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说明文教学中的读—练—写

2020-04-07 10:22唐田田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初中

唐田田

摘要:说明文的课并不好上,这是大多数老师的普遍看法。因为大家在上常规课时其实是很“没意思”的。说明内容是什么?说明方法有哪些?说明顺序是什么?哪些词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科学?这些一一说下来其实的确比较枯燥无味,都已经形成了一个格式化的套路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说明文应该教什么,又应该怎么教,这的确是一个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说明文教学;读写练

一.读前准备:小处着眼,打好基础。

在日常的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其实老师们都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那就是在一堂课中,要存在一个主要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去展开整堂课的教学。说明文教学为什么不可以?在教学内容确定后,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有效的教学问题。也就是先瞄准一个点,从小处着眼,再进行深入挖掘。

我设定的教学内容就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中的逻辑顺序。这也是该文最鲜明的特点。

说明文教学中,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一直是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抽象的“逻辑”顺序?

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后,我在课程的导入阶段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在今天内容展开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

(出示PPT课文第二节)

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②当细胞液是酸性时,花青素呈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细胞液是碱性时,花青素呈蓝色,碱性较强,就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便是。而当细胞液是中性时,则呈紫色。③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

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

师:这段文字是课文中的一段,但与文中不同的是老师把中间的一句话单独拎了出来,我们要做一下归位。归位的时候先要注意这一段总体讲了什么,再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生:这是一句总起句,它和后面的句子构成了总起和分述的关系。

师:没错,这就是“逻辑”。不仅句与句之间存在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在说明文中,我们把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称为逻辑顺序。但是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仅仅知道他用了逻辑顺序是不够的。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的来学习,这篇文章是用了怎样的逻辑顺序,以及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逻辑顺序来说明。

这样一个游戏导入环节,实际上就是在对“逻辑”这一概念进行定义。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楚,有助于学生在后面的阅读学习中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读练结合:巧用学习单,自主学习。

说明文是六年级和初一阶段接触比较多的文体,这说明文本身相较于议论文而言并不复杂。很多说明文的说明的顺序都是非常明显的。比如《中国的石拱桥》。

然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不同,这篇文章如果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阅读时,首先的关注点在每一段具体的说明内容上,而隐藏其间的说明顺序反而难以被学生发掘。

针对这一特点,我设计了排序环节。通过在学习单上打乱文章主体部分的顺序,让学生们自己排序,通过寻找排序的关键点,去发掘阅读说明文时寻找说明文说明顺序的思考角度。

这一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虽然课前让学生们有过预习,然而在合上书本给混乱的章节排序时,仍然会有错误发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最终自己总结出了有着自己学习烙印的思考角度:1.查找关联词。2.根据文章内容。3.注意中心句、段尾句。

在说明文教学中,读与练相结合的好处非常明显,学生们成就感更高,对新知识掌握的也更牢固。然而我认为,读练结合不仅仅应该止步与课内文章的品读,更应该拓展到课外同类知识的延伸。

基于此,我以读练结合的方式设计了另一教学环节。即以同类型文章《叶子为什么这样绿》为基础,以不同颜色的卡片为形式,打乱其文章顺序,并加入一些干扰项,让学生组合出一篇逻辑清晰的说明文。

这一环节是对之前学习逻辑顺序的巩固和延伸。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活动,不但对逻辑顺序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还可以从作者的角度思考文章的说明顺序。这对学生以后写作中的逻辑思维也有着推动作用。

三、以读带写:走进生活,演练提升。

孙绍振先生曾在自己的《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中提到过:不同文体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尽相同的地方。同样是春,在不同的体裁中,春天有不同的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为科学普及散文,则又是另外一番趣味,花儿五彩缤纷的颜色,由花青素决定,分别从物理、化学、光学来阐释,丰富而单纯,这是一种科学的美,这是一种智趣,和诗的情趣又不同。

的确,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充满了诗意,也有着散文的抒情;林斤澜的《春风》中更有着充满激情的表现力;艾青在《春》中的自问自答,则不仅有抒情,更包含着智性的突兀和冲击。

生活中,文学作品中,有着各式各样的自然之美。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这种智趣值得同学们在自己的笔下进行演练和自我提升。从而让他们举一反三,发现自然的美。

于是在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课堂环节:

师:《叶子为什么这样绿》这篇文章如果这样就完成了,大家有没有觉得少点什么?

生:少了开头和结尾。

師: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请大家根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眼前这篇文章加上结尾。

根据大家所排列出的逻辑顺序,为文章主体加上开头和结尾,这是从一个角度让学生们学会发现。发现自然之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从另一个方面引导他们领会这类文体的开头结尾存在的作用。

中预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想办法从逻辑入手,使得学生更好的领会文章的美感,也许是这一类论说文比较简明的教法。

从小处着眼,抓住难点,夯实基础。再以读带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挖掘带有自己思考烙印的思维角度。最后再代入生活,加强演练,从而达到自我的提升。

猜你喜欢
初中
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和对策
浅谈初中英语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与实践
打造精彩初中英语课堂的措施分析
如何提高学生思品课学习内驱动力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