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版业应对“新冠疫情”的实践与展望

2020-04-09 04:39贺子岳王夏云刘永坚白立华
新阅读 2020年3期
关键词:出版业新冠疫情疫情

贺子岳 王夏云 刘永坚 白立华

摘要: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我国出版业第一时间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充分践行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本文以我国出版社和学术期刊社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疫情中的具体应对措施,总结特点、优势与不足,并提出我国出版业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未来展望。

关键词:疫情 出版业 出版融合 开放存取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以来,疫情时刻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各行各业皆倾尽全力,投入这场旷日持久的战“疫”中。我国出版业也在第一时间响应号召,主动配合,全力以赴,积极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贡献,以我国出版社和学术期刊社为典型代表。因此,本文选取我国出版社和学术期刊社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疫情中的具体应对措施,总结特点、优势与不足,并提出我国出版业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未来展望。

一、我国出版业应对疫情的现状

在疫情发生之后,我国出版社和学术期刊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已在普及抗疫防疫信息、开放精品内容以及推动科研成果快速传播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我国出版社应对疫情的现状

1.积极出版疫情相关图书,普及抗疫防疫知识

策划、出版疫情相关图书是出版社应对此次疫情最为基础且显著的方式。1月23日,广东科技出版社率先出版了第一本疫情防护手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随后,数十家出版社先后策划并出版了百余种疫情相关图书,向公众普及抗疫防疫知识。出版的图书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六种:一是疫情防控类,如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二是心理疏导类,如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社区服务心理支持技巧50问》;三是抗疫纪实类,如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五洲传播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编辑制作的《大国战“疫”——2020中国阻击新冠肺炎疫情進行中》;四是文学艺术类,如四川文艺出版社策划的《另一种驰援的集体行动——2020年中国抗疫阻击战诗选》;五是法律法规类,中国海关出版社出版的《海关疫情防控法规汇编1.0(最终版)》;六是历史纪实类,如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疫苗百年纪实》等。

其中,疫情防控类图书占绝大多数。它们在内容上既有适合儿童的读本,如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写给孩子的新型冠状病毒科普绘本》;也有针对少数民族的手册,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一书就包含了蒙文和维文版本;还有适用于不同场景下的防疫指南,如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科普系列挂图》分为村居版、企业版和校园版。从形式上来看,这些图书都有电子版,部分图书还配有有声书资源,如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预防指南》,其电子版已在掌阅、当当、京东、书香中国、咪咕以及畅想之星等平台上架,有声书也在懒人听书、喜马拉雅同步上线。

2.免费开放全种类数字资源,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

为满足公众抗疫期间的精神文化需求,出版社除了出版防疫图书之外,还通过各种形式免费向公众开放全种类数字资源。比如,长江文艺出版社“长江乐读APP”开通线上资源免费获取功能,为公众提供小说、散文、诗歌等大众出版类数字资源;河北教育出版社免费开放数字教材、教辅和在线课程,为公众提供免费教育出版类数字资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面向人文社科学者免费开放先晓书院数字化学术服务平台,读者直接进入或由统一的开放账号登录数据库,即可阅读和下载相关内容,是免费提供专业出版类数字资源的典型。

3.教育出版助力在线教学,提供配套知识资源与服务

在此次疫情中,教育出版社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的号召,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专业特长,为各阶段师生提供在线教育服务。具体服务类型包括以下三种:一是第一时间制作2020年春季学期电子版教材;二是免费提供电子教材、课程音视频以及重点公开课等线上资源;三是免费开通在线教学直播平台。此外,还有一些教育出版社依托信息技术提供融合性教学服务,实现了线下纸质图书使用与线上资源利用的有效联动。如多家教育出版社基于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的RAYS系统,将传统教材教辅通过二维码入口与在线教育资源和服务连接,为读者提供免费数字材料和线上课程。需要强调的是,RAYS系统内置有智能机器人“小睿”,以全公益的方式为读者提供全程一对一的精准知识服务,在学校这一学习场景缺失的情形下,仍然能够保证读者的学习效率,帮助家长和学生解决疫情期间面临的学习困境。

(二)我国学术期刊社应对疫情的现状

1.广泛征集与高效发布疫情稿件,免费开放部分数据库

在应对此次疫情过程中,我国学术期刊面向学术界广泛征集疫情相关稿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激励科研人员进行知识共享,如《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图书情报知识》《地理科学》《医学与法学》等期刊。除了广泛征集稿件之外,多本学术期刊尤其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上海中医药杂志》《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等医学类学术期刊,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出版效率,编辑部及时与网络数据库取得联系,开辟快速审稿通道,保证疫情相关论文能够即时上线传播。此外,学术期刊社还免费开放数据库,为公众提供疫情专业知识服务。需要强调的是,与出版社免费开放全种类图书不同,学术期刊社多以开放往期医学类期刊为主,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选取《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等41种与疫情防治相关的期刊,自1月31日起免费向公众开放。

2.即时全球共享学术成果

在疫情期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实用医学杂志》《江苏中医学》《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在征集与疫情相关稿件的通知里,都承诺论文发表后读者在疫情期间免费获取。同时,由于此次疫情的紧急性和全球性,这些医学期刊还积极响应国际号召,在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形下,第一时间与世界卫生组织共享疫情相关学术成果,有效打破了以往学术成果难以即时共享的利益和地域壁垒,有助于推进疫情的国际防治。

二、我国出版业应对疫情的特点与优势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出版业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呈现出新的特点,借助新型传播技术与平台,发挥了出版业前所未有的优势,促进了疫情防控知识快速传播,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出版周期及内容新闻化,快速传播疫情防控知识

通常情况下,出版工作从策划到发行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然而,在应对此次疫情过程中,出版业主动出击,迅速响应,出版周期大为缩短,呈现出版周期新闻化的现象,如广东科技出版社仅用48小时便实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从策划到出版的全流程工作。而且,我们在知网上以“新型冠状肺炎”为主题词,可以检索到数百篇论文且发表密度较高,也表明了此次疫情中我国图书期刊出版周期变短,呈现新闻化的趋势。此外,此次图书期刊出版内容也呈现出新闻化现象,与报纸、电视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呈现内容并无太大差异,如疫情防护类图书一般只有数十页,而且读者也能够在新闻报道中获知这些防疫知识。在应对此次疫情过程中,图书期刊出版新闻化有助于快速传播科学性、权威性和指导性的疫情防控知识,有效减少了公众对相关信息的不确定性。

(二)优先提供融合出版产品及服务,满足多样化知识需求

疫情期间出版的图书大多以融合出版的方式呈现,如疫情防护图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不仅发行了纸质书、电子书和有声书,纸质书上还印有二维码,读者扫描之后可以与融媒视频、公众号延伸内容进行有效连接。相较于纸质出版物,融合出版形式在应对此次事件时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融合出版业务一般先进行线上操作,效率高、成本低且流程快。其次,融合出版产品能够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如有声书能向有视力障碍的受众高效科普疾病防控知识等。最后,与纸质出版物难以更改不同,融合出版产品中数字化的内容能及时进行线上更新,有效避免资源浪费,打破疫情结束后纸质出版物过时作废而滞销的困境。

此外,出版单位也在融合出版平台上积极发声,通过APP、微博、微信及短视频等推送疫情相关知识。如针对由疫情引发的对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思考,海豚出版社在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独家发布原创漫画绘本《穿山甲给人类的一封信》,总阅读量超过千万人次。也有出版单位通过微信公众号开设抗疫专栏,几乎实现了和新闻同步的疫情关注进度,如人民出版社开通的“人民战疫”专栏等。总体来看,有多年融合转型经验且具备技术开发、内容制作能力的出版单位在此次抗疫中反应更迅速、服务更全面。

(三)开放存取与“网络首发”实践深化,高效传播疫情科研成果

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运动在此次抗疫工作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抗疫初期,《放射学实践》及《病毒学报》等国内部分一流医学杂志通过开放存取的方式,出版了一批疫情相关论文,第一时间向全社会免费公开相关研究成果。这类开放存取期刊以快速发表和方便传播的优势,推动了疫情最新研究成果及时且广泛地传播。

此外,知网于2017年推出的“网络首发”项目也在此次疫情相关学术论文发表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根据“网络首发”项目相关约定,签约期刊的学术论文可在连续网络出版物《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以网络首发方式正式出版,社科类论文需要两天,自科类论文仅需一天即可在知网发布,积极推进了疫情期间学术论文的紧急传播。

(四)开展公益性工作,强调社会效益优先

出版业历来追求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出版人更是肩负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疫情当前,出版工作更是突出了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自疫情暴发以来,出版业虽不能抗战在一线,但同样紧随前线步伐,响应党中央的抗疫号召,在紧急出版疫情防控出版物、扩大优质出版内容传播、发布权威疫情信息、协助防疫物资供给以及开展公益捐赠等方面做了大量无偿性的工作,如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出版的第一天,就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合免费分发纸质图书,开展公益性科普宣传,同时电子版全网免费提供。这些工作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凝聚人心,有利于增强公众抗疫的信心和决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凸显了出版业强大的文化战斗力。

三、我国出版业应对疫情的不足

我国出版业在此次疫情中反应迅速、责任明确,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鉴于多方因素制約,出版业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出版效率与质量尚未统一

疫情期间的图书出版工作开展迅速,但突击式的出版也带来不少质量缺陷。防疫图书的选题存在明显的雷同现象。大部分图书的选题都是围绕新冠肺炎的预防展开的,除了在知识传播载体和内容产品形式上稍有区别之外,内容大同小异,标题上都像是围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指南”等关键词的排列组合。尽管出版业在应对疫情过程中的出版效率极高,出版物的质量难免存在一些不足,缺乏对内容的积累、总结和深挖。

(二)融媒体产品发布渠道掌控不足

出版单位若自建平台,则无须花时间和精力协调产业链上的各方利益,即可在第一时间做出快速响应,在自有平台上开展出版物的优惠和免费活动,推动出版物的发布与传播。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均在1月29日前后就免费开放了自有平台。然而,目前大多数出版单位的产业链尚未在出版单位内部形成闭环,出版单位仅仅扮演内容提供商的角色,融媒体产品多依靠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发布,部分出版单位自建平台的知名度和流量也都不如第三方知识服务平台。加之京东、当当、掌阅以及得到等响应行业号召将平台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出版单位宣传渠道不畅,普通读者只知技术平台方不知内容提供商,这对出版机构来说无异于为他人作嫁衣裳。

(三)供给侧结构相对分散

在此次疫情中,无论是在内容出版还是资源开放方面,出版业都显示出供给侧结构单一而分散的问题。在长期市场化运作环境下,出版单位存在难以磨合的竞争关系,导致其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时各自为战。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各类图书和数据库都百花齐放,但实际上出版单位之间存在合作困难的弊端,难以实现资源的集中和优化配置,呈现出疫情相关知识和平台发布分散的问题,增加读者的筛选难度,降低知识获取效率,从而无法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因此,目前众多疫情相关出版物中仍未出现传播量和传播效果具有明显优势的代表性出版物。

四、我国出版业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发展方向

在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的时代,出版业亟须发挥所长,弥补自身存在的缺陷,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下文结合大眾出版社、专业出版社、教育出版社以及学术期刊社的优势及问题,分别提出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建议,以利于实现出版业长效发展及社会效益最大化。

(一)大众出版社:通俗性和创意性相结合

大众出版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主要扮演着向广大公众进行健康传播的角色,不同于专业出版聚焦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深入解析,也区别于教育出版仅仅将传播受众限于教师和学生群体。因此,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大众出版社应注重通俗性,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内容表现形式和叙述手法。比如,在此次疫情相关出版物中,漫画版的指南就发挥了良好的大众传播效果,其将专业知识分解成公众能普遍消化的通俗内容,在传播效果上有助于打破知识鸿沟,实现了更为广泛的知识普及。此外,大众出版还要强调创意性,避免出现突发性公共事件中选题雷同的现象,以富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的选题满足大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比如,在此次疫情中,为外地支援医生提供武汉方言解析读本即为好的选题。而且,图书选题策划若富有创新意识和社会价值,就算在相关事件结束以后,其回溯总结性的内容仍能拥有较大的市场,发挥引导大众进行长效预防的社会责任。

(二)专业出版社:搭建系统化公共卫生知识平台

考察目前专业出版市场现状,专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以专业学术著作和教材为主,面向公众的科普类图书相对较少,公共卫生知识平台缺乏,加之网络环境下冗余信息甚至有害信息泛滥,公众很难获取权威又易懂的公共卫生知识,公众在应对“新冠疫情”等公共突发事件时措手不及。实质上,为了帮助公众了解“新冠疫情”知识,互联网企业及时搭建了相关平台,取得了一定成效,反而具有丰富内容资源和作者资源的专业出版社却反应比较迟缓。鉴于此,卫生安全类专业出版社或拥有该领域专业作者资源的出版单位,应及时回归科学的本真,在相关部门的统一规划下,专业出版社之间相互合作,以知识资源服务中心的形式,将专业性知识进行系统化规整,搭建面向大众的卫生安全类日常科普和应急播报平台,用专业知识服务人民、造福大众。

(三)教育出版社:把握在线教学发展契机

由于实践经验缺乏,加之硬件设备不完备,我国在线教育在此次疫情中的应用效果欠佳。针对广大师生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刚性需求,教育出版社有必要寻求在线教育新的发展方式。首先,教育出版工作者应转变观念,明确寒暑假并不是所谓的“淡季”,教育也不仅仅只能在面对面课堂上完成,培养长期积累与建设在线教育新模式的意识。其次,教育出版社需要结合自身特色,依托自身积累的内容资源和相对稳定的受众资源,重点培育多种线上教学新模式,包括电子教材、学习网站、课程直播平台、教育APP、MOOC及视频公开课等,并在新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与拓展资源。

(四)学术期刊社:完善快速反应和正当激励机制

考察传统论文发表模式下国内外学术期刊出版周期,英国《Nature》从收稿到发表需要12天,重要稿件仅需3天,而我国学术期刊平均出版时长高达13.5个月。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时,如此长的学术论文出版周期将严重影响我国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近年来,随着出版实践的深入,国内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运动初显成效,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学术期刊的发表,但总体上来看,目前国内期刊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上的反应速度仍不如国外开放存取期刊。

因此,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时,学术期刊社应适当做出权力的让渡,完善快速反应机制,以提高论文发表效率,一方面对作者学术成果的发表做出快速反应,另一方面为读者提供免费获取信息的途径。当然,完备的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不仅要靠期刊社之间相互沟通与协调,还需要期刊业界与学术研究部门保持长期联系。此外,学术期刊社还需要建立正当激励机制,通过与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以文化传播者的身份,激励科研人员重视团队精神,重塑科研使命感,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学者“以SCI论英雄”的价值取向。

五、结语

我国出版业作为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作为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文化带头作用,以专业实力彰显行业价值,以文化坚守凝聚社会力量。同时,出版业也只有在一次次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找准定位、深化改革,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作者贺子岳系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夏云系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永坚系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白立华系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国家新闻出版署.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N].国际出版周报,2020-02-10(001).

[2] 尚春明.做好疫情防控,深耕在线教育[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2-21(003).

[3] 占莉娟,胡小洋.学术论文的网络首发:愿景·瓶颈·应对策略[J].编辑学报,2018(3):298-301.

[4] 张雪珍,方颖芝.从知识付费平台的发展谈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J].出版发行研究,2018(11):29-32.

[5] 李旭,宣晓凤.创意与整合:大众出版的专业化与数字化[J].现代出版,2014(1):17-20.

[6] 王凤丽.健康传播视角下大众健康类图书的传播策略探析[J].科技与出版,2014(5):64-66.

猜你喜欢
出版业新冠疫情疫情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新冠疫情视阈下感悟“四个自信”国家共识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关于疫情对地区经济金融影响情况的调研
新冠疫情对县域脱贫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议
曙光初现了,出版业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