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限理性角度分析影响95后就业地选择意愿的因素

2020-04-08 09:37南梦琳周思琪张美奇
商情 2020年6期
关键词:显著性生源程度

南梦琳 周思琪 张美奇

【摘要】我国劳动力尤其是95后年轻劳动力呈现出反复曲折流动的现象,从有限理性角度分析其就业地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发现,性别、是否独生、学历等因素在劳动者心中的重要程度相对突出,但这些因素在95后群体身上的影响程度又存在着明显差异。为更加有效地配置新生劳动力资源,国家和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和人才扶持政策,帮助95后群体做出更为合理的就业地选择规划。

【关键词】95后  有限理性  劳动力流动  就业意愿  就业地选择

截至2018年末,我国有近9亿劳动年龄人口。庞大的劳动力队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也对如何促进人才地区间的优化配置提出了巨大挑战。目前我国劳动力反复曲折流动现象日渐加剧,尤其在95后年轻劳动力群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据《2018年轻职场人城市流动趋势洞察》数据显示,“职场人”在城市间的流动频率呈现出随年龄的下降而增高的趋势,95后年轻一代的流动最为频繁,平均每0.84年更换一次就业城市。究其哪些因素会对劳动者的就业地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其影响机理又是什么?作为我国未来劳动力大军中的新生代力量,95后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研究该人群的就业地选择意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文献评述

从有限理性出发西蒙认为,人们在做决策的过程中,往往只能达到或者说只能追求“满意度”的原则,而不是追求“最好”的标准。其思想强调了由于环境和信息的复杂性和不完全性,人们不可能达到完全理性的状态而是在“有限理性”的指导下达到被自己所满意的状态。

从劳动力流动的概念上来说,狭义的劳动力流动仅指劳动者个人由于劳动者的能力的变化或劳动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具体单位和地点的更换。在本课题中我们主要研究狭义上的劳动力流动,即主要研究由劳动者自身条件而引起的区域间流动的现象和变化。另外,基于概念的严谨性,我们将95后定义为未来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者,并将“劳动力流动意愿”具体化为“未来的95后劳动力群体对就业区域选择的意愿与预期”。

无论何种劳动力群体,其在进行就业地选择时都会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成本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已有众多学者对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区域的因素进行细分并给予相应的解释说明,可主要概括为利益诱导型因素、人际关系型因素、能力发挥引力型因素、职业兴趣导向型因素、流动偏好心理型因素。但大多学者对影响高校畢业生就业流向区域的因素进行细分时,将就业地选择时产生的差异归于客观原因,忽略了对决策者主观意识的研究。在不同学历、不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下,决策者对于就业地的经济、政策等偏好程度也不尽相同。如张西流(2018)指出男生普遍认为大城市有利于个人才能发挥,而女生在选择时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则偏好稳定性高、压力小的行业。另外,凌四宝(2007)发现,一些更注重薪酬水平的学生往往是来自于农村或其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朱寺宏(2016)通过相关数据发现,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因其自身条件的限制就业取向更为务实。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由于95后这一自身不确定性极强且影响高校毕业生流动的因素十分复杂。因此通过研究该群体就业地选择意愿不仅能够为我国政府后续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还能便于高校了解其当前心理活动,为今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还可以帮助95后在选择就业地时更好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更为理性的抉择。

二、实证研究及结果

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信度和效度均显示具有合理性。问卷共回收971份,其中有效问卷897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2.3%。。问卷采用Likert-5级量表让被调查者对自己的意愿程度进行评级打分,“1”表示“非常不影响”、“2”表示“不影响”、“3”表示“一般”、“4”表示“影响”、“5”表示“非常影响”,最后比较不同组别的平均得分来判别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评分越高说明该因素对选择就业地区的影响越大。经过SPSS软件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水平α设置为0.05)的分析结果如下:

(一)性别对影响因素评级的影响

将性别作为自变量,通过观察结果,我们可得出女性对就业地区压力的评价均值为4.13大于男性评价均值4.01,说明地区就业压力会更加影响女性对就业地的选择,即选择就业地区时,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会更加重视地区就业压力这一影响因素;女性对就业地区生活成本的评价均值为4.21大于男性评价均值4.08,说明地区生活成本会更加影响女性对就业地的选择,即选择就业地区时,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会更加注重地区生活成本这一影响因素。

(二)生源地对影响因素评级的影响

将生源地作为自变量,在工资水平影响程度的打分中,生源地在二线城市的95后对其评分最高为4.46分,其次为一线城市为4.45分,新一线城市为4.32分,三线城市及以下最低为4.3分,即可以说明在选择就业地区时,就业地工资水平对生源地来自二线城市的95后影响程度最大,对生源地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的95后影响程度最小,显著性差异体现在生源地位于二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以上的95后之间。

在户籍制度影响程度的打分中,生源地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95后对其评分最高为3.85,其次为二线城市3.68分、新一线城市3.59分,最后为一线城市3.23分,且一线城市和三线及以下城市之间的显著性差异最大,即可以说明在选择就业地区时,就业地户籍制度对生源地来自三线及以下等级城市的95后影响最大,其次为二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影响最小的为一线城市。

在工作与专业匹配度的影响程度打分中,生源地在二线城市的95后对其评分最高为3.95,其次为新一线城市3.83、及以下城市3.72,最后为一线城市3.71分,且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显著性差异最大。即说明在选择就业地区时,工作与专业匹配程度对生源地来自二线的95后影响最大,其次为新一线城市、三线及以下等级城市,最后为一线城市;

在离家距离影响程度的打分中,生源地位于一线城市的95后对其打分最高为3.92,其次为一线城市3.7、二线城市3.68,最后为三线及以下城市3.59,且一线城市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显著性差异最大。即说明在选择就业地区时,工作地离家距离对生源地来自一线城市的95后影响最大,其次为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最后为三线及以下城市。

(三)院校类别对影响因素评级的影响

将院校类别作为自变量,在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程度的打分中,院校985/211的95后对其评分最高为4.4,其次为普通本科院校为4.26,最后为专科院校4.04,其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可说明,在选择就业地时,就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院校为985/211的95后影响最大,其次是普通院校95后,影响最小的是专科院校95后。

在工资水平影响程度打分中,院校为985/211的95后评分最高为4.51,其次为普通本科院校的95后为4.34,最后为专科院校为4.11,其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可说明,在选择就业地时,就业地的工资水平对院校为985/211的95后影响最大,其次为普通本科院校的95后,对专科院校的95后影响最小。

在就业地生活成本影响程度打分中,院校为普通本科院校的95后评分最高为4.21,其次为专科院校4.13,最后为985/211院校95后为4.04,其显著性差异存在于普通本科院校95后和985/211院校的95后之间。即说明,在选择就业地时,就业地的生活成本对院校为普通本科院校的95后影响最大,对985/211院校的95后影响最小。

在职业发展前景影响程度的打分中,院校为985/211院校的95后评分最高为4.55,其次为普通本科院校4.37,最后为专科院校95后為4.11,且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即说明在选择就业地区时,就业地职业发展前景对985/211院校的95后影响最大,对专科院校95后影响最小。

(四)专业对影响因素评级的影响

将专业作为自变量,在职业发展前景影响程度的打分中,专业类别为经管类的95后评分最高为4.45,其次为理工类4.38、人文社科类为4.3,最后是医院类为4.24,且医院类和经管类二者之间的显著性差异最大。即说明在进行就业地区选择是,就业地职业发展前景对专业为经管类的95后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理工类、人文社科类,而对医学类的影响程度最小。

(五)学历对影响因素评级的影响

将学历作为自变量,在工资水平影响程度的评分中,学历水平为研究生及以上的95后评分最高为4.39,其次为本科生95后为4.38,最后为专科生95后为4.07,其中,专科生和本科或研究生及以上的95后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即说明在进行就业地区选择时,就业地工资水平对学历水平为研究生及以上的95后影响最大,其次为本科生95后,影响最小的为专科生95后。

在职业发展机会影响程度的评分中,学历水平为研究生及以上的95后评分最高为4.43,其次为本科生95后为4.41,最后为专科生为4.12,其中专科生95后的评分显著低于另外两类。即说明在进行就业地区选择时,就业地职业发展机会对学历水平为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的95后影响较大,相对而言,对专科生95后影响较小。

(六)是否已参加工作对影响因素评级的影响

将是否已参加工作作为自变量,涉及Likert-5量表的题目作为因变量。我们发现在 “工作与专业匹配程度”因素中的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进行就业地区选择时,工作与专业的匹配程度对未就业的95后影响较大,而对于已就业的95后影响较小。

三、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一)性别对评级结果的影响分析

从性别上看,男女在做出选择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自身所处的性别观念。性别的刻板印象中整体呈现出一种“男强女弱”的局面,从有限理性的视角下来看,不同性别的判断力在一定限度上受到社会观念及心理暗示的影响,因此其思考决策的理性起点是不同的,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其在“就业压力”的打分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心理潜意识的性别“差异”的影响,而本文研究的评分结果符合大众的判断,即女性会更加在意就业压力的影响。

(二)生源地对评级结果的影响分析

不同的城市在经济、文化、观念和制度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而这些方面的差异在一定层面上会影响人们的认知、观念和判断等。对于拥有一线城市户口的劳动者来说,他们从一开始就享受到所在城市所带给他们的优厚环境,而对于三线及以下城市的95后来说,当经过对比之后人们理所当然会更加倾向去选择和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因此对于来来自二三线城市的95后来说“户籍制度”会更加影响他们就业地的选择。

(三)院校类别对评级结果的影响分析

从院校层次来看,985/211重点院校的学生的打分分值存在显著差异,其次是普通本科学生,而专科学生的打分差异较小。从中可以反映出学历层次越高,自我认知越为清晰,越能区分不同影响因素对于自身的重要性。此外,院校层次越高,学生对于工作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工资水平的期望越高。因为重点院校的学生相较于普通本科和专科的学生来说,其受教育水平、专业知识、能力等各方面更全面,认为自己理应获得更多的报酬,在选择工作地时会更加注重地区经济发展及薪资水平。重点院校的学生通常具有更强的学习创造能力,适合富有创造力的工作,这类职业往往是具有光明发展前景而极度缺乏人才的新兴行业。而专科院校的学生所学的专业偏实践技能型,这类行业与新兴产业相比缺乏一定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个人预期的职业发展前景较小,这与本文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四)专业对评级结果的影响分析

有过经济学基础的95后思考问题会相对理性。学生在受过系统的科学的经济学专业知识训练之后,逐步形成了符合经验规律的理性决策的习惯,因此在决策时相对于没有经济学基础的学生来说更少受到有限理性的束缚。

(五)学历对评级结果的影响分析

高校毕业生初次迈入职场,仅仅选择一个自己心仪的工作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该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基于研究可得出,在做出就业地意愿的决策时,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相比博士生更加注重于未来,眼光更加长远;本科生以及专科生则因缺乏长远眼光而考虑不周,过于注重眼前利益。我們可以发现随着学历水平的提升,决策者综合知识水平与分析能力有所提高,个体“理性”水平也会随之提升,其对于职业发展机会的重视程度趋于递增趋势。

(六)是否已就业对评级结果的影响分析

在进行就业地区选择时,工作与专业的匹配程度对未就业的95后影响较大,而对于已就业的95后影响较小。对于许多未就业人群有着一个共同的误区:我学了什么,就只能做什么,没办法做别的。然而,比起自身知识水平的高低与否,公司更加在乎劳动力自身是否具备一系列综合性素质。未就业人群受到传统观念的禁锢,过度在乎专业是否与就业岗位相匹配。长此以往,不仅会缩小其可选择的就业范围,更会限制其自身可持续性发展。

四、关于未来高校毕业生合理就业的政策建议

(一)密切关注毕业生劳动力流动,合理调整相关政策

为了使尚处在选择阶段的在校生做出理性抉择,政府可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线上回访系统,跟踪调查高校毕业生不同学历阶段对于各种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发生的改变。以户籍制度这一影响因素为例,其对一线城市的95后影响程度未有三线及以下城市的95后大。针对于这类现象各城市应该灵活变动自身的就业政策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比如,一些较低等级的城市可以在“就业前景和发展机会”“工资水平”等影响因素上增加优势。

(二)高校做好就业引导工作,加强在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高校应该在学生还未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加强学生的自我认识教育,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就业指导,引导在校生了解并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的同时,为一些在制定规划中存在困惑的同学及时解疑。此外,研究表明有过经济学专业训练的学生表现出理性程度更高的特征,所以为了提高95后理性思考的能力,建议学校把经济学的相关课程设置为通识课,从而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

(三)劳动者需结合自身条件,合理评估和选择就业城市

个体在进行就业地选择前,首先需要明确自身定位,通过对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的客观分析,将分析结果结合自身就业偏好后确定最终职业生涯规划。其次,在校生需根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结果,密切关注重点发展该行业的城市的最新状况,用长远理性的眼光看待问题,选择出既能符合当前社会总体发展趋势又能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合理的就业地。

参考文献:

[1]张西流. “新一线”城市  “95后”就业首选[J]. 劳动保障世界,2018(07):52.

[2]凌四宝. 影响大学生就业流向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03):90-94.

[3]朱寺宏,单正义.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以宁波教育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为例[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18(01):13-16.

[4]吴全胜,马敏. 西蒙的有限理性研究综述 [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 23.

猜你喜欢
显著性生源程度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汉泰程度副词对比研究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浅谈商标的显著性对于商标应用的影响
商标显著性的司法判断(一)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
跨省生源调控
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