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型研究:艺术学研究的新范式

2020-04-08 00:31孙文云郭声健
美育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艺术方法研究

孙文云,郭声健

(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2.湖南师范大学 美育发展与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1)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艺术学正式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5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在哲学思维科学层面充分肯定了艺术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标志着艺术学已经成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1]学科门类的发展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缺乏科学研究的领域并不能成为学科,更不能成为门类。学科门类独立的标志是具有自身独特的研究内容、完善的研究方法和规范的学科体系[2];同理,艺术学作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必然具备上述标志。艺术学升格成为学科门类后,我国艺术学界在面临进一步完善艺术学科建构的同时,又面临着努力推动艺术学研究方法论从艺术范式到文化范式转型的历史性任务。[3]因为艺术学最初是从美学中分离出来的,其研究以美学方法为主,即艺术哲学的方法。20世纪20年代,腾固认为:“学者态度或根据科学的论证或根据玄学的论证,或纯出诸客观或纯出诸主观,往往与艺术的真髓相离甚远;而艺术家的态度大都是直观的、陶醉的、他们所根据的自己的热情,或自己的体验,以发挥他们所得之秘。”[4]由此可见,研究范式之所以得以发展,是因为它们成功地代表了一个实践者群体中的普遍理解、共同信仰和研究解决方案。然而,当新的信息不能被整合到现有的范式中,或者当问题无法解决时,新的范式很可能会出现并取代它。伴随艺术学科的发展,研究方法逐步倾向于科学的研究,主张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艺术家“能用相同的分量去艺术地感知和科学地思考”[5]。而腾固立足于中国重整体、感悟的方法,把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和考古学的方法引入艺术学研究,把图像学方法和风格学方法、内向观与外向观方法、科学与审美方法结合起来,对艺术进行综合观照。[6]这种研究方法既部分融合了美学方法,即艺术哲学的方法,又体现了艺术学科自身的特点,即从具体艺术出发,以经验为基础,对艺术形式采取观察和描述的方法,进而归纳以实现理论的概括。

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特别是艺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后,如何推动艺术学研究方法的不断融合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介绍西方当前应用较多的艺术型研究,以期对当今我国的艺术学研究提供启示与参考。

一、艺术型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艺术型研究(Arts-based Research)源于科学研究和艺术创造,并伴随着后现代方法在研究中运用的历史背景而产生的。“艺术”(art)和“美感”(artisitic)在学术研究中的运用可以追溯到1914年至1940年。[7]例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艺术形象作为探究(art imagery as inquiry)[8],开展了自我探索的模式;1940年,美国哲学家格林(Green, T.)为了表述艺术家参与研究过程,使用艺术探究(artistic inquiry)这一术语;20世纪下半叶,“艺术作为研究”(art-as-research)开始被科学界定为排斥二元论和实证主义的真理、科学的概念,这一转变可以被认为是学术研究可接受的扩展方式[9];1975年,艾斯纳(Eisner, E.)开始介绍艺术型教育研究(arts-based education research, 简称ABER),他是将艺术应用于研究过程的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10]20世纪90年代,艺术型研究成为一个新的方法论流派。1993年,艾斯纳在斯坦福大学的教育活动中提出艺术型研究这一术语;1998年,麦克尼夫(McNiff, S.)出版了《艺术型研究》(Art-BasedResearch)一书,他认为艺术型研究包括所有使用艺术过程作为调查和了解方式的实践。巴龙(Barone, T.)和艾斯纳将艺术型研究看成一种研究的方法,它利用表达形式的能力去捕捉影响我们所了解以及如何生存的生活品质。[11]利维(Leavy,P.)将艺术型研究定义为“在社会研究的所有阶段,包括数据收集、分析和表达在内的各个学科的定性研究者使用的一套方法工具”。[9]由此,艺术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逐步得以发展,并在其他学科领域开始运用。

新世纪以来,艺术型研究作为一种新出现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发展十分迅速。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相关教育政策的完善与发展对推动艺术型研究具有重要作用。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艺术教育路线图》(RoadMapforArtsEducation)中提到支持艺术的前提是:艺术提供了一种有用的调查和了解手段,并认为每一位儿童和成人具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为艺术作为研究方法奠定了政策基础。其次,艺术领域、教育领域和其他领域的许多研究者都在做艺术型研究的相关工作。例如,在艺术型研究中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术语(具体参见表1)(1)因艺术型研究尚在快速发展中,有些术语的内涵、范围还未完全成型或形成定论,因此此处术语表仅为读者提供继续深入阅读的线索,不再做中文翻译和解释。,这也表明了艺术型研究生成性强,包含较多要义。

最后,新教材(专著)、新研究层出不穷。文献研究数量和质量的增加促进艺术型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迈上新的台阶。例如,2005年,保罗(Paul,J.)在其著作《研究哲学介绍与教育和社会科学批评》(IntroductiontothePhilosophiesofResearchandCriticisminEducationandtheSocialSciences)中介绍了包括艺术型研究在内的九种不同的哲学观点;2008年,艺术型研究的重要事件是《艺术定性研究手册》(TheHandbookoftheArtsinQualitativeResearch)的出版,该书对树立艺术型研究地位具有重要作用;2009、2015年,利维出版的《方法符合艺术:艺术型研究实践》(MethodMeetsArt:Arts-BasedResearchPractice)系统阐述了艺术型研究以及在艺术相关领域的使用;2012年巴龙和艾斯纳出版的《艺术型研究》(ArtsBasedResearch)为扩大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领域提供了一个框架,将艺术作为更好理解和思考重要社会问题的手段。

二、艺术型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价值

艺术型研究自20世纪产生以来,在艺术领域、教育领域和其他领域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归结于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它独特的价值意义。

(一)艺术型研究的理论基础

艺术型研究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借鉴并建构自身的理论依据。其中苏珊·朗格的符号美学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依据,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是其重要的方法论依据,阿恩海姆的艺术视知觉理论是其重要的思想根源。

朗格关注人的内在情感研究,其理论揭示了艺术对人的情感的独特创造规律。这一论述为艺术型研究的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因为艺术型研究借鉴了文学作品、音乐、舞蹈、表演、视觉艺术、电影和其他媒体等艺术实践形式,艺术的直觉性提供了发自内心的感官体验,有助于提升社会生活的情感沟通,扩大了艺术型研究产生的范围,可以更准确、更富有活力、更真实地解释和描述研究结果。同时朗格强调认识是一个动态、生成和开放式对话的过程,超越了语言解释的范围。这也是艺术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重要理论依据。

伽达默尔认为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愉悦形式,揭示了真理;艺术审美经验作为一种体验,代表了经验的本质。因此,伽达默尔坚持认为对艺术的经验就是对意义的经验,而且只有如此才是理解的一项工作。[13]可见,伽达默尔对探索发现感兴趣,倾向于个人艺术体验的方式获得见解,这也为艺术型研究奠定了方法论的依据。

阿恩海姆是整合思维与形象的研究的首创者,他借鉴了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认为艺术家对现实观看的视觉过程,仅仅是对自然界部分现象的描述分析,而没有实现整体认识;人的心理作为一种整体活动,蕴含了从直觉、知觉到创造的整个过程;我们需要整合形象与思维,从而获得整体认识。而艺术型研究是以艺术实践为主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过程建立在艺术感知、表现与创造的整个过程之上,依据阿恩海姆的观点去解释艺术型研究中的艺术理论和实践问题非常恰当。这也是艺术型研究的重要的思想来源。

(二)艺术型研究的价值

苏珊·托马斯(Thomas,S.)认为:“艺术作为探究方式具有一种能量,能够唤起、启发、点燃情感,能够唤醒憧憬和想象,能够把其他内容传递到新的世界。”[14]这说明以艺术为载体,通过主体的人去探索客体世界,从而赋予了人们情感、意义、想象以及价值,由此形成了人的观念、理念等。

艺术型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艺术型研究的价值存在。价值产生于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现实活动。[15]从根本上讲,价值立足于人类世界的实践活动。艺术型研究以人类的艺术实践为基础,通过认识和改造艺术实践活动,从而产生价值意义;同时艺术实践是审美认识,采用艺术形式是为了打破常规,促进科学与艺术的变革,甚至是转型,实现艺术价值的转换;艺术型研究正是通过艺术形式在改变科学实践的活动中充分证明其在方法论领域的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奠定了艺术型研究的价值存在。

第二,艺术型研究的价值意识。价值意识是人类社会意识的普遍内容,它是人们现实的价值关系,即人们的一种社会存在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价值意识。价值意识形式具有区别于知识的主观性。具体而言,这些价值意识形式包括:欲望、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信念、信仰和理想。一定社会的价值意识形式必然体现在主流文化形态中,而艺术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无论是感受艺术实践还是进行艺术实践都反映了人的主观价值意识,便于了解人类社会意识。对社会研究者而言,艺术的魅力在于转变意识、提升感官、促进自主、增强意识、表达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情感的能力。首先,艺术型研究可以唤醒和激发情感。艺术被认为具有情感和政治上的感召力、吸引力、审美力和动人能力,可以在情感和政治上唤起不同观众的兴趣。在艺术型研究中借助艺术实践,可以卓有成效地传达社会生活的情感意义。其次,艺术型研究可以提高批判意识。艺术型研究不是用文字表述状态,而是运用表现特征的方式去传达意义。艺术可以使人们以新的方式看待事物,从而了解新的观念、故事或形象,培养社会意识,并促进自我反省。因而,它通过情感浸入式的表达,了解他人的感受;这种表达情感意义的方式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它超越了话语沟通的限制。因此,艺术型研究借助艺术努力探索植根于审美认识和表达的潜能,并通过对话培养理解和批判意识。

第三,艺术型研究的价值实践。价值实践就是立足于人类现实生活的实践,它追寻人的意识和行动中的主体需要与价值,据此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这也包括人和社会自身。艺术型研究是基于实践的研究,它注重在调查和研究结果的交流中使用艺术实践形式。艺术型研究在认识、掌握和尊重客观问题的基础上,为了使更多的研究者参与研究,它采用参与和行动导向的方式,促进对话交流,深入探究多元化群体的主体需要与价值,进而推动社会公众实践研究的发展。此外,艺术型研究的实践模糊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界限,建立一个更广泛的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动态实践。[8]这为艺术型研究把握动态生成的价值意识奠定了基础。

三、艺术型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艺术型研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过程导向为主,它明确地把研究项目的每个阶段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各种知识,对问题或课题进行综合考虑;通过设计和发展,提升研究的直觉性和灵活性,从而获得新的见解以及额外的数据资料。

艺术型研究适应于艺术学科,艺术表达形式和科学过程的整合为科学与艺术创造出新的协同和视角。艺术是作为研究过程的核心和重要内容,艺术过程可以在研究的每个步骤提供独特的信息。艺术型研究通常与艺术的最终表现过程相关联,据此区分为两种主要的整体性方法:第一种是以一种或多种艺术形式作为工具用于研究社会或教育的问题,艺术过程可以用于研究过程的所有阶段,包括研究问题的制定和数据的生成、分析以及研究结果的呈现。第二种是研究艺术实践本身的问题,寻求理解和描述一件艺术作品或艺术形式所蕴含的多重意义。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是两种方法的组合。[16]范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方法论,艺术型研究作为一种新范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方法论蕴含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具体包括各种数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

世界就是过程,过程就是实在,整个宇宙乃是一个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17]具体而言,艺术型研究过程主要包括确定问题、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以及研究结果报告。

第一,确定问题,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此部分旨在确定研究问题,进一步分析研究问题的影响因素。

第二,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研究过程的核心,收集数据的质量决定了研究的可信度,因此,数据收集的原则是有效性、可靠性和普遍性。数据收集包括制定计划、明确目的、选择方法(类型、具体方法)、记录数据和储存数据。(具体参见图1)其中,数据收集的方法包括一般的定性研究方法和特殊的定性研究方法,一般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个案研究、参与式行动研究、现象学、民族志、扎根理论、解释学研究、文化研究、叙事研究等,特殊的研究方法是艺术型研究中所独有的(具体参见表1),主要包括文学类的诗歌探究(poetic inquiry)和小说型研究(fiction-based research),表演类的建构剧本(play building)、戏剧脚本/剧本(ethnodrama/ ethnotheater)、音乐(music)、舞蹈型研究(dance-based research)和电影(film),以及视觉类的摄影和影像发声研究(photography and photo-voice as research)、美术日志(art journaling)和混合媒体与多元艺术形式(mixed media and multiple art form)三种研究。[12]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审美访谈法、文档法(日记、记录、传记)、视听材料法(视频、照片、音频、电子信息等)和A/r/tography等。(详见表2)

图1 数据收集程序图

表2 艺术型研究数据收集方法汇总

第三,数据分析。如果说数据收集是研究过程的核心,那么数据分析就是它的灵魂。数据分析主要是围绕研究问题对数据筛选、排序、筛除和编码的过程。它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我们独特的人类洞察力关注显现出来的主题、问题或因素,例如重复出现的内容或特别值得注意的内容。第二阶段审查数据,主要采用科学的编纂过程来审查数据,帮助确认是否支持研究者的理论。

第四,研究报告。依据研究数据的分析总结研究结论,形成研究报告。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艺术型研究始于研究问题,但其研究过程并非是线性或单向的,而是与艺术过程相融合。因此研究过程伴随艺术过程不断地循环和相互作用,循环发生在一种艺术过程和单个研究中,也可以发生在整个研究中。

四、艺术型研究的实践应用及成果

近年来,伴随研究方法不断发展的潮流,催生了实践研究的多种做法,促使研究的焦点不断转移。例如,小说作为研究实践的代表人S.P.班克斯(Banks,S.P.)、A.班克斯(Banks,A.)、戈斯(Gosse,D.)和利维(Leavy,P.)率先迅速成长。2005年,基于屡获殊荣的研究,戈斯出版他的研究报告小说《杰克塔》(Jackytar);2008年,基于出版的小说型研究,利维推出《社会小说》(SocialFictions)丛书,并于2013年出版了第一本介绍小说型研究的书,题目为《小说作为研究实践》(FictionasResearchPractice)。

诗歌作为研究的代表形式源自于波因德克斯特(Poindexter,C.)、理查森(Richardson,L.)和普伦德加斯特(Prendergast,M.)、莱戈(Leggo,C.)和塞美诗玛(Sameshima,P.)以及福克纳(Faulkner, S.)等研究者的工作。例如,福克纳出版了一本有关如何将诗歌用于表现研究的著作,用她自己作品中的大量例子说明她是如何用诗来表现她对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同志和犹太人的研究。同样,理查森和沙利文(Sullivan, A.)采用书面形式进行探究,为如何将抒情形式转变对话提供了有力的例子。[8]

此外,视觉艺术理论和实践的成长,带来对视觉民族志的更多关注,以及通过这种方法论服务于文化媒介形式的更复杂的理解。[8]

五、艺术型研究对我国艺术学研究的启示

艺术型研究以各种艺术形式作为调查研究工具,注重用各种艺术形式表达研究对象情感,关注研究的过程,以此来研究教育实践和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研究方法,未来有望通过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和扩展,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艺术学研究方法论相对较薄弱,缺乏像艺术型研究这样多样化、多元化的研究范式。艺术学研究的研究方法单一性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美国学者所倡导的艺术型研究对我国当前艺术学研究方法论具有重要的启示。

第一,树立艺术学科本位的研究意识,为综合运用多样化研究方法提供思想引导。艺术学研究方法受美学的影响比较大,即特殊—一般—特殊这样抽象思辨的归纳、演绎化的方法。这说明我国艺术学对研究方法论还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美学的思辨研究在艺术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艺术学是专门研究艺术的一个学科门类,因此,为了探寻艺术对人的独特价值,艺术学需要符合自身特点的研究方法,不仅要关注艺术本身,而且还要形成自身的话语体系,从而保证既不被美学所淹没,同时又不被具体的艺术门类研究所取代。

第二,探究艺术型研究中具体方法的运用。正确认识、理解和掌握艺术型研究中的具体方法,是合理运用该研究范式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尚需完善,具体表现为方法单一、思辨研究所占比例较大。而艺术型研究不仅方法多样,而且使用学科广泛。这对我国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探究艺术型研究的实践运用,旨在拓展艺术学的研究方法,提升艺术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创造艺术学研究方法实施的良好条件。艺术学研究方法需要在艺术过程中进行研究,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都需要耗费人力、财力和时间。目前存在研究时间较短、经费资助不足、参与者过少等问题,不利于进行深入的艺术型研究,需要各个方面形成合力,为艺术学研究特别是研究方法的更新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提供必备条件。

猜你喜欢
艺术方法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用对方法才能瘦
艺术之手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