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电影的社会功能转变及影响探究

2020-04-07 03:35邓佳佳
传媒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社会功能

摘 要:在我国电影事业以及体育事业的同步发展下,体育电影应运而生。而受到时代变化、审美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体育电影在不同发展阶段中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及其产生的影响作用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本文将通过结合相关研究资料和多部电影作品,重点围绕中国体育电影的社会功能转变及影响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国体育电影;社会功能;电影作品

中图分类号:J9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3-000-02

由体育与电影相互结合产生的体育电影,不仅只作为一种电影,其同时还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对体育事业发展、人们体育观念的形成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正确把握不同时期的中国体育电影的社会功能及影响作用,也是充分发挥中国体育电影应有效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1]本文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给予相应理论参考的同时,也可以为中国体育电影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一、中国体育电影的社会功能转变历程

(一)1917~1977年

我国首部体育电影是上映于1918年的无声纪录片《东方六大学运动》,直至1949年我国体育电影仅仅只有《体育皇后》《一脚踢出去》与《二对一》三部。自从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到1977年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共计拍摄了10部体育题材电影。由于在1917年至1949年我国始终饱受战争摧残,各类战事频繁发生,因此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百废待兴,中国体育电影事业虽然得到一定发展,但后期由于受到极左错误思想的干扰影响,使得我国体育电影乃至整个文化事业均直接受到政治的影响。整体来看,在该阶段中,我国体育电影基本完全服从国家政治主题思想,体育电影发挥着重要的“上传下达”作用,是国家号召人民群众形成良好体育意识与体育精神的主要载体[2]。例如电影《体育皇后》将体育救国作为电影主旨,将国家关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等政治理念贯穿其中。而在后期的《冰上姐妹》《女篮五号》等体育电影当中,电影内容也无不反映着民族精神以及集体与国家荣誉,国家正是通过体育电影对人们进行思想号召,同时达到普及体育精神的目的。

(二)1978~2000年

经过十年文化浩劫后,我国体育电影重新迎来了发展春天。从1978年直至2000年,我国共计拍摄超过30部体育电影。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得到极大解放,此时在社会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思想与体育观念,我国也逐渐从单一发展体育举国体制逐渐过渡至全民体育和竞技体育同步发展体制。该阶段的中国体育电影往往具有浓郁的时代特性,体育电影导演也纷纷将关注目光放置在人生意义上,主张电影回归本真,凸显生命价值。这也使得该阶段的中国体育电影突破了表达体育夺冠这一主题的局限性,而是同时具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启迪教育等多重社会功能。以影片《沙鸥》为例,其基本采用纪实手法,通过表现主人公努力拼搏最终在比赛中获胜,重塑中国的民族尊严,而影片中所传达的不屈不挠、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也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共鸣。除此之外,诞生于1997年的体育电影《黑眼睛》,也是我国史上首部关于残疾人的体育电影。影片利用残疾运动员的视角,对残疾人从事体育运动的经历进行客观描述。影片通过对比展现正常人与残疾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异同之处,在传达正面积极的思想价值观的同时,也凸显出我国体育电影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

(三)2001年至今

自从进入21世纪,在改革开放程度的逐渐加深,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下,中国体育电影大放异彩,先后出现了众多优秀的体育电影作品。如《少林足球》《功夫》《霍元甲》《叶问》等,影片主题与内容丰富多样,此时中国体育电影的社会功能也开始转变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广我国民族体育等。例如在《霍元甲》和《功夫》等体育电影当中,其采用了大量我国传统武术元素,通过设计安排一系列绚烂、扣人心弦的武打技术动作,用以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功夫,并借助霍元甲等武术大师向群众精准传达武德与武义,使得人们能够深化对中国功夫与武术精神的理解与认知[3]。除此之外,中国体育电影也开始有意识地挖掘利用我国各种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依托广受群众欢迎和喜爱的各种民间民俗活动,在灵活运用CG技术、视觉特效等先进技术手段下,不仅大大增强了中国体育电影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海内外观影者的观影兴趣,使其能够通过中国体育电影了解中国、了解中华体育精神。

二、中国体育电影的影响作用及其变化

(一)第一阶段

通过上文可知,在第一阶段即1917年至1977年间,我国体育电影的主要社会功能为服从国家政治主题思想,是国家对人们进行精神指导并号召人民群众形成正确体育救国等政治理念的重要工具。但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可知该阶段的中国体育电影如同一把“双刃剑”,同时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种影响作用。一方面,以《体育皇后》《女篮五号》等为代表的中国体育电影,通过将民族精神、国家荣誉等贯穿于整个体育赛事中,在指明“羸弱中国”的体育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表现主人公刻苦训练,不怕吃苦受累,在比赛中奋勇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利用体育力量振奋人心,对发展我国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当时体育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特別是该时期政治直接干预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决定着电影内容、主题思想等,因此该阶段的中国体育电影往往过于强调个人牺牲与奉献,对个人利益和欲望、个性化自我表达等进行批判,因此当时的中国体育电影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第二阶段

进入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实现了极大发展,此时各路思想文化相互交汇,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一阶段中的中国体育电影,将思考人生终极奥义、关注生命价值、倡导社会人文价值作为主要目标。例如电影《高中锋,矮教练》中,则通过详细描写人物内心活动,将人性、良知等人道主义理想融入在影片当中,指出人具有无限潜能。高中锋和矮教练在默契配合下,最终获得了比赛胜利。与第一阶段中的《女篮五号》、《体育皇后》等电影相比,改革开放初期至千禧年时期的中国体育电影,日常训练和比赛等生活场景在影片中所占篇幅明显加大,而这也意味着在中国体育电影的不断引向下,国民体育意识获得极大发展,坚定了人们追求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的理想信念。特别是残疾人等特殊人群题材的体育影片的出现,在真实展现残疾人运动风采的过程中,也使得人本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人们能够深入感悟体育核心精神内涵。

(三)第三阶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体育电影社会功能的进一步转变,其对于社会以及人民群众的影响也从单纯传播以人为本的体育精神,逐渐发展为向全世界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中国体育电影品牌。例如《少林足球》和《大灌篮》等体育电影,创造性地将传统中国武术与足球、篮球等竞技体育运动有机整合,而影片人物也从以专业运动员发展为以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同时影片中还融入了诸多商业元素和娱乐色彩,在大大丰富电影内容的同时,也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们建立起全新的体育观念。而我国在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还出现了《隐形的翅膀》等一系列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关注残奥会和残疾人运动员的优秀电影作品。在积极展现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崇高精神的同时,也实现了奥运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在我国的广泛传播。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1917年开始我国体育电影总共经历了三个时期,在1917年至1977年,我国体育电影的社会功能以实现国家政治主题思想的上传下达为主。政治直接干预中国体育电影发展,而进入到改革开放阶段,我国体育电影的社会功能逐渐转变为传播以人为本的体育精神、关怀社会人文价值。从2001年开始我国体育电影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上,而无论在哪一时期,中国体育电影均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等产生相应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新时期下,我国需要继续大力发展中国体育电影,通过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与影响作用,推动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佳佳.新媒体时代微电影的流变、特征及策略初探[J].新闻研究导刊, 2017,(16):152,169.

[2]张梦茜.体育题材电影的传播功能与作用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9.

[3]曾严彬.中国体育电影述评:时代变迁的影像关照[J].电影文学, 2019(04):3-5.

猜你喜欢
社会功能
浅析音乐的美育作用
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探析
壮族(布偏)天琴文化的社会功能探微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当前我国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社会功能分析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以数据新闻获奖作品探析数据新闻特征
浅析维吾尔族乐器独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