极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村基层组织的政策引导,做好政策和基层的有效协同,充分利用当地具有优势的发展性政策等吸引当地和外地高素质人才,大力推进政府基层人员的办事水平和能力素养,在确保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提升效率。

3)陕北和关中地区乡村应当建立以绿色产业为主导的数字化农业发展模式。陕南和陕北应当充分发挥特色的农业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当地具有民俗特色的旅游观光农业,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4)陕南和陕北地区应该大力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抓住地理优越性,积极主动发挥乡村补给城市,城市反哺乡村的发展模式。积极发挥地理区划的优势,借助临近城市的交通等优势条件。以产业融合为基础、数字基建为纽带、人才技术为支撑,大力推动陕南陕北欠发达乡村地区经济发展。

5)加强乡村居民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质量。通过数字技能培训,提升乡村居民的技能水平和素养,能够有效地与当下数字经济发展相契合,通过网络直播、电子商务等数字技术手段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帮助失业返乡的农民工实现再就业。

猜你喜欢
高质量数字评价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答数字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数字看G20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