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机制的对策建议

2020-04-07 17:43谭玲玲衣艳君郭立忠
高教学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实施效果对策建议培养模式

谭玲玲 衣艳君 郭立忠

摘  要: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践是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互动式育人模式,具有许多优势。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文章指出可以从建立“三层次”、“四指导”、“多选择”的全程导师制度,推行“双导师制”,完善导师遴选制度、加强管理培训,健全导师考核评价与激励制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改进和完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运行机制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为完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实施效果;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9-0010-03

Abstract: The practice of full-time mentorship for undergraduates is an interactive education model that serves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has many advantage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we can establish a "three-level", "four-guidance" and "multi-choice" tutorial system, implement a "double tutorial system", improve the tutor selection system, strengthen management training, improve the tutor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system, and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Starting from the abov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and perfecting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Keywords: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training mode; implementation effect; suggestions

為了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需要根据本科生的特点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国外引进的高校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1]。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互动式育人模式,以提高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为每名入校本科新生配备导师,在学业规划、学习过程、科研探索以及品德素养等方面全方位辅导本科生的一种培养制度。它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基础,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通过导师的个别指导和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遵循个性化培养原则,结合研究性教学的特点,组织实施教学,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责任感的行业精英[2]。

它强调教师发挥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综合影响,强调导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强调传道、授业和解惑的统一;它以因材施教为主要原则,以个别指导、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可以有效弥补“学分制”、“班建制”的不足,消除“齐步走”、“一锅煮”的模式化弊端[3]。

目前,作者所在的生命科学学院已经率先实施了全程导师制。但由于实践时间的限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不同时期导师的定位和职责不够明确;部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积极;如何提升导师的指导水平?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等等。为了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结合本学院的具体情况,现就完善全程导师制的工作机制提出以下建议,从而为完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提供参考。

一、建立“三层次”、“四指导”、“多选择”的全程导师制度

“三层次”:第一层次为启蒙阶段,指在大学一年级,导师主要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尽快了解自己所学的课程设置及专业前景,树立基本的专业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督促学生学好基础课。第二层次为入门阶段,指在大学二年级,学生开始接触专业基础课,当学生逐步深入了解本专业领域,了解不同导师的专业特点后,导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并开始学习文献检索等能力及阅读相关文献,并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参与过程中,学习相应的实验技术,锻炼其实践能力。第三层次为提升阶段,指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鼓励其主持或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研作风,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思考能力,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方法,为今后考研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四阶段导师还参与学生的考研辅导和就业指导,为学生叩响毕业去向的大门。

“四指导”:结合上述“三层次”的具体内容,指导教师在不同阶段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习和实践”、“创新和创业”及“考研和就业”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多选择”:指可以更换导师,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导师。在大学四年时间中,导师与学生之间的选择是双向的,也是可以更换的,通过多种选择,最终确立师生双方最优组合的导学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操作为: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专业指导课,在课上详细介绍本专业,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发展前景等。并介绍学院不同研究方向的指导老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和特点来选择导师,同时导师也综合考察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即进行“双向选择”。考虑到导师和学生之间容易通过频繁接触建立起亲密的师徒关系,但也会因为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和,所以在导师制实施过程期间,也允许学生提出更换导师的申请,再次采取“双向选择”机制,最终建立最优组合的师生导学关系。

二、针对生物技术(食用菌方向)及学术型优秀的学生,推行“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顾名思义,即为学生提供两名导师,其中包括一名学校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4]。袁超等认为双导师制的优势在于帮助学生可以更好的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尽快地融入社会工作之中[5]。由于生物技术(食用菌方向)专业培养的目标主要是面向企业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给该专业学生配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或技术人员,作为他们的校外导师,会起到非常好的培养效果。

通过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采取“双向挂职”机制(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 兼职和顶岗,企业专家到学院兼教)、校企联合开展技能和技术等继续教育培训、校企联合成立研发或技术创新团队等各种形式,确立学生与校外导师之间的导学关系,积极推行“双导师制”。

针对有意继续深造的学术创新型的优秀同学,基于目前本院与中国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的校校合作联合育人的培养模式,通过加强合作,開拓新的联合培养学校,为生物科学(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寻求“双一流”学校的校外导师。同时聘请知名生物企业如康地恩生物集团等的相关技术人员来担任校外导师,从而努力实现生物科学(创新实验班)的“双导师制”。

三、完善导师遴选制度,加强管理培训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需要科学的制度来保障其运行的规范性、有效性和有序性。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能否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能够发挥制度的优越性,不仅取决于制度的具体设计,更在于制度的执行[2]。在导师制度实施过程中,导师的遴选被视为这一制度的中心环节之一。导师制实施的效果与导师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工作态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根据导师职责的界定来制定相应的导师遴选办法,并对导师加强管理和培训。换言之,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关键是要有一支“德能为师,学能为范”的师资队伍[6]。一支数量足、质量优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立是保障全程导师制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导师制改革实践成败的关键。

(一)准确定位,明确职责,懂得“导什么”

导师要从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高度,充分认识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并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全程导师制的本源要求,认清导师的职责。有些导师会错误的以为带学生就是为了让学生给自己干活。因此,由学院制定出台文件,对全程导师制中导师的职责进行清晰的界定,让导师明白“导什么,不导什么”。

(二)对导师进行全方位培训,使导师懂得“怎么导”

组织导师学习,使他们了解本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原则,熟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课程的安排情况,并组织各种学术报告让导师们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为导师提供所指导学生的有关信息,如学习、日常表现、家庭情况等,为导师因材施教做准备。向导师发布学生就业行情及市场信息,帮助导师为学生就业出谋划策。定期组织导师参加学生心理知识的专题讲座,让导师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

(三)举办经验交流会,召开例会,提高导师的质量

建立导师例会制度,每学期至少召开2次导师工作会,对有关工作进行研究总结。并举办导师经验交流会,激励优秀的导师,并介绍指导心得,使导师们有一个共同研究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的空间,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导师的整体工作水平。

(四)多途径吸纳优秀导师,充实壮大导师队伍

首先,增加引进人才的经费投入,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引进优秀国内外人才,充实壮大导师队伍。其次,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充实到导师队伍中,充当生物技术(食用菌方面)和生物科学(创新实验班)学生的校外导师,使学生可提前进入相关企业实习,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就业质量。最后,也可聘请已离退休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导师。

四、健全导师考核评价与激励制度

在导师制度实施过程中,应具备一套明确的考核评价方案,去评价导师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是否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同时为了推动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还应进行定期考核,对不称职的导师将取消其导师资格。对导师的考核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性考核分为导师自评、学生测评和专家考核三个方面。导师自评最好的方式是建立“导师指导工作手册”,该方式对提高导师对工作的责任心会有很大的帮助。导师指导工作手册的核心在于导师需对学生的近期的不管是学习情况还是参与科研活动情况进行相应的记录。学生测评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调查得到学生对导师指导的满意度,怎样的导师得到学生的认可,及导师改进的方向。专家考评,通过查看导师的指导工作手册、听取导师的工作汇报并提交工作总结来对导师工作进行评价。定量考核是将核心指标,如考研、学生发表论文数量、就业率、违纪率、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各级科研项目数量、参加学术竞赛获奖数量等量化,考核其完成情况。

其次,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鼓励和提高导师的积极性,从而保障导师制的良性运行。将导师考核结果计入教师年度工作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年度评优、外派进修、职称晋升及提拔任用等方面结合起来,对于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的导师,给予表彰,从而提高导师的积极性。而对于不认真负责的导师,应给予相应的处罚,直至取消其导师资格。

五、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传统文化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大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习惯师生互动。全程导师制要求大一新生通过“双向选择”选择导师,这样无疑让他们感到不适。有的甚至害怕与导师联系。因此,应想办法调动学生参与导师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制定硬性要求

要求每位学生每周有1-2h与导师见面,交流学习、生活、工作等,导师对学生提问题,不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所有交流记录在导师指导手册中。

对于科研训练在实验室时间累计不得少于25周。学生科研训练期间必须主持或参加学校或学院设立的大学生创新立项项目,并通过验收最后进行考核。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科研训练结束时,应写出书面科研训练研究报告,学院组成考核小组,学生以PPT形式向考核小组汇报科研训练内容,考核小组负责其成绩的评定。

(二)制定奖励政策

对于科研训练成绩优秀者,学院优先推荐其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等举办的各级、各类科研创新计划及竞赛项目;学院资助其参加相关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并优先推荐重点大学知名导师实验室攻读研究生。

通过以上有效措施的开展,从而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在不同阶段,通过导师的指导,使其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均得到提高,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竞争力、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冬梅,王蕊.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过程管控探讨与实施[J].劳动保障世界,2018(12):37-38.

[2]杨仁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内涵、运行模式和制度保障[J].中国高等教育,2017(06):58-60.

[3]楊仁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16(9):11-13.

[4]黄晓巍,林喆,陶贵斌,等.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进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2):33-34.

[5]袁超,龚惠兰.职业院校服装专业教育“双导师制”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3(18):29.

[6]翟国栋,武晓华,曹洪治,等.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7(1):66-69.

猜你喜欢
实施效果对策建议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中实践应用与探索
基于模型的小麦栽培方案设计技术实施效果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