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20条”背景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策略研究

2020-04-06 23:13陈梅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优化策略课程体系

陈梅

【摘 要】本文阐述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的目标定位,针对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职业教育特征不明显、未能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课程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从指导思想、建设主体、体系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论述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其中重点提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一根本、二原则、三阶段、四模块”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教20条 课程体系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9-0062-03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制度体系、教育标准、产教融合、办学格局、人才保障政策、督导评价、组织实施等七个方面提出20条意见(简称“职教20条”),尤其在总体目标中提出“经過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三个转变”旗帜鲜明地指出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发展的方向。其中,后两个“转变”应是各高职院校目前最刻不容缓,也是最有条件实施的。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不同主体在校企(行业)合作、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引进、信息化校园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探索。其中,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是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

课程体系是基于一定的指导思想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进行规划、整合和建设的综合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也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从就业导向的角度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也是反映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互动关系的过程。因此,在职业教育生源越来越多样和复杂的情况下,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有较大的改变,要根据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不断地优化。

一、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的目标定位

根据“职教20条”内容以及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要求,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的目标定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第一,要以培养社会发展和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主动适应“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的要求。

第二,要以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解决目前企业“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为目标。认真研究“职教高考”后职业教育的生源现状,主动适应1+X证书制度的要求。

第三,要以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目标。注重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第四,以产教融合、校企育人为目标。遵循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原则,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培训,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

(一)职业教育特征不明显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主要还是参照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尤其是财经大类的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过程中,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基本是按照“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核心课+专业拓展课+顶岗实习”四段式进行,专业课程按重要程度(如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设置在各个学期中,思政课程及人文公共课则根据资源使用情况分别设在这几个阶段中。这样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但忽视了专业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忽视了对职业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导致核心能力的培养分散在不同阶段的课程中,知识点能力点零散、针对性不强。此外,在实践教学方面,各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都比较重视顶岗实习工作,6个月的实习时间都能得到保障,但是由于企业、学生、学校等各方面的原因,难以大批量地组织学生集中实习。尤其是财经大类专业,除少部分专业如酒店专业集中顶岗实习比较方便外,其余专业相对都比较困难,各合作企业能让学生实践的岗位十分有限。

(二)未能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而不是“教”。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都应体现以学生及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但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仍以“教”为中心。首先,选择同样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是使用同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学习同样的课程,参加同样的考试,接受同样的评价标准。这种无差别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发展需要,也未能满足学生学习与就业的需求。其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长期以来形成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灌输式教学仍然存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个性的同时,也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无法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三)课程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首先,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师资的来源仍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历都不算低,但大多没有实际工作经历。由于学校师资的缺乏,这些老师往往是一到岗就上讲台教学,从校门进校门,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岗位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教学中只能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或者是在PPT上讲流程,最终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提升,理论学习不到位。其次,由于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因此课程教学设计及实施中主要还是围绕知识和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往往被忽略,导致三位一体课程目标难以落实。

三、高职教育课程的优化策略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优化不仅仅包含体系的构建,还包含体系的实施过程。

(一)指导思想优化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是育人目标,而育人目标来自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因此,从高职院校的角度,首先要考虑通过构建“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生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及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而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因此,课程体系的优化要强调学习者认知主体的地位,真正促进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明确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目标,根据目标制定标准,通过课程实施使学生在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主动构建自己的职业知识能力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而打造“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尽最大可能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体系建设主体优化

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实践和服务区域经济一直以来的方向和要求。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对校企合作的研究要早于我国,如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EDB模式、英国的“工学结合”模式、ICB国际标准,等等。国内各院校也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开展了一些研究和实践,但总体来说,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在不少院校里还仅仅是停留在浅层次上,尤其是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院校。因此,要实现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邀请具备条件的行业、企业的专家定期开展现实有效的研讨与合作,通过专业培养目标分析、岗位分析、素质和能力分析、课程分析、教学分析等,构建真正符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以及课程标准。

(三)课程体系结构优化

课程体系结构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课程门类,以及各课程内容的比例关系及时间上的安排,包括知识构成和形态结构。在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可以从“一根本、二原则、三阶段、四模块”等方面开展。

“一根本”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如前所述,课程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是育人价值取向的明确和精确,而21世纪,知识不再是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素养、能力和态度才是人才素质的核心内容。因此,不管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创新,课程体系如何优化,立德树人必须是一个根本性的要求。首先,要重视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即思政课的设置和教学改革。大力创新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将国家层面的价值导向、个人层面的价值规范等深深植入学生的心里。其次,在公共课和专业课程的設置和教学中,同样要注重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的内容,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从而实现三位一体以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

“二原则”指主体性原则和个性化原则。首先,课程体系优化要体现以“学习者为主体”原则。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及时将社会和企业新的需求、新的规范纳入课程教学中,从而构建多元、开放、自主的课程体系。其次,课程体系优化要体现个性化原则。针对目前高职教育生源日益多样化的现状,在课程设置上应当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体系。要打破原有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自主选修课程很少甚至缺乏的现状。学校应通过资深专业教师或企业高管,积极开发符合时代与企业需求的选修课程(可包括人文、专业拓展、专业提升、企业课程等范畴)或举办讲座,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搭建丰富的教育平台,给予学生在学习上更大的选择性,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让不同能力、不同兴趣、不同愿望、不同目标的学生在学校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机会与资源,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观得到实现。这需要院校出台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人事激励机制等。

“三阶段”指专业认知阶段、专业基础阶段、专业核心阶段。这三个阶段主要是从课程体系的形态结构来划分,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从高职教育的年限来看,专业了解阶段安排在第一个学期。专业基础阶段在第二、第三学期,专业核心阶段在第四、第五、第六学期。在明确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基础上搭建课程体系。当然,如前所述,由于生源的多样性,三个阶段的具体目标也应有所区别。如来自中职和来自高中的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以及文化基础知识显然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目标的确定也应具有差异性。

“四模块”指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定位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可分成人文素养模块、职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实践创新能力模块等四个模块。每一模块由相关责任教师负责,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和技能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标准设置若干个课程包,每一个课程包对应某项职业素养或能力,包括“1+X”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包。学生集中在一个阶段学完一个课程包并完成实训或考核后,基本能获得某些职业素养和能力或一本职业资格证书。整合后的课程模块克服了原有专业课程设置蜻蜓点水式的小而全、不适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弊端,也适应了课程个性化的要求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同时也符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要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在参照国家有关专业标准的同时,还要注意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课程设置要有一定的区域特色;二是针对高职教育生源基础现状,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容必不可少,但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宜少不宜多,精简实用,目标明确,杜绝因人设课。

(四)课程内容优化

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载体,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如前所述,要体现职业性,避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首先,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作为课程内容开发的基本途径,建立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其次,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来看,知识的传授不再是课程教学的重点,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才是课程内容的重点。因此,教学的重心要从知识的传授转向“职业人”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培养上,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内化。再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拘泥于原有教材,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建设一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教材,一批更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立体式”教材。将“够用”的理论教学和实际的工作过程、工作案例有机结合起来,淘汰已经陈旧落后的内容,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确保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会学”和“学会”。

(五)课程教学过程优化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如果缺乏有效的教学过程实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教学过程优化是课程体系优化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职教20条”背景下,教学过程的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教师个人能力要优化。教师是课程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道德水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教学水平的强弱直接决定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因此,“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基本要求,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技能是关键。“职教20条”明确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各高职院校在注重教师到企业顶岗或跟岗实践的同时,在人才引进方面也应从注重学历逐渐向注重实践经历倾斜。从教学技能而言,教师对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目标要融会贯通,熟悉并掌握知识和技能、情感和态度、实践和生活的联系,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

第二,教学模式要优化。高职教育信息化因其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体现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广实时互动、翻转课堂、移动学习、混合式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引入企业高管作为助教,校企双师通过线上线下的教学互动,延伸课堂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加强培养普通一线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

第三,教学过程设计要优化。教学设计中要注重与生产过程对接,以典型工作任务或教学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单元,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努力创设师生共同讨论、体验和探索的教学情境。通过提供与学习目标相关的信息资源,学生在协作交流、思想碰撞、取长补短,教与学、学与学的全面互动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只有结合社会与企业需求、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提升指导思想、更新课程内容、优化体系结构、改善教学手段、建立课程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凌博,李继仁,谢大识,等.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J].现代职业教育,2019(12).

[2]胡永刚,聂长明,丁娟.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设置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14(36).

[3]李培根.教育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中心[EB/OL].(2014-08-08)[2019-06-10].http://zqb.cyol.com/html/201408/08/nw.D110000zgqnb_20140808_1-02.htm.

[4]中教新媒.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EB/OL].(2018-07-29)[2019-06-10].http://www.sohu.com/a/244056256_414933.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9B029)

【作者簡介】陈 梅(1969— ),女,广西阳朔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商务管理、管理沟通、职业教育。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优化策略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