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教学

2020-04-06 22:13杨萍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现代教育传统文化学习兴趣

杨萍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熠熠生辉、源远流长,儒释道和诸子百家思想百花齐放、争相辉映,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给学生带来文化素养上的提高,也带来了思想教育上的进步。传统文化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应用好传统文化知识,使传统文化的教学成为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急功近利地追求分数,坚守于素养,不流于世俗,既能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又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成绩,激发学生对于课程和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教育教学中成为重要命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教育;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9-0078

新课改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提出了具体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有效融合。本文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介绍、传统文化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的说明,特别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提出了策略,希望对现代教育教学起到良好借鉴,能使学生更好更有效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并提升自我、健全人格。

一、中国传统文化之解读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花纹;纹理。”其引申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又与之相联系,其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有些还包括小吃、风俗等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1.世代相传。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体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都不同。

3.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千年之久。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国传统文化就像牛顿所说的“巨人的肩膀”,我们要想看得更远做得更好,就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

文化是行为的内驱力,而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硕果。在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的案例与传统文化进行融会贯通以及传统文化的熏陶,能够重现相关的历史情境,使学生透过历史现象领略传统文化的真谛。在古往今来中感触生动形象的传统故事,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利用情境教育结合信息化的手段,能够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大量传统形象,激发学生的爱国、敬业情怀,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

2.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品格。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证明,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它提出的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具有普遍的意义。

又如《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弟子规》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非常符合教育的规律。

其他的如《童蒙须知》《孝经》《礼记》《颜氏家训》等一系列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可以使小学生系统地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3.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为学生传授文化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来渗透课堂辅助教学,课堂将不够鲜活,学生的切入感也不强。通过传统文化的辅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会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倾听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熏陶,不仅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也弥补了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相对匮乏的现状,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现代教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1.创立传统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相对不高,那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能动性、创造性与自主性。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入传统文化,通过教师的精彩设计和现代化信息手段的应用,使学生不知不觉、自主自发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2.创建传统文化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通常情况下,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而传统文化蕴含了海量集趣味性和可读性的故事素材,教师可以深入挖掘知识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创建传统文化的故事情境来营造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通过“井底之蛙”“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大量的成语故事给学生素材,使学生在完成知识操作的过程中,不仅熟悉了典故,学到了传统文化,更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在知识点之间贯穿历史典故,穿插传统文化,学生的注意力得以有效集中,教学过程对学生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

3.将传统文化和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与多媒体相结合,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在视觉和听觉方面体会,以此增强知识的直观性。比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的部分视频场景,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以此加深学生对“三英战吕布”“草船借剑”“火烧赤壁”等故事片段里英雄形象的感悟。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故事的结合,课堂在“形”和“神”上为学生创造了“身临其境”的氛围,在思想上和学生引起共鸣,在视觉和思维上引起了学生的真实感,更将学生放入其中,使其深刻体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髓,提升了知识的直观性。

4.建设传统文化课程大课堂,创设传统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为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课程氛围,学校应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探索课程,开发新路径,努力搭建“传统文化课程大课堂”教学平台。

学生知识的不断增长,对传统文化教育必修课提出了要求,学校应结合学生个性特长,通过选课走班开发建设符合学生特长发展的个性化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传统道德文化、民俗文化、礼仪文化、曲艺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字文化、历史文化等,都已选择性地写入校本教材,为学生选修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修内容。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教学,可以进一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培育学生终身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终极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2]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崔建新.文化認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2):102-104+107.

[4]赵洪恩.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安徽省濉溪县第一实验学校235100)

猜你喜欢
现代教育传统文化学习兴趣
论泰国佛寺教育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国际化视野下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