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科学区游戏中教师支持性策略的探索

2020-04-09 08:14黄智容
黑河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

黄智容

[摘 要]科学区作为幼儿园探索性活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能满足幼儿自主选择、自发探索、操作摆弄的需要,以及其融操作性、思考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独特魅力而深得幼儿的喜爱。如何优化教师在科学区中的支持性策略,使它在幼儿游戏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已成为广大幼儿教师关注的重点。本文立足园本实践,从游戏环境创设、教师角色定位、師幼互动、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科学区中教师支持性策略的有效做法。

[关键词]科学区;支持性策略;角色定位;互动方式

长期以来,许多幼儿园虽然一直坚持开展科学区游戏,但由于教师对幼儿游戏支持不够到位,导致幼儿在游戏中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为此,我们立足园本实践,从游戏环境创设、教师角色定位、师幼互动方式、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科学区中教师支持性策略的有效做法。

一、优化游戏环境——“创”支持性平台

游戏环境的营造是幼儿游戏开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游戏环境的优化也是教师对幼儿游戏支持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在科学区中,教师首先要优化游戏环境:

1.要创设宽松的探究心理环境

教师在开展科学区游戏的过程中,应当尽力营造自由、宽松、开放的环境,以消除幼儿的顾虑和压力,鼓励幼儿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还应用理解的眼光看待幼儿的探究方式,宽容幼儿在自主探究中出现的失误,尽量少发号施令,多观察,多倾听,多以商量的方式引导幼儿的活动,使幼儿的心理处于轻松活跃的状态,保持他们良好的探究兴趣。

2.要提供丰富适宜的探究材料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同时还需要依据不同类型的探究内容提供不同的环境支持。有些材料需要明确的步骤,如科学小制作、科学小实验等,此时应为幼儿提供直观的操作步骤图,才能确保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成功;有些材料没有明确的探究目标,具有低结构的特点,此时教师就应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动态进行材料跟进和调整,才能引发幼儿与材料的多元互动,获取材料多样玩法的乐趣;还有的材料本身玩法比较单一,可以将之设计成竞赛型的材料,鼓励幼儿通过挑战来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不断优化环境,才能引导幼儿更好地“激发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二、多角色定位——“探”支持性方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教师角色定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以怎样的方式支持幼儿的游戏将直接影响幼儿的游戏质量。因此,除了在其他游戏中教师所具有的“材料提供者”“安全防护者”“游戏合作者”和“喜悦分享者”等角色,依据科学区游戏的特点,教师还需在游戏中做好以下角色定位:

1.静待花开的守望者

一方面科学游戏不同于其他游戏,它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幼儿用心观察、稳步操作、细致发现,如果教师操之过急,唠叨催促,过分干预幼儿,很容易养成幼儿做事马虎应付的坏习惯;另一方面在探究的过程中,幼儿有时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者想法进行的尝试性的活动,探究过程可能偏离老师的预期,甚至出现了错误或者失败的现象,但如果是幼儿能力所及,兴趣仍在,教师就要学会沉默,耐心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等待幼儿探索成功的美好时刻;当幼儿在自主性探索中想法不完善,或忽略了某些现象时,教师不要急于强调错误,并给予幼儿探索的时间,允许幼儿慢慢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2.疑难困惑的帮助者

在探究活动中,幼儿往往因为生活经验不足的原因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导致游戏停滞不前,或者让幼儿丧失信心,此时教师应助幼儿一臂之力,帮助幼儿巧妙化解困惑和难点。如在“制作风车”这一游戏中,教师鼓励幼儿自己学看步骤图制作风车,但幼儿并没有认真观察步骤图中“叶片卷的方法”,而是把叶片折起来,从而导致风车制作完成后转不动的现象,经过多次失败,幼儿仍然百思不得其解。此时教师就立刻以“帮助者”的角色出现,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步骤图”和自己制作的风车在叶片上的不同之处,通过教师的帮助,幼儿一下子就发现了“风车不转”的症结所在。

3.探秘科学的引领者

科学区是幼儿科学启蒙的重要场所,如何引导幼儿爱上科学、迷上科学,就需要老师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在探究活动中,首先,教师自身要有充分的科学知识储备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在游戏中不断解答幼儿千奇百怪的问题。其次,在游戏中,幼儿可能随时生成新的探究话题,引出新的游戏玩法,此时教师应追随幼儿的兴趣点,挖掘潜在的探究价值,鼓励幼儿自己提出问题,生成游戏,鼓励他们不断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究。

三、多元互动方式——“彰”支持性技巧

游戏中,教师如何运用多元互动方式促使幼儿回应是游戏支持的技巧所在。在探究的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探究内容和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不同表现,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一下互动方式,帮助幼儿激发游戏兴趣、提升探究能力。

1.设疑式互动

设疑式互动主要运用在幼儿开始探究之前,通过问题让幼儿带着疑惑和假设进入探究活动,达到发现探究结果的目的。如在“摔泥碗”这一游戏中,教师提出:“每个泥碗的底都能摔破吗?试一试,说说你的发现,想想为什么?”通过设疑提问把幼儿的关注点直接聚焦在科学探究的核心价值上,为接下来的探究做好铺垫。又如,在“纸张的力量”这一活动中,教师通过设计疑问“这一张薄薄的纸巾能提起这桶里的水吗?”以此激发幼儿跃跃欲试的探究兴趣。

2.任务式互动

任务式互动主要用在“线索型”的探究材料中,教师根据探究的内容和情境,引导幼儿依据一定的线索,如示意图、任务问题或者步骤图等进行探究。如在开展“丢失的珍珠”这一活动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布朗太太丢失的东西就藏在这些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里面,你们能帮她找找,哪些盒子里面有东西?—— 盒子里藏的东西就放在桌子上,哪些东西会在盒子里呢?哪些东西你觉得不可能藏在盒子里,为什么?——布朗太太丢失的是一件白色的东西。——布朗太太丢失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个盒子没有发出声音?”等,引导幼儿根据根据线索完成探究的任务,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3.引领式互动

引领式互动主要运用在对某一材料的持续或者深入探究过程中,教师依据幼儿的探究兴趣,由浅入深、逐层递进设计问题,引导幼儿持续探究的互动方式。如在“有趣的泡泡”这一材料中,教师根据幼儿探究的不同阶段,设计了一系列引领性的问题:

问题一: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状会是一样的吗?除了泡泡水可以吹泡泡,还有什么可以吹泡泡?

问题二:泡泡水用完了,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泡泡水?

问题三:我们周围的哪些东西可以用来做吹泡泡的工具?你们可以自己做工具吗?

问题四:你可以吹出两个相连的泡泡吗?可以吹出一堆的泡泡吗?可以接住泡泡吗?

在引领式的问题互动中,教师始终追随幼儿的兴趣,以幼儿为探究的主体,通过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幼儿不断拓展探究的内容和形式。

4.发现分享式互动

此类互动方式主要用于感知型探究活动中,如在引导幼儿感知某一事物或现象时,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发现事物的现象。如在“树叶探秘”这一材料中可以引导幼儿说说:“你所观察的叶子的颜色、形状,像什么?摸叶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叶子的边缘像什么?用放大镜瞧一瞧,你还发现了什么?”以帮助幼儿获得探究时的感性经验,分享探究的发现。

5.提升梳理式互动

提升梳理式的互动往往用在游戏的评价环節,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介绍自己探究的方法,说说自己探究的过程,分享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得出的结论等,在倾听幼儿的基础上,帮助幼儿共同梳理探究经验。如在科学区“魔法镜子”游戏中引导幼儿说说:“你用什么方法把一只小恐龙变成了许多小恐龙?”在“有趣的沉浮”游戏结束后请幼儿介绍:“你是怎么把浮在水面东西沉到水底下,用什么方法把沉在水里的东西浮在水面上?”通过提升梳理式的互动,帮助幼儿回忆游戏经过,帮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梳理学习的方法,提升游戏经验。

此外,教师要进行多角度反思,不断调整支持性策略。在科学区游戏中,教师只有对幼儿游戏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才能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对幼儿游戏的支持性策略,有效推动幼儿的游戏发展。如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反思材料投放的适宜性;观察幼儿在游戏中对教师介入的回应情况,反思教师介入的效果;观察幼儿游戏的能力发展水平,反思教师目标制定的恰当与否、教师引导策略合适与否等,以此形成回顾游戏—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帮助教师不断发展游戏指导策略,提升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周仁娣.让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生活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

[3]胡慧娟,林菁.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适宜性的研究[J].幼儿教育研究,2016,(03).

[4]吴请.幼儿园数学教育专题讲座[J].幼儿教育研究,2017,(01).

.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
大学英语CALL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定位探讨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民意在原则裁判中的角色定位
谈非洲黑奴贸易中非洲角色定位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浅析《南方周末》网络版的角色定位
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
赤道原则Ⅲ与金融机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