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全国及山东植棉变化与山东省棉花生产保护区支撑体系构建思考

2020-04-08 09:32王桂峰徐勤青王安琪
棉花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支撑体系山东省构建

王桂峰 徐勤青 王安琪

摘要:近二十年来,我国棉花生产由于受条件、技术和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生产格局急剧变化调整,由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三足均衡鼎立” 演变为西北内陆棉区“一足独大”的棉花生产区域加快集中走势,被削弱之足面临巨大的产业变革和压力。为了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者梳理分析了棉花产业的走势及发展支撑,提出了推进山东省棉花生产保护区支撑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及建议。

关键词:山东省;棉花生产;格局变化;生产保护区;支撑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143(2020)01-0003-11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20.01.001

Abstract: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production of cotton has been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conditions, technology and markets in China. Its production pattern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The “Three-foot equilibrium” of three cotton areas in the Yangtze River,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northwest inland has developed into the “one-size-fits-all” cotton production area in the northwest inland, which is accelerating the trend of concentration. Meanwhile, the weakened aspect is facing the huge industrial changes and pressure.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ayout and ensure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important products, the author combed and analyzed the trend of cotton industry and the support of development. Then putting forward the basic idea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upport system for cotton production protection area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 words:  Shandong province; Cotton production; Pattern change; Production protection area; Support system; Construction

0  引言

山东省是全国传统棉花生产、纺织品服装业大省,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棉花生产格局急剧变化,山东省棉花种植面积、产量收缩减幅较大,传统植棉区域集中度加速变迁。2017年到2019年,山东省棉花实际播种种植面积已连续三年低于国家规划山东省棉花生产保护区(26.7萬公顷)规模的31.27%,因此,梳理分析近二十年全国及山东省棉花生产格局变化,对推进山东省棉花生产保护区支撑体系的构建,稳定棉花生产、促进棉花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  近二十年来全国及山东省棉花生产格局急剧变化调整,两者均出现由原“三足均衡鼎立”演变为到“一足独大”的棉花生产区域加快集中走势,棉作生产结构性市场优化、区域异质化调整加剧

我国棉花单产水平较高,自1986年到2015年一直是全球棉花产量第一大国,直到2015年后变为第二棉花生产大国、主要的棉花进口大国、第一原棉消费国。近二十年来,我国棉花生产格局呈现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分别随劳动力稀缺度和光热水土自然资源禀赋丰腴度的市场化、产业结构优化度变化而调整变迁,棉花生产格局均呈现区域性萎缩、集中,棉花面积、产量呈现波动性减、稳走势。

1.1  全国2001~2018年棉花生产情况分析

2011年,我国加入WTO,经济贸易融入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和稀缺变化带动农业劳动成本持续增长、要素价格快速上扬,促使农业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结构调优变化。因此,我国内地棉花生产不断由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基础好、产量水平高优势区域的宜棉区域向次宜棉区域、盐碱地、旱薄地、边际区域随机离散型区域分布,内地棉花种植优势区域生产集中布局集中度降低、集中度曲线斜率为负数。到2018/2019年,全国棉花生产区域化布局,以西北内陆棉区(主要是新疆)为主,黄河长江“两河”流域弥补的棉花生产供给格局,已替代我国原三大棉区“三足鼎立”到两河流域的“半壁江山”演变态势,如今定格在新疆植棉区“一枝独揽巨量”的景下中国棉观。

2001至2006年全国棉花生产基本平稳,植棉面积及产量基本呈增长态势,2006年全国棉花生产达到历史最高值,植棉面积5815.67千公顷[1],皮棉产量753.28万吨。随即总体突现“拐点”,植棉面积及产量基本呈现逐步走低态势,2017年全国植棉面积降至最低,仅3194.7千公顷(4792.5万亩)、总产548.6万吨(见图1)。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8/19年度全国棉花种植面积3352.3千公顷(5028.5万亩),同比增长4.9%;总产量为609.6万吨,同比增长7.8%,但是分别比最高的2006年降低42.3%和18.9%。2018年新疆棉花面积2491.3千公顷、产量511.1万吨,分别达到全国面积的74.32%和全国产量的83.84%,新疆棉花市场地位举足轻重。

1.2  山東省2001~2018年棉花生产情况分析

山东省是全国棉花传统生产大省,多年为内地第一产棉省,近年来,植棉面积和总产呈现持续“双低”走势,基本为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一个缩简版。

1.2.1  生产情况

2001至2004年山东省棉花生产面积及产量基本呈增长态势,2004年全省棉花生产、产量达到本世纪历史峰值,植棉面积1059.85千公顷(1589.78万亩)、皮棉产量109.8万吨。2005~2008年,植棉面积在802~890千公顷处于波动变化期。自2008年之后,全省棉花单产呈缓增而棉花面积和总产连续12年下降加速缩减,至2018年植棉面积仅183.3千公顷(274.95万亩)、产量21.7万吨,分别占全国面积的5.47%和全国产量的3.56%。2001~2004年山东省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在全国占比渐增,2005年后,全省棉花种植面积快速波动缩减(见图2)。

1.2.2  三个集中植棉区棉花面积、产量情况分析

经过农业结构市场化调整,至2005年左右,山东省基本形成了鲁西南、鲁西北和鲁北三个植棉集中度区域。即以济宁、菏泽为主产区的鲁西南棉经套间作高效生态两熟植棉区,以聊城、德州、济南为主产区的鲁西北黄河故道沙壤土一熟、两熟混作棉区,以滨州、东营、潍坊北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为主产区的鲁北一熟春作棉区。

2001~2004年,全省三个集中度植棉区棉花播种面积均凸显增长态势[2];2004~2008年植棉面积波动调整;2008~2017年,全省总体上植棉面积加快缩减。鲁西北植棉区占全省棉花植棉面积比例逐步减少,从2001年的37.5%,降为2017年的10.8%。鲁西南植棉区和鲁北植棉区占全省植棉面积比例基本呈增长态势。

2001~2008年,全省棉花生产的传统产区缩减明显,鲁西南蒜麦茬(特别是蒜茬植棉规模)植棉区域集中度相对显著。

21世纪前十年,山东省常年植棉面积一直稳定在533.3千公顷(即800万亩)以上,其中有9年在666.7 千公顷(即1000万亩)以上;棉花总产基本稳定在800千吨左右,其中2004年、2006年在百万吨之上,单产水平2008年达到1172 kg/hm2 [8]。自2008年以来,山东省棉花生产量加速下滑,2017年棉花种植面积已下降到174.68千hm2、产量207千吨,植棉规模(总产)降至1949年以来最低水平。2018年出现企稳,棉花面积、产量适度反弹,分别为183.3千公顷和217千吨[8],2019年又小幅缩减。

2019年春季,据山东省农业农村系统统计核定2018年植棉情况,鲁西南植棉区(主要是菏泽、济宁市的金乡蒜棉产业模式5县区域)植棉面积92.75千公顷,已占全省植棉面积的53.48%;滨州、东营、潍坊三市传统滨海盐碱地植棉区构成的鲁北植棉区的植棉面积为50.25千公顷,占28.98%;德州、聊城、济南三市形成的鲁西北黄河故道植棉区的植棉面积为23.87千公顷,占13.77%;其它市植棉面积占3.77%[8]。山东省棉花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鲁西南、鲁北、鲁西北传统植植棉区16个县(市、区),传统棉花生产区域大幅收窄,棉花生产方式、主产区域从具有比较优势的鲁北、鲁西北盐碱地、沙壤土产区大幅缩减,原有鲁中棉花产区进一步细碎微域化,鲁西南植棉区棉蒜椒“两白一红”三元高效棉作产业模式强力支撑的规模化和集中度加大。

2018年鲁西南植棉区的棉作高效生态模式,棉花套作面积为滨海盐碱地比较优势植棉区的1.85倍,2019年占比可能相对扩大到2倍,且棉花单产一直处于领先并逐年稳定略增,已成为全省棉花产区规模最大集中度区域。可见,棉花生产结构市场化调整优化与棉作产业创新的新模式、新业态支撑的新技术、新产业是稳定内地省份棉花生产保护区支撑体系的重点。

当前,全省植棉业总体持续缩减态势已出现牵阻性缓慢。2019年,据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生产综合调度,2019年全省植棉面积对比上年度略减,预计全省植棉面积约173.33千公顷。

2  山东省棉花生产发展面临的问题焦点和全国棉花生产变化格局对山东省的影响

山东省棉花生产区域分散、主体老龄化凸显加重,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低而显著,众小微植棉户不能融入棉花产业、市场,全省植棉业单作主业化降低50%,对山东省棉花产业经济运行发展关联,且影响日渐较深。

2.1  山东省棉花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全省棉花生产的市场导向体制机制基本缺失及不健全,传统植棉业态的长期惯性与现代棉花产业相互隔离,地方棉花生产区域技术标准化体系形成难度加大。

2.1.1  棉花生产比较成本高、比较效益偏低

据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2019年2月调度,经对全省6个产棉市的11649户棉农调查统计,2018年平均籽棉产量3537 kg/hm2,植棉收入(含棉籽)23400元/hm2、植棉成本19410元/hm2,植棉纯收益为3982.5元/hm2。

2018年植棉与种植粮食效益对比,据抽样户调查,小麦、玉米两熟平均纯收益为11760元/hm2,小麦、玉米两熟农作比纯作一熟春棉多收入7776元/hm2。

2.1.2  棉花全产业链条节段化分离,其一二三产脱节,全产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低

棉花良种原种繁育保种运行体系及育繁推一体化机制,是棉花生产的关键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全省棉花品种基础研究、技术应用研究、良种繁育推广的产业融合机制和一体化体制的市场化运行乱象,第三方监管机制的缺失及不健全,致使棉花遗传品质、生产品质相差很远,棉花商品品质得不到基本保障。

随着内地棉花生产层面的大幅缩减,长期处于地方棉花生产及种植者和棉花消费的棉纺服装企业产业两端的棉花400型轧花仓储设施及200型轧花仓储设施体系的孤立运营,并且大多已转型转移转产式的分散瓦解。既是棉花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一大成因,也是地方棉花生产,不能形成产业、无法形成产业链机制运行是棉花一二三产业互不融合的主要障碍。

2.1.3  棉花生产比较效率及产业素质低,棉花产业下行压力大

根据2018年全国及各省(区、市)棉花生产情况,综合分析可得以下结论:2018年新疆播种面积占全国的74.3%,棉花产量占全国83.8%;2018年山东棉花播种面积占全国5.467%,棉花产量占全国3.56%。

新疆的棉花生产率比山东高73.3%。

据山东省纺织服装协会统计,2018年山东省纺织服装业就业熟练劳动力约89万人,准收入1.2万亿元[8]。而2018年度植棉面积275万亩约占用全年劳动力12万~15万人;棉花种植总收入为47.52亿元。植棉业(棉花一产业)人均劳动产值为纺织服装业(棉花二产业)人均劳动产值的2.345%~2.885%。

由此分析,山东省棉花生产率明显低于新疆,棉花生产萎缩及产业衰退较重,其本质是全要素生产率低,相对新疆的棉花产业技术水平、机械化、规模化程度均较低;产业链条局部缺失不完整,上下游结合不紧密,从业人员素质低。

棉花生产供给侧传统生产要素处于加速净流出状态,棉花产学研不耦合、一二三产业不融合、棉粮饲不结合、产供需不契合。棉花生产供给的区域性种植结构性问题,阻滞了棉花产业的市场化融合运行。导致地方区域棉花生产非标准化、非专业的零散态势不能形成产业、低效的棉产业节段不能形成高效产业链、高质价值链,无序化的棉作生产、孤立运行产业段更不能集群化。

山东省棉花生产萎缩衰退,其本质是棉花生产原有传统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衰退,重大技术突破、核心技术更新滞后和规模效应微弱,产业中下游前置一体化、内部化体制机制关键环节点缺失。农业部的棉花良种补贴种植结构调优效果开始显现,就被2011~2013年棉花三年“临时收储”颠覆,导致我国内地棉花产业体系出现“结构性陷阱”,棉花低端产能价高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集中爆发,加速了我国棉纺织主要原料即棉花纤维替代品(涤纶短纤、粘胶短纤)涌现及量的快速倍增、质的升级转型。

2.2  全国棉花生产变迁格局对山东棉花产业的影响

山东棉花产业已呈原棉原料和棉纺织服装产品“两头在外”的产业特点和市场特征,全国棉花生产的变迁格局对山东省棉花产业影响加深。

2.2.1  新疆棉以及外棉对山东棉花生产的下行压力加大,导致棉花产业交易成本增加,棉花产业域外转移加快

2018年,西北内陆棉区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5%和84.4%(见表2),据此综合分析,从2019年开始3~5年内,全国棉花生产走势新疆棉极有可能分别达到全国面积、产量的80%、90%以上。

从目前全国棉花生产走势和新疆实施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效果分析,通过2019/2020年度总体经济运行及棉花消费、贸易情况综合估计,山东省棉花生产面积、总量3~5年内,很可能持续下降到2018年面积、总量的60%左右,即棉花生产面积在11.33万hm2、产量14.4万吨左右,会加快棉花产业中下游结构性域外转移。

2.2.2  稳定山东省棉花生产难度较大、不确定性增加,棉农增收难

2018年全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1818.3公斤/公顷(121.2公斤/亩),比2017年增加49.2公斤/公顷(3.3公斤/亩),山东省棉花单位面积产量1184.2公斤/公顷(78.95公斤/亩),居于全国第7位(见表2)。山东棉花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要素生产率较低,棉花生产效率、集约化程度远低于新疆,加之中美贸易战的不确定性,2019/2020年度全省籽棉收购价格在2.5~3.0元/公斤,低于上年度同期,平均下降35%,全省主要产棉区域基本萎缩至非主导型产棉区、次宜产棉区及自然资源风险区。棉花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老弱人员多,结构突出,人力资本程度较低,自然和市场风险同步加大,保持棉农增收、稳定全省基本棉花产能形势更加严峻,棉花产业面临衰退。

3  全国棉花生产保护区的规划布局和山东省棉花生产保护区划定情况及其支撑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国家为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017年4月10日以国发〔2017〕24号文件确定了我国棉花生产保护区的区域生产格局和总体规划框架[3],明确划定棉花生产保护区233.3万公顷(全国3500万亩),新疆160万公顷(2400万亩),占全国68.57%;内地山东、河北、安徽、湖北、湖南五省73.33万公顷(1100万亩),占全国31.43%,其中山东26.7万公顷(400万亩),占全国11.43%。山东省是内地棉花生产保护区最大省份,其划定已于2018年底基本完成[4],全省棉花生产保护区分布在8个市55个产棉县(市、区)。基于新疆水资源和内地“两河”流域棉田细碎化随机化经营趋势严峻的约束,以及棉花属基础性重要农产品、大宗农产品社会公共产品的属性,国家规划棉花生產保护区,既体现了我国棉花生产的地方区域化生产优势布局,也体现了我国以新疆为主体、以内地“两河”流域作为必要补充的棉花产业总体格局,是确保基本产能安全与政策规划保障的政策创设。

国家统计局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棉花种植面积3352.3千公顷(5028.5万亩),比2017年增加157.6千公顷(236.4万亩),增长4.9%,其中,新疆植棉面积2491.3千公顷(3736.95万亩)、占全国的74.3%,新疆棉花产量511.1萬吨、占全国的83.8%。由于棉花生产的市场化、种植业结构持续调整、棉花产业链条衔接与运行效率、棉花补贴标准差别化政策,全国棉花主产区域变化变迁已偏离全国棉花生产保护区的区域基本框架。全国棉花生产保护区省区仅有山东和湖南两省2018年植棉面积低于国家规划的棉花保护区规模,其中湖南低于其保护区4.15%,而山东已于2017、2018连续两年实际棉花播种面积低于其保护区面积的34.5%、32.5%。

山东省自2018年开启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纺织服装业作为山东五大万亿级产业之一,既是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当地广大农民及城镇职工创业就业和收入的重要渠道。据山东棉花产业系统统计和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2017/2018棉花层面点交叉综合调研分析,2018年山东省还仍有160~200万农民主要从事棉花生产,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3700家,用工规模约89万人,棉花全产业从业人员在260~300万人,棉花产业分布在山东省传统植棉区8市23县(市、区)。2017/2018年度山东全省纺织服装业销售收入在1万亿~1.2万亿元[8],其中纺织服装出口1521.4亿元,增长5.4%,国内贸易限额以上单位主要商品销售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7.3%。

从全国棉花生产保护区布局及变化看棉花产业经济,从山东棉花产业经济看棉花生产,需要以国家棉花生产保护区为产业组织切入点,拉长延伸棉花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是保持我国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根本着力点,山东棉花生产保护区基本产能的有效支撑体系构建,对于保持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仍有重要影响。

4  推进山东省棉花生产保护区支撑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及建议

4.1  山东省棉花生产保护区支撑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棉花生产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是棉花产业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棉花生产保护区的规划及支撑体系建设是棉花作为重要农产品战略地位优势区域基本产能安全政策规划保障。因此,科学构建完善棉花生产保护区支撑体系,不仅是实现棉花生产保护区功能规划创设的运行体制机制保障,也是推进传统棉区农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技术措施[5]。棉花生产保护区支撑体系,包括构建现代棉花生产体系,要优化棉作方式和种植结构,实现棉花专业化、区域化生产供给契合产业和市场结构需求,提升完善资源环境条件,保持棉花生产稳定可持续发展,包括棉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棉花及副产品加工、棉纺织品服装、市场流通、人力资本、信息咨询等产业支撑,以提升棉业现代化水平、棉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棉花生产保护区支撑体系构建,要明确是在农业市场化、农业农村结构调整优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产业振兴宏观环境下,推进植棉业微观组织主体在国家棉花产业政策支持引导下,通过市场导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金融支持和提升人力资本支撑的综合系统工程。

山东棉花生产保护区的支撑体系构建基本思路,以提高棉作高技术产业融合综合比较效益、提高比较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为着力点,全面夯实提高稳产高产棉田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完善棉花产业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保障体系效能,建立现代棉花产业和国际市场导向的标准化、专业化绿色高质品牌棉花高效供给系统。

棉花生产保护区的支撑体系构建基本途径是强化棉花生产保护区稳产高产高质产能基础能力和生产条件建设。建设旱涝保收、路水网电齐全的高标准农田;保持棉花补贴政策稳定并引入棉花产业融合、绿色高效高质发展方式、目标价格保险和收入保险金融支持,发展订单棉业、电商棉业,推进棉花产业内部化;加快棉花全产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深化传统棉作制度创新,全面优化种植业结构,实现棉花生产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区域化格局;构建棉花生产与棉花产业链接高效协调运行的体制机制,以高技术、高效能棉花产业带动壮大新型棉花经营主体发育的配套机制,实现多种形式的规模化效应,加快棉花产业链拓展,促进棉花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能力水平;提高全产业资源配置效率,注重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推进地方棉花产业区域集群化发展[6],形成棉花生产区域棉作产业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产能提升、管护有力、棉花产业现代化的生产保护区高效运行体制机制。

4.2  山东棉花生产保护区支撑体系的结构、产业、组织及主要技术措施

4.2.1  全面科学规划调整优化棉花生产保护区棉作种植结构生产力布局,启动实施全省棉麦、棉蒜、棉饲绿色高效种植推进技术工程(即全省种植业结构棉作传统产业模式调优提升技术工程)

优质短季棉绿色高效技术是一项新技术、新植棉业态,又可以拓展为新产业。试点示范推广优质短季棉及配套农艺技术,调优传统棉作区域种植业结构,分摊棉花生产成本、提高棉花生产综合效益。

以优质短季棉绿色高效技术为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为产业技术主线,试验示范小麦收后直播短季棉、大蒜收后直播短季棉、小黑麦或燕麦麦收后直播短季棉,进行种植业传统区域棉作模式的产业结构的绿色高效生产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布局,更新鲁南传统的小麦—玉米、全省大蒜套种棉花、鲁北滨海盐碱地生产区域的一年一熟的熟制。在鲁西的泰安市东平县以南的鲁西,鲁西南、鲁南的鲁豫苏皖边界区域的县市区进行麦收后直播优质短季棉,并在全省大蒜产区进行蒜收后直播,在鲁北滨海盐碱地推进小黑麦、荞麦收获后直播短季棉。

在光热水土适宜的鲁南、鲁西南“粮棉”单作区,加快试点试验示范推广麦后棉,建立麦棉两熟的“粮棉双安”产业提升模式,并由于棉花的纤维、饲料、油料作物功能的兼具生物特性,又实现部分大豆进口技术结构性(饲料蛋白)优化替代;蒜后棉、饲料作物收后直播短季棉产业模式,同时实现了鲁西南大蒜主产区土壤修复净化、鲁北盐碱地有机质提升的耕地质量维护的经济型生物技术措施保障,极具绿色高效产业价值。

在全省构成三套生产生态绿色高效种植模式,形成技术标准6项、生产技术规程30项,以开拓发展短季棉新植棉业态、新技术、新产业模式综合内生技术产业结构支撑机制,确保稳定并适度恢复绿色高效棉花生产新增15.3万公顷规模。将有力地支撑全省棉花生产保护区基础产能技术结构保障。

4.2.2  以提高产业效率为重点,推进现代棉花生产体系创建,建立新兴经营体系,发展壮大产业体系

市场导向产业、产业导向生产,将产业内部化或一体化造就新兴经营主体。棉花产业成就新兴专业型(职业、产业)农民,是变革棉花生产体系、培植家庭农场主的实验技术工程基地。整合创新棉花产业规划政策、财政金融政策高效供给,引导棉花二三产业资本带动建设高端、宜纺性区域化、优质专用大型商品棉生产基地,支持棉花产业资本参与组建棉花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现代棉业支撑的组织体系,鼓励棉花纺织产业资本产业链延伸前置化,根据市场重组规模化、专业化的棉花生产经营主体组织。

4.2.3  加快发展产业高效运营体制机制环境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棉花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强化推进棉花生产保护区的所有棉花生产形态加快融入当地或区域的棉花中高端产业链条组合高效运行体制机制内的棉花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新型经营主体、服务主体职业化培育机制,推进棉花生产全域中高端棉企的订单生产,实现棉花产业融合,提高产业链水平。

以重建基层完善的棉花现代生产技术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构建棉花生产全程的多元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整合农技推广、市场服务能力,综合“物联网、云端、传感器技术建设棉花智能化管理系统等现代棉业技术研发示范。

4.2.4  建立棉花生產保护区地区区域化良种保种繁育质量供给体制推进棉花产业资本创建市场导向型产研学推一体化技术应用平台

着眼于内地棉花种业市场化非标准化现状,重建棉花良种繁育保种及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加快棉花宜纺适纺高端品种选育技术重大突破和内地棉花生产中小型机械化(包括中小型采棉机)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为棉花生产经营规模化提供新的机械化全程作业空间。加快进建设鲁北滨城、惠民棉花原种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平度、东平杂交棉制种生产基地,保证棉花良种的标准化市场供给质量。

建设棉花生产保护区地方区域现代棉花生产综合技术试验站,规划建设省市县三级联合配套协调的棉花原种繁育体系及种质资源基地、高适纺棉花新优品种与综合农艺技术展示区。

4.2.5  加快启动国际棉花品牌山东属地化技术工程实验示范,形成新型棉花生产体系

根据鲁北、鲁西北以及鲁南部分植棉区的光热降雨量等自然禀赋、棉花产业资本密集度、高技术产业熟化度,加快实验总结“澳棉”、“美棉”和“以色列棉”的系统化技术标准规范体系经验,形成本土化技术集成品牌。同步优化最适纺性品种、技术集成、适宜产区,形成本省属地化的地方技术标准及生产技术规程,构建新型棉花生产体系、重构产业体系、培育产业型经营体系,实现进口结构技术性替代、优化出口结构,选择产品进行出口替代。

加快调研推进黄三角滨海36.7万公顷盐碱地资源的比较优势植棉区专业化国家级大型生产基地建设,直接实现高端棉纺产业国际市场需求的“一区一品”、无“三丝”的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现代棉业的新型生产主体、服务主体高效专业化、产业化新型战略性植棉区新产业格局。

总结破解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两大棉花生产体系的制约瓶颈,提高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4.2.6  推进棉花生产生态植物生理研究,推进棉花副产品重大技术创新的主商品产业化,开拓棉花生产新业态

实验总结棉花超吸附土壤重金属离子以及耐盐碱、抗逆环境生理特性的最适品种、最优种植制度,在鲁中和东部试验示范推广棉花间轮作菜瓜果,实现蔬菜瓜果产区的清洁修复性的生产生态互作产业技术效率模式,拓展形成棉经正向互作产业效率新兴植棉区。

加大棉花传统的副产品优质高商品率应用技术重大创新研究,提高棉籽油高档食用商品化、棉籽仁高蛋白饲料产业化、棉秆籽壳生物肥料化及药用菌食用菌基源化,延长棉花高商品产业链,开拓棉花传统副产品的高新技术主业化的新产业、新业态[7]。

4.2.7  推广棉花目标价格保险金融支撑方式,进行棉花收入保险试验试点,创设棉花生产保护区现代金融支持政策

在2019年全省6个县区棉花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基础上,总结推广实现棉花大县全覆盖。建立政府、银行、保险+期货公司机构协调机制,深化棉花生产价格和收入保险试点、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推动棉花生产保护区农业保险全覆盖,健全现代金融支持机制。

4.2.8  加强完善棉花补贴政策支持,建立长效的棉花生产稳定政策支持机制

加强棉花生产保护区补贴政策改革完善调研,重点是围绕棉花生产发展与棉花产业高效运行机制再造优化构建,创新棉花补贴资金高效使用机制,积极推进全省棉花生产保护区域内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重大棉业发展支撑,建立完善以棉花生产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的补贴制度示范推广,增强棉花传统生产要素的支撑力与强化引导新生产要素的流入机制。

4.2.9  围绕棉花供给则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融合机制,建立现代棉花产业组织运行架构

以强化稳定26.7万hm2棉花生产保护区的基本优质产能为基础,梳理规范棉花生产保护区域生产结构的非标化、零乱的棉花产业节段,优化重组棉花生产结构。加速推进棉花生产适应棉花消费市场的质量结构需求及生产方式的耕作制度性根本转变,建立棉花生产保护区高质量生产和产销衔接有效融合的棉花组织机制。构建棉花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建设棉花产业园区并形成产业集群规模经济体系高效运行基本架构。

根据全省目前棉花生产与棉花产业经济的焦点所在,要强化地方棉花生产及植棉业态结构有序融入棉花产业经济质量运行高效发展体制机制的内部化。要注重改变地方棉花生产,不能形成棉花产业;棉花产业不能形成地方生产区域化产业链的植棉业窘境。加快规模化、机械化、社会化服务的区域化生产集中统一,加快棉花生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格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局. 国家统计局数据库[DB/OL].http://data.stats.gov.cn/.

[2]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 山东省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283.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 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EB/OL](2017-03-3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4/10/content_5184613.htm?winzoom=1

[4]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的实施意见》[EQ/OL](2017-12-07).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18/2/13/art_2522_11245.html

[5]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Q/OL]. 2018-01-02,http://www. gov.cn/ 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6]王桂峰,徐勤青,魏学文,等.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山东棉花生产稳定发展的路径选择[J]. 山东农业科学,2017,49(10):156-160.

[7]王桂峰,徐勤青,王安琪. 关于加快推进山东省棉秆肥料化应用的建议[J]. 中国棉花,2017,44(3):13-15.

[8]王桂峰,王安琪,秦都林,等. 山东省棉花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J]. 棉花科学,2019,41(4):3-15.

猜你喜欢
支撑体系山东省构建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北风催眠曲
再见,雪姑娘
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应用型本科院校五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浅议消费安全问题多发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